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伴发无症状脑梗死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2016-01-30本溪市康宁医院辽宁本溪117000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17期
关键词:护理干预

韩 娜(本溪市康宁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



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伴发无症状脑梗死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韩 娜
(本溪市康宁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

【摘要】目的 探究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伴发无症状脑梗死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择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伴发无症状脑梗死患者60例设置为本次的观察对象,按照入院治疗的顺序进行分组,共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每组患者均占据30例。对常规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措施,对研究组患者给予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与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分别为93.3%与76.7%,比较数据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与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6.7%与80.0%,比较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伴发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给予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同时在护理过程中需严密关注其心脑血管功能的变化情况,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护理干预;长期住院;无症状脑梗死;精神病患者

脑梗死是临床上一种较为普遍的急性脑血管病症[1],其发生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一类发病原因为药物使用不当,该类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与治疗措施改善其临床症状。为此,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患儿家属引起的。如当下很多患儿家长在子女生病后情绪难以控制,通常不尊重医院的医师和护士的工作,质疑医师和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不愿意配合护理人员护理工作,从而容易造成各种不安全因素。也有很多患儿家属在子女生病后爱子心切,在患儿不停哭闹时,不顾医护人员的叮嘱,为患儿做一些在医护过程中禁做的事情,从而导致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3]。也有部分患儿家长由于相关医疗知识的缺乏,在为患儿服药或实施其他护理操作时,作出一些危险的事情,如在为患儿服药时应用饮料送服、随意调换或放弃药物服用等。也有一部分患儿家长不愿住院接受医院护理服务,自愿出院回家看护,这导致患儿在服用各种药物后不良反应或相关治疗后的并发症无法及时被发现,从而产生一定的护理不安全因素。另外本院儿科住院患者大多来自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低,对疾病认知不够,对护理宣教接受能力不高,如随意调节输液速度。多数患者输液完后擅自离院外出或不按时回院。

2.3 医院环境因素:医院环境中也有很多不安全因素。比如患儿通常身体抵抗能力较差,如果患者病房内空气质量较差,空气中微生物含量较多,容易造成患者呼吸道感染。由于年龄关系,患儿活动能力不及普通成人患者,在病房或其他地方进行活动时容易被病房、走道中的花盆、台阶绊倒,因此也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5]。

3 讨 论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来自护士、患儿家属以及医院环境等方面的护理不安全因素较多,医院领导必须加强重视,狠抓护理安全管理,严防在护理工作中发生各种不良事件[6]。

针对患儿的特点,健康宣教要做到位,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属介绍病房环境、各项规章制度、疾病相关知识及安全防护措施,住院患者未经医师同意不得离开医院,对于擅自离院者做好护理记录。严格执行各项核心制度,要认真执行三查八对,完善各项操作规程,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改善服务态度[7]。护士长严格督查,履行自己的职责。

提高业务能力,加强护士职业素养。每天新老护理人员合理搭配上班,取长补短;有计划地安排护理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短期培训学习[8],不断提高科室护士整体素质。鼓励护理人员学习心理、人文等知识全面提高自身修养,提高与患儿家长的沟通能力,解答患儿家长疑问的能力。低年资护士要进行儿科安全教育。儿科护理工作不同于其他科室,安排高年资护理人员一对一帮带,增加提问频率,加强操作考核,使她们尽快地掌握儿科的护理业务知识。对新护士做到放手不放眼,保证护理安全。并加大对护理文件督查,及时发现、纠正处理问题。重视护士的法律教育,在护士会议上学习护理差错事故的相关案例,从中获取经验教训。强化主动服务意识,鼓励科室人员学习心理、人文等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强化主人翁意识,调整好自身的情绪,随时热情地服务患儿

医院环境中通常存在各种不安全因素,医院领导以及相关临床护理人员也应该高度重视。比如尽量改善医院病房的空气质量,确保空气流通,让住院患者能呼吸到更多的新鲜空气。对于一些走廊过道中存在容易让患儿绊倒的台阶、花盆等进行改造,或作好相关警示标志,防止患儿出现意外磕碰事件。定期检查患者病床等相关器具的可靠性,避免相关器具出现意外损坏,给患儿的身体带来伤害。

参考文献

[1] 孙正芳,黄馨,李建云,等.浅析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1):206.

[2] 魏燕.分析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及干预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193-194.

[3] 罗丽娇.分析儿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干预对策[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4(8):226-227.

[4] 熊艳平,龚明燕.儿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与对策[J].医学信息,2015,28(1):194-195.

[5] 沈忠玲.儿科护理中的120例不安全因素及干预分析[J].医药与保健,2015,23(9):148-149.

[6] 廖丽娜 .浅析儿科护患纠纷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0):253.

[7] 丁金花,张琴 .浅析儿科输液安全隐患与对策[J].中国临床护理,2012,4(2):147-149.

[8] 金文娟 .浅析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临床护理,2010,2(5):424-425.

10月收治的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伴发无症状脑梗死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中的30例患者采取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探究其应用效果,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择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伴发无症状脑梗死患者60例设置为本次的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过临床影像学检查显示为脑梗死,据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2]中的相关标准,均自愿参与本次实验研究。

按照入院治疗的顺序进行分组,共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每组患者均占据30例。常规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最小的42岁,最大的68岁,平均年龄(48.9±5.2)岁;患病时间最短的1年,最长的34年,平均病程(19.5±5.6)年。研究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最小的40岁,最大的70岁,平均年龄(49.6 ±5.0)岁;患病时间最短的1年,最长的35年,平均病程(20.3± 4.9)年。分析常规组与研究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后显示无明显差异(P >0.05),说明其可比性良好,可进行统计学分析。

1.2 疾病护理方法:对常规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方案,包括告知患者家属相关的健康知识,严密关注患者病情与体征变化情况,遵医嘱服药等。对研究组患者依据其实际病情与并发脑梗死的原因进行综合性的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每日开窗通风换气,保持病房内空气的清新;选用抗凝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进行疾病治疗,并严格控制用药速度;严密关注患者血压、脉搏等变化情况;选用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合理饮食;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依据患者实际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等。

1.3 疗效判定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其中显效表示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均明显改善;有效表示血液情况有所好转;无效表示病情无变化甚至病情加重[3]。

1.4 数据分析:将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均严格记录至SPSS21.0的统计学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护理效果与护理满意度均采用百分比、率表示,χ2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护理效果。研究组:显效22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常规组: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7%。说明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

2.2 护理满意度。研究组:非常满意22例,满意7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96.7%;常规组:非常满意14例,满意10例,不满意6例,满意度为80.0%。说明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高于常规组,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

3 讨 论

无症状脑梗死主要指的是经头部MRI或者头部CT检查后显示颅内出现低密度梗死灶且无相关的临床症状[4],引发脑梗死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高血压、年龄、糖尿病、药物使用不当等危险因素。为此,对该类疾病患者给予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十分必要,本文对研究组患者采取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现将相关护理内容总结如下:

3.1 保持病房内空气的清新,每日定时开窗透气,若患者行为比较兴奋应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保持亲切和蔼的工作态度,做到目光柔和、语速缓慢等,减少患者由此产生的不良情绪;控制病房的人流量与探视时间,选派专人看护可能造成自我伤害的患者,告知患者家属相关的

健康知识,获得患者家属的同意与配合[5]。

3.2 及时监测病情:患者用药时应严密关注其血压、脉搏等变化情况,定期监测患者血细胞、血小板数量,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主治医师对症处理。

3.3 合理选用药物:进行药物治疗可采用抗凝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用药时严格控制用药速度,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防止出现肾脏功能不良反应等。

3.4 合理饮食:告知患者家属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日常饮食中多选用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每日补充充足的饮水量;若患者无法进行饮食应帮助其进行鼻饲,可选用高维生素、高蛋白的流食,并依据患者病情改善程度逐渐增加食用量。

3.5 多种药物的服用:在此期间严密关注患者大便性状,若出现隐血情况提示存在胃出血,应及时禁食并对症处理,防止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影响。

3.6 康复训练:告知患者或者患者家属进行相关的运动训练,对于精神较为亢奋的患者应注意运动的时长与运动的强度,防止运动时造成身体创伤,良好的康复训练可有效调节患者身体素质与心理状态,利于疾病的康复。

3.7 心理护理干预:该类疾病患者多半为老年患者,且表现为不同类型的负性情绪,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恐惧、猜疑:该类患者经常觉得自身体力、脑力在逐渐衰退,害怕面对衰老与死亡,精神异常敏感,对自身的病情产生猜疑,当病情加重是面对外界的刺激感觉更加强烈。②依赖心理过重:该类患者通常表现为过分依赖他人,急需得到他人的安慰与同情,寻找心灵上的慰藉。③孤独感:由于老年患者独居、丧偶等因素导致与他人交往不便,常常出现孤独感、孤绝感等。④被遗弃心理:主要发生对象为退休老干部、老工人等,该类人群在心理上会出现失落、被遗弃感,进而使得情绪十分激动、烦躁、忧虑等,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满足自尊心。⑤失落感:该类人群由于角色的改变导致心理上会出现一种失落感,包括沉默寡言或者脾气暴躁等。

因此,护理人员应依据该类患者的实际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及早帮助患者走出心理阴影,积极面对疾病治疗。

本次研究对研究组患者依据脑梗死的发生原因给予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护理效果与护理满意度分别达到93.3%与96.7%,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进一步得知,对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伴发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给予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的效果十分显著,可在疾病护理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并进行对症处理,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推广并应用。

[1] 洪丽萍.30例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锻炼的护理体会[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13,11(2):122-123.

[2] 韩淑芬.对162例脑梗死合并精神障碍病人的临床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4):2201-2202.

[3] 晁储然,马福文.通络胶囊合针刺治疗脑梗死4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6):50-51.

[4] 陈文清,刘红.长期住院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合并脑梗死时的心理活动及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0):115-116.

[5] 王清梅,刘跃晖,熊钰等.综合性心理干预对高血压并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20(5):397-400.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7-0289-02

猜你喜欢

护理干预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评价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