APP下载

2014
—2015年家风研究述评

2016-02-15白海燕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家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白海燕

(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2014
—2015年家风研究述评

白海燕

(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从2014年春节央视“新春走基层”节目“家风是什么”引爆全民家风大讨论开始,至2015年春节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讲话以来,学界围绕“家风”发表了大量研究文章,在传统家风、家风内涵、好家风、好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四个方面进行了集中研究,掀起了家风研究热潮。但现有研究也存在着不足:好家风的内涵尚未明晰,好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机制、关键因素、实践模式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亟待进一步强化。

关键词:家风;传统家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相关研究主要有:鲍鹏山《家风乃吾国之民风》,光明日报,2014年2月24日,第3版;周春辉《论家风的文化传承与历史嬗变》,中州学刊,2014年第8期;郑运佳《传统家风的内涵与现代意义》,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周潜之《家风是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光明日报,2014年2月14日,第2版。

2014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特别节目引爆了全民的家风大讨论,也激发了学界对家风研究的热情。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重要讲话将家风研究推向高潮。正如总书记所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1]。2年来,学者围绕“家风”在报纸、期刊上发表了近460篇研究文章,笔者对它们进行现状梳理和总结评价,提供参考,以期展望和推进家风研究。

一、研究动态梳理

(一)关于传统家风的研究

1.传统家风的文化内涵研究。认同“修身”“齐家”“治国”是传统家风的价值取向。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而血脉不断、文明不坠,有着全社会共同尊崇的价值基础,有着厚重的家国情怀,有着中国式的“家教”“教化”,家风乃吾国之民风①。周春辉认为,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核心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儒家倡导的“仁”(分为“公”“恕”“孝”“慈”“宽”“厚”六个德目)、“义”(分为“正”“直”“悌”“勇”“介”“耻”六个德目)、“礼”(分为“敬”“谨”“谦”“让”四个德目)、“智”、“信”(分为“不二”“真”“诚”“不欺”四个德目)及其相关德目是传统家风的道德价值取向;“耕读传家”是传统家风的基本范式;家学传承、家规家训、家庭教育是传统家风传承的主要方式[2]。中国传统家风家教的运行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紧密互动,家国同构、用人取士制度、儒家伦理及家训家法族规等互动保障其运行。家风是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家风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一个家庭或家族成员的精神风貌和思想道德水平,而且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关系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涵育和传承。

2.传统家风的典型案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书家训的宝库为学者进行家风典型案例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实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已对我国传统家训遗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①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徐梓《家范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资料整理与优秀家风研究”课题立项。《朱子家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仍是研究热点②相关研究主要有:余世存《家世:百年中国家族兴衰史》,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2013年版;张颐武《中华家风丛书》,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5年版;韩洪泉《曾国藩的家风源流与家教实践》,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刘绪义《曾国藩家风的独特内涵及其哲学基础》,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这些研究为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启示,家风是家长之风,非身体力行不足以成风气。

(二)家风内涵的辨析研究

随着全民热议家风,有学者对家风内涵进行了深入辨析,指出误区,回答疑问,廓清迷雾,引领家风研究的学术严谨性。家风内涵的辨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出误区——家风与家庭教育的联系与区别。徐梓认为,家风是家庭文化,是门风,不只是传统的家庭教育。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形成的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3]。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从纵向上来说,家风具有传承性和时代性。家风必须体现传承,非两三代不足以形成,是一个家族几代家庭纵向长期的文化淘选沉淀的结果,强调家庭的文化传承。

2.回答疑问——“家风都是好的吗?”徐梓指出,正如“文化”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家风反映出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它完全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3]。从帝王祖制、士大夫家训家书、普通百姓的家规家教,虽然都传承着相同的价值观念,但在实践性上还是有所差异,也就有了“好家风”与“坏家风”之别。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从横向来说,家风具有多样性与层次性,只有那些纯正的好家风才能称得上是传家宝。

3.辨析内涵——家风与家规、家训、家书的联系与区别。“家规”是家中长辈制定的要求后世子孙立身处世和居家治生所必须遵守的规范或法度。如果把家规看作是教化家人的教科书,家风则是经由长期教化后的结果。“家训”也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瑰宝,相对于家风,家训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诸如《颜氏家训》(比较完整、系统的家训专著的形式)、《郑氏规范》(子女共同遵守的家规家条的形式)、《曾国藩家书》(以家书的形式对子女进行教育)、《治家格言》(生动活泼的诗歌、格言、警句、随笔的形式)。“家书”作为记录、表达家训的一种方式和载体,是家训的表现形式。较之单一的家规,其涉及的内容更广泛。正是通过严肃规范的家规、形式多样的家训、智慧总结的家书,家人得以教化熏陶,家风得以筛选沉淀。

4.解释困惑——“现在还有家风吗?”“家风”大讨论中有人困惑:随着农村的城市化和家庭的小型化,现代社会还有家风吗?面对这种家风不古、家风渐行渐远的担忧心理,学者们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周春辉认为,传统家风的道德内涵、基本范式和传递方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只有从传统中寻找有价值的内容传承,在实践中吸收、补充、调整和确定所需,新的家风文化形式才能得以构建[2]。徐梓认为,“家风是附丽于家庭而存在的,只要有家庭,就会有家风”。“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情势的变化,家风的具体内容肯定会有变化,但家风仍然会存在。”[3]人们感叹家风的荡然无存,其实是指家庭所秉持的诸如“耕田读书自然宝贵”这样一些古典原则的式微、一些传统内容的沦落,而不是家风本身的消逝。

总之,家风研究由浅入深。家风讨论之初,民众是自话自说。之后学界开始认真研究家风内涵,厘清家风概念,把握家风特质,为进一步研究做好了理论铺垫。

(三)好家风研究

今天重提家风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全民热议家风,借古鉴今,直指当下道德现状,好家风培育呼之即出,成为家风研究的主脉络。

1.强调好家风是正能量。“好家风”一词的使用在“家风”研究热潮伊始就频频见诸文章,往往把人们道出的向上向善的家风内容作为好家风,对于“家风”“传统家风”“好家风”“优秀家风”并不严格区别与界定。文章都从好家风的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作用的论述表达对好家风的理解,从社会功能的发挥方面去界定“好家风”①相关研究主要有:张莉蓉《好家风涵养正能量》,声屏世界,2014年第3期;尤丁发《好家风传递正能量》,政工学刊,2014年第4期;沈从举、姜凤《“家规”行正道,“家风”抵万金》,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年第7期;肖群忠《家风家规与立德树人》,中国德育,2014年第10期;胡强、杨娜《弘扬良好家风传承中华文明》,北京教育·德育,2014年第4期;华伟《家风:一种源远流长的社会教育》,成人教育,2014年第9期;黄春方《重塑家风微议》,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年第20期。。好家风里出好官员、好公民,好家风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家风凝聚全民共识。

2.好家风培育研究。研究家风的意义就是要培育良好的家风,从而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关于好家风培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着眼于家庭教育②相关研究主要有:沈林《家风是家庭教育的无形力量》,中国教育学刊,2014年第4期;周鹏程《好家风从何而来》,政工学刊,2014年第4期;赵忠心《家风教育的内涵及举措》,中小学校长,2014年第4期;张颐武《家风与当下中国》,前线,2014年第5期;毕道玉《家庭教育莫忽视家风》,中国教育报,2014年2月17日第1版;刘永和《家风,一种可贵的教育资源》,现代教学,2014年第10期。,二是着眼于官德教育③相关研究主要有:阮直《小家亦能大风范》,学习月刊,2014年第7期;朱丽霞、张洋《马克思主义家庭观视野下的领导干部家风培育》,理论月刊,2014年第4期;王永彬《家风正官吏廉》,政工学刊,2014年第7期;吴根平《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不可小视》,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年第1期;陈永富《领导干部要重视家庭建设》,领导科学,2015年第9期。,三是着眼于借鉴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资源培育优秀家风[4],四是着眼于扬弃的态度培育好家风[5]。好家风培育研究中的亮点是通过诠释中国传统家训的文化内涵、特征及当代价值,从而探讨好家风培育的功能与途径。当然,现代家风必将在传统家风的浓厚底色上画出新的图画、做出新的诠释、注入新的元素。好家风应该基于朴实的传统沉淀,也应该蕴含丰富的时代特征,应以“扬弃”的态度对待传统家风,从而培育好家风。

总之,研究借古鉴今,问题意识突出,研究视野宽博。从关注传统到密切关注现代,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从而也更突出了传承创新之意。正是因为研究者具备古今中外的广博视野,才会有对家风的全面客观把握。其厚重历史渊源、其独特中国特色、其重要当下价值都是建立在宽广视野的考察之上,研究结论说服力强。

(四)好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联的研究

1.学界将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关联研究的路径

其一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领域切入关联。最早将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联的研究文章出自陈晋。他指出,弘扬和践行良好家风,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道德基础[6]。2014年3月26日,“以家风家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学者认同,优良的家风家教可以使个人获得进入社会的基本品质,在道德观念上进行自我约束,尤其对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树立道德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独特作用[7]。不难看出,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找到了家风家教的切入点,从而将二者的研究关联起来。其二是由家风研究领域切入关联。在家风研究的范畴里,从“家风”的内涵到“好家风”的内容,研究走向深入细致,虽然学界还没有统一对“好家风”内涵的界定,但对“好家风”建设的哲学思考足以把好家风推向研究前沿,那就是将好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关联。应该说这是在家风研究的发展方向上,找到了好家风建设的引领总纲和好家风培育的最强动力机制。

2.学界将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关联研究的必然性

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8]。博大的家风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而家风教化又实实在在地贯穿于家庭生活之中,是人们的价值观形成和精神成长的重要起点。立足于家风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尝试,又实现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家庭日常生活和教化当中。因此,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中必然会找到“好家风”这一切入点。另外,随着家风研究的深入,“好家风”应该体现出时代性,应该具备当今社会核心价值特质,好家风建设应该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和素质要求,向上梳理必然会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指导思想。在上述两个研究领域里,不管是向上梳理还是向下深挖,最后都找到了“好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落实于好家风培育的“行”,在二者的关联中实现知行统一。

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关于强调家庭建设“三重”的重要讲话[1]。之后,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上面。从中国知网文章的数量来看,输入“家风”关键词能检索到2014年的318篇文章和2015至今的135篇文章,如果同时输入“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关键词能检索到2014年的48篇文章与2015年以来的60篇文章。也就是说,2年来,家风的研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率达到2014年的19%和2015年以来的36%,足见学者对家风研究的热点集中。“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大研究领域的交集是研究热点。

3.学界将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关联研究的侧重点

一是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培育和践行。学界一致认为,优良的家风家教对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独特作用。理论层面上①相关研究有主要:陈晋《从家风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年第4期;陆树程、郁蓓蓓《家风传承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王秋艳、汪斌锋《家训家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形式》,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马小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培树良好家风》,学习月刊,2014年第10期。,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和基本阵地。弘扬和践行良好家风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道德基础;良好的家风及其传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具有内化意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具有强化意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具有深化意义。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家风的传承能够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践层面上②相关研究主要有:刘洪利《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研究:基于家族史、家教和家风的研究视阈》,亚太教育,2015年第10期;路丙辉《中国传统家风及其当代传承的社会理路》,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孙兰英、卢婉婷《家风家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第12期;李荣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文化研究,2014年第3期。,重视家风教化,让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地生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家庭教育抓起。分析家训家风建设形式、内容和途径,挖掘其德育内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塑造合格主体、孕育家庭氛围、探索有效途径。二是着眼于家庭建设③相关研究主要有:田旭明《家正国清:优良家风家规的伦理价值及其实现路径》,学习论坛,2015年第1期;路丙辉《热议“家风”现象的伦理审视》,道德与文明,2014年第6期。。当代家风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统筹兼顾。

总之,研究的重点突出、主题鲜明、方向集中,实现了由“知”到“行”的升华,达成了理论共识。从家风研究的梳理可以看出,从传统家风的厚重积淀中挖掘出向上向善的积极因素,培育“好家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学者们始终不渝的坚守。

二、研究述评

在家风问题的研究上,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传统价值的现代转化,学界也经历了从反思到行动,从疑问到肯定,从感悟认知到培育践行的研究心路历程。家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也是研究者的感知体悟、困惑反思到培育践行的过程。总的来看,研究由浅入深,由古至今,由知到行,从多元走向共识。但还存在着研究不足,需要后续研究跟进。

(一)中国“好家风”的内涵尚未探明

首先,传统家风与好家风不分,容易导致好家风只是中国传统社会产物的误解。虽然很多时候人们认为的好家风都是传统家风,但好家风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家风,即便传统家风的内涵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好家风”,二者的内涵有很多相同之处,“好家风”自然也是对传统家风的传承和扬弃,但二者的内涵还是有区别的。作者认为“好家风”至少在三个维度上体现内涵:一是对传统家风优秀元素的传承;二是对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的彰显;三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因此,有必要理清好家风与传统家风之间的继承创新关系。其次,直接使用好家风是正能量,但没有从理论内涵上强调好家风内在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诉求,只把家风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但对于“好家风培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调得不够。需要厘清二者的知行统一关系。只有搞清楚理论内涵,才能面对好家风培育中的层层挑战,这里既有传统承接的危机,也有对当下道德彰显的窘迫,当然最大的挑战还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理论研究是破解实践难题的前提。

(二)好家风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机制尚未厘清

已有研究强调以好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将好家风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但二者之间有效互动的机制研究欠缺,导致实践中的两张皮现象。表现之一是在好家风培育中很少能把家庭教育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家长缺少高屋建瓴的对社会主流意识的深度认同和责任担当。之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嵌入日常生活方式、家风家教的实效性尚存很大的提升空间,缺少联动的统筹效应。因此,要从培基固本的根本上来栽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棵大树,二者耦合联动的长效机制就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创新问题。

(三)好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模式尚未归纳总结

如果把眼光关注到社会生活的实践层面,我们发现以家风家教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实践教育活动如火如荼,但是已有研究对实践层面的关注程度不够,摆出了问题还缺少深层次的成因分析,提出了一些零星对策并没有总结出实践模式。我们相信,实践模式的总结、培育及创新性推进既是实践的诉求,也是理论研究的分内之职。

(四)好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因素尚未指明

关于传统家风的研究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很明显的:家风是家长之风。但现有研究中还鲜有这样的观点,那就是“中国好家长”是撬动以好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支点,培养能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家风传承的有责任有担当的合格家长,是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基的长远大计。以往的研究中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承担培养合格家长方面的责任。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我们培养的人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认同并实践的,这些人才都是生活在家庭中的,如果在家庭中能够发挥这些人才的作用,那我们就是抓到了问题的根本。家风所涉及的家庭文化意识与一个家长对家风的重视意识、对文化的传承意识、对家族血脉的认同意识都不是单纯的家庭教育所能解决的问题。只有在更高的文化层面上认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现代版的“修齐治平”,这样的家长的培养,只能委身于高等教育。而在今天的大学教育中,关于家庭美德的培育,相关的课程与场景都是很少的。学生们涉及的婚恋观问题,并没有从很高的文化层面上得到引导,只是就事论事地加强了心理健康的教育等。融入了好家风的教育就有了中国风味和传统特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最厚实的土壤。习近平在第23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9]。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探索好家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实践模式,我们的教育应该有这样的视野。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 2).

[2]周春辉.论家风的文化传承与历史嬗变[J].中州学刊,2014( 8) :144-146.

[3]徐梓.家风的意蕴[J].寻根,2014( 3) :4-7.

[4]张琳,周斌.弘扬传统家训文化培育当代优秀家风:“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与优秀家风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J].道德与文明,2015( 3) :156-158.

[5]靳义亭.好家风建设的哲学意蕴[J].领导科学,2014 ( 17) :59-60.

[6]陈晋.从家风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 ( 4) :6-7.

[7]谢文.“以家风家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在京举行[N].光明日报,2014-03-27( 1).

[8]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1).

[9]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14-12-30( 1).

作者简介:白海燕( 1968-),女,河南南阳人,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好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2015BKS026)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视阈下大学生家风知行实证研究”( 2015-GH-305)。

收稿日期:2015-09-23

DOI:10.13450/j.cnki.jzknu.2016.01.020

中图分类号:B8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 2016) 01-0079-05

猜你喜欢

家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家风伴我成长
家风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钱学森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