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与开发重点

2016-02-06胡建忠

中国水土保持 2016年1期
关键词:资源建设开发布局

胡建忠

(水利部 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北京 100038)



全国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与开发重点

胡建忠

(水利部 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北京 100038)

[摘要]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与开发规划,是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的亮点。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是满足抗逆性很强、水保效益很好、经济效益较好、投入较少等4个基本条件,且利用部位只能是地上部分,可以开展产业化运作的多年生水土保持植物。针对八大水土流失类型区不同的区位特征和社会经济需求,提出了各区的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与开发重点。

开展全国范围内系统的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与开发规划,在我国尚属首次。为此,首先明确了规划的范围,即全国水土流失区(港澳台除外)中的重点治理区,不涉及平原区等水土流失轻微的一些二级区;其次,明确了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的含义,即满足抗逆性很强、水保效益很好、经济效益较好、投入较少等4个基本条件,而且利用部位只能是地上部分,可以开展产业化运作的多年生水土保持植物,包括蕨类、草本和木本植物。

通过对不同水土流失区水土保持植被建设现状开展调查,收集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多年来有关适地适树适草、经果林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的资料[1],结合国内水保部门多年来的有关调研和科研成果,提炼出了全国八大水土流失区分区植物资源建设与开发重点。

1东北黑土区

东北黑土区位于我国东北部,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和我国森林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黑龙江、嫩江等河流的主要水源涵养林区和我国湿地集中分布区,同时还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区,以及重要能源、装备制造业、新型原材料基地。本区域森林过度采伐导致后备资源不足,大规模农业开发导致湿地萎缩,黑土流失较为严重。

本区治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保护黑土资源,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合理保护和开发水土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区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与开发重点是:积极推动漫川漫岗区坡耕地植物埂带建设,重视黄花菜、紫花苜蓿、芦笋等在埂带建设中的运用;重视农林镶嵌区的植物片、带建设,在开展红松等籽用类经济树种基地建设的同时,抓好蓝莓、树莓、茶藨子等小浆果类植物在林缘区的建设,培植小浆果类植物资源产业;推广辽东楤木、蒙古沙棘、刺五加等在侵蚀沟谷沟沿线周边及沟谷地的种植,狠抓植物封沟建设,强化汇流线路,减少水土流失;做好西部风沙区山杏、麻黄、沙打旺等优良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防风固沙,改善环境,增加收入。

2北方风沙区

北方风沙区是我国戈壁、沙漠、沙地和草原的主要集中分布区,是我国最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区和绿洲粮棉生产基地,是重要的能源矿产和风能开发基地,也是我国沙尘暴发生的源地。本区人口稀少,生态脆弱,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问题突出,风沙严重危害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水资源缺乏,河流下游尾闾绿洲萎缩;局部地区能源开发活动规模大,植被破坏和沙丘活化严重。

本区治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防风固沙,保护绿洲农业,优化配置水土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保障工农业生产安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本区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与开发重点是:建设北疆环准噶尔盆地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以蒙古沙棘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产业体系;重视以沙枣、文冠果等灌木为主体的绿洲防风固沙林体系建设;加强农牧交错地带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中杏、蒙古扁桃等植物资源建设;保护和修复以白刺、梭梭、沙拐枣等为主的沙地野生多功能植物资源,培育沙产业,提升其综合开发潜力;突出核桃、扁桃、枸杞等特色经济树种在南疆地区的规模化种植,做大搞活特色植物资源产业。

3北方土石山区

北方土石山区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燕山和太行山是华北重要供水水源地,黄淮海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东部低山丘陵区为农业综合开发基地。本区城市集中,开发强度大,人为水土流失和水生态问题突出;黄河泥沙淤积、黄泛区风沙危害严重;山丘区耕地资源亏缺,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能力低,局部地区山地灾害频发。

本区治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保障城市饮用水安全和改善人居环境,改善山丘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本区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与开发重点是:积极开展京津风沙源区山杏、花红、欧李等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基地建设,有效防止就地起沙;重视城郊及周边地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中的植物资源配置工作,立体配置以旱生植物为主的“截沙”植物带和以水生植物为主的“滤水”植物带,特别要加强河湖滨海植被带保护与建设;加强山丘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油松、杜仲、黄连木、白蜡树、花椒等植物资源基地建设工作,发展“燕山栗”(板栗)等特色植物资源产业。

4西北黄土高原区

西北黄土高原区位于黄河上中游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覆盖区和黄河泥沙的主要发源地,是全球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是阻止内蒙古高原风沙迁移的生态屏障,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本区水土流失严重,泥沙下泄,影响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坡耕地多,水资源匮乏,粮食产量低而不稳,贫困人口多;植被稀少,草场退化,部分区域沙化严重;局部地区能源开发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本区治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拦沙减沙,保护和恢复植被,保障黄河下游安全;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能源重化工基地的生态环境。

本区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与开发重点是:大力推动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山杏、花红、中国沙棘等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基地建设,有效培植有区域特色的植物资源加工产业;重视陕甘宁老区核桃、枣、杏、樱桃等资源基地建设工程,治山治水治穷;大力开展东北部沙地、盖沙地的长柄扁桃生态产业基地建设和东南部高塬沟壑区翅果油树生态产业基地建设;加强西北部风沙区植被恢复与草场管理,开展紫花苜蓿、沙打旺和红豆草等优良牧草种植,促进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狠抓以中国沙棘为主体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植被恢复工作,在地下化石能源逐渐枯竭地之上再造一个绿色植物资源能源基地。

5南方红壤区

南方红壤区位于我国东南部,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水产品、经济作物和水果生产基地,也是我国速生丰产林基地,区内长江、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优化开发区。本区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农业开发强度大,坡耕地比例大,水土流失严重;山丘区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分布面积大,林下水土流失严重,局部地区崩岗危害严重;水网地区河岸坍塌,河道淤积,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本区治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维护河湖生态安全,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本区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与开发重点是:积极开展山丘区坡耕地中以苎麻、黄花菜为主的水土保持植物带、片建设工作,发展“中国草”等特色民族产业;开展河湖库沿岸及周边山丘区以香榧、山核桃、杜仲、厚朴、乌桕等为主的植物资源建设工作,培育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基地;崩岗区工程治理后做好以油茶、茶、花椒等灌木为主的经济林资源建设;在热带地区大力配置降香黄檀、紫檀、青檀、格木等红木类及桂花、土沉香、铁力木等常绿阔叶珍贵树种,稳步发展龙眼、荔枝、杧果、澳洲坚果、腰果、阿月浑子等热带优质林果产业,有效培育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基地。

6西南紫色土区

西南紫色土区位于我国西南部,是中西部地区重点开发区和重要的水稻及农产品生产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电资源开发区和有色金属矿产基地,也是长江主要沙源地。区内有长江最重要的控制性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本区人口密集,人均耕地少,坡耕地广布,森林过度采伐,水电、能源和有色金属等开发建设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发。

本区治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控制山丘区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提高土地承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防治山地灾害,改善城镇人居环境。

本区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与开发重点是:开展坡耕地苎麻、黄花菜和埂带花椒、蓖麻等经济植物种植;加强山丘区华山松、核桃、板栗、柿、油橄榄等林果资源,油桐、乌桕等生物柴油资源,以及杜仲等多功能战略植物资源基地建设;通过水库周边地区的植物保护和建设工作,提高水源涵养、截滤泥沙和消除面源污染的能力。

7西南岩溶区

西南岩溶区位于我国西南部,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区和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我国水电资源蕴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及稀土等矿产基地。本区岩溶石漠化严重,耕地资源短缺,陡坡耕地比例大,工程性缺水严重,农村能源匮乏,贫困人口多;山区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水电、矿产开发加剧了水土流失。

本区治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土地承载力,优化配置农业产业结构,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加快群众脱贫致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区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与开发重点是:积极开展坡改梯及坡面水系工程建设,发展漾濞核桃、油茶、油橄榄等特色植物资源产业;加强滇黔桂石漠化区金银花、清风藤、余甘子等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基地建设,特别是要大力推动山银花(黄褐毛忍冬、灰毡毛忍冬等)资源基地建设工程,增加区域活力;狠抓干热河谷区(滇北及川西南高山峡谷区)油桐、光皮树、麻风树等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基地建设,为生物柴油开发保障资源供给。

8青藏高原区

青藏高原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是我国长江、黄河和西南诸河的源头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我国高原湿地、淡水资源和水电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本区地广人稀,生态脆弱,高原草地退化严重,雪线上移,冰川退化,湿地萎缩,江河源头植被退化,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冻融侵蚀严重,风蚀水蚀并存。

本区治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维护独特的高原生态系统,保障江河源头水源涵养功能;保护天然草场,促进牧业生产。

本区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与开发重点是:狠抓高原河谷以核桃、西藏桃、藏杏、西藏木瓜为主的经果林建设,增加牧民经济收入;在柴达木盆地周边农业区水蚀和风蚀区开展以白刺、黑果枸杞等为主的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逐步培育生态产业基地;配合江河源高原山地区草原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试种西藏沙棘等灌木,增强涵养水源能力,构筑江河源头生态屏障,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国树木志编委会.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1-1319.

(责任编辑徐素霞)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941(2016)01-0017-03

[作者简介]胡建忠(1962—),男,甘肃天水市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水土保持植物资源研发与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15-10-25

[关键词]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布局;开发;规划

猜你喜欢

资源建设开发布局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共享机制研究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移动学习方式下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
2015 我们这样布局在探索中寻找突破
Face++:布局刷脸生态
车展前后 探底爱信息技术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