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磁共振成像诊断与增强扫描在脑转移瘤中的价值

2016-01-30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长春130021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17期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检出率

杨 刚(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磁共振成像诊断与增强扫描在脑转移瘤中的价值

杨 刚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摘要】目的 统计脑转移瘤在核磁共振增强扫描与磁共振成像的检出率,评价磁共振成像诊断与增强扫描在脑转移瘤中的应用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4月至2014年11月脑转移的患者35例,均进行平扫、磁共振成像与增强扫描,通过整理与分析两种扫描的结果,即总结病灶的数目、大小、形态和分布情况等。结果 通过观察发现,核磁成像与增强扫面发现病变92例,成功率100%;T1WI、T2WI 在92个转移瘤中共发现了38个、40个,检出率分别为41.30%、43.48%,所以二者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 证明了核磁成像与增强扫描不但能确定病灶的存在,而且使脑转移瘤的检出率大幅提高,所以说核磁成像与增强扫描对脑转移瘤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脑转移瘤;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检出率

脑转移瘤(颅内转移瘤),是身体其他部分的肿瘤转入到脑内,其发病率较高,是颅内肿瘤的3%~10%,在众多类型中的肿瘤中,以肺、乳腺、消化道肿瘤、肾癌常见,其中肺癌脑转移占30%~40%,以肺小细胞癌和腺癌为多,有文章报道,小细胞未分化癌如生存期超过二年者,脑转移率达80%。还有一部分不能确定肿瘤的来源,即找不到原发性的病灶。脑转移通常发病率较慢,但是病程发展迅速,大约有一半的患者常伴有神经功能紊乱、头疼的症状,以及较为常见的恶心、呕吐、语言功能的障碍、共济失调等。还有大约四分之一的患者会出现乳头水肿的症状。大约有70%为多发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38例患者,其中24例为男性,14例为女性,年龄在30~68岁,平均的年龄为49岁。这些病例中原发病分别来自于访:最短12个月,最长36个月,平均30个月。39例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麻木、刺痛等症状消失,神经功能恢复正常者18例;症状显著改善者15例;症状缓解、脊髄神经功能大部分改善者6例。本组33例满意,满意率为84.6%(33/39)。

3 讨 论

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术人路的选择,目前仍存在争议,无论哪种手术方式,均应满足以下条件:减压充分,创伤小,经济实惠,容易操作,危险程度低,对退变的影响小。

3.1 颈椎前路手术的特点:前路手术一般能达到减压的目的。根据颈椎前曲的解剖学特点,经颈椎前入路手术较颈后入路暴露容易、操作方便、出血少,能直接解除致压物又能向前扩大椎管,解除脊髓、神经的机械性压迫,改善血液供应,同时作植骨融合,稳定颈椎,维持颈椎的高度。是较大多数颈椎病的首选入路。Cloward和Smith Robinson分别报道了颈椎前路手术减压的方法和效果[2]。在此基础上,前路减压的内容包括摘除变性突出之椎间盘、椎体后缘骨赘、退变的后纵韧带等。对明显椎间盘变性侧方突出、椎体后缘骨赘形成等退变者采用“经颈前入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植骨融合是保持长期良好疗效的保证,内固定只是获得骨性融合的一种手段。而自体松质骨移植仍然为首选,其融合率最高。可选椎间融合器,提高植骨融合率。熟悉解剖,仔细操作是保证医疗安全及效果的基础。潜在风险是椎管静脉丛出血,术前准备双极电凝、明胶海绵、棉片等手段止血,注意患者体位避免腹部等受压导致椎管内静脉压力高增加出血,必要时可输血;谨慎操作,避免硬膜损伤;避免长时间过度牵拉及电刀热传导损伤致术后合并声音嘶哑、食管损伤、食管瘘;如发生内固定松动,术后加强外固定至骨融合。

3.2 颈椎后路手术的特点:①经颈后入路后外侧颈椎间盘摘除术适合于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突向外侧或后外侧、压迫神经根,骨赘等退变不显著者。该术式暴露较广、减压充分,可松解神经根,切除突出的髄核,刮出骨赘;手术不进入椎间隙内,无须融合;具有创伤小、经济等特点。术前应仔细查体及结合影像检查,明确病变节段,术中C臂定位等防止节段的偏差。②经颈后入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适合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黄韧带增厚,或有椎间盘突出但不显著的退变等诸多因素造成根性症状,保守治疗无效者。用电钻于椎板间开窗减压,或切除黄韧带等充分减压。亦具有创伤小、经济等点,无须固定、融合。

3.3 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①手术适应证的把握;②术式的选择及准备;③减压是否充分;④椎间植骨是否融合;⑤合理的康复训练。贾连顺等通过对一组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的远期疗效进行评价后指出,手术远期疗效的维持完全取决于良好的植骨融合及颈椎生理弧度和融合间隙高度的维持。并强调术后颈椎生理弧度和融合间隙高度的维持和植骨融合同样重要。根据病员个体化情况,可采用椎间融合器,提高了植骨融合率。由于融合器的材质为钛合金或碳纤维组织相容性好,弹性模量与骨组织相近。支撑强度高,接触面积大。大大提高了植骨融合率,加上自身的稳定性分散了应力,减少了螺钉钛板松动断裂的发生。没有磁性,术后可进行等影像学检查。

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明确后,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3]。经正规保守治疗无效,考虑手术治疗的同时,应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我们赞同在选择内固定时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综合考虑。对稳定性良好,拟采用椎间融合器植入融合,提高融合效率者,可不加用钛板,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以及考虑到内植物对局部生物力学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等.实用骨科学[M].3版.北京: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09:1640.

[2] 娄思权,王楚怀.更深入地进行颈椎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7):398.

[3] 汪强.综合治疗颈椎病210例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2):207.肺癌、乳腺癌、消化道癌、卵巢癌、膀胱癌、淋巴瘤及宫颈癌,分别为20例、6例、4列、1例、1例、1例、1例。其中已经确认为原发肿瘤的有35例,并且在脑转移前,剩余的3例是在脑转移后才诊断为原发性肿瘤。

1.2 方法:38例患者中,所有的病例均接受平扫与核磁成像增强扫描,采用头部行横断面和矢状面MRI检查,控制层厚在6 mm。经过静脉的注射d-DTPA 0.1 mmol/kg,增强的扫描。

1.3 评定标准:通过对核磁成像增强扫描与平扫T1WI、T2WI的检出率进行比较,证明增强扫描对脑转移瘤的发现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1.4 统计学处理:在本次的审查过程中,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与评定,应用χ2表示,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转移瘤的数目:共有28例多发性的转移瘤,占74%,总共发现病灶为92个,其中有15例单发的转移瘤,占40%。T1WI、T2WI在92个转移瘤中共发现了38个、40个。

2.2 病灶的大小:0.9 cm×0.7 cm×0.4 cm~6.2 cm×5.2 cm×6.8 cm。

2.3 病灶的分布:额叶有6例,顶叶9例,颞叶有4例,枕叶有11例,所以幕上有30例,幕下有8例,其中有3例,而在灰白质的交接处最多,共26例,在脑灰质、白质、脑桥、小脑半球以及大脑脚内分别为8例、4例、2列、4列和2列。

2.4 平扫的信号的特点:本组38例脑转移瘤的患者中,T1WI中有21例呈低信号,11例为等信号,而灵位5例为高信号;T2WI高信号有24例,9例等信号,而另外7例为高信号。

2.5 MRI增强表现:本组的增强扫描其中出现了结节型强化、环状的边缘强化、片状强化、线条型的强化以及中央见没有强化的低信号区,它们分别为10例,9例,7例、4例和8例。

2.6 平扫与核磁成像增强扫描对转移瘤检出情况:在38例患者中,共有92个转移瘤,其中增强扫描全部发现,检出率为100%;而核磁成像T1WI、T2WI在92个转移瘤中共发现了38个、40个,检出率分别为41.30%、43.48%。将核磁成像的检出率与增强扫描比较,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有可比性。

3 讨 论

脑转移瘤的患病人数在全世界范围内呈逐渐上升的趋势,2015年我们国家的发病率,同比上一年有所上调。脑转移瘤采用常规的诊断手段并不能发现病灶,核磁成像与增强被认为是诊断脑转移瘤最佳的检查手段。曾误认为,脑转移瘤通常都会伴有水肿的现象,但是通过对病例的研究发现,只有约70%的病灶周围出现水肿的现象[1]。

脑转移患者的治疗一般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神经功能状态、原发肿瘤部位及治疗情况、有无脑以外多处转移、脑转移瘤的数目、大小及部位综合考虑。脑转移瘤是全身癌瘤患者的主要病残及死亡原因之一,在各种癌症中,脑转移瘤发生率较高的肺癌、消化系统癌症、内分泌系统的癌症等,其中肺癌大约占50%。脑转移瘤的症状主要有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此外还可有肢体上的行动障碍、情绪波动比较大,冷淡抑郁等,不能集中注意力,反应比较迟缓,语言功能障碍等。脑转移瘤的治疗原则应视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曾经有报道,脑转移瘤的发病率占脑内其他肿瘤的10%左右,但随着相关的检查方法的应用,即CT和核磁,证明了占脑内肿瘤的20%左右[2]。脑转移瘤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通过相关的报道,在50岁左右发病率相对较高,但是很少发生在70岁左右的老年人中。男性与女性患者的发病率几乎相当,由于大部分男性都会经常吸烟,所以肺癌的发病率比较高,但是肺癌最容易转想颅内,前者率高于后者。脑转移瘤根据发病的机制可以分为两种,即单发性的和多发性的,但是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多发的较为普遍。男性主要是肺癌和胰腺癌,并且与胰腺癌的发病的年龄时间相符,并且肺腺癌又较容易且较早发生血行转移[3];而女性患者中主要是肺癌与乳腺癌。大约有十分之一的转移瘤的发病部位不是很明确。

脑转移瘤CT的主要表现:通常脑内以及颅骨中的脑膜为主要转移灶的部位,通常的患者会表现出头疼、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的反应,它的临床的症状主要因为肿瘤的占位,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等密度或者是低密度的转移瘤可以通过CT平扫发现,少数高密度的也可以被发现,主要是根据细胞的成分、血液供应的状况,转移瘤坏死的程度,将其分为不同密度,通常为类圆形或者是圆形,通常大部分的颅内转移瘤在平扫过程中,均能被发现,但是通过增强扫描可以发现更多的病灶,并且能够清楚显示。增强扫描能够更好的对转移瘤进行诊断与鉴别,一般表现为结节状的或者是环状,且强化额。当颅内瘤比较大时,通常表现为囊性的环状。

脑转移瘤的鉴别和相关的诊断:脑内的转移瘤经常发生在40~60左右的中老年人,通常转移到脑半球以及脑灰质与白质交界地部位,并且通常发生在脑右侧,而左侧较为少见,比较普遍的是顶额叶的部位;脑转移瘤的解剖部位选择与水肿的部位有着很大关系,脑转移瘤发生水肿比较严重的部位子主要在大脑半球分水岭区域皮质下,它的主要特征通常表现出“小病灶,大水肿”。最后,根据上述的对转移瘤的诊断的重点,对于那些原发性的部位很明确的,并且伴随着出现脑内占位性的病变的症状的患者,会很容易进行诊断。当原发部位的癌症已经被发现,或者是已经出现相关的症状,或是脑内转移瘤的症状已经表现出来,对于早期的诊断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只通过单个肿块表现病症时,首先考虑胶质瘤,它通常是体积比较大,也会表现出“小病灶,大水肿”,也要考虑有较为明显感染病史的脑囊肿。此外,如果原发的部位不是很清楚,病症不是很典型,显示出多发性的病症,这时要考虑一些多发性的疾病,如比较常见的多发性的脑内脓肿、母细胞瘤、心脑血管性的疾病等。脑脓肿的脓肿臂一般呈现环状,并且比较均匀,伴有感染史。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可以发现,病灶部位出现了明显的好转或者是已近渐渐的消失。通常母细胞率的边界不是很清楚,发病的病灶部位相当的大,常伴有坏死的症状。通过观察是否有无或者是稍微的占位的特征,以及强化是否明显,可进行鉴别是否为多发性的脑梗死。对于使用激素能很好地控制病情,病灶可能自己消失,一段时间后可能再次复发,发病的两边比较对称,特征主要表现在对胼胝体的侵占,这是可以诊断为多发性脑白质病。

随着相关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除了通过CT和核磁之外,还可以通过相关的对于恶性肿瘤的相关治疗,增加对脑转移瘤的检出率,使颅内转移瘤的产生的机会增多了。如果想要正确的对脑转移瘤鉴别和诊断,必须要对肿瘤周边的水肿与解剖的联系有正确的认识,当症状发现与神经系统或者是体征时,可以通过寻找肺部的肿瘤,帮助对疾病的诊断,降低误诊的发生率。

[1] 张红梅.颅脑转移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国临床医生,2014,42(14):32-33.

[2] 卢光明,陈君坤.CT诊断与鉴别诊断[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91.

[3] 王金林,肖湘生,刘光华.脑内转移瘤周水肿与解剖部位的MRI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7):4951.

中图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7-0174-02

猜你喜欢

磁共振成像检出率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大面积脑梗塞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及检出率研究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高频超声检查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腕关节早期病变检出率的影响
多序列联合应用MRI检查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技术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
弥漫性轴索损伤CT、MR动态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