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基于四所独立建制的体育高等学府的调查分析

2016-01-29韩会君肖君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韩会君,肖君

(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广东 广州 510500)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基于四所独立建制的体育高等学府的调查分析

韩会君,肖君

(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广东 广州510500)

摘要:通过对四所独立建制的体育高等学府(以下简称体育院校)全日制在读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意向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体育院校的研究生就业意识增强,职业规划清晰;2.研究生对就业前景的认识客观,就业趋于理性;3.虽然期望值较高,但就业意向呈多元化发展趋势;4.互联网是研究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首要渠道,导师及家长在研究生的择业过程中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5.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在信息发布、就业辅导等方面的工作存在不足,服务职能有所欠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基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关键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意向;培养模式

研究方向:体育与社会发展

在高等学校本科扩招的背景下,读研成为了本科生的“就业渠道”之一,这也促使了2003-2013年十年间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2009年开始的全日制专业学位体育硕士的授权单位的拓展,更为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如南方某体育学院,2003年的招生规模为72人,2015年发展至203人,人数增加了近2.82倍。规模扩大的同时,自主设置二级学科也给各体育学院搭建了更为宽广的平台。然而,由于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和招生单位对市场把握的不足,在研究生层面上也出现了结构性就业难的现象。

社会需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导向性作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应紧扣时代的脉搏,各专业的培养方案需接地气,有的放矢地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鉴于此,本文力求从研究生的就业意向入手,分析社会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需求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体育学院全日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查阅有关研究生培养的有关文件和政策,为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政策与理论支撑。

1.2.2问卷调查法

围绕体育院校体育学研究生的就业意向设计了相关的问卷,并对问卷的质量进行了相关的检测。四所体育学院共发放问卷800份,每所院校200份。这四所体育学院分别位于东北、西北、华东和华南地区。问卷发放的覆盖面涵盖了各个年级,收回问卷620份,回收率77.5%,有效问卷447份,有效回收率55.9%。

1.2.3介入性研究法

本研究方法从社会科学的非介入性研究法演变而来,也就是研究者自身是相关工作的管理者,并介入工作全过程的一种研究方式。

1.2.4数据分析法

运用常规统计方法对问卷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以探求变量的变化特征和相关规律。

2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学就业意向分析

2.1.1求职时间选择特征

由于体育学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结构性就业市场的变化等因素,体育学研究生的就业形势引起了在读硕士研究生的关注及警觉。表1表明,有90%以上的研究生找工作的时间计划提前,有56.60%的研究生计划在毕业前一年就已经开始着手找工作,计划在论文答辩后开始求职的学生不足9%。

表1 体育学研究生求职时间的选择统计

2.1.2就业地域意向选择

就业区域的选择是目前导致研究生结构性就业紧张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毕业生希望到环境好、待遇高的城市去就业。表2可知,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就业地域选择集中在学校所在城市、家乡所在城市以及经济较发达城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体育学院均集中在省会城市,通过三年的学习生活,部分研究生习惯甚至喜欢上了学校所在的城市,并且三年间积攒了许多社会资源,所以有35.12%的学生倾向于在学校所在城市工作。其二,有12.75%的学生选择回家乡城市工作,这主要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部分学生因为父母能够帮助其在家乡找到一份较为满意的工作的缘故。其三,作为高学历人才,对职业薪酬的期望较高,有46.08%的学生选择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工作,但是由于一线城市高额的生活成本、购房压力、人才竞争等因素,现在一线城市的吸引力已经低于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以及内地省会城市。

表2 体育学研究生就业区域的选择意向统计

2.1.3就业单位意向

自从国家取消毕业生分配工作制度后,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图1表明,高校仍然是体育学研究生求职的首选。但由于高校准入门槛的提高,很多高校需求职者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有专业队经历的(国家一级运动员以上)研究生,普通全日制体育学研究生进高校的机会越来越小。

图1 体育学研究生就业单位意向选择示意

近年来随着公务员考试的热潮以及中小学教师待遇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国家机关(18.79%)、中小学教师(12.75%)以及事业单位(8.05%),也有少部分的学生选择国有企业、外企等。随着研究生就业倾向的多元化,研究生就业过程中“毕业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不到人才”的现象有所缓解。

2.1.4影响就业方向选择的因素

应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年龄普遍在25周岁左右,多数人在找工作的时候会考虑到日后安家立业的实际,45.41%的学生把工作地点作为就业考虑的首要因素;其次,有20.03%的学生关注工作单位的性质。大多数研究生倾向于选择能够提供稳定工作的职业,并对住房、养老、医疗等条件有所考虑;排在就业考虑因素第三位的是薪酬因素。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成本也在提高,物质基础是实现精神理想的前提,有17.90%的研究生把薪酬因素作为就业选择的首要因素。

表3 体育学研究生就业考虑的主要因素统计

2.1.5影响就业成功的因素

体育学研究生对影响就业成功的因素的认知依次为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工作经历、社交能力和社会关系。说明在读硕士研究生对于目前工作单位招聘原则的把握相对准确,这五个因素的排序基本符合各用人单位的招聘原则。目前跨专业人才备受热捧的现象也说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复合型,对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而言,更要在读书期间针对自身特点强化综合素质的训练,不可一味强调一专,这会无形中缩窄自身的就业面,应着重让自己变得多能,知识和能力更为全面,进而拓宽就业面。

图2 体育学研究生对影响就业成功因素认知示意

2.2 职业规划分析

2.2.1就业信息时段的关注

随着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体育学研究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呈现出关注时间提前、关注时段延长的新趋势。表4表明,只有10.29%的学生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才开始关注就业信息,各有25.0%左右的学生表示会在研一、研二的时候开始关注就业信息,另外40.94%的学生则表示从入学起直至找到满意的工作前都会随时关注就业信息。在校学生对于就业信息的关注程度折射了当前社会就业压力的客观现实,应引起研究生管理部门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表4 体育学研究生就业信息关注的时段统计

2.2.2对职业规划的考虑

调查表明,67.56%的学生表示对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有充分的考虑,23.71%的学生表示有考虑但不具体,仅有8.72%的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没有任何规划。此种选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研究生教育层次相对较高,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学生自身定位较为明确;第二,通过本科四年的学习,选择深造的学生大都对本专业有着清晰的了解,或者是对未来有一定的期许,这也是90%左右的研究生都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有所考虑的缘故。这也说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性较强,对职业的选择更为理性。

图3 体育学研究生对职业规划考虑示意

2.2.3目前的择业趋向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性较强,专业方向也较为明确,对口单位相对固定。调查发现,66.67%左右的学生选择高校、中小学、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或其他政府单位就职;有8.72%的学生倾向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者出国深造,选择自主创业的研究生比例达到7.61%,体现了目前就业的市场动向。另外,还有17.0%的学生表示会从事其他职业。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大多数同学还是倾向于在体育领域发展或深造,但体育学研究生的职业观却呈现了多元化发展趋势。

表5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现实的择业趋向统计

2.2.4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的认同

调查结果表明,57.94%的学生认为本专业就业前景一般,认为就业前景不好的学生占了19.02%,这说明了现在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体育学研究生的心理期盼。数据显示,也有18.79%的同学认为就业形势较好。这说明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和结构性就业难形势的影响,致使大多数学生对未来感觉担忧。但从整体来看,全日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基本上是客观的。

表6 体育学研究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的认同统计

2.3 就业指导情况

2.3.1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

在“互联网+”时代,体育学研究生就业信息的获取77.86%左右来自互联网,仅有39.60%的学生是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获取就业信息;有38.26%的研究生是从其他网站获取最新的招聘信息。这说明研究生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尚未到位,未能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另外,有12.08%的学生是通过导师介绍去用人单位实习,然后通过考核进入用人单位。还有10%左右的学生是通过报纸或朋友介绍等方式获取就业信息。

表7 体育学研究生获取就业指导信息的渠道统计

2.3.2影响体育学研究生就业的外在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有40.27%的同学认为就业指导来自其导师,研究生导师对所带研究生的指导内容包括职业的选择是否有利于其未来专业的发展,以及帮助研究生分析不同单位对其发展的利与弊等问题。此外,29.75%的学生表示就业指导来自父母,学生在规划职业发展时,往往会就工作地点,工作性质,未来打算等问题征求父母的意见。值得注意的是,仅有11.86%的学生能够得到就业指导中心的指导,这个比例甚至低于14.32%的报纸网络选项,这说明我国体育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在指导方面尚有很多需要改进的空间。

图4 影响体育学研究生就业的外在因素示意

2.3.3体育学研究生就业指导内容的需求特点

近年来,就读体育学研究生的生源大多是应届大学毕业生,他们有着较好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社会经验相对欠缺。问卷统计结果表明,体育学研究生对面试技巧、礼仪指导的需求较为强烈,分别占被调查者的46.98%和30.20%,这也给有关部门在就业指导内容的选择上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表8 体育学研究生就业指导内容的需求统计

3建立基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体育学研究生培养路径的思考

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应紧紧围绕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以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和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为着力点,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3.1 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

2009年伊始的全日制专业学位体育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体育硕士)培养制度,改变了本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格局,也使业内人士对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有了新的认识。学术型研究生以学术为导向,以科学研究和考博为目标,注重科学研究;专业型研究生以职业为导向,重在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新的形势下,应正视体育学科的特点,围绕着社会的需求,在体育学研究生培养类型上进行有效的调整。具体思路是:取消学术型的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将其归于体育硕士的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等领域。目前民族传统体育领域中的民俗民间体育研究等理论性较强的方向归类于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作为专业方向保留,今后新增的二级学科专业也应以理论型为主,应用型的方向发在专业学位体育硕士培养体系中,以新增领域得以确认。

3.2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入手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有效的培养方案。如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在构建学术型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课程体系时,应把公务员考试的有关内容和考博的知识储备内容列入其中,以扩大毕业生的就业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休闲体育专业、体育新闻专业应强化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社会适应性。改变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实习的随意性,把实习的有关要求写进培养方案之中,使其系统化、规范化。

除教育部所规定的各领域的核心课程外,体育硕士的培养方案应围绕着本领域的社会需求特点有的放矢的安排选修课程,提高专业与专项技术技能。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健全体育硕士专业的管理制度,把实习工作落实到实处。有效落实“双导师制”,强化体育硕士的职业技能的培养。

3.3 加强课程与教学管理

虽然各院校围绕着体育学传统的四个二级学科专业及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专业制定了本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但往往疏忽于课程与教学管理。主要表现在,缺乏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规范的教材等,个别的管理部门也不知晓任课教师讲的什么内容,怎样讲授的,教学过程的监控不到位。课程是镶嵌在培养方案中的重要节点,对培养方案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应编写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并有步骤的编写有针对性的教材,同时,强化整个教学过程的监督。

3.4 强化论文引导作用,提升专业水平

在学位论文监管过程中,除不断提高论文质量外,应充分发挥论文选题及写作过程对专业能力提升的引领作用。目前学术型的研究生,尤其是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学生应在研究方向上进行选题,专业型研究生必须在本领域进行选题,以起到科研促专业发展的实效。

3.5 建立有效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与监督体系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是研究生培养的根本。在当下体育学研究生的就业环境下,谁抓住了质量,也就抓住了市场。为此,应从生源质量到教学过程,从学位论文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监控,并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管理。

3.6 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质量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社会的发展,高校的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研究生学习的全过程。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建立“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实现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性别、不同目标的差异性指导方式。

3.7 加强宣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导致体育学研究生结构性就业难的原因也包括了学生的自身因素。主要体现在,一些学生就业心态不够理性,就业期望值过高。为此,应教育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除了追求地域、薪酬等客观现实因素外,还要树立事业心及职业理想,在创造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同时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要明确自身目标,合理的进行自我定位,转变就业观念,避免“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现象。另外,在研究生学习阶段,

3.8 不断提升专业学位体育硕士的社会认可度

专业学位体育硕士(简称体育硕士)始于2005年,全日制体育硕士也有七年的时间。然而,体育硕士的社会认可度却较低,有些用人单位不知体育硕士是怎么回事,甚至查不到专业代码。有些单位在招聘信息中只限定了传统学术型的四个方向,致使体育硕士无所适从。更为不解的是,有些培养学校的导师还存在着不了解体育硕士的培养特点以及培养方式的现象,导致体育硕士的培养偏离了轨道。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各培养学校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用人单位清晰体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与特色,让以职业为导向的体育硕士培养能够实现其初衷的愿景。

4结语

我国迎来了“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时代,为了考察体育院校体育学研究生的择业特点,以寻求良性运行的发展路径。从体育学研究生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需求永远是办学的出发点和根本。

参考文献:

[1] 杜占元.系统谋划,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8)

[2] 耿有权,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状况的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2(1)

[3] 张圆圆.全日制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 邓朝晖,凌长明.构建以职业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9(4)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Sports Science with Social Demand Orientation——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four physic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HAN Hui-jun,XIAO Jun

(Graduate Department of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mployment intention of the full-time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four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with independent establishment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s).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Firstly, employment consciousness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is keeping increasing, and the career planning is quite clear. Secondly, the graduate students have an objective and r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employment prospects. Thirdly, the employment intention is a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trend although the expected value is high. Fourthly, the internet is the priority to obtain employment information, and tutors and parents also play a guiding role in the process of graduate students' career. Fifthly, there are some disadvantages of th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service function of the school employment guidance institutions.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ocial demand-oriented training path of physical education graduate students.

Key words:sports science;master graduate students;employment intention;training model

作者简介:韩会君(1963-),男,黑龙江望奎人,教授,博士

收稿日期:2015-10-15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3X(2015)06-0001-04

猜你喜欢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研究
高校硕士研究生对学校和导师水平能力的评价分析
基于MOOC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模式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我国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