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享老旅居,日渐流行

2016-02-04

新传奇 2016年13期
关键词:旅居巴马候鸟



享老旅居,日渐流行

有些人选择在自己的村庄、社区自发地“抱团”养老,也有些人选择到异地那些更宜居住的城市去养老。据悉,每年,到北纬25度以南地区过冬的“候鸟老人”已超百万人之多。中国异地养老产业的市场规模日渐壮大。

巴马“长寿之乡”的传奇

1991年,国际自然医学委员会主席森下敬一率领他的“森下世界的长寿乡调查团”,一路颠簸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巴马县调查,因为在这片桃源之所,每10万人中有30位百岁老人,比例达到国际上评定“长寿之乡”标准的5倍。

就在这一年举行的国际自然医学年会上,巴马被宣布成为继苏联高加索、巴基斯坦罕萨、厄瓜多尔比尔班巴、中国新疆南疆一带之后的世界第5个“长寿之乡”。森下敬一留下这样的感叹,“这是上帝遗忘的一块净土”。在那之后,森下敬一先后5次率团来到巴马进行考察,自然医学年会也连续三年将巴马的长寿现象作为研究主题。

很快,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这个世外桃源,尤其是老人和病人,希望从那里获得长寿的奥秘。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也开始加大对旅游开发的投入,2003到2005年之间,政府在巴马旅游一项上就投入约2.45亿元,相当于巴马县8年的财政收入。在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中,自治区还提出以每10个人建1个建设项目的强劲口号,两年间,投入了2.39万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006年以后,南宁与巴马之间开通了二级公路,这一年,巴马县迎来了11万人次的观光客,这让人口20余万的县城开始兴奋。

巴马神话开始流传开来,比如“住了几个月,癌细胞消失了”等说法不胫而走;盘阳河作为巴马的母亲河,河流形状类似于草书的“命”字图案,这也被“候鸟人”无限衍生了意义,不少人坚信,巴马的阳光、空气、水、地磁、饮食能够代替药物,包治百病。与此同时,“巴马现象”也悄然而生。2010年,《广西日报》记载,巴马县出现了15万的“候鸟人”,他们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巴马与家乡,而其中三分之二是老年人。

中国“候鸟老人”多青睐三亚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黄璜是国内少有的以研究老年旅游为主要方向的学者,他说,在学术研究上,老年人旅行到常住地之外生活,距离一般跨越省界甚至国界,时间停留在1个月到1年之间的行为被称为“养老旅游”,也叫“老年长居旅游”,它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季节性、多居性、巡回式的生活方式为特征,“候鸟”性征明显。于是社会上也称这些长居旅游的老人为“候鸟老人。”

因为,夏避暑、冬避寒都是候鸟的特性。而如今,由于空调的普及,以及避暑方式的多样化,加之寒冷是许多老年人慢性病的天敌,因此避寒的“候鸟老人”远超于避暑者。

“候鸟老人”古已有之,大规模、普遍性的“候鸟老人”现象则必须是建立在以固定退休年龄和退休金基础上的。19世纪末,经济发达国家开始向福利国家转型,在国家支付退休金的政策保障下,最早的群体性“候鸟老人”应运而生。

20世纪30年代,欧美的退休老人已开始迁徙到气候温暖的地区居住。而2005年前后,中国的“候鸟老人”才开始见诸报端。

在中国,目前最为典型且突出的“候鸟老人”聚集地是海南三亚。2015年冬天,按三亚市旅游局的估计,在三亚市的“候鸟老人”已达到了50万之众,而2014年年末,三亚户籍人口为58.56万人。他们像“候鸟”一样在每年10月左右来,来年4月又迁回北方。

三亚的“候鸟老人”中只有小部分住一个月或以下,绝大多数,尤其是来自东北寒冷地区的在海南则需要居住四个月以上。

海南全岛都适宜老人过冬,除了三亚、海口较为集中外,琼海市、文昌市等地也颇受欢迎,患慢性风湿病的老年人更喜欢内陆的五指山市或者儋州市。借助于海南岛的环岛交通,他们大多呈现流动状态,在“候鸟老人”当中流传着口头禅:“吃在海口、玩在三亚、住在琼海。”

全国旅居项目多位于北纬25度以南

2014年年初,由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不动产研究院和搜狐焦点共同发布的《中国旅居形态报告2013- 2014》显示,中国的旅居地产大多分布于气候温暖地带,如果去掉“北上广”周边,全国的旅居项目绝大多数位于北纬25度以南。

最适宜人体的温度在15- 25℃之间,从全国1月份的等温线来看,能够满足这一条件的等温线几乎与北纬25度平行。受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这一区域的东部边界在闽南厦门一带;而受横断山脉水汽通道影响,这一区域的西部边界在滇西腾冲一带;从而形成海南、云南、两广和闽南等较为适宜“候鸟老人”的区域,即使在1月份,平均气温也能保持在12℃以上。位于这一带的城市,逐渐成为其他地区老年人愿意前往过冬的地方。

记者在梳理了近百篇相关区域的资料与报道后,得出目前“候鸟老人”最新的数据与趋势。

如闽南地区是江浙赣三省“候鸟老人”常去之地。在一份《2015年中国养老城市排行榜》中,厦门、漳州分别位列第1名与第7名,他们在交通、空气与医疗上具有明显优势。早些年前,不少江浙老人前往三亚过冬,因为气候过于炙热,返乡后反而发病。而闽南一带的气候与江浙赣的秋天类似,老人们更为适应,而且高铁相当便捷,随时可以往返。

广东省大部分在北纬25度以南,作为中国经济发达,流动人口密集的地区,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候鸟老人”群体则在诉求上更为多元。

广西北部湾地区与云南南部地区不仅冬季温暖,而且绮丽的山水风光独树一帜,与海岸养老形成竞争力,颇受中国西南、西北地区老年人钟爱,其中“成渝”老人较多。北海市一家酒店因在2013年被260多名“候鸟老人”租下整个冬天而上了地方新闻。

云南的西双版纳州与海南岛一样,是中国少有的热带气候,但因为城市设施较为落后,并没有引起太大关注。如今,西双版纳州仍没有充足的养老院,社会福利院是当地最好的养老院,350张床位中有119位都是“候鸟老人”,绝大多数也都是“成渝”地区的老年人。深居内陆的昆明,冬季没有西双版纳热闹,但因为夏季凉爽,每年7、8月间,有超过9万的“候鸟老人”来此避暑。

可见,地缘因素仍然是“候鸟老人”对旅游目的地很大的参考指标。

面对异地养老大蛋糕,有人躁动有人愁

面对2000亿的异地养老经济大蛋糕,有人躁动也有人愁。

腾冲市住建局副局长李晓说,在2011年,腾冲房地产达到高峰,投资近50亿,到2015年几乎停滞;本身房价在3000至4000元之间,现在还有下滑趋势,且尚有130万平方米库存。如何快速处理这些库存是摆在政府面前亟需解决的难题。假想的可能急速增长的“候鸟老人”效应,是他们想到能和住房、旅游挂钩的主题。

相反,巴马和三亚,面对不断增长的“候鸟老人”,两地政府已从开始时的兴奋变成担忧。

到2014年,巴马县的旅游人口已达到了300万人次,8年间,游客总量翻了26倍。面对“井喷式”的游客,对于一个“吃财政的饭”国家级贫困县,可投入资金非常有限,于是,这个曾经静好的山城,垃圾成堆,商业化严重,乌七八糟的养生文化横行,危房违建成风,盘阳河水也失去了往日的清澈,“候鸟老人”开始相继离开。

“候鸟老人”更为集中的三亚,则处在两难之间。一方面,政府担心冬天因为过多老人造成的资源不足、公共场所拥堵;一方面又忧心夏天因老人离开,剩下的一座“空城”该如何吸引更多人来?

另外,要趁此机会争得更多蛋糕的城市也在努力。2016年1月,黄璜和他的团队受邀前往西双版纳州,当地政府希望在旅游养老方面得到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支持。

这个巨大的市场仍在持续升温中。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白长虹曾预测,如果按照2014年居民旅游消费的数额占居民消费总支出12%的数值算,2030年中国的“候鸟老人”出游率即便仅为5%,人数都将超过1800万,老年旅游消费市场将达到1.6万亿元。

这也意味着中国老年人越来越重视养老环境,逐渐从考虑养老到追求“享老”,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更关系到他们能否健康、有尊严、幸福、美好地享受老年生活。

猜你喜欢

旅居巴马候鸟
致命的超速
我是一只小候鸟
过冬!避暑! 一卡在手说走就走
过冬!避暑!一卡在手说走就走
超八成老人无法“旅居养老”
“洋候鸟”回闽过年
“0”与世界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