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国语》方言词

2016-02-13高光新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北唐山063000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籍贯国语

高光新(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论《国语》方言词

高光新
(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探讨《国语》的方言词,应该从《国语》所处的时代环境出发,从其本身入手,而不是拿后代的方言词进行验证。《国语》的方言词数量不多,在诸语的分布不均衡,却也反映地方特色。从方言词角度看《国语》编者的籍贯,倾向于认为是晋国,这只是佐证,而不是确证。

关键词:《国语》;方言词;籍贯

《国语》按国别记载周、鲁等国的人物对话,其中有方言词。关于《国语》的方言词,已经有学者探讨过,如陈长书[1-2]、管永红[3]等。

一、探讨《国语》方言词的方法

《国语》是分国记载人物语言的,国别与当时的方言分区不尽相同,《国语》有《周语》《郑语》,实际上周郑之间存在方言差异,《尹文子·大道下》:“郑人谓玉未理者为璞,周人谓鼠未腊者为璞,周人怀璞谓郑贾曰:‘欲买璞乎?’郑贾曰:‘欲之。’出其璞,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

先秦的方言区划,与西汉时期的方言区划存在很大差别,以晋为例,春秋时期,秦和晋之间存在方言差异,《左传·文公十三年》:“秦伯师于河西,魏人在东。寿余曰:‘请东人之能与夫二三有司言者吾与之先。’”春秋中期以前的魏在黄河以东(今山西境内),后被晋国所灭,寿余本来是魏人,跑到了秦,又被秦派出与晋进行谈判,寿余向秦请求能与自己说话的河东人一起去,这里暗示秦与魏的方言存在差异。后世由于秦和晋地理相邻,并且通婚不断,以致形成“秦晋之好”,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到了西汉,原晋方言区分属秦晋、周韩郑、赵魏[4]。到了西汉,到西汉末年,通过系联《方言》的词,可以归纳出方言分区来,这时秦和晋可以划为一个方言区[4,p139]。从春秋末期到西汉,晋方言区的变化大体如上。

即便是在两汉,方言词在不同方言区的分布也有变化,例如逞:

逞、苦、了,快也。自山而东或曰逞,楚曰苦,秦曰了。(《方言》卷二)

速、逞、搖扇,疾也。东齐海岱之间曰速,燕之外鄙、朝鲜洌水之间曰搖扇,楚曰逞。(《方言》卷二)

逞、晓、恔、苦,快也。自关而东或曰晓,或曰逞。江淮陈楚之间曰逞,宋郑周洛韩魏之间曰苦,东齐、海岱之间曰恔,自关而西曰快。(《方言》卷三)

逞,通也。从辵,呈声。楚谓疾行为逞。(《说文·辵部》)

在《方言》中,作为速度快讲的“逞”出现三次,分布地域包括自山而东、自关而东、江淮、陈、楚,范围非常广。到了《说文》,“逞”的分布地域就只有楚了。扬雄生于公元前53年,卒于公元18年,《说文》成书于东汉和帝永元12年(公元100年),从《方言》到《说文》,不到100年的时间里,“逞”分布的区域就发生了很大变化,范围缩小了一半以上。由此可见,不能用两汉的方言区域对应《国语》的方言区域。

探讨《国语》方言词应该谨慎,不能直接用两汉的材料来验证,即便是用先秦的材料也要慎重。华学诚受殷孟伦启发,采取五步法考证《尔雅》中的方言词,可以参考[5]。探讨《国语》的方言词,应该从《国语》所处的时代环境出发,从其本身入手,按国别着手进行。另外,探究《国语》的方言词还应该加上一条验证标准,即把《国语》方言词放到《左传》等文献里进行验证,因为《国语》《左传》的记事年限和成书时间非常接近,《左传》可以成为验证《国语》方言词的一个有力标杆,还有其他文献,例如《楚辞》可以验证楚语方言词,《公羊传》可以验证齐语方言词等。

二、《国语》的方言词

1.鲁

《鲁语》没有单独的方言词,只有一个以鲁为中心区的方言词:桷。

桷:在《国语》出现一次,《鲁语上》:“庄公丹桓宫之楹,而刻其桷。”意为方形的椽子。《说文·木部》:“桷,榱也。椽方曰桷。从木,角声。《春秋传》曰:‘刻桓宫之桷。’”《说文·木部》:“榱,秦名为屋椽,周谓之榱,齐鲁谓之桷。”桷在《左传》出现4次,全都出现在叙述鲁国史实的段落中。《庄公二十四年》:“二十有四年春王三月,刻桓宫桷。”《庄公二十四年》:“二十四年春,刻其桷,皆非礼也。”《僖公二十八年》:“子尾抽桷,击扉三,卢蒲癸自后刺子之,王何以戈击之,解其左肩。犹援庙桷,动于甍,以俎、壶投,杀人而后死。”庄公二十四年之事即《鲁语上》所述之事,僖公二十八年之事,子尾抽下桷敲窗户作为暗号,受到重创之后,还能够拿着庙的桷,倚着梁,用俎、壶等礼器杀人。桷在《诗经》出现两次,分别在《鲁颂》和《商颂》,《诗·鲁颂·閟宫》:“松桷有舃,路寝孔硕。”《诗·商颂·殷武》:“松桷有梴,旅楹有闲。”《鲁颂》是鲁国的诗,《商颂》是宋国的诗,宋在鲁的西南,两国接壤。在《国语》时代前后,桷主要出现在鲁地,也被鲁周围的齐、宋等地使用过,因此,桷是一个以鲁为中心区的方言词。

2.齐

《齐语》方言词有两个:轨、母弟。

(1)轨:齐国户口编制单位,《齐语》:“管子于是制国: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管子·小匡》:“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十轨为里,里有司。”清·恽敬《三代因革论三》:“齐之内政,五家为轨,五轨为里,四里为连,十连为乡。”其他诸侯国也有各自的户口编制单位,《左传·襄公三十年》:“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杜预注:“九夫为井,使五家相保。”井是郑国的户口编制单位。所以,轨是齐方言词。

(2)母弟:在《国语》出现2次,《晋语》:“武子之季、文子之母弟也。”《郑语》:“是非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第一例意为同母弟弟,有别于异母弟弟;第二例韦注:“王支子母弟,姬姓是也。甥舅,异姓是也。”这里母弟意为母亲的弟弟,即舅舅。当同母弟弟讲的母弟,在《左传》《公羊传》都有用例,《左传·宣公十七年》:“冬,公弟叔肸卒,公母弟也。凡大子之母弟,公在曰公子,不在曰弟,凡称弟,皆母弟也。”杜预注:“此策书之通例也。庶弟不得称公弟,而母弟或称公子。”《公羊传·隐公七年》:“母弟称弟,母兄称兄。”何休注:“母弟,同母弟;母兄,同母兄。不言同母言母弟者,若谓不如为如矣,齐人语也。”杜预认为,称同母的弟弟为母弟是策书的通例;《公羊传》认为,母弟是齐人语,那么,可以认为是齐人语影响了策书的用语,成为通例,母弟是一个齐方言词。

3.晋

《晋语》方言词,独有的是聩,另外有一个以晋为中心的方言词矜。

(1)聩:本义耳聋,《方言》卷六:“聋之甚者,秦晋之间谓之聩。”耳聋意义的聩在《国语》出现2次,《晋语四》:“嚣瘖不可使言,聋聩不可使听。”“蒙瞍修声,聋聩司火。”耳聋的人不可以让他们听,耳聋的人眼睛好,可以让他们管火。聩在《左传》中没有语词用例,在《论语》《老子》《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荀子》等先秦诸子著作以及《战国策》中没有出现,可以看成是《晋语》方言词。

(2)矜:在《国语》出现1次,《晋语四》:“礼宾矜穷,礼之宗也。”意为怜悯、同情,《方言》卷一:“矜、悼,哀也。齐鲁之间曰矜,陈楚之间曰悼,……秦晋之间或曰矜,或曰悼。”矜在《左传》出现6次,2次鲁人语(《定公五年》:“夏,归粟于蔡,以周亟,矜无资。”《昭公二十八年》:“子家子曰:‘有求于人,而即其安,人孰矜之?其造于竟。’”),2次秦穆公语(《文公四年》:“大夫谏,公曰:‘同盟灭,虽不能救,敢不矜乎!吾自惧也。’”《僖公十五年》:“是岁,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2次晋人语(《成公十三年》:“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昭公三十二年》:“虽死于外,其谁矜之?”),分布区域包括鲁、秦、晋,与《方言》完全相同。当怜悯、同情讲的矜在《左传》《论语》《老子》《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荀子》等先秦诸子著作以及《战国策》中没有出现,因此,矜是以晋为中心、覆盖秦和鲁的方言词。

4.楚

《古楚语词汇研究》中所列先秦的楚方言词,出现在《国语》中的有:令尹、司败、坛、宗老、傅、大夫、太宰、左史、廋、忸怩、涓人、聳2、执事[6,p39-205]。除了令尹、司败、坛之外,其他词都在《国语》其他各语里出现过,其他各国也使用,坛在《楚语》里出现一次:“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韦注:“宗,宗伯,掌祭祀之礼。”所以,这里坛使用“祭祀场所”义,不是楚方言词的“中庭”义[6,p101],我们不取,因此只剩令尹、司败。

另外,我们认为,楚方言词还有以下:东宫、西广、芰、连尹。

(1)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执政官,地位仅次于楚王,相当于宰相。《楚语下》:“吾见令尹,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殆必亡者也。”

(2)司败:官名,掌管刑狱、纠察,其他各国叫司寇。《左传·文公十年》:“臣免于死,又有谗言,谓臣将逃,臣归死于司败也。”杜预注:“陈、楚名司寇为司败。”《楚语下》:“君若不鉴而长之,君实有国而不爱,臣何有于死,死在司败矣!”

(3)东宫:楚国军营名。《国语·楚语上》:“王孙启与于军事,谓先轸曰:‘是师也,唯子玉欲之,与王心违,故唯东宫与西广寔来。’”韦昭注:“东宫、西广,楚军营名。”

(4)西广:楚国军营名。例证同上。

(5)芰:菱。《国语·楚语上》:“屈到嗜芰。”《说文·艸部》:“菱:芰也。从艸,夌声。楚谓之芰,秦谓之薢茩。”《左传》没有芰字。《楚辞章句》中芰出现两次,没有菱,《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王逸注:“芰,菱也。秦人曰薢茩。”《招魂》:“芙蓉始发,杂芰荷些。”王逸注:“芰,菱也,秦人谓之薢茩。”

(6)连尹:楚国官名。《晋语七》:“邲之役,吕锜佐智庄子于上军,获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以免子羽。”韦注:“连尹,楚官名。”

5.周、郑、吴、越

以上四地没有方言词。

综上,《国语》中的方言词有,桷(以鲁为中心,涉及鲁、齐、宋)、轨(齐方言词)、母弟(以齐为中心,涉及齐、晋)、聩(晋方言词)、矜(以晋为中心,涉及晋、秦、鲁)、令尹、司败、东宫、西广、芰、连尹(以上楚方言词),总共11个。

三、说明的问题

1. 先秦各方言之间的差异

《国语》各语之间的方言词数量不同,鲁1个(跨鲁、齐、宋),齐2个(包括1个跨齐、晋),晋2个(包括1个跨晋、秦、鲁),楚6个,周、郑、吴、越没有,方言词的使用范围也不同,有的跨多个地区,说明各地方言词汇的差异也不同。

(1)楚方言与其他各方言的差别最明显。《楚语》的方言词数量最多,与先秦时期楚语的鲜明特点相符,例如,《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穀,谓虎於菟,故命之曰斗穀於菟。”雅言的“乳”,在楚方言里是“穀”,雅言的“虎”,在楚方言里是“於菟”。楚方言与其他方言差别大,还可以从习俗方面得到验证,《荀子·荣辱》:“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错习俗之节异也。”《荀子·儒效》:“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在习俗上,楚、越和中原是差别比较大的。习俗方面的巨大差异,导致了方言词的差异也大。

(2)鲁、齐、晋方言也有一定特点。《鲁语》《齐语》《晋语》都有独有的方言词,也有交叉的方言词,说明三个方言之间有自己的特点,又相互联系。出现这个特点原因是,鲁、齐、晋各自文化发达,相互之间交往又很频繁,《左传》记载了三者之间各种形式的交往。(3)《周语》《郑语》《吴语》《越语》没有方言词,各有原因。《周语》没有方言词,与周是雅言的通行区有一定关系。《郑语》没有方言词,一方面是因为《郑语》只有一篇,篇幅太短;另一方面是因为郑与周接壤,也是雅言通行区。《吴语》《越语》没有方言词,值得思考,实际上吴越方言内部差别不大,而与其他方言差别很大,《吕氏春秋·知化》:“吴王夫差将伐齐,子胥曰:‘不可。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

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这说明,吴越方言相通,而与齐方言不通,应该是很有特点的方言,而《吴语》《越语》里没有方言词。只能说明《吴语》《越语》两部分是《国语》的编纂者用自己的语言记录的,并且对吴越方言知道不多。

2.《国语》编者的籍贯

《国语》有11个方言词,其中6个是楚方言词,不能因为楚方言词多,而认为《国语》的编纂者是楚国人,这里方言词不是确证,只能是佐证。从另一个角度看,11个方言词里面,9个是名词,2个是动词,名词里除了跨方言区的“母弟”,其他的名词,都是名物词,不可替代;2个动词都在与晋语有关,并且都有同义词,例如聩的同义词聋、矜的同义词悼,在《国语》里都有用例,同义词没有代替它们,说明编者熟悉晋方言,那么,从这个角度讲,《国语》的编者应该是晋国一带人。至于是否赵人,方言不能提供更多的佐证。因此,我们赞同王树民的观点:“按《国语》二十一篇,而《晋语》独占九篇,在晋国三卿中,又多记赵氏之事,说明左丘应为赵国人,或与赵国接近之人。”[7]

[参考文献]

[1] 陈长书.《国语》齐方言词拾零[J].管子学刊,2005(2):42-49.

[2] 陈长书.《国语》方言词研究[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2): 72-76.

[3] 管永红.《国语》与《战国策》方言词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8-22.

[4] 刘君惠,等.扬雄方言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1992.

[5] 华学诚.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48.

[6] 谭步云.古楚语词汇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1998.

[7] 王树民.《国语》的作者和编者[A].国语集解[C].北京:中华书局,2002:603-604.

(责任编辑、校对:郭万青)

On Dialect Words of Guoyu(《国语》)

GAO Guang-xin
(Chinese Department,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The study of Guoyu’s dialect words should start from Guoyu per se and the environment it existed rather than taking verification by using the posterior dialect words. The dialect words in Guoyu were not in large number. Nor the distribution was even But they did reflect local characteristics. The editor’s birthplace was consumed to be J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 words which are served as evidences but not final decision.

Key Words:Guoyu; dialect words; birthplace

中图分类号:H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6)03-0009-03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6.03.003

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GJ2014004),河北省教育厅青年拔尖人才项目(BJ201411)

收稿日期:2015-07-28

作者简介:高光新(1979-),男,山东五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训诂学、词汇学。

猜你喜欢

籍贯国语
摄影作品
闲散生活
基于明清补服为基础的中式学位服设计
村居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国语》故训与古文字
袁崇焕的籍贯
怎样提高少数民族初中学生学习国语的积极性
容祖儿《一百个我 国语新曲+精选》
杭州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