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文化育人体系的建构和实践——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旅游学院为例

2016-02-15李冬梅

镇江高专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大学文化二级学院文化育人

李冬梅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旅游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03)



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文化育人体系的建构和实践
——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旅游学院为例

李冬梅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旅游学院, 江苏 镇江212003)

摘要:高职院校的二级学院是文化育人的主体建设者之一,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旅游学院通过坚持“一个规划”“两种精神”和“三全”教育观,建立“崇爱尚美”文化育人系统工程;在内容取向上形成以精神文化为深层文化、制度文化为中层文化、物质文化为表层文化的同心圆结构;在三类课堂中打造“崇爱尚美”文化育人的品牌和特色。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文化;崇爱尚美;文化育人 ;二级学院

吕凤子先生是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职业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先行者,也是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丹阳校区的创始人。凤先生说过,“艺术制作止于美,人生制作止于善。人生制作即艺术制作,即善即美,异名同指也。” 凤先生等老前辈们用大爱的精神和真美善的心灵办学育人,百年积淀,形成了“美无涯、爱无极”的宝贵教育思想。多年来,学校传承吕凤子先生“崇爱尚美”的教育思想,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突出亲情服务,全面关爱学生,形成了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崇爱尚美”文化育人办学特色。高职院校的二级学院是 “崇爱尚美”文化育人的主体建设者之一,在实践探索中,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旅游学院也形成了“崇爱尚美”文化育人的品牌和特色。

1“崇爱尚美”文化育人体系建构要义

1.1坚持“一个规划”,科学构建“崇爱尚美”文化框架

“崇爱尚美”文化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怎么建?二级学院如何打造特色?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才能真正把握“崇爱尚美”文化本质要求和规律,才算得上是大学文化的理性自觉。笔者认为,一定要把“崇爱尚美”文化建设纳入二级学院发展的总规划中,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规划要从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个方面,要从教师文化发展和学生文化提升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制定基本标准,构建旅游学院“崇爱尚美”文化育人的基本框架。

1.2树立“两种精神”,全方位铸造“崇爱尚美”文化的灵魂特质

当代著名教育家张楚廷教授说:“灵魂是大学自己铸造的,是生活在这所大学的人群用心铸造自己大学的美好灵魂,他们也是用自己美好的灵魂铸造大学的美好灵魂”。一般而言,几年时间,一座大学城就可以拔地而起,但是,大学文化建设绝非一日之功。“崇爱尚美”文化灵魂是以吕凤子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正则人用心铸造,逐步形成的我们学校的美好灵魂,是文化灵魂、办学灵魂,是学校精神,是瑰宝!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在南迁的过程中,风餐露宿,没有校园,没有教室,后来到了昆明,其办学条件也非常艰苦,但是这所大学因为有良好的校风和良好的灵魂特质,创造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正则女校亦然,《吕凤子传》的序言部分这样介绍凤先生:假如他坐吃祖产,也可妻妾成群,一世快活;假如他以画为业,理当笑纳万金,成为巨富;假如他注重名利,早已享誉世界,名噪神州。可他偏要创办“正则”,倾家荡产,清贫一生;可他偏要将那无穷的爱、无极的美、无尽的仁洒向莘莘学子,留下一段永远的佳话。为办“正则”学校,凤先生两次迁徙,三办正则,毁家兴学,以画助教,以教为业,历经艰险。如何把“崇爱尚美”文化魂发扬光大?我认为,要扎根于两个方面:一是培育“崇爱尚美”的人文精神。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学校的定位和发展,简单的说就是把教师和学生带向何方;培养更多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二是培育“崇爱尚美”的职业精神。“崇爱尚美”的职业精神主要表现在创业精神、技术精神和经世致用精神等方面。

1.3坚持“三全”教育观,实现“崇爱尚美”文化育人使命

教育的终极价值是帮助和促进人的精神的圆满和人格的健全。高职教育的终极价值也在于促进人的“心灵丰盈和健全”。所以,我们要改变教育观念,把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的使命,培养“完整的人”。培养“完整的人”,就是要求我们在加强“崇爱尚美”文化建设过程中,做到“全面、全员、全程”。 “全面”是指学校文化建设在内容上坚持全面性原则,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统筹考虑,构建文化体系[1]。“全员”是指学校文化的建设主体, 应包括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应重视书记校长文化、 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的互动发展。“全程”是就学校文化建设的时间性和过程性而言,应持续一贯,在校园建设初始阶段就应高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科学规划的关键在于坚持和积累。

2“崇爱尚美”文化育人体系内容取向

大学文化是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反映。大学文化可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面,并形成以精神文化为深层文化、制度文化为中层文化、物质文化为表层文化的同心圆结构。因为高校校园文化整体性是通过层次性反映出来的,其表层文化是以校园物质载体或校园物质形态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物质文化,中层文化是以关于学校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各种要求、规定所表现出来的制度文化,深层文化是以学校办学理念、校园氛围和广大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

2.1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崇爱尚美”文化育人的基础载体,是校园内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结合新校区建设,旅游学院在学院物质文化建设方面重点实施四项工程:第一,“名人文化墙”,集中宣传旅游学院优秀校友、优秀合作企业家、旅游文化历史名人或对学院发展有过重要贡献的人。第二,“旅游文化标识”工程,包含教室、实训基地、设备仪器等,都以人名、企业命名。第三,“旅游酒店文博馆”,它是旅游酒店元素的集合。第四,“旅游类技能大赛历年获奖展示厅”,它是旅游学院师生高技能成果的展现和纪念。以上四项工程都应该按 “艺术”精品的标准来建设,让无声的文化会说话。

2.2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建设属于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凡事应按相关制度和机制科学运行。旅游学院成立以来,建立和完善了学习制度、密切联系群众制度、科学规范决策制度、教风学风建设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制度、日常管理制度等六大方面共计17项制度。

2.3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包括:理念、教风、学风、班风、作风等[2],其中以办学理念居于核心地位。经过多年积淀,旅游学院“校企互嵌、工学结合、旺进淡出”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崇爱尚美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的体现;“成长共同体、和谐大家庭”的精神追求已成为旅游学院建设的精神目标。

3二级学院“崇爱尚美”文化育人体系的实践与理想

二级学院应站在教育先导性、文化融入性的高度,从运行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构建一套适应形势、内涵丰富、时空深远、分层分类的“崇爱尚美”文化育人体系,使大学生在获得“完整人”发展能力的过程中始终拥有公共的知识体系、相通的文化背景和高远的价值追求。旅游学院文化育人体系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三个方面进行建设。三类课堂划分的理论依据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杨叔子院士的三个观点。

3.1“崇爱尚美”文化育人的第一课堂——核心课程教学

杨叔子院士的观点之一: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不仅在专门设置的课程中,而且在所有课程中都要强调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不仅从‘结构性’来设置一大块课程,而且要从‘弥漫性’的观点来考虑所有课程应如何实现两种文化的交融”[3]。

根据当代高职学生文化素质发展需求,根据旅游学院的人才培养要求,旅游学院从课程论的角度建立了“四位一体”模块化文化育人课程体系,第一模块是“公民意识与社会协作”模块,该模块课程旨在增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大学生理性沟通、团队协作及公共领导等能力,系列课程安排在大一上学期,以“职业形象与礼仪”“旅游心理学”等课程为中心;第二模块是“文字写作与语言表达”模块,该模块课程着重培养旅游学院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旨在通过文字规范、语言逻辑、演讲口才、交际礼仪等表达技巧培训,调动他们参与交际的热情,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系列课程安排在大一下学期,以“演讲与口才”“语言表达”等课程为中心;第三模块是“人文艺术与审美体验”模块,该模块课程侧重于提高旅游学院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对艺术表现的理解力,全方位提高他们的“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系列课程安排在大二上学期,以“旅游美学”“旅游名品鉴赏”“旅游摄影”等课程为中心;第四模块是“与古文明对话”模块,通过该模块课程对文史经典的解析和阅读,开启大学生与人文、自然的深入对话,帮助他们准确审视、认同中华优秀文化,并通过导游职业传播,系列课程安排在大二下学期,以“中华文明简史”“英美国家概况”等课程为中心。以上“四位一体”模块化课程体系,可以通过理论阐释、经典诵读、论坛讲座、互动讨论、实践讨论等教学形式进行。

“四位一体”模块化课程体系,从课程论的角度解决“结构性”问题。“弥漫性”问题就是要求我们从教学论的角度实现文化育人,譬如,“课程目标”中的“素质目标”的不可或缺和如何实现的问题;“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可或缺和如何实现的问题。

3.2“崇爱尚美”文化育人的第二课堂——校园文化生活

杨叔子院士的观点之二: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不只限于课堂,而且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崇爱尚美”文化润物无声,调节和激励师生的思想行为,对广大师生身心健康起着良好的滋润作用,载体丰富多彩,演绎了育人实践的一道道靓丽风景。旅游学院在实践中坚持不懈,从以下四方面形成了品牌和特色。

3.2.1建设大爱无疆的社团文化,打造“义务讲解志愿队”文化建设品牌

社团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能突破课堂教学限制,拓展学生成长空间,内容广泛丰富,形式新颖多样,对于丰富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个性和特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旅游学院“义务讲解志愿队”自成立以来,多次应邀参与镇江市大型活动的接待和解说工作,义务讲解活动已成为旅游学院学子服务社会的品牌,成为镇江的城市名片和亮丽风景。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学生参加景点义务讲解活动200余次,服务游客3 000余人,受到中外游客和社会的好评。从2015年3月23日开始,“义务讲解志愿队”服务镇江市烈士陵园,学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义务讲解、传播烈士事迹,受到好评;5月27日,镇江市 “北固红枫”烈士事迹义务宣讲团回访我校,进行着“爱与美”的社会互动。

3.2.2建设相亲相爱的公寓文化,打造“一家亲社区型”文化管理特色

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休息及活动的主要场所,其环境状态、人文气息和管理文化对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和个性心理品质发展都有重大影响。目前众多高校的学生管理体制和模式不断创新,高校愈来愈多的教育教学活动从教学区向生活区延伸,学生公寓日渐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熏陶”于一体的新课堂。旅游学院将结合新校区新公寓建设,围绕“文明寝室、幸福社区、和谐家园”目标,通过建立建设公寓成才咨询室、党团活动室、社团活动室和心理咨询室等物质文化加强组织保障;通过建章立制,建立由室长、层长、楼长三级管理机构等科学、规范管理;通过创建特色寝室、寝室文化节、寝室文化品牌评选活动等全方位建设“一家亲社区型”公寓文化,提升公寓文化品位,传递爱与美。

3.2.3建设爱生如子的师德文化,打造“真善美竞赛备战团队”

师德堪称大学文化之魂,是大学文化生态圈的核心,反映了教师职业的人性本质和文化内涵,“师道尊严”有着亘古弥新的价值,“良师益友”是师德文化的集中表现。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每一位教育者都要树立“教学相长”的教育态度。每一位班主任、专业教师、学工管理教师、行政管理教师都应主动关爱学生。旅游学院成立了专门的竞赛备战团队,由副院长任团长,不仅备战能力很强,而且在培训过程中呈现爱生如子的师德文化。在2015年5月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饭店服务)大赛中,旅游学院3位参赛选手表现突出,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至此已连续两届获得大赛一等奖;另一位学生在镇江市首届茶艺师技能大赛中,获得国家高级茶艺师和“镇江市十佳茶艺师”称号。训练是辛苦的,但也是“师爱满满”,教师的关爱、鼓励、吃苦的精神深深感染着同学。一等奖获得者闾一帆同学接受《京江晚报》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我并不觉得苦……,因为有老师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的陪伴和鼓励。”

3.2.4建设志美行厉的学术文化,打造“和美教授团队”

“办大学就是办一种氛围”。高职院校学术文化的成长和氛围营造也是必须的。旅游学院自从成立了4人教授团队以来,不断接受挑战,2015年在校地合作方面做了如下几方面工作:1) 主持完成《镇江市“三山”风景名胜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并顺利通过了两轮专家组评审。2) 受邀提交了两份镇江发展研究报告,《镇江日报》还就“全力打造靓丽夜镇江 错位发展做强旅游业”专访李冬梅教授,镇江市蒋建明副市长也对此作了批示,请镇江市旅委和文旅集团等单位全面实施。3) 实质性地参与了镇江市七大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之体制创新与政策研究”工作,并撰写了四万字的研究报告。4) 李冬梅教授应邀参加镇江市委书记夏锦文主持的旅游发展征求意见座谈会,并作了题为“镇江市十三五期间旅游发展的思考和建议”的专家发言。学院教授团队“认真务实的学术态度、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不断提高的专业水平”将引领着教师的专业成长。

3.3“崇爱尚美”文化育人的第三课堂——社会生活教育

杨叔子院士的观点之三:高校文化素质教育“ 不只限于校内,而且要重视走向社会、深入社会实践”。

从本质上来讲,德育过程是人格的、生命的、完整生活质量的教化,不能把它从社会生活整体中抽离出来,否则就成为了形而上学,所以德育基本范式应立足现实社会生活。高职人才培养的职业性特点更是要求我们建立“崇爱尚美”文化育人的第三课堂,实现与社会、与实践的互动。为此,旅游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在社会实践的“三个对接”[4]中实现“崇爱尚美”文化育人。“三个对接”分别是:与企业文化对接,培养高职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与行业文化对接,实现行业文化导入、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培养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区域文化对接,增强植根镇江、服务地方的功能。学校“2+1”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以来,旅游学院克服困难,坚持集中顶岗政策,水到渠成地成立了洲际酒店集团冠名班、港中旅酒店集团冠名班,实现了校企合作的集团化。更重要的是,经过多年探索,旅游学院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集中顶岗管理模式——“双导师+双融合管理模式”,建立了行之有效的 “崇爱尚美”文化育人的第三课堂,实现了学院、企业、学生的三赢。

参考文献:

[1] 杨季兵. 近十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述评[J].职业教育研究教育,2014(4):17-21.

[2] 杨季兵.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 高教探索,2005(6):66-67.

[3] 杨叔子,余东升.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今日审视[J].中国高教研究,2008(3):3-7.

[4] 杨季兵.试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三个对接[J]. 江苏高教,2012(3):148-149.

〔责任编辑: 胡菲〕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cultural education in college at the departmental level of— Taking Zhenjiang College as an example

LI Dongmei

(Tourism Shool, Zhenjiang College, Zhenjiang 212003, China)

Abstract:College at the departmental level is the main constructor of the cultural education — advocating love and beauty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ourism school of Zhenjiang College built a whole system project of cultural education by means of maintaining the educational conception of ‘One Planning’, ‘Two Spirits’, ‘Three Entire’. The system forms a concentric circle construction that contains spiritual culture as the deep circle, the system culture as the middle circle and the material culture as the surface circle. Meanwhile, it creates the brand and specialty of cultural education advocating love and beauty.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ultural education at college; advocating love and beauty; students training culturally; college at the departmental level

作者简介:李冬梅 (1969—),女,江苏丹阳人,教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1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8148(2016)01-0031-04

猜你喜欢

大学文化二级学院文化育人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从校园生活谈当前大学的两种校园文化
论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大学文化战略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加强高校二级学院党建工作的若干思考
技术文化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绩效考核初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