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体西用”是新生活运动的内在逻辑

2016-02-13宋振洲湘潭大学历史系湖南湘潭411105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体西用蒋介石

宋振洲(湘潭大学 历史系,湖南 湘潭 411105)



论“中体西用”是新生活运动的内在逻辑

宋振洲
(湘潭大学 历史系,湖南 湘潭 411105)

摘 要:“中体西用”是晚清洋务派提出的学说体系,以文化固有论为基础,诠释了从保护儒家道统出发,通过向西方学习,以维护集权官僚制的逻辑思路。新生活运动表面上是蒋介石发起的一场生活革命,但其实质包含着恢复儒家道统,实现官僚资本统治的意图。从这一点看,它的内在逻辑遵循了“中体西用”的思路。

关键词:中体西用;蒋介石;新生活运动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晚清时期官僚地主阶级的代表洋务派提出的学说体系。它以儒家道统是中国的固有文化和文化本源的论断为基础,诠释了从保护儒家道统出发,通过向西方学习,以维护集权官僚制的逻辑思路,是洋务派维护集权官僚制、调和社会矛盾的理论武器。“中体西用”思想影响深远,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蒋介石继承了这一逻辑。表面上,新生活运动是蒋介石发动的一场旨在改造社会风气、实现国民精神现代化的生活革命,实际上它是一场文化和运动,它包含着恢复儒家道统,进而强化独裁,实现官僚资本统治的意图。从这一点看,它的内在逻辑,遵循了“中体西用”的思路。

“中体西用”的思想早在鸦片时期就已发轫,魏源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强调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战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列强的侵略更加深入,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学生冯桂芬在《采西学议》提出“以中国之论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1]的主张,他要求在重视中学的基础上,不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还要学习社会政治的先进成果,这样“中体西用”思想和逻辑的雏形正式形成。“中体西用”学说最后是由张之洞在《劝学篇》进行了全面论述的,它认为:“我圣教行于中土,数千年而无改者。五帝三王,明道垂法,以君兼师,汉唐及明,宗尚儒求,以教为政。~盖政教相维者,古今之常经,中西之通义。”“夫所谓道本者,三纲四维是也。着并此弃之,法未行而大乱作矣;若守此不失,虽孔孟复生,岂有议变法之非者哉!”“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变法而悖道之药也。”[2]张之洞是针对维新变法全面阐述这一思想的,他认为中国的纲常名教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也是变法的根本和行之有效的前提。这也使洋务派在理论上调和了中学西学的矛盾。

“‘中体西用’思想提出后,它是沿着两个方向发展的。一条线是洋务派思想的发展,一条线是具有资产阶级改革倾向的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的发展。”洋务派的时务实践,伴随着甲午战争而破产,并在维新变法时期逐渐转为保守,这也是洋务派代表张之洞能系统全面论述“中体西用”逻辑的现实基础;而资产阶级改良派虽然“已开始向往着资本主义国家的‘体’,中国传统的‘体’已在他们心目中动摇,他们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改革倾向,但在思想上、政治上未能跳出封建主义藩篱。”[3]维新变法领导人康有为,虽然主张学习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经验,但他没能突破中体西用的逻辑,维新变法最终也没能避免破产的命运,而康有为也在接下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大潮中逐渐转变为保守的保皇派。

然而“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并没有消失。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然而经过革命洗礼的中华民国并没有挣脱传统矛盾和现实矛盾的束缚,反而产生了新的官僚集权制形式——官僚资本的统治。官僚资本的统治遵循中国传统集权官僚制的规则,并带有帝国主义的买办性质,它发轫于晚清,经过北洋政府时期的发展,最终在蒋介石国民政府时期达到鼎盛。新生活运动正是在蒋介石着手建立新的官僚资本的集权官僚统治的初期背景下出现的。它表面上是一场生活革命,实质是蒋介石发动的第一场社会文化运动,蒋介石遵循“中体西用”的逻辑,希望从社会生活着手,在儒家道统的原则指导下,驯化人民的思想,为建立具有新时代性质的官僚资本集权统治而服务。

新生活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发起的第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运动。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在南昌举行的总理纪念周上,发表了题为《新生活运动之要义》的演讲,这标志着新生活运动的正式开始。

表面上它是一场旨在改造社会风气实现国民现代化的生活革命。正如蒋介石在《新生活运动之真义》中所讲:“现在我们中国人一般的毛病,就是行动之迟钝和虚浮,因为行动虚浮,所以一切事情都做得有名无实,因为一切迟钝,所以看去都是没有一点精神,各个人以至全社会都是乌烟瘴气,暮气沉沉,奄奄一息的样子,绝对不像一个朝气勃勃的现代的人,和一个生动向上的现代社会…现在我们提倡新生活,就是不欲做一个半死半活不死不活的‘行尸’,要做一个精神奋发朝气勃勃的人,适于现代生存的新国民!…来改革过去一切恶劣的习惯!完全过一种合乎礼仪廉耻的新生活!”[4]蒋介石认为,“新生活运动即所以先求全国国民于衣食住行四项实际的基本生活能彻底改造之一种社会教育的运动也”[5]。

同年7月1日,新运总会在南昌成立,在蒋介石夫妇的推动下,新生活运动在全国迅速推广,到1935年新运组织已扩展到25个省、院辖市,1 355个县,14条铁路,并组织拥有6万多人的劳动服务团,推进新运工作。新生活运动的基本内容包括规矩、清洁、“三化”原则(生活艺术化、生产化、军事化)以及劳动服务。此外,从各种资料里显示的这一时期新生活运动的具体活动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蒋介石意识到中国与西方在社会方面的差距,这也是中国向西方学习,进行社会改革所不可回避的内容。

但是,新生活运动的目标并不仅仅限于生活革命,它实质更是一场文化运动。蒋介石认为“国家落后,是由于国民知识道德的不发展,而知识道德落后,又在于国民衣食住行未能合乎礼仪廉耻”。“中国人失去了传统的精神,生活革命的关键在于恢复传统中国的礼义廉耻。”[6]时任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干事的贺衷寒作出更透彻的诠释:“‘五四’的新文化运动,是主张把中国固有的东西像礼、义、廉、耻等通统摧毁,把外国的自由主义、阶级斗争等学说介绍过来。”而“新生活运动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把‘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底破坏运动,改变成一个建设运动。‘五四’的新文化运动,是把中国固有的精华完全不要,今天的新生活运动,是把中国固有的精华加以发扬。”“‘五四’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天的新生活运动,完全是那样绝对不同的东西”[7]从这些言论我们不难看出,在蒋介石看来,礼义廉耻是中国所固有的道德,而崇尚礼义廉耻正是儒家道统所秉持的理念,他把中国儒家道统视为中国文化的本源,并宣扬儒学为立国之本。他希望从社会生活着手,在儒家道统的原则指导下,驯化人民的思想,甚至控制人民,消除共产主义的影响,为建立具有新时代性质的官僚资本集权统治而服务。这正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逻辑理念的展开。只不过新生活运动又采取了新的形式新的内容。而继承这一逻辑理念,蒋介石甚至将“三民主义”进一步儒学化,认为“中山先生的思想,完全是中国的正统思想,就是集成尧舜以至孔孟而中绝的仁义道德的思想”[8]。

然而,蒋介石所寄予厚望的新生活运动,虽然声势浩大,却最终流于形式,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对于这一点,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现在到处都可以看到新运的标语,而很少看到新运的实效;到处都看到新运的团体或机关,却是很少看得见很多数国民确实受了新生活运动的效果。至于一般社会能在衣、食、住、行中表现礼、义、廉、耻的思维,其生活方式能达到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而且厉行劳动服务,具备互助的品德,爱国家民族的现代精神,那当然更是少了。”[9]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新生活运动重新定位,承担起了直接为抗战服务的任务。战争中,新运总会多次迁移,新生活运动事实上已名存实亡。1946年2月,新运总会迁回南京,直到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新生活运动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由上述,新生活运动本质上是“中体西用”逻辑理念展开后新的实践形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值得注意的是,“中体西用”逻辑理念发展的过程,也是这一逻辑实践不断破产的过程。历史上,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清末新政、袁世凯复辟都是遵循这一逻辑的实践,他们也都和新生活运动一样,最终没能避免破产的命运。究其原因,是因为“中体西用”所表现的文化保守性所致。文化是一种具体的历史的存在,是“通过反映社会制度和统治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来教导、引诱,使被统治者的思想观念得到教化和培养”[10,p13]。而“中体西用”正是是晚清时期,以地主官僚为主体的洋务派的利益和意识的集合。“中体西用”的逻辑出发点是儒家道统为中国文化的本源,儒学是立国之本,落脚点,是维护以儒家道统为理论基础的集权官僚制。“儒家道统是中国社会特殊历史阶段上文化形态中居统治地位的一种意识形态,是集权官僚制下官僚地主阶级利益和意识的集中体现。”[10,p35]集权官僚制和儒学历史上曾具有先进性,它使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高度文明状态。但是近代以来,相较于西方新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曾经先进的集权官僚制度已然腐朽,而辉煌千年的以儒家文化主体的中国文化也陷入僵化。东西文化和势力的碰撞,儒家文化和集权官僚制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是被否定的对象。而”中体西用“坚持保守的逻辑姿态,本末倒置,所以必将为历史潮流所淹没。

[参考文献]

[1]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 张之洞.劝学篇[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汤奇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演变[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1):67-74.

[4] 蒋介石.新生活运动之真义.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12卷)[EB/OL].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 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278:0020-3&catid=13 4:2014-06-10-07-55-46&Itemid=256,2014-8-28.

[5] 蒋介石.新生活运动发凡.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11卷)[EB/OL].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 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318:0007-14&catid=134 :2014-06-10-07-55-46&Itemid=256,2014-08-28.

[6] 陈铁健,黄道炫.蒋介石一个力行者的思想资源[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2012:222.

[7] 贺衷寒.新生活运动之意义[J].中国革命,1934,3(9):19-20.

[8] 蒋介石.中国教育的思想问题.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10卷)[EB/OL].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444:0002-15&catid=129:2014-06-10-06-28-41&Itemid=256,2014-08-27.

[9] 蒋介石.新生活运动二周年纪念告全国同胞书.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0卷)[EB/OL].http://www.ccfd.org.tw/cce 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567: 0002-67&catid=212:2014-06-12-03-12-50&Itemid=256,201 4-09-01.

[10] 刘永佶.中国官文化的奠基者和批判家——孔子与毛泽东[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校对:郭 静)

On Westernized Chinese Style: The Inner Logic of the New Life Movement

SONG Zhen-zhou
(History Department,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105, China)

Abstract:"Westernized Chinese Style" is a theoretical system which was put forward by the Westernization Group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Based on cultural inherent theory, it explains the logical way of thinking. It starts from the protection of Confucian and learns from the west to maintain centralized bureaucracy. Outwardly, the New Life Movement is a life revolution which was launched by Chiang Kai-shek. In fact, it is aimed to restore the Confucian orthodoxy and realize the bureaucratic capital rule. So it is found that its inner logic followed the thought of "Westernized Chinese Style".

Key words:Westernized Chinese Style; Chiang Kai-shek; New Life Movement

作者简介:宋振洲(1988-),男,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专门史。

收稿日期:2015-07-16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6.01.027

中图分类号:K2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6)01-0099-03

猜你喜欢

中体西用蒋介石
“中体西用”概念的嬗变与发展:基于近三十年学术研究的思考
高三复习的概念教学——以“中体西用”为例
从近代化视角把握“‘中体’‘西用’之间”
蒋介石对江湖习气的爱与恨
蒋介石搓麻将也是玩政治
浅论“中体西用”中的“实用理性”
论中国文化的顽强生命力
“中体西用”的现代价值研究综述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