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古诗词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2016-02-15武楠楠

镇江高专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古诗词初中

武楠楠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在古诗词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武楠楠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摘要: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第一,知人论世,把握中心思想;第二,品味形象,培养爱国情操;第三,创设情境,巧用声像媒体;第四,参与实践,深化爱国情感。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奉献祖国的远大志向。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爱国主义

“语文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语文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1]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而崇高的爱国情感是人文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诗词是历代文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千年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诗词对人的情感的熏陶是其他文学形式无法比拟的,而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情感熏陶。”[2]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收录了许多爱国诗篇,这些古代优秀诗文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分析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立足于书本,选取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88篇古诗词,归纳概括影响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的因素,并探索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从而培养中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1影响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的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非常看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希望通过诗词教学使学生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树立报国之志。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本文主要从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1.1对“文道合一”的正确教学理念的偏离

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诗篇,但是,有些教师不能合理地把握教学内容,导致出现重“文”与重“道”两种现象。一是将着眼点放在字词语句的理解上,脱离了诗词的背景环境和作者的生平事迹,使语文课变成纯粹的文学课,其中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很难渗透到学生的内心,爱国主义教育也成了就空中楼阁。二是教师潜意识里将爱国情感和语文教材割裂开来,将语文课变成纯粹的政治课,忽略了对诗词形式、语言、结构的赏析,导致语文教育偏向思想道德教育。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语文课要立足于教材,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要遵循“文道并重”的原则。

1.2忽视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文道合一”是中国古典文论提出的基本原则,教师在诗词教学中虽有正确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有些教师忽视了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笔者认为教学方法的改进应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首先,教师应注重课堂的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设计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不是照本宣科。其次,在拓展阅读环节,教师应多设计比较阅读,使学生在诗词中同中求异、异中寻同,即在时代背景、写作风格、人生经历等不同的条件下,感受他们深深的爱国之情。再次,教师应灵活使用多媒体,使教学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贯彻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更重要的是要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

2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将中学生塑造成一个爱国之人是其健康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应利用古诗词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结合教学实践,大致归纳出以下4种途径。

2.1知人论世,把握思想主旨

在古诗词教学中要遵循“知人论世”的原则,在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和创作目的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重温历史、走进作者,从诗词中体味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境界、情感态度、理想追求等。如杜甫、陆游、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是伟大的爱国诗人或词人,这是基于期待视野的存在对他们约定俗成的称呼,但是对第一次接触这些作者的学生来说,应该先向他们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在头脑中主动地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此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杜甫的《春望》《北征》《洗兵马》《兵车行》《哀江头》以及“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思想性和人民性的爱国诗篇,是在安史之乱的大背景下创作的,因此在学习这些现实主义诗篇时,要了解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以及对唐代乃至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赏析陆游、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作品,首先要了解靖康之变以及南宋时期的内忧外患,才能准确地剖析作品的思想内容。“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对收复北方失地、统一国家的热切期盼;“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不仅是李清照对个人不幸遭遇的悲痛感慨,更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沉忧虑;辛弃疾的《摸鱼儿·几番风雨》《青玉案·元夕》委婉含蓄地表达对奸佞小人的痛恨,对苟延残喘的南宋朝廷偷安一隅、不思北上的愤懑,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无奈。每一首诗或词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受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的制约。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先给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及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这不仅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也有利于探索作品的写作特色。

2.2品味形象,培养爱国情操

“文学形象是指读者经过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3]203文学形象主要有文学意象、文学典型和文学意境3种高级形态,它们在具体的文学文本中往往相互渗透。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运用唯物辩证原理,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知人论世”只是学生赏析诗词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中的文学形象,从中挖掘诗人表现的爱国情感。

文学意象,指的是表意之象,是具有表意功能的文学形象。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祖国山川、田园等自然风光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壮美瑰丽河山的热爱之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许多诗歌都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望岳》《登飞来峰》《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江南春》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保卫祖国的社会责任感。

“文学典型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3]209我国古代诗人不仅创作出大量优秀的诗篇,而且其身上体现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励着后代无数仁人志士,杜甫、陆游、辛弃疾等甚至成为爱国的代名词。在民族危难时刻,他们斗志昂扬、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奋勇当先、团结御侮、自强不息、坚守节操,给后人树立了一面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从军行》《出塞》《密州出猎》《破阵子》《渔家傲》等爱国诗篇以明朗刚健笔调营造了气势磅礴、意境宏阔的场面,洋溢着奔放豪迈、积极进取的精神,塑造了以身报国、关注民生的英雄形象,激励着学生树立报效国家的志向,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因此,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爱国志士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的崇敬之情,使学生从小就树立保家卫国的远大志向。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3]217意境是文学表现的至高境界,如杜甫《春望》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儿本不会流泪,鸟儿也不会因离别而惊心,是因为作者经历了安史之乱,看到山河破碎的景象和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内心忧伤悲愤,因而花鸟草木都饱含了诗人的情感,这就是所说的“化景物为情思”。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选取的爱国诗歌,都是通过创设意境传承爱国主义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在赏析文学意象、文学典型的基础上,将学生带入作者创造的意境,这样才能使学生与古人对话,继而产生共鸣,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操。

2.3创设情境,巧用声像媒体

“心理学家认为,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诸种复杂因素中,最主要的有主动性、直感性、记忆和想象等。”[4]因此,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灵活地使用多媒体,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充分调动中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使学生可以同时接受不同的刺激和信息,从而产生与作者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时适当地加入相应的图片和声音,再现特定的社会生活现实,使教学内容更加真实、生动,更好地发挥古诗词的教育作用。

利用声像媒体,使教学图文并茂。爱国诗人杜甫敢于直面现实 ,对现实生活做逼真的描绘,他的诗被后世誉为“诗史”,历史上发生的战争在他的诗篇中大都可以找到。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为杜诗配上安史之乱的插图,这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学生能更直观地认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沉重灾难,深刻感受杜甫对不合理的兵役、徭役制度的不满与谴责,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的同情与关心,对唐明皇“占了情场,弛了朝纲”,终于酿成“安史之乱”和“马嵬之变”的批判与讽刺。另外,也可以将李白诗歌呈现出来的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与杜甫诗歌呈现出来的安史之乱的混乱景象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图片的强烈反差中,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历史兴亡之感。在鉴赏北宋爱国诗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感受当时的自然风景和繁荣景象,在与靖康之乱造成的惨烈画面对比中深切体会南宋大将岳飞“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爱国激情。

利用声像媒体,使教学声色相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情境,利用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产生共鸣,心灵得到净化,领悟人生真谛,从而达到回味无穷的境界。例如在赏析岳飞的《满江红》时就可以插入《射雕英雄传》主题曲《铁血丹心》。一首铿锵有力的《铁血丹心》加上慷慨、悲壮、激昂的《满江红》更能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怀,激励学生从小树立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2.4参与实践,深化爱国情感

2.4.1注重朗读

古代诗词具有极强的节奏性、音乐性,读起来朗朗上口,其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使人在享受美的同时,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不应只注重诗词内容的讲解,还应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因为“诗人们那或喜或忧、或憧憬或思念、或赞扬或谴责的思想感情无不流泻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出色的诵读不仅能让学生读出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奏,体会平面文字转化为立体声音的音韵美、色彩美、画面美、意象美、情感美、语言美,同时,也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诗中或激昂或慷慨或悲壮或欣喜的情感境界,便于学生较为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5]。如岳飞《满江红》之类的诗歌慷慨激昂,像是内心的火山即将迸发,读之更是激情澎湃、热血沸腾。教师在组织朗读时应侧重于集体朗读和比赛朗读,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情境,使他们在浓郁的氛围中感受强烈的爱国激情。

2.4.2扩写诗词

古代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文人情感的结晶,是今人和古人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一首诗就是一幅社会风俗画,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这得益于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它以极强的包容性和准确性再现历史、表达情感。因此,扩写诗词也是深化学生爱国情感的方法之一,诗词的扩写并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在期待视野的基础上对诗词内容的重新建构,这既有利于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也有助于升华爱国情感。

在诗词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还有很多,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教师,首先,应该以身作则,具有爱国的思想品质,这样才能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其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具有科研精神,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开展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熏陶感染中增强爱国情感。

3结束语

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精神、情感和智慧的结晶,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加强中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 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6]诗词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尤其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高尚道德情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海茂.浅谈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2(7):115.

[2] 原庆琴,王潘,吴业亮.浅谈古诗词教学中的人文精神[J].文学教学研究,2008(4):100-101.

[3]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李丹.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古典诗词教学[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29.

[5] 丁岚.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D].苏州:苏州大学,2007:23.

[6] 刘玉心.宏扬民族文化与中学古诗词教学[J].宜宾师专学报,1992(1):75-80.

〔责任编辑: 张敏〕

Methods of carrying out patriotic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the ancient poems

WU Nannan

(College of literature, J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China)

Abstract:Patriotic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the ancient poems can be carried out in the following ways: first, understanding the backgrounds and grasping the central idea; second, analyzing the image and cultivating patriotism; third, creating situations and flexibly using audio-visual media; fourth, participating in the practice and deepening the patriotic emotion. Students should be trained to establish lofty aspirations from the early age to love the motherland, to defend the motherland, to construct the motherland, and to devote to the motherland.

Key words:middle school; Chinese; ancient poetry; patriotic education

作者简介:武楠楠(1990—),女,江苏徐州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古典诗词研究。

收稿日期:2015-09-25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8-8148(2016)01-0085-04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古诗词初中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