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生态问题

2016-02-13杨晓琳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50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社会

杨晓琳(天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生态问题

杨晓琳
(天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摘 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是普遍联系的,是对立统一的,前者表现的是自然属性,后者表现的则是社会属性,二者缺一不可。避免生态恶化,进行生态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遵循生态发展规律,正确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自然;社会;发展

当今社会,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高度重视和解决这一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战略布局之中。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把绿色发展确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而“那些坚持认为环境的破坏与马克思主义无关的人,不过是在证明他们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与在客观现实中存在的马克思主义毫无联系”[1]。

一、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联系与发展

人类社会诞生以来,经历了采猎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改造促进了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又使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相伴发展。

人类社会必须以生态环境为依托寻求发展机遇。在采猎文明时期,人类依靠狩猎和采集等简单的自然农业维持基本生活。为了在生态系统中生存下去,人类不得不通过各种途径寻找食物,不得不学习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探索和改进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改造进一步加深,人类在生态系统中不仅满足了对各类能源、资源的需求,同时还总结了农耕经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更是从生态系统中获得了宝贵的财富,对生态资源的开采、利用、整合促进了工业化、现代化进程。

从采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无不体现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改造活动。在这长期的实践发展过程中,人类探索和认知生态环境、生态系统,使之造福人类。生态环境中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构成了现代化、工业化的基础,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促进了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整个人类社会处在一个发展进步的过程中。

二、生态恶化与生态文明——对立与统一

马克思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生态恶化与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出现的两个对立面,避免生态恶化、构建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期著作和书信中,有大量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论述,其中也包括对生态学先驱者看法的论述。“他们无疑可以被称为人类生态学、社会生态学和环境社会学的先驱,也可以被称为政治生态学,尤其是那种所谓的‘生态社会主义’倾向的先驱。”[2,p55]他们的生态思想为后人思考和认识生态问题的哲学性,进而找到解决生态问题的有效思路,无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生态恶化

早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恩格斯就指出一些生态危机的事实,英国一些城市空气含有比农村地区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更少的氧气。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轻视自然的。“在私有财产和金钱的统治下形成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真正的蔑视和实际的贬低。”[3]同时,马克思还在《资本论》中完整清晰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工业污染和农业土壤侵蚀的关系。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利用和开采自然资源维持生存和进步,然而其不当和不节制行为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大气污染等严重生态问题。“马克思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的环境危机的来源、生态斗争和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健康而持续的人与自然共同进化的要求,都提供了开创性的和有用的洞察。”[4]生态恶化和生态危机在全球范围蔓延,面对这些不争的事实,生态理论思想、科学科技层出不穷,人类在想尽一切办法试图挽救和弥补以前犯下的错误。马克思认为,生态环境问题不能脱离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入手才能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生态文明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与生态学最为相关的就是他们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和环境成本的批判,以及他们对土壤质量和工人健康、工人的生活质量的关注。其中涉及自然的美丽、资源的保存,以及动植物的保护。”[2,p56]人类在经历了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后,对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工业文明之后的必然选择。

“绿色发展”是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针对当前我国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严重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必然选择。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然而,生态文明社会的建立不能急于求成,人们只有在现有社会文明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和积累经验,才能建设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生态文明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现有的社会文明是生态文明社会建立的基础,社会形态的发展和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共产主义社会必然是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

三、生态问题与社会发展——规律与认识

生态环境赋予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能源、资源,在利用生态资源的过程中,人类对生态资源过度开采产生了许多生态问题,在享受生态环境福利的同时,也遭受了生态环境的惩罚。

(一)生态发展规律

马克思认为,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生态环境也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人类的全面发展必须合乎生态规律。同时,生态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联结、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马克思认为,自然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即“人化的自然”,这种“人化的自然”是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的,人类在社会劳动的同时同样地被自然赋予了某些特征,因而人的实践活动也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资本离不开自然,可以说资本的积累和增值无不得益于自然,资本在自然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属于自身的关系或形式,并且影响着自然和社会。马克思认为,自然界的活动不只是单纯的自然活动,人类社会的活动作用于自然界,并且改造着自然界,自然活动与人类活动是无法分割的。

社会发展的无限性与生态资源的有限性是客观的,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合理利用资源,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马克思主义强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要学会正确对待人的生产活动,人类利用资源进行现代化建设,同时要注重资源的有效性和稀缺性的统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改变了自然,人类无法摆脱自然的约束和限制,绝对不可凌驾于自然之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与自然永恒不变的主题,和谐社会,美丽世界,是每个人都应该为之努力的。

(二)社会认识转变

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由原始社会人对自然的屈从与膜拜,到农业社会人对自然的改造与利用,再到工业社会人对自然的征服与主宰,最后到人对自然的尊重与保护,人类对自然的探索逐步深入,对自然的认识逐步提高。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生态思想对于指导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对于解决生态问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观的立足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基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问题分析资本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是其极度的贪婪性,在资本的面前,无论是人的价值与尊严,还是生态的资源与能源,都会显得微不足道,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资本而服务,资本根本不会顾及生态环境的恶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美丽中国的构想和绿色发展理念,代表了中国人民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迫切要求和诉求。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生态文明建设——指导与实践

人类社会、自然环境所构成的世界是一个辩证发展的整体,人类社会以自然环境为基础,自然环境为人类社会提供发展进步的资源,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既重视自然的规律性,也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自然统治人类,也不是人类主宰自然,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从属于自然,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的发展、演化创造了人类,人类依靠自然界而生存,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必须要受到自然的约束。

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生存物种都是这一体系中的重要要素,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具有平等的地位、平等的作用。人类在生态面前必须准确定位,把握正确方向。“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极为强调要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价值相互兼容的对象性关系。”[5]当人类唯我独大的观念日益膨胀时,不仅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损失,而且从长远角度看,会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在自然环境面前,人类要主动把握自然规律,利用规律,改造世界;要努力做到开采利用合理适度,避免盲目开采和利用生态资源导致生态失衡带来生态灾难。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结合,在自然观的基础上,探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生态问题。“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蕴含着生态学的整体逻辑,它体现在马克思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把解决生态问题的最终落脚点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上。”[6]因此,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规范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过程

面对生态危机带来的各种问题,许多国家都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萌芽、提出、实践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经历了起步、深入、飞跃三个阶段,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逐渐深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综合国力不强,出于发展经济的考虑,毛泽东提出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7]的任务。当时,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只是局部的,对此进行的治理工作,包括植树造林、美化环境、控制资源等方面。

1972年,我国派出代表参加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一次重要转折。资本主义大生产条件下产生的生态问题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事业。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日趋严峻。1981年,国务院做出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决定;1992年,我国政府提出转变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张;2002年,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将“生态文明体制”新概念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体系。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整个世界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世界性生态危机的加剧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世界各国应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共同努力坚持绿色发展,构建绿色社会,共创绿色世界。

[参考文献]

[1] 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M].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31.

[2] 特德·本顿.生态马克思主义[M].曹荣湘,李继龙,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4] Burkett P. Marx and Nature[M].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99:5.

[5] 王艳.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91.

[6] 吴宁.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生态范式[J].学术研究,2008(9):24-27.

[7] 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70.

(责任编辑、校对:孙尚斌)

A Study on Ecological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Philosophy

YANG Xiao-lin
(Marx College,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China)

Abstract:In the philosophy of Marx,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society is generally linked and shows its relation in the unity of opposites. The former is the natural attribute and the latter is the social property. The two are indispensable. In order to avoid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carry o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buil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eople should follow the guidance of Marx philosophy, the law of ec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participate in social practice correctly.

Key words:Marx philosophy; ecology; nature; society;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A8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6)03-0139-03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6.03.036

收稿日期:2015-12-03

作者简介:杨晓琳(1992-),女,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探索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