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乐记》的审美思想及情感艺术

2016-02-04刘莎莎开封大学艺术教研室河南开封475000

山西青年 2016年4期
关键词:情感艺术乐记

刘莎莎开封大学艺术教研室,河南 开封475000



浅析《乐记》的审美思想及情感艺术

刘莎莎
开封大学艺术教研室,河南开封475000

摘要:《乐记》是我过古代关于审美思想和情感艺术的第一部系统的美学论著。其主要介绍了先秦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表现了先秦时期先民的审美思想,同时作为第一本对音乐进行系统的论述的著作,包含了先人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认识到音乐对于个人的教育意义,其情感艺术对于人有着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对乐记》的审美思想及情感艺术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对于先人审美思想的认识,对于我们现在的认识有着启迪作用,为我们构架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启迪。

关键词:《乐记》;审美思想;情感艺术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对于我们生活的宇宙和整个世界的认识都有不同的阐述。儒家在先秦时期六艺总结了春秋战国各种思想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乐记》不仅仅是儒家对于先秦时期人们音乐的认识的总结,其中的审美思想和情感艺术十分丰富,有着深刻的历史底蕴,最早的乐在炎黄时期就已经存在,但是并没有成系统,而且是礼乐一体的,《礼记·乐记篇》是先秦儒家在之前的“乐”的认识基础上,总结而来的,有着丰富的内涵,及至汉代成书,即使对于现代的人们仍然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乐记》认为音乐产生源起与人内心的情感表达,人内心情感需要一种方式表达出来,产生了音乐这种表现形式,来释放内心真是的需要,“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一、简述《乐记》的发展

《乐记》作为《礼记》的一部分,严格意义上应该是《礼记·乐记篇》,所以《乐记》本身有着政治伦理的意义,《乐记》曾经作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而存在。古代文章不管多么驳杂,中国传统文人有着固有的“文以载道”的理念,《乐记》也充分体现了这种特点,《乐记》本身作为儒家经典的一部分,崇雅鄙俗就是必然的。于此同时,《乐记》有着艺术价值,作为第一本系统论述艺术美学的作品,《乐记》产生了“气”为中心的美学体统,儒家讲求“中庸之道”,一些人对于“中庸”有着一些误解,儒家的“中庸”并不是不作为,不是平庸,儒家讲求“度”,和唯物辩证法的量变质变有些相似,儒家讲求“尽人事而听天命”,事实上是要求积极的对现实世界施加影响。《乐记》的美学范畴有着一定的哲学意义,在《乐记》与艺术相结合,成为艺术理论的发展的基础,极大的影响了后世对于审美的实践。《乐记》之所以成为中国第一本系统论述艺术美学的作品,是因为《乐记》有着完整的理论,《礼记》中有十一篇义理篇是对乐的阐述,整个的论述逻辑严密,对于审美思想和情感艺术的表达有着清晰的认识。

《乐记》中的“乐”,不能被我们简单地认为是音乐,《礼记·乐记篇》讲的“乐”是诗、乐、舞三者合一的,不仅仅是满足我们听觉的音乐,其中有着大量对诗的解析,我们现在看到的《古诗十九首》和《楚辞》在最早的时候就应该归到“乐”的范畴。所以《乐记》的“乐”内容是极其丰富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乐”各个不分开司独立的发展,形成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在这些艺术形态的根本仍然没有违反《礼记·乐记篇》对于艺术形式的论述。但是诗歌在“文以载道”的理念仍然崇雅鄙俗,音乐和舞蹈为了推广,逐渐世俗化,但是其艺术方面并没有脱离《礼记·乐记篇》的美学思想。

《乐记》来源于人们对于生活的关注。来源于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乐”在奴隶制社会之前就存在一些乐的形式和内容。先前时期,百家争鸣,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社会变革的大时期,百家争鸣,对于乐有了更深的认识,发展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审美思想。及至汉代,“乐”的不同方面开始向不同的方向发展,首先是俗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礼记·乐记篇》崇雅鄙俗的审美仍然在作用于“乐”,所以俗乐虽然得到极大的发展,在当时没有人敢于认同这是艺术,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之物。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把“乐”的政治功能剥离出来,与“乐”的享乐功能作出区分,艺术本森的审美功能反而得到了肯定,一次同时在《礼记·乐记篇》的基础上产生了相关的美学理论来阐述艺术的审美思想和情感艺术。

《礼记·乐记篇》中总共有十一篇内容去论述“乐”,在《乐记》中已经体现出了人们对于艺术分类的意识,开始重视艺术本身的享乐和审美功能,《乐记》的审美思想更多的是总的的阐释的,对于诗歌、舞蹈、音乐、绘画、书法等等各种的艺术形式,其审美在现在看来体现出了深刻的民族性,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习惯相一致,在《乐记》形成之后,这些理论对于艺术的认识,又发过来影响我国的美学发展,影响着后人的审美思想和情感艺术。

二、《乐记》的具体内容

在中国古人认为“天”是存在的,“气”是人们对于宇宙认识而形成的,认为宇宙运行都有“气韵”,“庖丁解牛”就是掌握了这种宇宙的规则,古人认为艺术是美的就要与“气”和。舞蹈的优雅要让人感觉到优雅流畅,与周围世界的“气”要合一,在自然之间的舞蹈,强调“天人合一”,古人这种客观唯心主义,对于我国的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乐记》认为艺术之随意产生,是因为天地之气与人之气发生和谐的共鸣而产生的,在政治意义上强调了“天”的存在,古代政治有“天人感应”,有天灾统治者一般都要自省,皇帝要下“罪己诏”,在这其中“乐”和“气”是有生命特征的,是一种绝对的精神实体。“乐”源起与人的内心,是人内心的悸动;“气”是人对宇宙的感应,故而,“乐”就是人对于宇宙的感悟达到一定的境界,感受宇宙的静谧与奔放,宇宙本身开始有了情绪,《乐记》就是古人对于宇宙的这样的认识,“天人合一”达到人与“天”的和谐共鸣。在后期,艺术门类之间开始分化,《乐记》中阐述的这种“气”的审美思想于此同时渗透到各门各类之中,影响着后人对于“美”的认识。

儒家思想点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看到“礼乐崩坏”的局面,不义战争时有发生,主张以“礼乐”治天下,要恢复周礼,但事实上,生产力进步,生产关系也必将做出新的调整,封建时代更加适应新的生产力,奴隶制的社会形势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时代需要。儒家虽然一直主张“礼乐”治天下,但是从春秋战国以来,“礼乐”的衰亡就已经开始。在政治上“礼乐”的衰退表现在“乐”理上就是雅乐的衰退,俗乐的兴起,“乐”的教化功能下降,享乐功能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白居易的通俗士诗就是这个过程的表现。

随着雅乐的衰退,后人对于“乐”理论的研究也出现了局限性,并没有什么突破性的理论创新,其研究“乐”的书籍也相对较少,“乐”理论相对枯萎。与此同时,从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的现象出现,“乐”的分化在此时已经开始,及至汉代,诗已经完全与“乐”分离开来,其审美标准从原来的“以声为用”到“以义为用”,诗的审美标准发生了改变,《诗经》、《古诗十九首》、《楚辞》这些已经能够表现出这种趋势,汉代以后,文章的审美标准已经完全改变。“乐”的审美标准后来慢慢渗透到各个领域,如建筑,南方的园林建筑就有明显“乐”对于“美”的阐释。

三、《乐记》的审美思想及情感艺术

“气”的论述是《乐记》的审美思想及情感艺术的核心,其追求对生命精神气运的感受,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背景下形成,带有明显的政治功利性,但是正因为如此,虽然《乐记》的审美思想及情感艺术逐渐往庸俗化发展,其理论发展相对僵化,但是对“乐”的审美也发展出了“清”“遗音”“遗味”范畴的美学特色,注重清淡朴实中品味作品的精神内涵,这在我国的泼墨山水画之中最能清晰的体现出来。儒家作为《乐记》的创作者,但是在后期的“乐”理论的发展中,因为“乐”本身政治功能的退化,儒家政论在“乐”中的地位被动摇,它被一些儒家的哲理,和一些其他的人生哲理所代替;或者被一些具有内在光辉形象的精神意义的主体所代替。认为仅仅追求形式上的艺术是远远不够的,那并不是真正的艺术,在淡雅中蕴含美的本质更为人们对于艺术的最高标准,抢标各种艺术门类再看似平淡的创作中蕴含内在的精神内核,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境界。俗文化的发展并没有推翻《乐记》对于美的阐释,《乐记》的审美思想及情感艺术对后世审美有着深刻的影响。

“乐”的至高境界是“和”、“化神”。《乐记》最早的功能就是“乐教”,达成政治统治的目的,在时代的发展中,其政治意义逐渐退化,但是其尖利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思想对于古代美学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有一个可观的存在凌驾于人类和宇宙之上,这个可观的存在被认为是“天”,古代堵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军事等等人们都必须考虑“天”的存在和意义,在艺术的领域同样如此,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认为那是“天人合一”的书法,特定的时间、空间,天时地利人和与自然与周围的一切,和整个宇宙形成了那一刻独有的共鸣,所以这个作品才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王羲之本人再想完成以不同样的作品也是难比登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深深的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思维,这是毋庸置疑的。

音乐的节奏要与自然相协调,自然变化的流转是音乐节奏的来源,传统的对于音乐的认识,音乐并不仅仅是听觉上的享受,还要激发其他感觉器官,是多种器官相互贯通,音乐的节奏就是与宇宙的节奏相一致的,节奏就是生命的跳动,律动就是生命的体验。音乐的产生是宇宙的生命节奏的体现,是对宇宙生命跳动的音乐化表现。于此同时,当音乐或者艺术产生之后,就相对独立,反过来影响人们的审美思想和情感,使人在欣赏美的创造美的时候,主动的寻找“天人合一”。

四、《乐记》的审美思想及情感艺术现实意义

现代我们对于“乐”的认识,就是音乐。作曲家完成作品,进行文学创作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演奏家是对作曲家作品的二次创作。一段音乐想要完美的呈现出来,不仅仅需要的是作曲家创作出问没得作品,同时也需要演奏家能和作品之间产生呼应。不能把作品仅仅当成一个作品,应该把作品当成一个个管的主体存在,作品本身是物质的,但是当人类的情感与其发生关系,那么作品本身就是有生命的一个主体,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是人与这个世界的感应,演奏家演奏时,是人与作品之间的呼应,但这种呼应建立在作曲家和创作者本身的阅历、经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

一个好的作品应该是人内心的需要,《乐记》认为音乐产生源起与人内心的情感表达,人内心情感需要一种方式表达出来,产生了音乐这种表现形式,来释放内心真是的需要,“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就是这个意思。内心的音乐反应了一个人的修养、性格、品味等。音乐是心在歌唱,一把小提琴本身并不会发出任何声音,是人内心的悸动波动了琴弦,在钢琴上一个音弹下去就没有了,让乐器进行歌唱,是很难得一件事情,乐器歌唱需要“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一个人内心纯净音乐也就平缓宽和,现在整个社会很浮躁,反映在音乐人身上,那种静谧的音乐近似于绝迹,一首《传奇》波动了多少人的心房,让人不由得迷醉。音乐产生对于人的内心也是有发作用的,摇滚让你心情激荡,庄严的国歌你听到就感到肃穆的气氛在周围蔓延,放纵疾速的音乐通常让人大脑思维能力下降,变得放纵和愚蠢。

中国画的构图境界也能体现出《乐记》的审美思想,中国画认为一张画纸就是一个独立的空间,这个空间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空间有着自身的生命律动存在,中国画重视线条,这是人们对于宇宙的规则的形象化,另一方面从分的把情感糅合在画作之中。中国画的线条要求自然流转,没有阻滞感,线条要灵动轻巧,给感情的肆意留下表达的空间和自由。在艺术上仅仅是劲健流畅不能完全的表现艺术的美感,对于艺术而言要不断拓展其新的内容,各个艺术其有着审美上的共同之处,其来源的根本是一致的,音乐的审美超脱出来,对于中国画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就是这个意思。

[参考文献]

[1]李欣慧.<乐记>的情感艺术与审美思想[J].北方音乐,2011(1) :59-60.

[2]胡雪莉.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观——兼谈<乐记>中音乐教育思想的审美情感[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3) :70-71.

[3]姜岩,李立平."致乐以治心"——论古典<乐记>的美育思想[J].艺术百家,2007,23(6) :166-167.

[4]王吉凤.<乐记>美学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11.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4-0063-02

猜你喜欢

情感艺术乐记
乐籍西译:五种《乐记》西文译本、译者及其传播
试论《乐记》研究文献述评
小学低年级班主任管理中的情感艺术探讨
论《乐记》的主要美学思想
中职班主任管理中的情感艺术渗透研究
《乐记》哲学思想研究的文献综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探讨
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情感艺术研究
职校班主任管理中要合理控制情感艺术
值得肯定的《乐记》两版本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