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本:现代社会的支点和界限

2016-02-10张九红

知与行 2016年5期
关键词:现代社会界限支点

张九红

(复旦大学 哲学学院,上海 200433)



资本:现代社会的支点和界限

张九红

(复旦大学 哲学学院,上海 200433)

[摘要]马克思的资本理论精髓表现在:一是他把资本看作一种社会权力和社会关系,认为资本是一种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具有主体性本质的社会关系;二是他认为资本和理性形而上学具有内在关联,形而上学化的资本一旦形成,则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1]198面对当代资本全球化趋势和金融资本大潮,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对于理解资本运动、社会进步、个人发展,进而树立科学的资本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正确认识资本和劳动、资本和科学技术,以及维护和强化个人自由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本;现代社会;支点;界限

在马克思的资本理论中,资本的物质形态决定了现代社会运动的内容,资本的本质特性规定了现代社会运动的轨迹。一方面,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下,资本才成为资本,并且作为生产关系的资本一出现,社会生产过程就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新”在具有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以资本逻辑为特性的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人与物之间的生产方式,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都建立在资本逻辑的基础上,以资本为核心展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甚至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和连接。另一方面,资本本质特性决定现代资本和理性形而上学的内在关联,资本必然成为理性形而上学的世俗形态,成为统治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资本成为一种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存在,创造现代社会的原则和规范,成为现代社会兴起、发展和超越的支点。

一、资本作为现代社会的支点

资本作为现代社会的支点,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其对现代社会的支撑和建构。一是资本作为一种社会权力或者社会关系,它具有超感觉的物质形态,资本通过商品、货币和劳动之间的特殊关系,转化资本的具体物质形态成为一种超感觉的形态,构建现代社会运动的基本内容,从而为资本的本质规定和形而上学化奠定了抽象的基础。二是资本的本质规定具有主体性,这赋予现代资本以“人”的特性,它不仅规定现代社会运动的物质内容和基本方式,同时,它还规定现代社会运动的基本逻辑和价值规范。人的主体性和本质性都被资本占有和异化,属于人的特性成为资本的特性。三是资本通过其形而上学化的过程,成为现代社会的抽象统治,这一特性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它支撑着现代社会的运转,规定了现代社会中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存在方式;另一方面,这种抽象统治对人的占有必然成为现代社会运动的界限。

1.资本作为权力和关系,它具有可感觉的具体物质形态,通过这种具体物质形态以及获取这种物质形态的过程,资本开始建构现代社会的基点。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马克思发现现代劳动是一种异化劳动,劳动活动、劳动成果和人的本质不是统一而是截然对立的。资本作为一种支配他人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权力,把人和人的本质活动对立起来,以获得资本可感觉的现实形态。资本之所以具有这种性质或者社会权力,是由于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着私人劳动只有进入交换领域才具有交换价值,通过这一环节,资本取得支配他人劳动和劳动成果的社会权力,成为一种具有生产关系性质的资本。资本还是私有财产的完成形态,它是异化劳动的最高表现。“资本和劳动的对立一达到极端,就必然是整个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2]67资本价值主体化,人的价值、尊严、意义客体化;资本主体力量越强大,人的客体程度越严重。资本和劳动的对立,促使资本获得主体性地位以及均值化一切价值的能力,其具体形态就表现为商品和货币。

商品、货币是资本和劳动对立统一的具体化,商品、货币的运动就是现代资本主体化,主体劳动客体化的过程。购买力是资本社会权力的力量表现,生产关系是资本价值增殖的渠道。通过购买力的运用,资本占有大量的商品、货币,以实现社会权力的运作。通过资本的生产关系属性,资本在生产、流通和交换过程中,获取更多的货币和商品,完成其价值增殖过程。资本的货币流通,“G——W——G′”是“为卖而买”,确切地说是 “为贵卖而买”。商品作为中介,流通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流通的目的不是为了商品,而是为了货币本身,为了交换价值本身。在流通的终点,“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而且按它的使命来说,已经是资本”[1]172。运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货币和货币只有量的区别,这种量上的区别就是资本主体性现实化的表现。资本化的货币只有在不断地更新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的增殖,才能实现资本主体本性对经济流通的统治。在“G—W—G′”的流通中,交换价值的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运动。“G—W—G′”的流通以追求代表一般物质财富的、同质不同量的交换价值为内容。由此,资本化的货币运动以货币为起点和终点,以货币为动机和目的,以货币不断资本化为内容。所以,通过这种没有限度、没有止境的永恒运动,资本具体化、物质化已成为现代社会运动的支点。一方面,在流通领域内,获得剩余价值的现实性,实现资本增殖的目的;另一方面,在生产领域来实现货币的资本化,进一步推动剩余价值的生产,促使更多的劳动客体化,实现资本运动的永恒循环。资本作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商品和货币,参与到生产关系和社会权力的运作当中,规定现代社会生产的性质——为资本而资本。主体性资本均值化决定一切价值存在,尤其是在资本和劳动的对立统一中,设定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

总之,资本的物质规定,是一切人类历史追求的一般财富形态,作为社会关系和社会权力的资本,它不仅代表一般社会财富,同时也是现代社会运动的内容和物质载体。所以说,现代社会以资本为基点而展开历史运动。

2.资本的本质规定设定现代社会一切价值标准和逻辑关系。如果抽掉资本的一定形式,只强调内容,把资本理解为物而非关系,资本是一切人类社会的生产要素,这就忽略了资本的现代性和形而上学性。如果把资本理解为生产价值的价值额,那么资本就是自己生产自己的交换价值,这就忽略了资本同内容的关系,即资本同生产劳动、生产资料的内在关系。如果把资本理解为生产利润的交换价值,那么资本成了资本的前提,因为利润就是资本的利润,是资本对自身的关系。如果说资本是积累起来的劳动,那么还是把资本理解为物,因为积累起来的劳动就意味着一定数量的体现劳动的物品。资本作为商品或者货币的特殊形态,进入到生产劳动的过程中,“资本只是作为对象,而不是作为对象化劳动进入过程,被加工的”[3]260。即资本作为社会的劳动产品,是对象化劳动来说,它们根本不进入过程。综上所述,资本性质的这些理解,都无法阐释现代社会的种种变异现象和关系。比如生产、消费的强制性,科学技术的异化,工具理性的盛行,资本的抽象统治,人的客体化等一系列现代性问题。所以,从根本上来说,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而且必然是一种生产关系。“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的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资本不是物质的和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的总和”[1]80。资本本质上,就是一种“颠倒”的社会关系,而这一社会关系,实质上就是颠倒的“主客体关系”。这种颠倒的“主客体关系”促使资本获得形而上学的主体性地位。资本获得均值化一切存在的能力,把一切存在物都纳入资本逻辑之中,包括自然物、社会关系和人的感性存在。资本创造现代社会运动的原则和价值标准,为现代社会兴起、发展和超越提供了支撑点和动力。

3.资本作为现代生产关系和社会权力,其形而上学化就是成为一种抽象统治力量。首先,资本作为现代理性形而上学的世俗存在,它必须获得其主体性地位,客体化一切存在,尤其是人。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就是资本获得主体化,人被客体化的重要环节。劳动和资本的对立,资本对劳动占有和统治,人丧失作为人存在的根基,不仅劳动创造出来的产品作为外在的、独立的存在物同人的物质生存条件相对立、异化。同时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劳动本身也成为人存在的威胁。“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折磨、精神受到摧残。”[2]54资本作为现代社会的逻辑规则,它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在经济领域践行资本增殖原则和利润最大的资本精神;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领域,基本原则都渗透其中。所以,在形而上学化的资本逻辑中,人无法逃避这种强制劳动。资本不仅占有人本身的劳动,同时资本还掠夺和破坏作为人的无机生命体的自然界,自然资源纳入资本增殖物资供应的大后方。人的对象化劳动越进步,人作为人生存的空间就越狭窄;人的感性活动越先进,人异化的程度就越深重。资本和劳动的对立达到了一种自觉的状态,它们互相排斥,资本和劳动作为彼此的非存在,每一方都力图占有和剥夺另一方的存在。资本的主体本性逐渐占据人的主体性,人的劳动主体仅仅居于从属地位,成为资本增殖的工具和手段。资本主导一切,重估一切价值。其次,资本必须获得均值化一切存在的能力,统一以资本为目的,以资本为衡量标准。在商品成为货币之后,商品拜物教性质则使货币同样取得了这样性质,商品在货币的形式中发现了一个现成的价值形态——金和银。货币从作为流通手段,羽化为商品世界的主宰和统治者。商品的一切质的差别在货币中消失,货币消灭一切存在物的差别,成为绝对权力的象征。“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只不过变得明显了,耀眼了”[1]113。资本由此获得均值化一切存在的能力。作为可感觉又超感觉的现实存在物,商品、货币和资本取代现实一切存在,成为现代社会运动的实体。再次,资本规定现代社会发展的模式和界限,同时也规定现代社会的内容和存在方式。现代社会的发展模式:资本增殖运动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进而资本实现全球化发展模式。国际资本、金融资本等都是资本抽象统治具体化的表现。现代社会的界限:资本危机与经济危机,它是资本自身界限扩展和突破的表现,只是这种突破具有暂时性和有限性,同资本自身界限的永恒性和无限性构成一组不可调和的矛盾。现代社会的内容:大机器生产、科学技术、工具理性、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等等,而这些现象都是在资本逻辑中,形成系统而有序的现代社会生活。现代社会的存在方式就是资本的存在方式,为资本而生产,以资本为起点和终点。总之,资本的本质规定,它是理性形而上学的世俗形态,促使资本获得均值化一切存在的能力和力量,规定现代社会运动的轨迹和界限。

二、资本作为现代社会的界限

资本作为现代社会的支点,它规定了现代社会的内容、准则和逻辑轨迹。现代社会充满的矛盾、危机和问题,都是资本自身矛盾冲突的具体呈现。现代社会运动一旦形成,它和现代资本之间的关系不再是静态的支撑和被支撑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和制约。资本的界限必然成为现代社会运动的界限,资本主要从三个方面设定现代社会的界限:一是生产的界限,二是消费的界限,三是意识形态的界限。

1.生产的界限。资本设定现代社会生产的界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资本增殖的过程,决定了:“(1)必要劳动是活劳动能力的交换价值界限;(2)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和生产力发展的界限;(3)货币是生产的界限;(4)使用价值的生产受到交换价值的限制。”[3]396—397这是现代社会生产的内在界限。根据马克思的资本理论,“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货币只有通过价值增殖过程才变成资本——同时表现为资本的价值丧失过程,表现为资本丧失货币资格”[3]381。“这里所谈的价值丧失,是资本从货币形式过渡到商品形式时,即过渡到具有一定的待实现的价格的产品形式时发生的。”[3]382所以,资本增殖若要实现,必须经过两个环节:其一,在生产领域,通过活劳动保存和增加资本价值。这一环节,资本自身设定了生产的界限:“(1)必要劳动是活劳动能力的交换价值界限;(2)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和生产力发展的界限”[3]396—397。其二,通过流通领域,资本通过商品、货币的形式,通过交换、消费再次转化为资本,这一环节资本自身的界限是:“(3)货币是生产的界限;(4)使用价值的生产受到交换价值的限制。”[3]396—397所以,在资本增殖实现的过程中,资本自身的界限已经限定了现代社会生产的内在界限。其次,由于资本形而上学的本性,追求价值增殖的无限性和价值的普遍性,以及资本均值化一切价值的能力。理性形而上学和资本联盟的后果,就是工具理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存在和普遍使用。资本获取自然资源的方式和手段不断加强,人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资源转化为现成的物质产品。人对自然界原始的崇拜和敬畏,被自然科学逐渐地淡化,人们疯狂地向自然进军。把一切可以资本化的资源客体化,把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攫取殆尽。自然破坏、生态灾难、技术理性扩张、资本增殖无限循环等等,使得现代社会生产更快地碰触现代性界限:自然的界限、社会的界限、人自身的界限。科学技术祛除自然界神秘性,深化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使自然界完全处在资本抽象统治中。资本强制生产的逻辑直接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危害人类生存自身。资本生产切断了自然生态固有的新陈代谢链条,使自然生物圈同人类社会技术圈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并不断加剧。自然界自身的规律和界限是现代社会无法逾越的,也是现代资本无法逾越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资本生产能力的有限性和其形而上学本质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设定为现代社会生产的外在界限。

总之,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人的生存,而是为了资本增殖;生产过程不是简单的农业劳作,而是大机器生产,人是生产过程中的工具;商品交换、流通、消费都成为资本运动的环节和手段,资本作为占据主导性的主体,强制展开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其中的矛盾和冲突,诸如生态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等等都是资本自身矛盾的具体呈现,也是其对现代社会界限的设定。虽然资本通过科学技术,通过其内在形式规定的形而上学化不断突破自身的界限,促使资本深入发展,但是资本具体物质形态与其内在形式规定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这就是资本对现代社会生产界限的设定。

2.消费的界限。资本包含着价值增殖和价值实现的分离结构,这决定了现代社会的消费界限。使用价值作为物质载体,以人的需要作为原则是有限的;交换价值作为价值的比例关系,以资本的增殖作为原则则是无限的。交换价值是否能够实现成为生产使用价值的界限。资本的主体性和独立性总是试图突破自身的种种限制,然而“资本却遭到一次比一次更大的崩溃”,“资本的发展程度越高,它就越成为生产的界限,从而也越是成为消费的界限”[3]397。资本价值的实现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消费需求量;二是货币购买力。“资本并不直接是生产和价值增殖的统一,而只是和各种条件联结在一起的过程,而且正如过程表明的那样,是和外部条件联结在一起的过程。”[3]387资本增殖本性内在欲望的无限性同资本价值实现外在条件的有限性构成一组矛盾。创造更多的消费需求,促使需求多样化,创新消费形式,深化消费内容,必然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来解决生产和消费矛盾的方法。资本实现价值的另一个条件是货币量。因为资本价值实现发生在流通领域,那么就要遵循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的原则。资本通过活劳动在生产领域中保存并增加新的价值,创造出新产品。作为商品的资本,就需要对应量的等价物——货币,同新增加的价值相交换。流通中的货币量成为资本实现价值的外在条件。当然,资本总是能够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脱离金本位的货币制度,成为资本突破“货币是生产的界限”[3]397的一种现实形式。然而,“……它突破本身限制的尝试,作为资本,它却遭受一次比一次更大的崩溃”[3]397。以上两个条件是现代社会消费的内在界限,也是资本自身矛盾在消费领域的具体体现。人的消费成为一种“虚假消费”“异化消费”。人成了消费的工具,成了资本完成价值增殖的环节。由此,造成人生价值的错位和缺失。这是资本设定现代社会消费界限的同时,又突破这种界限而带来的现代性后果。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现代社会消费和资本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矛盾。资本界限体现在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的界限,消费界限一旦形成,它必然和生产界限相互制约,成为现代社会进步的内在界限。

3.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界限。资本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它作为经济现象占有和统治整个世界,重估一切价值,追求交换价值的普遍化和最大化,它把一切存在都卷入到资本增殖运动之中。资本作为一种权力和关系,它改变的不仅是所有权形式,资本抽象统治改变的是人们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土地不再是社会权力和荣誉的象征,而是资本牟利的工具和手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依附于土地的政治关系,而是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经济关系。“地产这个私有财产的根源必然完全卷入私有财产的运动而成为商品;所有者的统治必然要失去一切政治色彩而表现为私有财产的、资本的单纯统治。”[2]45稳定的垄断被资本动荡的、不稳定的垄断所取代,在资本逐利竞争的浪潮中,地产 “就要像其他任何竞争支配的商品一样,遵循竞争的规律。它同样会动荡不定,时而缩减,时而增加,从一个人手中转入另一个人手中,任何法律都无法使它再保持在少数注定的人手中,直接的结果就是地产分散到许多人手中,并且无论如何要服从于工业资本的权力”[2]48。资本从根本上销蚀人与人之间旧有的生产关系模式,建立起以资本为原则的人与人新的感性交往方式。资本在对封建土地所有权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对立面的雇佣劳动,雇佣劳动进一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权,“只有这样,科学的应用才有可能,全部生产力才能发展”[3]235。资本这种趋势带来的意识形态化,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给予了淋漓尽致的描述。资本主义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人类历史创造的总和,在资本发展生产力的趋势中,资本把一切民族的、地缘的和政治的都纳入到资本世界中。只要哪一个民族不想消失于现代世界中,它必然被纳入到资本生产力的范围之内。资本摧毁温情脉脉的政治的、宗法的、血缘的关系,资本“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关系了”[4]243。它“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崇敬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他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一切社会状况不停地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4]244。人“淹没在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它(资本)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自立挣得的自由”[4]243。资本销蚀一切旧有的、落后的关系,创造新世界的规则。资本有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趋势,既是它主观趋利的需要,也是它客观有利的结果。资本有竞争的趋势,既是它增殖的内在规律,也是它实现意图的途径。资本有创造新文明的趋势,既是它对自己的肯定,也是它对自己的否定。它把一切都均质化为交换价值,包括人的尊严和价值,资本趋势和资本本性的冲突和矛盾必然导致走向极限。

总之,资本的物质形态决定现代社会运动的内容,资本的本质特性规定了现代社会运动的轨迹。一方面,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下,资本才成为资本,并且“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1]198;另一方面,资本本质特性决定了现代资本和理性形而上学的内在关联,资本必然成为理性形而上学的世俗形态,成为统治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资本成为一种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存在,创造现代社会的原则和规范,成为现代社会兴起、发展和超越的支点。

三、超越资本的界限:马克思资本理论的现实意义

结合当前资本全球化趋势和金融资本大潮的现状,马克思关于现代资本运动和资本界限的理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从价值取向看,马克思关于资本运动理论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资本观。根据马克思的资本理论,资本运动具有无限发展生产力的趋势,这种趋势为“人”生存的现实可能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人的全面依存关系、世界历史性的共同活动的自觉驾驭和控制,并提供现实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劳动者从自然条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共同体的自然客观限制中解放出来。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一种全社会的关系,人的劳动表现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人的存在表现为对外部自然界和人的自然力量的直接控制和占有。“只有资本才创造出资产阶级社会,并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都只是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3]390人以自觉的状态把握人的存在方式,以自主的行为调节人自身同自然的关系。虽然人受制于资本主体本性,但是在劳动过程中,人作为有意识、有目的、自觉自主的劳动主体同外在的自然界和物质生产材料发生关系。人现实存在的异化同资本增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5]277,资本为“更高社会形式”中人的发展提供现实的物质基础。资本发展生产力的实践趋势,使“过去那种地方性、民族性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替代”[5]276。所以,认识资本和劳动、资本和科学技术、资本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系。在资本限度范围内,促进现代社会发展,既要遵循资本设定的界限,又要不断地拓展这种界限,以争取现代社会最大程度的发展。

2.从现实选择看,马克思关于资本自身界限的阐述,有利于我们结合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和途径,以延缓或者拓宽资本界限,在资本限度内促进现代社会最大程度的发展,为人类进步,社会更高阶段文明的产生以及个人自由全面发展而奠定物质基础。马克思认为“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是资本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资本正是以此不自觉地为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6]。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在一切地点把生产变成由资本进行的生产,不断扩大流通范围,空间上的扩张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时间上的扩展形成虚拟资本、信用资本。在整个过程中,资本主体化、独立化,进而占领一切领域,统治整个世界,即“抽象成为统治”。资本创造普遍劳动和普遍有用性的体系的趋势,加速和深化这种抽象统治的程度和深度。资本空间扩展必然深入地探索自然界,科学与人自身,使自然的神秘性祛除,使属于人的东西归属于资本本性。资本越发展,自然越祛魅化,人的普遍联系越建立。同时,资本发展生产力的趋势同资本界限的碰撞就越剧烈,越不可调和。所以,在现代资本大潮中,人类必须不断地发明创造科学技术、创造新需求,以解决因生产力提高而带来的生产过剩危机。在资本和劳动、资本和科学技术、资本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间寻求平衡,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趋势不断地延缓,甚至呈现一种无限扩展的趋势。通过建立脱离金银实体的货币金融体系,扩展货币和使用价值对现代生产的限制。在资本界限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推进历史进步、社会发展,为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基础。

3.从历史发展趋势看,马克思的资本理论有利于我们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待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诉求。资本逻辑鼓励竞争的趋势,不仅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交换和流通的世界性发展,为人的普遍交往和联系打开市场。现代社会的生产以商品交换为基础,以分工和私有制、以社会成员的孤立化为前提。人对物的依赖性加强,交换价值成了至高无上的存在。无论是资本家还是雇佣工人,为了生存、发展、享受,永远处于一种不断竞争的状态中。为了获得剩余价值和利润,资本家之间展开竞争,这种竞争进而导致了资本家同工人之间的尖锐冲突。为了个体生命的生存和延续生命的需要,工人之间不断地产生激烈的竞争。工人同资本家之间也同样展开竞争。资本为了增殖最大化,绝对地延长工人的工作日以获得相对的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地提高劳动生产力以获得绝对的相对剩余价值。资本增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物质财富增长,强化人对物的依赖性,把人更紧、更牢地拴在资本增殖的链条上。正是由于资本的这种竞争趋势,资本逻辑不仅在一国、一个民族内展开,甚至扩展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资本增殖最大化、利益最大化原则不仅适用于在经济领域,它还把这种逻辑原则推行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人的联系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不再局限于一国之内。人的需要不断多样化、全面化,同现代社会以前的人相比,人在生存方面、社会关系方面、社会本质性方面不断向前发展。资本逻辑不自觉地推动着人的现实存在、发展和完善。

总之,资本不可遏制地追求普遍性,同资本本身的界限相遇,促使人们认识到资本本身就是这种趋势的最大限制。从资本的角度,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的本性需求,也是资本内在规律;从人的角度,剩余劳动是人的价值和本质的对象化,人们需要这种剩余劳动。一方面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时间保障。因为剩余劳动就是人的剩余时间的物质化,时间是人的生命尺度,剩余时间越多,人的生命自由度越高,人越有时间和空间发展人的特性,实现人的价值。自由时间突破资本的价值界限,还原一切存在物自身的价值,尤其是人的感性存在价值和意义。

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所产生的现代性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对于资本我们应该持一种批判的扬弃态度:一方面肯定资本在现代社会兴起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伟大作用;另一方面批判资本引起的现代性问题,比如人的生存基础的异化、自然界的破坏和过度开发、交换价值均质化一切现实存在物,等等。在批判资本的基础上为现代社会把脉诊断,并开出医治现代问题的良方。现代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解决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放任资本自由发展,后果是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自然环境的持续恶化,人类生存境况的举步维艰。完全舍弃资本原则,前苏联的最终解体就是一面镜子,经济生活的落后直接导致人民生存难以维持。对于资本,仅仅采取批判的态度还是不够的,更要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在经济和政治、资本和劳动之间寻求平衡点,明确资本运作的政治、社会、经济原则,严格限制资本肆意横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6.

〔责任编辑:崔家善〕

[收稿日期]2016-04-20

[作者简介]张九红(1986—),女,河南驻马店人,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014.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5-0005-06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现代社会界限支点
界限
间隙
假如给你一个支点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破次元
看看德国人的家庭界限感
周文胜:在管理中反思悟道,找到成功的喜悦和支点
现代教育的缺失
现代教育的缺失
对加快构建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