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家庭教育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2016-02-13么晓霞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河北唐山063000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家庭教育传统文化

么晓霞(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河北 唐山 063000)



传统家庭教育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么晓霞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传统家庭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其内涵体现传统文化的精华,包括“立德修身”“睦亲持家”“中和处世”等。当代家庭教育应秉承优良文化传统,从“人格修养”“习惯养成”“身心和谐”方面,建构符合当代价值的教育内容。

关键词:家庭教育;传统文化;内涵;当代价值

一、传统家庭教育的精华

《易经》曰“家正而天下定”,家是培育德行和传承文化的第一驿站,家庭教育是在家庭或家族中展开的对其成员的涵养教化,最终以家训家风形式传承。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丰富的家教文化,其内涵大致相同,浓缩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立德修身”,是家教的核心内容,“齐家、治国、平天下”[1,p95]是家教的目标。传统家教内容不仅涉及个人修养及家庭伦理,而且涵盖到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1. 立德修身

传统家庭教育强调立德修身,传统文化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修身的具体德行准则。

(1)首“孝悌”

传统文化中,“孝悌”为一体,“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2,p145]。传统家庭教育强调“德”之本在“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1,p24]。子女要珍惜生命,立身行道,有所建树;要做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1,p50]。

孝道扩展就是仁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3,p150],由亲人之爱,升华成了对人类乃至自然宇宙的大爱。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4,p193]。通过“仁”的长期浸染,中华民族形成了诸如“孝义治家”“与人为善”等良好家教,造就了仁爱宽厚兼容并包的民族性格。

(2)重“忠信”

“忠”是心正,不能偏私,忠于本分。“信”即诚信。忠信是为人做事的基本准则,“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3,p10]。忠信品性关系个人的得失、家庭的荣辱和国家的兴衰,因此有诸如“季布‘一诺千金’得良好信誉”“曾子杀猪教子诚信”“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等经典教育故事。“忠信”激励后代无数的仁人志士诚实守信,精忠报国。

(3)守“礼义”

“礼”是恭敬的态度行为,“义”是道义。“礼义”是社会适宜的、正当的道德行为准则。做事要有道德底线,待人接物要合礼恭敬、谨言慎行、宽厚谦恭。《弟子规》对孩子的日常行为之礼有具体明确的要求。“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2,p146]“君臣有义”,当国家和个人利益冲突时,国家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国家危亡关头,能够义无反顾,不惜牺牲生命。

(4)知“廉耻”

廉耻,奉公清廉,笃守名节。“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5,p100]钱财面前,不随便求取;危难时刻,不苟且偷生。修身要从守廉和知耻做起,自律慎独,知错能改。

2. 睦亲齐家

父子相亲、兄弟和睦、夫妻和谐是家庭健康运行的标志[7]。家庭和睦,须处理好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五伦”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德”是睦亲齐家所遵循伦理规范。

在家庭主要成员关系中,夫妇关系是家庭的首要关系。“夫义妇德”,丈夫对妻子有情有义,妻子要有女德,相夫教子。夫妇各尽其责,使家庭稳定,让家族兴旺。“父慈子孝”,父母养育儿女,慈爱得法,儿女孝敬父母。“兄友弟恭”,兄弟互敬友爱,长幼有序,一起建立起美好和谐的家庭。

家庭人际关系的延伸则是亲属邻里关系,“和亲睦邻”,把爱自己的双亲,扩展为爱亲戚、邻居等。古代家训中认为“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讲究与邻为善,避争归好。

3.“中和”处世

“中和”体现了儒家为人处世和谐思想及宽容智慧,在人生实践中要坚持适度原则,无过而无不及。为人“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3,p180]。在治家方面,注重节制与适度。父母养育儿女,不溺爱,不偏宠,“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6,p4]。生活要节俭,“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2,p109]。与人交往原则“和而不同”,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工作做到正其位,安于本分。“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1,p114],处世要顺应环境,通权达变,最终达到整体和谐。总之“中和”之道,使中华儿女形成了稳健笃实的民族性格,天下大同的民族胸怀。

二、传统家庭教育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家庭教育的根基与灵魂,我们应深入挖掘传统家庭教育的精髓,建构符合当代价值的家庭教育。

1. 培养孩子健全人格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谈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当代家庭教育首先是“人格的教育”,传统文化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可以转化为当代家庭教育的人格培养。

(1)“孝悌”教育,培养“仁爱”情怀

“百善孝为先”“由孝心而亲亲,由亲亲而敬爱,由敬爱而仁德”。“仁爱”对人类而言,具有永远的普世意义。孝敬父母始,进而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尊重自然,形成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最终达到忠孝合一、家国一体的目的。教育孩子在家里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在学校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在社会助人为乐,立己达人,报效祖国。

(2)“忠信”教育,树立爱国敬业责任感

继承爱国传统,树立民族自信。教育孩子从小立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远大抱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效忠祖国的责任意识。培养孩子坚韧豁达、自立自强品质,为人守信用、讲信义,做事能够负责尽职,恪守本分。

(3)“礼义”教育,增强恭敬公正意识

“礼义”教育使孩子了解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在坚持道德法律底线的基础上,做到“以和为贵”,讲文明懂礼貌,尊重他人,宽容大度,言行谨慎、行为谦恭,形成公正无私,先人后己品格。

(4)“廉耻”教育,增进廉洁知耻意识

子曰“知耻近乎勇”,从内心懂得“明荣辱,知廉耻”的道理,才能发展成真正的道德良知。“廉耻”教育,让孩子树立起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道德观,树立是非分明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能够自尊自重,勇于改过,奋发精进。

2.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孔子说,“少若成天性,习惯之为常”,儿童时期通过教育养成的智能,犹如天生一样,当代家庭教育应重点培养孩子学习、生活、与人交往的良好习惯,以形成良好的人格修养,成就美好人生。

(1)学习习惯

颜之推认为“子当以养为心,父当以学为教”[6,p47],教育孩子学习是安身立命之本。培养孩子勤奋学习,珍惜时间。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学会主动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p141]。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养成读书习惯,形成“书香门第”。培养孩子专心学习的习惯,《弟子规》告诉我们“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勤奋、热爱和专注,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目的。

(2)生活习惯

传统文化中儿童首先学的是“洒扫应对进退”等基本生存本领。“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2,p107],当代家庭教育应培养孩子良好劳动和卫生习惯,学会家务劳动,自我管理。“应对进退”是与人交往礼仪,从生活点滴做起,培养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习惯。教育孩子言谈举止、仪容仪表大方得体;衣食住行学会节俭;礼貌待客,宽容待人。

会理财是重要的生存技能,家长应教孩子养成理财的好习惯。曾国藩书信告诫其弟理财的必要,“乞明告我,即买竹山湾,又买庙堂上,银钱一空,似非所宜,以后望家中毋买田,须略积钱,以备不时之需”[4,p196]。家长教育孩子通过努力获得报酬,学习管理零用钱,以备不时之需,科学消费,捐助他人,奉献社会。

3.“和”文化使孩子身心和谐

“和谐”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保证了家庭教育的顺利实施。和谐的教育环境对于人的成长和成才有重要作用。“孟母三迁”,私塾朗朗的读书声,使幼年的孟子喜欢上读书学习,最终成为圣人。孩子所处的环境,应充满社会正气新风,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引导。家庭内部教育方法要注重孩子的身心和谐,尊重孩子的天性、成长规律,期望值不要过高,惩罚也不要过重。

家教好而家风正,家风正使社风清,社风清则民族兴。中华传统家庭教育将以新的生命力,为中华儿女的成长、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滋养。

[参考文献]

[1] 汪受宽,金良年.孝经·大学·中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2] 刘大治.中国古训[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

[3] 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12.

[4] 马道宗.曾国藩传世经典[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999.

[5] 于全.四书五经(三)[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6] 赵萍.颜氏家训[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7] 孙翔,雒季.孝俭立德人我和谐——和谐视域下的曾国藩家庭伦理[J].甘肃社会科学,2010(4):124-126.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On the Content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Traditional Family Education

YAO Xiao-xia
(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s, Tangsh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Famil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Its meaning reflects essenc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includes the "setting one’s virtue", “keeping harmony with family numbers", "living neutrally in the world, “etc. Family education and traditions should uphold the fine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construct education cont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ersonality training, cultivation of good habits and achieving physical and mental harmony.

Key Words:family educ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connotation; modern value

作者简介:么晓霞(1965-),女,河北唐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文教育。

收稿日期:2015-07-14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1412148)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6.01.041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6)01-0152-03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家庭教育传统文化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