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踩踏事故的防、避、救——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后的思考

2016-02-08李明华吴德根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救援人群

陆 峰,李明华,吴德根



踩踏事故的防、避、救——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后的思考

陆峰,李明华,吴德根

【摘要】踩踏事件是大型公共聚集场所的主要人为事故灾害类型之一。研究踩踏事故的预防、避险逃生和救援,对减少人员伤亡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踩踏事件的诱发因素、易发地点、易发情况及踩踏伤的特点进行介绍,并从防、避、救的角度探讨踩踏事件发生后通过公众自救互救、避险逃生和院前院内无缝衔接专业救援三个方面提高应急救援水平的措施。

【关键词】踩踏伤;应急医疗服务

【中国图书分类号】R129

作者单位: 200233,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

2014年12月31日晚23时35分许,上海外滩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这一触目惊心的事件并不是个例,近年来的事故灾害统计分析表明,人群拥挤踩踏事故已逐步成为大型公共聚集场所的主要人为事故灾难类型之一[1]。该类事故后果严重,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大,在总结悲剧教训时,有人指责城市管理存在盲区,有人诘责民众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缺失。此次外滩事故暴露出我国城市管理某些方面的漏洞,同时凸显出民众危险防范意识、自救互救能力的薄弱。事故发生后,懂得急救知识并能现场施救的人很少,导致部分伤员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急救而死亡[2]。此次事件带来的教训,除了完善城市管理,做好大型活动安全保障和应急预案外,相关部门还要加强普及民众风险防范意识及初级急救知识。笔者结合自身多年院前急救经验,阐述踩踏伤的预防、避险及救援措施,旨在探讨如何避免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1 踩踏事件应如何预防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空间有限、人群相对集中的场所,一定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警惕随时可能发生的踩踏事故。总的来说,预防踩踏事件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任何时候去人群密集场所都要观察周围环境,记住出口的位置,提前在大脑中规划撤离方案。二是尽量避免加入拥挤的人群,不得已时尽量走在人流边缘。遭遇拥挤的人群时行走、站立要稳,不要采取前倾或低重心体位。鞋子踩脱也不要贸然弯腰提鞋或系鞋带。三要顺人流而行,遇到台阶和楼梯尽量抓住扶手,站稳脚跟,稳定重心小步地随着人流移动,不要停下或逆行,避免跌倒诱发踩踏。但是就个体而言,公众个人因素,即如何有利于公众提早防范,避免不必要的人群聚集和避开前往人群聚集场所,是教育公众防范踩踏事件发生的重中之重。

1.1事故易发地段积极预防根据事故资料分析,20世纪初的几十年,踩踏事件主要发生在大型体育场所;20世纪90年代以后,事故发生场所呈现多样化趋势,车站、节日集会场所、宗教活动、音乐厅等娱乐、购物场所,学校等都有此类事故发生[1]。因此,在楼梯拐角、光线不良的狭窄通道、拱形桥等复杂地形处最易发生踩踏,在这些地方应积极设置标志牌和部署人员,预防踩踏事件的发生。

1.2针对踩踏诱发因素积极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诱发原因具有多样性,包括人、管理和环境因素[3]。当群众因为好奇心的驱使,挤入人群拥挤处探寻,造成不必要的人员聚集;或者拥挤的人群由于过于激动,兴奋,愤怒,出现骚乱及人群受到惊吓,产生恐慌无组织盲目逃生;或者拥挤人群中有人摔倒,后人未留意或因人流前行力驱使未能停步时;或者活动组织管理人员未针对可能出现的拥挤人群制订疏导和分流预案;或者预案未得到强有力地执行,必然会产生群体性踩踏事件。

2 踩踏事故中如何避险和逃生

踩踏事故一旦发生,便会短时间内扩大到很大范围,为把伤害降到最小,公众需掌握基本逃生技能。

2.1踩踏发生,冷静应对公共场所一旦发生人群骚动,应该及时报警、联系外援、寻求帮助。事故发生后,首先要镇静,不乱喊乱叫、推搡他人、慌乱逃生,防止混乱加重。站直不蹲,抱起孩子,摸墙贴边走,不靠近玻璃窗,以防止被玻璃扎伤。一旦处于挤压的人群中,左手握拳,右手握住左手手腕,双肘撑开平放胸前,形成一定空间保护胸部、防止窒息。行进必须顺着人流前进方向移动,同时寻找任何间隙往人群前进方向的侧方移动,缓慢移出人群。发现有人摔倒,应立刻停下脚步,大声呼救,告知后方不要向前靠近。倒地者要尽快站起来,如果无法站起,十指交叉双手扣颈,双臂护头,双膝尽量前屈,蜷成球状,保护身体重要部位不被踩、压。最好能抓住一件牢靠的物体,例如栏杆等,待人群散去后,迅速离开现场。

2.2服从指挥,有序逃生在宾馆、饭店、歌厅等公众聚集场所时,要时刻警惕注意防范各类突发事件,以确保自身安全。例如,在进入这些场所时首先应注意观察并要尽量记住安全通道和重要标志等,如进出口位置、太平门位置、楼道、楼梯、紧急疏散口的方位及走向。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后,应听从事故现场管理人员指挥调度,或者按照场所紧急安全疏散通道有序撤离和疏散。撤离、逃生时严禁动手推搡、奔跑抢先,大家步调一致,尽量拉起绊倒的人,更不许逆行,避免绊倒。因此,唯有有序疏散可以减少疏散时间,增加群体逃生机会。

3 踩踏事件应如何救援

踩踏事件伤情以皮肤、皮下组织受损为主,但是群体性事件引起的踩踏伤害,伤情较复杂和严重。因为机体在强大暴力作用下,不同的受伤部位就会有不同的组织、脏器受到不同程度损伤。表面上看是外伤多于内伤,其实不然。踩踏伤造成的机体内部脏器伤害大大多于机体外部伤害。很多外表看似无伤口,实则内部脏器受损严重,如颅脑损伤、血气胸、肝脾破裂、肢体及肋骨骨折、脊柱损伤等,可能发生昏迷、呼吸困难、窒息、休克等,生命危在旦夕[4],伤者的致残率及病死率均很高。因此,面对如此危急的现场救援,务必做好两个层面的救援工作,即公众的自救、互救和专业人员及时、无缝衔接地救治,才能切实提高救援的成功率。

3.1强化公众自救、互救意识,加强急救技能普及培训,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公众对紧急事件的反应也与事故预防和控制密切相关[5]。现代急救观念的基石是急救社会化[6]。“上海外滩踩踏事件”随着时间推移将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其反映出的种种问题却让人难以忘怀。曾参与事故抢救的一名护士表示,当时现场除医护人员和一些外籍游人外,其他受害者家属甚至警察都不懂急救,只能“干瞪眼”[7]。有媒体采访现场群众,很多人表示因为不懂急救知识,不敢随意搬动伤者,更怕心肺复苏的按压会加速伤员死亡[8]。资料显示,我国培训合格的救护员不足全国人口的1%,而一些西方国家可以达到40%甚至更高[6]。研究表明,在普及了心肺复苏的欧美国家每天有100多人幸免于死亡[9]。心肺复苏和外伤四大急救技术: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等的实施并不需要有专业的设备,因此,经过初级急救培训的公众,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利用其培训期间学习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救助伤员,从而降低病死率和伤残率,也为救护车到来后的进一步救治赢得更多时间。

目前,我国已逐渐开始重视对社会公众的现场急救技能培训。以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为例,中心长期承担各类企事业单位、市民公众急救培训任务。中心根据培训对象需求,开展了初级急救培训班、上门培训或讲座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服务,受到广大市民、各企事业单位的热烈欢迎。近年来,各大高校、公安民警培训需求日益增长,与中心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但就对整个社会而言,普及急救知识、实现社会大急救的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另外,我国公众急救技能普及和现场互救领域,仍缺乏相应法律、法规支持。公众急救培训还无统一的教材、考试、考核方法。急救中心与红十字会等某些机构都承担公众急救培训任务,但是在培训教材、方式、对象和资格证书等方面还存在差异。公众现场互救责任认定还无相关法律、法规预予明确,严重影响了“好心人”在关键时刻伸出援助之手。

3.2现场救治与转运首先要保证现场环境安全,在维持好秩序的前提下开展现场救治。急救人员根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对伤病员进行快速的病情评估并根据伤情分类,本着先排险后施救,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后治轻,先救后送或边救边送的原则实施院前急救。后送应根据伤员具体伤情和各个医疗机构的救治能力,按先重后轻的原则合理分流。转送途中密切观察伤员病情变化及时救治,做好伤员的信息采集工作,并通知医院,开放绿色通道,做好接诊准备。

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首先到达现场的急救人员务必要有全局观和大局观,要对事件性质、程度、预期发展作出快速评估和汇报,以期发现更多生命受到威胁的伤员[10]。如果第一时间不能作出准确、完整的评估,也必须清晰说明因现场混乱或不能到达中心区域等情况,现场评估为不完全汇报,且必须随时续报。力求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作出较完整的评估及汇报,有利于调度指挥的高效、准确。

3.3院前专业急救灾害现场混乱,往往造成现场救援处于无序状态,随意盲目且不科学地进行现场救治,更使救援工作无法顺利开展。院前急救技术及服务质量直接影响整个急救服务的最终效果[11]。制订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处置流程,有利于规范院前急救操作和提高急救服务质量。因此,突发踩踏事件后,院前急救应及时响应,并严格按照预案规范处置,确保院内急诊无缝衔接持续抢救,这是现场专业救援成功的关键。院前急救的主要特点是“急”和“救”[8],调度指挥中心是医疗急救事件的指挥核心,及时、准确地调度指挥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12]。节假日期间要加强急救值班力量,重大活动时急救车辆和人员要参加院前急救医疗保障。此外,还应重视和加强院前急救专业队伍建设,这是灾害事件现场救援成功的基础。

突发事件需抢救伤病员多、工作量大、环境恶劣且变化快,急救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急救技术,也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专业培训,注重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院前灾害救援队伍[13]是提高突发事件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此外,加强院前院内的无缝衔接工作,使每个环节人员都清楚自己的任务和职责,每年与医院急诊科联动演练,做到院前院内衔接有序,伤员管理严密,无漏洞和死角[14]。

总之,人群拥挤踩踏是一种低概率高后果的事故,事故的发生不仅与人群自身特征有关,而且与公共场所设计、人群管理、事故的触发因子等密切相关[5],是由人、环境、管理三者动态发展不和谐引起的[15]。急症、意外事故和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民众如何防、避、救(自救和互救)极为重要。此外,训练有素的院前急救队伍,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仍是降低此类突发事件病死率和伤残率的关键。有效的公众自救、互救和院前急救也为进一步院内救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 1 ]张青松,刘金兰,赵国敏.大型公共场所人群拥挤踩踏事故机理初探[J].自然灾害学报, 2009, 18(6): 81-86.

[ 2 ]江海明珠网.外滩踩踏事件反思:普通人也应掌握急救知识[EB/OL].(2015-01-06) [2015-03-02]. http:// www.ntjoy.com/news/vod/xwsph/nttv2/msxkf/2015/01/ 2015-01-06380097.html.

[ 3 ]苏 波.城市公共场所人群拥挤踩踏事故分析[J].商, 2014, 5(10): 246.

[ 4 ]温新华. 踩踏伤的预防与现场急救[J].现代职业安全, 2011, 113(1): 111-113.

[ 5 ]刘 茂,王 振.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的风险分析及预防控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6, 14(12s): 108-114.

[ 6 ]王 丽,张富强,梁开红. 探讨企业开展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效果[J]. 中外医疗, 2013, 3(3): 131-133.

[ 7 ]耿银平. 急救知识,该好好补补课了[N].工人日报, 2015-1-6(3).

[ 8 ]吴 言. 面对急救我们应有所作为[N]. 中国医药报, 2015-1-30(2).

[ 9 ]蒲晓煜,马 静,席淑华. 国内外公众院前急救培训现状及我国院前急救培训展望[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6(8): 39-40.

[10]张 巍,李 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院前急救探讨[J].当代医学, 2010, 16(31): 120,43.

[11]邱勇,朱根法,庄则. 交通事故伤1061例院前急救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 2008, 11(10): 884-885.

[12]曾丽芬,肖力屏. 2008-2009年昆明市19次突发事件院前急救分析[J]. 中国医疗前沿, 2010, 5(4): 94-95.

[13]张振新. 院前急救部门如何应对重大突发事件[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4): 604-605.

[14]王艳娟,孙丽梅.院前急救与急诊科联动应对突发事件26例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20): 147-148.

[15]任常兴,吴宗之,刘 茂.城市公共场所人群拥挤踩踏事故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5, 15(12): 102-106.

(2015-06-30收稿2016-01-20修回)

(责任编辑郭晓)

Prevention, avoidance and rescue of stampede accident: introspection of stampede accident on the Bund of Shanghai

LU Feng, LI Minghua, and WU Degen. Shanghai Medical Emergency Center, Shanghai 200233, China

【Abstract】Stampede accident is a main type of man made disastrous accidents that happened at large and public assembly places. Researching on the prevention, avoidance and rescue of stampede acciden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minimizing casualties.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triggering factors, accident-prone locations, prone situatio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ampede injuries. And discussed on countermeasures for enhancing emergency response level after stampede accident, via public self and mutual medical aid, pre-hospital and in-hospital seamless convergence of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Keywords】stampede injuries;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作者简介:陆峰,本科学历,主任医师,E-mail: lufeng120@126.com

DOI:10.13919/j.issn.2095-6274.2016.02.010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救援人群
紧急救援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3D打印大救援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救援行动
突发事件
秘书缘何成为『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