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医学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16-02-05凌子平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医学教育中医药

凌子平, 张 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宣传部,广东 广州 510006,40505333@gzucm.edu.cn)



基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医学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凌子平, 张 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宣传部,广东 广州 510006,40505333@gzucm.edu.cn)

在分析医学创新人才的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论述了基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并提出了基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医学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创新思维路径,挖掘中医药人文社科原创思维;创新行为路径,开展学科渗透模式;创新环境路径,建立创新制度机制。

人文社会科学;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制度机制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中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医学理论、医学科技和医学服务创新发展的关键则在于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医学创新人才是未来医学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定义医学创新人才,探寻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已经成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使命。

1 概念的既定

1.1 创新人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缺乏,党和政府开始关注和提出人才建设。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 1985年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著《怎样培养创造型人才》一书,开启创新型人才研究的序幕。20世纪90年代末,政府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人才研究开始繁荣,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004年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在《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一书对“创造性人才”的定义: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善于运用创新方法和创新工具,勇于创新实践,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

1.2 医学创新人才

在创新人才的研究热潮中,医学创新人才研究相对较少。最具代表性的是靳秋月(2006年)提出的现代医学创新人才特征,被广泛引用,具体内容是:①应具备合理的医学知识结构,既要有扎实的医学专业基础理论,与医学专业有关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宽广的相关知识,又要有熟练的医学基本技能以及获取知识、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②应具有创新思维,即思维活跃,善于想象,积极创新,既尊重科学规律,又不为传统所束缚,对已知的领域有强烈的探求兴趣和创作欲望,对已知的领域能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研究问题;③具有较强的发散思维,而且具有良好的聚合思维能力,即能够从已有知识和经验中,沿着不同的路径思索,得到大量新颖独特的观念后,再重新组合成新的结构,如此反复,以求升华;④具备高尚的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1]。靳秋月对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进行了积极思考,但是其观点,倾向于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普遍性探讨,对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的独特性仍然缺乏深入挖掘。2015年10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走向世界的荣誉,也激发了教育界对医学创新人才的反思。笔者认为,医学创新人才是立足于医学领域,广泛吸收人文社会知识,具有良好的医学素养、医学创新意识和医学创新能力,能够促进医学与相关科学交叉融合,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上取得创新成果的人。具体来说:①应体现知识结构多元化,既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又熟悉一定的与医学密切相关的人文社科知识;②应具备协同创新思维方法论,即能够将医学知识与相关人文社科知识交叉融合,增强知识的延展性和丰富性;③应务实科学实践,能够将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最新方法、新路径灵活引入医学,实现医学创新成果。

2 基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意义

2.1 推进中医药国家战略的需要

当今世界,国际医学竞争不仅仅代表着某项技术的重大突破,更彰显着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软科学实力的竞争。中国医学发展进程中最有实力、最有优势、最具后劲、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就是中医药[2]。而西方国家通过立法、认证、专利化等方式,抢夺中医药标准制定、知识产权和未来市场制高点的意图明显。在此背景下,要想改变我国仿制药大国的尴尬境地,提升国际竞争力,医学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医药不是单纯的中医和中药,而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法,内含丰富的文化思想主张,诠释着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中医药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客观上要求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必须上升到国际竞争战略的高度,充分挖掘中医药人文思想对医学教育的作用。

2.2 现代医学复杂性发展的需要

从理论角度来说,医学与哲学、文化学、心理学、语言学等都有深刻渊源,从产生以来,就被认为是最具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因为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人类与疾病斗争的一门学科体系,医学研究和作用的对象是人,医学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人为本。由此可见,医学在本质上是人文的,医学应该最集中、最鲜明地展现人文精神,而不是唯医学技术论,仅仅以疾病作为研究和作用的对象,走入形而上学的误途。从现实角度来说,我国是一个有13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提高健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医患矛盾不断升级;同时,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健康因素日趋复杂,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也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新要求。现代医学复杂性发展呼唤医学人文属性的回归。

2.3 中国特色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目前,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医学人才培养的新政策和新举措,给医学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方向和新要求。如《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大力推动了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指导意见》提出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不仅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情的管理,还要承担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务,做好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医学本科教育既要以医学知识为主,加强全科医学理论和实践教学,又要着重强化医患沟通、基本药物使用、医药费用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3 基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医学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3.1 创新思维路径:挖掘中医药人文社科原创思维

中医药是打开中国传统人文社会科学文明宝库的钥匙,是中华民族最博大精深的原创思维。中医原创思维是指中国传统医学认识自然生命现象及解决医疗实践问题的开拓性、特有的、与众不同的、创造性的思维方法[3]。中医的原创思维模式就是“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的整体思维模式,即中医学的“象数观-形神观-一元观”[4]。现代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不能忽视中医药人文社科原创思维在重大理论和技术创新发现中的作用,应当对重大的中医药理论技术发展事件的科学背景和方法学环境进行科学分析,对中医药重要人物的科学思维进行挖掘分析[5],对中医原创思维的方法论进行梳理,对中医原创思维与现代复杂性医学思维的契合性进行验证,对西方理论与中医原创思维的沿革进行比较,对中医原创思维的社会科学先进性进行深挖,对以人为本的“治未病”医学模式进行探析,对中医原创思维的实践运用进行探索,将中医药前瞻性的人文社科原创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作为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中国特色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源泉和重要内容。

3.2 创新行为路径:开展学科渗透模式

医学远比任何一种生命科学都来得复杂,医学发展轨迹呈现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高校培养医学创新人才,应着力推进学科渗透式模式,主动将医学渗透到医学文化、医学伦理、医学哲学、医学语言、卫生管理、卫生经济、卫生法学等人文社会学科之中,打破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固有的屏障,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化零为整地设计教育培养体系,引导学生将医学拓展到边缘学科、横断学科、综合学科、新兴学科、比较学科等范畴,思考和发现新问题,探寻和研究新思路,为中国特色医学生培养铺垫比较宽阔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储备,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奠定扎实的学识背景。在医学院校倡导实施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规划,围绕医学主干课程优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群,逐步增加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比重,依托学科优势,搭建学科交叉的开放研究平台,建立研究项目协商和跟踪的多学科介入机制[6],扶持跨学科研究团队和研究基地的建设,予以科研经费倾斜。医学和非医学各学科相结合所带来的创新理念和实践,将有助于医学院校实现科学研究成果的最优化,快速提升学科竞争力,加快创新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进程。

3.3 创新环境路径:建立创新制度机制

随着信息技术进步和卫生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医疗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快医学教育改革和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乘着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趋势,医学创新人才教育必然成为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战略举措。建设高水平医药类大学应该积极探索建立科学规律的医学创新人才制度框架,引导和激励更多的医学生不仅掌握医学知识,更要追求医学创新。建立以PBL实践为导向的启发式、研究式、体验式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制度,创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医学生学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兴趣,引导医学生将医学技术治疗扩展为医学人文服务。建立良好的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学术制度,支持和鼓励医学本科生、研究生参与科研[7],开展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多层次的创新创业训练活动,以创新实验、研究项目为依托开展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建立医学创新人才培养资源分配机制,简化程序、公开平等有序地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调动和激发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鼓励创新的资源分配导向。建立医学精神和医学道德教育基地,完善职业素质的职前职后督导机制,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强化医德医风教育。制度环境重在落实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的医学教育新模式[8],促进医学教育服务于科教兴国的时代重任。

[1] 靳秋月,王瑞珉,陈立军,等.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48-49.

[2] 王湘穗.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认识中医药的复兴[J].中国软科学,2005(5):21-23.

[3] 王琦.关于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35(3): 18-21, 26.

[4] 王琦.原创思维:国家进步的灵魂[N].光明日报,2012-06-11(3).

[5] 姜淼,查青林,郭玉明,等.基于中医药科学思维的生物医学创新研究思路与方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 (5): 8-11.

[6] 桂永浩. 转化医学——用多学科交叉策略推动医学发展[J].复旦教育论坛,2007,5(6): 88-89,93.

[7] 陈少春,冯泽永,符美玲,等.官本位——实现医学创新的第一阻力[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6): 41-43.

[8] 龚政. 构建以书院制为平台的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的研究和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8) : 41-43.

〔修回日期 2016-04-01〕

〔编 辑 李丹霞〕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Medical Innovative Talents Based o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LINGZiping,ZHANGJuan

(PropagandaDepartment,Guangzhou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Guangzhou510006,China,E-mail: 40505333@gzucm.edu.c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oncept of medical innovative talent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significance of medical innovation personnel cultivation based o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put forward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medical innovative talents based o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novate thinking path to dig the original thinking of Chinese medicine humanities; innovate behavior path to carry out discipline penetration pattern; innovate environment path to establish new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edical Innovation; Personnel Cultivation;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10.12026/j.issn.1001-8565.2016.03.48

R192

A

1001-8565(2016)03-0529-03

2016-01-06〕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医学教育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