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碎片化”阅读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的对策研究

2016-02-10黄薇娜高汝武

知与行 2016年7期
关键词:碎片化弱化对策

黄薇娜,高汝武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a.党委工作部; b.电力工程系,福建 永安 366000)



“碎片化”阅读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的对策研究

黄薇娜a,高汝武b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a.党委工作部; b.电力工程系,福建 永安 366000)

[摘要]“自媒体”的出现,使高校大学生在多元化的互联网信息中吸取与传播信息的方式出现“碎片化”阅读现象,其主流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也被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弱化。结合当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示范性、复杂性、敏感性的特点,以及移动互联网渠道多、速度快、互动频繁等特性,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和宣传思想文化方面面临着新情况、新挑战,因此提升大学生去伪存真的技能,坚持线上教育与线下工作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尤为重要,才能让“碎片化”阅读这把“双刃剑”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使之作为日常沟通和获取知识、信息的有效手段和有益补充,引导大学生有效地认知和使用网络,科学地管理和驾驭网络,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形成科学合理、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

[关键词]碎片化;主流意识;弱化;对策

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大量应用,以及博客、播客、微博客等“自媒体”形式的出现,使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多元文化意识形态的信息中被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分割着,导致原来的价值认同发生了分散化,原有头脑中单一的价值取向受到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大学生作为主要受众群体之一,他们成为信息的采集者和发布者,传播个体处理信息的能力不断加强,打破了传统的由传到受的单向关系,引发了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不仅阅读时出现“碎片化”现象,在写作创作时也显现出“碎片化”语境。“碎片化”是受众追求自我、追求个性的必然发展,是传播者从事传播活动的主要依据。正如美国西北大学约翰·拉文教授所说,“碎片化”是“遍及所有媒体平台最重要的趋势”[1]。

结合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几个特点——示范性、复杂性、敏感性,以及当前的“碎片化”语境,我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道德建设方面面临着新情况、新挑战,受到了一系列的影响,因此引导大学生有效地认知和使用网络,科学地管理和驾驭网络阅读,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形成正确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尤为重要。

一、“碎片化”阅读的现象解读

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中,就开始了对“碎片化”(Fragmentation)的研究,它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种形象性的说法。21世纪后,我国以黄升民为代表的学者把碎片化引入传播学的研究中,广泛应用于传媒研究,其概念界定为: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并导致消费者细分、媒介小众化[2]。我们也可将其理解为一种在传播本质上“多元化”的体现。如今在信息交汇的海洋中,受众为了排除一些不确定性,就要对某些信息进行识别和辅助,互联网恰恰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人们不断增长的认知需求,继而呈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碎片化”阅读现象。特别是在“自媒体”出现后,“碎片化”阅读现象尤为突出。“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包括微博、微信、博客、贴吧、论坛等,它的出现使大学生只通过眼球阅读一些零星的文字与画面,在脑海中形成轮廓与想象,导致时间一长就容易忘记。如微博,140字的简要内容,它在一样多的时间内,传递了更多的跳跃而分散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阅读所需付出的时间成本和专注度。由此可见,受众接受“碎片化”有增强时效性的传播优势,但与此同时,也降低了各类信息的真实准确性和时宜性。他们通过只字片语和图片,打破了传统媒体语境,从“自上而下”“点对面”的传播方式变成了“人人即媒体”的局面。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使当下读者逐渐浮躁,也因此出现了所谓的“浅阅读”“快阅读”甚至是“读图”之类的概念。

二、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含义与表现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含义

“意识形态”这个术语,最早是由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观念论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德斯图·德·特拉西提出来的。意识形态根据地位的不同,可分为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通过统治阶级的灌输,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所接受。它不是抽象的,渗透于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学说。几乎一切社会科学领域都体现着主流意识形态的身影”。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荣辱观”[3]。

(二)主流意识形态现状积极与消极的主要表现

新时期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是漂浮在意识形态中的,具有思想活跃、时代感强;积极参与、竞争意识强;个性鲜明、独立意识强等积极方面的特点。总体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流取向积极、务实进取,有深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消极方面,则主要表现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转型中,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经常受到西方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自己所拥有的爱国主义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价值观相冲突,由于他们缺乏评判的标准,导致在当今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中形成了价值取向一定程度的混乱;一些不容忽视的政治思想功利倾向和模糊认识道德评价与实践上的偏差,人生价值观念的功利化和实惠化等;在自身意志不够坚守、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还尚未成熟的情况下,难免存在一些随波逐流的心态,从而易形成偏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除了道德价值取向混乱以外,还有目标自我,价值取向趋于个人主义庸俗化,行为失范,责任意识较弱,自我约束力较差,思想过于偏激。

三、“碎片化”阅读对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弱化影响

(一)“碎片化”阅读弱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地位

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教育地位难以抵挡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如学校党委主体责任、党建工作、组织生活等存在形式主义,部分学生觉得网络世界更能为其提供个性需求,价值取向也潜移默化地源于网络,吸入不少非主流文化,包括日常学习、娱乐和生活,面对现实的名与利,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等;海量信息的涌入,包括每天每时每刻出现的“标题党”抓眼球,也对大学生们产生了不良影响,阅读与写作均养成不良习惯,形成惰性和依赖,不爱自我思考;在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分析的问卷调查时,不难发现,虽然大部分主流是积极的,但仍然存在部分学生政治信仰模糊,认为主流意识形态已经“过时了”,对我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地位的认同度趋于弱化。此外,还有诚信意识缺失,如屡屡发生考试作弊现象、绿色通道学费贷款恶意拖欠、不重视合约等。因此,无论是“碎片化”阅读还是“碎片化”写作,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逻辑判断能力都是一股强大的负能量,破坏了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政治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

(二)“碎片化”阅读弱化高校“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

Phosphate solubilization capacity,producing IAA and their anti-bacteria activity of rhizosphere bacteria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最近几年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的广泛兴起,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正在全面转型,当传统的教育遇到创新2.0时,教育将被倒逼着去变革,变革首先体现在教育理念上。当代大学生不再满足于课堂学习的理论灌输,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热衷探究问题,认为学科知识要点、内容在网络上唾手可得,仅为了学分而上课,考前抱佛脚,于是“低头族”玩手机现象屡禁不止,而众所周知,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的知识点没有系统性,散落的知识结构无法取代学校培养方案的架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三)“碎片化”阅读弱化高校“第二课堂”的兴趣点

当代大学生更讲究个性化需求,知识面和兴趣点都更广泛多样,主动参与的主体意识也更强烈,高校开展的“第二课堂”的活动载体,如业余团校等,多为宣传部门布置的议题,党工、学工等部门任务居多,较少从学生主体出发,导致学生处于客体地位。再加上传媒“碎片化”环境下,总是以“要我参加”的心理参与学习,兴趣点大大减弱,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建立“我要参加”的自我教育、自我悦纳和自我管理的心理制度和行为方式,无法利用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更高标准来打造出好的校园精品活动,来发挥引领大学生思想作用。

四、“碎片化”阅读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的对策探析

存在即是合理。“碎片化”阅读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其传播是有积极效果的,但过于功利的阅读目的会让人失去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自觉性,逐渐养成惰性思维的不良习惯。但我们并不是对碎片化传播进行全盘否定,虽然当前“碎片化”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基本生活方式,也大可不必太过恐慌。我们需要做的,是能够针对其带来的弊端,通过科学而合理地运用“碎片化”阅读,使其更加成熟理性地为大学生服务,从而形成大学生这一受众群体的正确的主流意识形态。

(一)把握方向,找准宣传主流意识思想文化定位

只有方向正确,主流意识才不会走偏路、走弯路。要坚持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姓“马”姓“共”的本色,对“以儒代马”等错误观点要坚决批判,做到正本清源。要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四个意识,思想上行动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宣传好的主张,传播好的声音,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散布违背党中央精神的错误观点,不允许出现所谓的“舆论飞地”。在校大学生应该坚持学习,入脑入心,做到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培育传承良好家风家训、校风校训等文化载体,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文化讲堂等活动,推动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打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化基础。要使核心价值观在人们头脑中扎根,成为成风化人的行为准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创新方式,提升宣传主流意识思想文化水平

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培养,要大力推进其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手段创新,要统筹理论与舆论、内宣和外宣、网上和网下,统筹时、度、效。要把理论上的正本清源与舆论上的引导有效结合起来,在开展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时候,通过理论和舆论双管齐下,用正面的理论驳斥负面的理论,以主流舆论引导社会思潮,努力做积极的宣传者、勇敢的捍卫者和忠诚的执行者;要坚持网上网下一体化管理,实现网上网下的良性互动,引导大学生不能把舆论切割成网上和网下,科学合理地运用新媒体,对一些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要深度分析、澄清是非,要有正面的判断力,对负面的舆情要懂得学习如何分析研判,而不是一味地跟风传播。

(三)整合受众意识,加强舆论监管力度和引导机制

如今大学生掌握了信息传播的主动权,人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言论,其价值观极易受到其他价值观的影响,造成人云亦云的局面,甚至可以不受社会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而畅所欲言。怎样的言论会吸引公众注意力呢?看似随机发布的海量信息若想保持热度,话题若想成为热门,就会不时地出现煽动公众、使公众情绪化的言论,否则就会面临没有营养和关注度而石沉大海、消失殆尽。一旦释放出非理性因素形成网络氛围,便会引起一类公众的共鸣而火速蔓延整个网络。

因此,为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的处置与管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高校相关部门要通过报送、人工搜索,争取第一时间发现舆情;安排负责人分管网络舆情工作,配备一名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同志担任网络信息员,负责监测校园网及各部门网站、系部网站、学生网站的舆情情况,了解各网站当前的舆情,及时将舆情通报相关单位网络舆情员,督促及时控制和引导,并作好日志记录和备案工作,及时上报。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妥善处置网上负面舆情,对涉及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的新闻报道或评论所引发的反应、评论等综合舆论情况进行监测、研判、预警、处置和引导。保证网络环境的有序化,引导舆论倾向,整合受众意识,梳理公众言论,以保证网络环境的有序化,形成理性氛围。

(四)增强知识储备,提高信息素养与媒介素养

大学生作为“自媒体”的主要受众群体之一,作为信息的采集者和发布者,他们热情而懵懂,更应该保持足够的警惕与冷静,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提高他们对增强知识储备的认识,使他们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如何获取信息、应用信息,包括人文、科技、法律等诸多因素和学科紧密联系,了解不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和制作过程,掌握量和度,形成自我的媒介观,站在批判性的角度和视角来审视媒介、解读信息,从而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使大学生在媒介笼罩的信息时代里,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有意识地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训练,比如线上减少对网络的依赖甚至沉迷,线下有意识地阅读长文和积极融入社会;新媒体的传播特征不断消解和挑战现有媒介素养的内涵和培育形式,高校要从提升媒介认知掌握应用技能、增强媒介意识调整工作思路、增强主体意识协同创新品牌、形成批判意识能够去伪存真、关注需求动态加强舆论引导、履行媒介道德共营绿色网络六个维度加强媒介素养,适应微时代互联网新技术发展和社会转型需求[4]。

(五) 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与技巧,将阅读转化为悦读

“得阅读则安天下”,虽说大学生已不像高中生有考试与升学压力,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主阅读能力, 对于激发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其具备自主的终身的阅读能力和习惯来说,意义重大。倘若长期处于“碎片化”阅读状态,处于没有手机、电脑等工具就无法阅读的行为定式,语感渐渐丧失,不但影响阅读能力,还弱化了写作和思维能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构建学生的阅读知识体系,首先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有兴趣的阅读才是“悦读”;涉猎更多的好书,扩大量与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总地来说就是要积累、创造,积累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能够逐渐形成良性的阅读习惯,从而让经典的语言文字深化于心,流淌在自己的血液中,掌握文字节奏的激越与舒缓,长短结合,整散结合,避免把阅读到的东西“过目就忘”。

(六)采取创新育人方式,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大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图书馆“知识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文化阵地作用,例如策划实施“人文图书进公寓”活动,设立流动图书馆、图书站,经典人文图书进站,每月更新,由图书馆读者协会管理,做到每天定时开放。让经典图书走出图书馆,走进校园宿舍公寓,结合碎片化资源利用,提供知识传播,服务广大同学,创建文化精品,打造书香校园,形成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

五、结语

综上所述,“碎片化”阅读方式并不就一定会弱化主流意识形态,与传统的阅读方式之间也不存在非彼即此的对立关系。在大众多元化信息时代,对大学生而言,如何提升他们去伪存真的技能,让“碎片化”阅读这把“双刃剑”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规避互联网时代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尤其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要结合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示范性、复杂性、敏感性的特点,结合移动互联网渠道多、速度快、互动频繁等特性,将网络打造成切实有效的教育阵地;坚持线上教育与线下工作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拓宽网络教育平台,不断提高利用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引领、舆论主导、成长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必须构建起平等、多样、亲和、O2O同步交流引导模式,用通俗、科学、感人的实例和榜样,积极宣扬社会主义社会的正能量,使主流意识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5]。

因此,“碎片化”阅读更应该作为日常沟通和获取知识、信息的有效手段和有益补充,应该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尤其在“自媒体”平台上,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理性使用数字语言,发掘它的优势,避开它的劣势,结合自身的个体差异、心理特征和思维模式,构建自主意识来创新实现文化传承,自觉担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先锋,有意识地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训练,提高社会认同感,将阅读转化为悦读,让信息传播良性发展,用心传递正能量,呈现大学生科学合理、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英]西蒙·伦敦.在一人受众时代赢利[N].张征,译.金融时报,2004-04-22.

[2]刘政序.“碎片化”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引导策略探析[J].今传媒,2013,(4).

[3]陈奕,凌梦丹.微博“碎片化阅读”传播麻醉功能解读[J].编辑之友,2014,(5).

[4]李琳.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内涵与提升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3).

[5]黄荣明.浅谈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艺术科技,2014,(6).

〔责任编辑:崔家善焉涵〕

[收稿日期]2016-05-11

[作者简介]黄薇娜(1983-),女,福建三明人,硕士研究生, 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7-0020-0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猜你喜欢

碎片化弱化对策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新广告商:广告业周期性在弱化,而集中度在提升 精读
走,找对策去!
如何解决果树盆景弱化的问题
基于ANSYS的硬塑气囊盖板弱化研究
平行的个体与垂直的世界
微时代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想象力都去哪了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