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2016-02-04郭东李若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二医院辽宁沈阳110001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6年8期
关键词:溶栓支架脑梗死

郭东 李若超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〇二医院 (辽宁 沈阳 110001)

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郭东李若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〇二医院(辽宁 沈阳110001)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血管造影下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总量20~80万U尿激酶与葡萄糖溶液配比,以2万U/min的速度缓慢推注溶栓药物尿激酶的溶栓治疗,对照组在溶栓治疗后,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并给予患者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3~5d,观察组则术前药物准备,在溶栓治疗中继续血管造影置入血管内支架,并在术后给予对照组同样的药物治疗方案,依据NIHSS量表对患者术前、治疗后1w、2w、3w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前NIHSS评分为(17.05±3.71)分,对照组为(16.93±3.77)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w、2w、3w的NIHSS评分分别为(7.82±2.64)分、(5.61±2.55)分、(3.17±2.39)分,而对照组患者NIHSS治疗后1w、2w、3w的评分分别为(11.52±3.26)分、(9.28±3.01)分、(8.50±2.92)分,随着术后的恢复,两组患者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每个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严格筛选下符合指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应用。

动脉溶栓血管内支架置入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是脑血供突然中断后导致的脑组织坏死。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随着社会老龄化日趋严重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给社会、患者及家属带来沉重负担,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选择84例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两种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其中男47例,女37例,年龄48~72岁,平均(58.5±6.2)岁,患者中伴高血压36例,心脏病17例,糖尿病30例,所有患者经CT或MRI检查,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关于急性脑梗死在诊断标准[2],均在发病6h内就诊,并符合溶栓标准,排除颅内肿瘤、血管畸形,全身性活动性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48~72岁,平均(58.1±6.4)岁;对照组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48~72岁,平均(58.9±6.0)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两组患者均给予溶栓治疗

常规消毒铺单,患者取平卧位,1%利多卡因局麻,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部位选择右股动脉,常规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明确病变血管的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置入6F导管于动脉鞘,将微导丝送至责任血管的病变处,造影证实远端血管通畅,沿微导丝跟进微导管,采用微导管辅助接触性溶栓,微导管头端尽量靠近血栓,旋转、抽拉微导丝和微导管行接触性溶栓,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总量20~80万U尿激酶与葡萄糖溶液配比,以2万U/min的速度缓慢推注溶栓药物尿激酶。溶栓过程中,以血管造影观察血管再通情况,有无狭窄残留。

1.2.2对照组方法

在溶栓治疗后,给予对照组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5000IU,2次/d,并给予患者氯吡格雷75mg+阿托伐他汀40mg+阿司匹林100mg,1次/d,治疗时间3~5d,严格控制患者血压。

1.2.3观察组方法

术前给予观察组患者氯吡格雷75mg+阿司匹林100mg,1次/d,治疗时间3d,行动脉溶栓后,在血管造影的协助下,定位血管管径狭窄处,将微导丝通过狭窄血管,把支架送至血管狭窄部位、释放支架,最后血管造影观察支架展开情况和血管在同情况。术后用药同对照组,并严格控制患者血压。

1.3观察指标

依据NIHSS量表对患者术前、治疗后1w、2w、3w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版)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NIHSS评分为(17.05±3.71)分,对照组为(16.93±3.77)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w、2w、3w的NIHSS评分分别为(7.82±2.64)分、(5.61±2.55)分、(3.17±2.39)分,而对照组患者NIHSS治疗后1w、2w、3w的评分分别为(11.52±3.26)分、(9.28±3.01)分、(8.50±2.92)分,随着术后的恢复,两组患者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每个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急病症,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其主要致病因,有研究报告指出[3],及时有效的对病灶血管再通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溶栓治疗是迅速恢复脑梗死病灶区域微循环功能的有效方法,使得神经细胞功能受损减少,动脉内溶栓使局部动脉内药物浓度升高、用药量减少,但溶栓后闭塞的脑动脉血管容易遗留血管狭窄,易发生继发性血栓或血管再闭塞,一般临床会选择用药物配合溶栓、再通,但效果并不理想,有研究提出[4],在动脉溶栓后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血管内支架置入可扩张动脉血管的管腔,提高血管再通率,增加血液灌注,且能修补和封闭血栓被溶解后的动脉血管壁内膜残留的斑块性溃疡,对降低血管再闭塞几率具有重要意义。

NIHSS是美国国卫院所建立对於脑中风病患整体严重度的客观评估标准,是目前临床用于缺血性脑中风时药物治疗与临床预后的量化评估工具。分值越高说明障碍性越大,病情严重[5]。本研究中即应用NIHSS对患者的治疗进行评价,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评分接近,差异不显著,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评分均明显减少,说明病情改善明显,但应用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的患者,其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动脉溶栓未置入支架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给予严格筛选下符合指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应用。

[1] 王和平,罗志伟,王超,等.动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11例的临床分析[J].云南医药,2016,37(1):38-39.

[2] 李东升,杨新星,焦力群,等.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9):10-12.

[3] 李慧英,蒋初明,缪中荣,等.动脉内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发病六小时内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9(4):183-188.

[4] 陆强彬,杨江胜,梁文宝,等.动脉溶栓治疗颈动脉支架置入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一例[J].中国全科医师杂志,2015,14(4):302-303.

[5] 邹文卫,赵连东,杨光,等.动脉溶栓联合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10):1703-1704.

1006-6586(2016)03-0114-02

R743.3

B

猜你喜欢

溶栓支架脑梗死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