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调节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大机制

2016-01-28余丰余小波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机制

余丰 余小波

摘  要:社会调节高等教育质量主要有市场引导、舆论监督和社会评价三大机制。其中,市场引导机制是以经济利益为动力,通过供求、价格和竞争来调节资源配置的机制,它是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主要功能是引导质量观念、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高校改善经营管理;舆论监督机制是公民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对高等教育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实行监察和督促的机制,主要功能是营造质量氛围、实施质量预警和规范质量行为;社会评价机制是除政府、高校之外的第三方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价值判断的机制,主要功能是反馈质量信息、诊断质量问题和推进高校的质量竞争。相对于政府的质量调控和高校的质量管理,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调节机制主要具有发生的自发性、运行的间接性和效应的深刻性等特点。

关键词:社会调节;高等教育质量;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6)01-0120-05

高等教育质量受社会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离不开政府、高校的努力,社会力量作用的发挥也十分重要。那么,社会是如何影响和调节高等教育质量的?其内在机制是什么?

社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构成体,从系统论角度来看,社会的横向组成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口等因素。就高等教育质量及其保障而言,社会的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文化子系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按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研究的通常分析框架,将以政府为代表的政治子系统和作为办学实体的高校排除在外,把社会限定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教育办学机构之外的所有非官方的社会程序和社会过程,那么,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的经济子系统和社会的文化子系统。社会经济主要以市场引导机制,社会文化主要以舆论监督机制来调节和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另外,社会的高等教育质量调节存在着个别化和组织化两种模式,前者是以个别的方式参与,出现较早,灵活方便,但力量分散,影响有限;后者以社会组织的方式参与,出现较晚但发展迅速,影响广泛。无论是在西方社会,还是在目前我国,社会组织都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社会组织的评估评价更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机制。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调节机制主要由社会经济系统的市场引导机制、文化系统的舆论监督机制和社会组织的评估评价机制共同构成。

一、市场引导机制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以生产力水平为主要标志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因。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速度,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教育教学内容。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应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适应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是教育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社会经济系统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是通过市场引导机制实现的。市场引导机制是以经济利益为动力,通过供求、价格和竞争来调节资源配置的机制,它是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这里的关键是经济利益,它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物质动因,在人们生存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现社会的调节和控制,离不开经济的机制和手段。这种手段就是运用市场经济的方法调整人们的行为,使人们的行为纳入相应的利益导向,用给予或剥夺其经济利益的方法,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其按照预期方向运行。“市场经济暗含和确立了质量标准,市场标准才是一种真正的实践标准,市场检验才是一种真正的实践检验。”  [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建立起高等教育质量的市场机制,以此来调节高等学校的服务面向,检验、约束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等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是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率、质量和社会适应性,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基础的有效途径。”  [2 ]

首先,引导质量观念。教育质量观念是不同的教育主体对教育质量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它既包含着主体对事物“是什么”的认识,也融入了主体“应当怎么样”的价值取向,展示了主体自身的精神追求,可以反作用于教育实践。存在决定意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教育质量观念作为一种意识,也受制于此。这里的存在首先是社会的经济存在。引导教育质量观念的变革是市场引导机制调节教育质量的重要表现。例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上的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过去被认为高质量的学术性高等教育已经无法涵盖高等教育的全部特征,在市场引导机制作用下,知识至上、标准统一的学术性质量观受到冲击。高等教育要适应市场需求,满足社会需要,必须突破传统单一的学术性质量观,建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这种多样性具体体现在高校办学和人才质量两方面:在高校办学层面,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应有不同的人才培养质量规格和质量追求,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在人才质量层面,不仅要重视学术型和知识型人才的培养,也要注重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简言之,“多样化的核心是要处理好学术性和职业性的关系,尽量做到两者的协调与融合”  [3 ]。

其次,优化资源配置。兴办教育离不开基本的办学条件,包括人、财、物的资源投入,这既是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间投资兴教观念的日益普及,今后,来自社会的资源投入将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但社会的资源投入对不同学校是有选择性的,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这样。市场引导机制能及时反映社会经济运行的内在矛盾,为生产者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提供信号,指引方向,是实现这种选择的重要机制。它既通过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进行选择性的接收,引导其培养适销对路的产品;也通过选择性的资源供给和投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条件,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再次,促进高校改善经营管理。市场引导机制是平衡供求的协调机制,是优胜劣汰的择优机制,还是推进高等学校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只要存在着市场,竞争就不可避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行为主体,无论是否愿意,都会被推向激烈的市场经济竞技场,也都无法回避竞争。公平的市场竞争强调以质论价,优质优价。高校要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改善经营管理,不断创新,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向市场提供更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舆论监督机制

著名学者钱穆说:“一切问题都是由文化问题产生,也都该从文化问题来求解决。”  [4 ]布迪厄也曾断言:“没有谁能跳出文化的游戏。”  [5 ]文化与教育关系十分密切,对教育的研究必须放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充分考虑文化因素的作用,否则,许多教育现象都无法解释。例如,同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英国重绅士教育,德国重科技教育;同为文明古国,印度重宗教教育,中国重儒家学说等。这是因为,文化既是政治经济制约教育的“中介”,又直接影响教育。文化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它不仅深藏于教育活动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影响从事教育活动的人的行为,而且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作用。

社会舆论监督是文化影响和调节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机制。舆论又称公意,是社会上众人的议论和意见。舆论监督机制是社会公众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对高等教育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实行监察和督促的机制。社会舆论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晴雨表,代表了时代的要求和民众的呼声,它通过广播、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介,把社会公众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看法和高等教育领域的各种问题反映出来,传播开来,能很快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及高校的关注和重视,并迅速采取有力措施,把舆论反映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加以解决。舆论监督是“无处不在的眼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无形的力量,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广大民众,属于多数人的监督,具有较强的公开性,传递快,范围广,容易在社会上产生共鸣,很快对某一教育质量问题起到制约作用。在社会日益开放、通讯工具日益发达、人们之间交往日益增多的当今社会,舆论监督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作用也日益增大,是现代社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机制。

首先,营造质量氛围。良好的质量氛围是形成共享价值观的基础,只有当社会上“质量第一”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为人所共享时,只有当社会全体成员具有了强烈的质量意识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才具备必要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质量保障活动也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起来  [6 ]。高等教育质量是大学的生命线,追求质量和卓越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已植入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中,社会舆论作为一种人际传播方式,会使之显现出来,传播开来,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价值追求。无论是个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还是人群间的公共舆论场,社会公众的舆论唤醒了社会的质量意识,吸引了社会的质量关注,为社会大众表明自己的质量观点、营造质量氛围提供了条件。尽管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而且每个人由于知识经验和所处地位不同,质量观点各有差异,但在意见交汇中,会逐渐形成相对一致的观点和看法,这就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思想土壤和条件,其结果就是形成质量第一、质量至上的社会氛围。

其次,实施质量预警。“舆论监督在现代社会扮演着‘社会守望者的角色,犹如‘社会雷达指引着民主国家这艘航船的前进方向,审视着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涌,防止和及时处理航船可能出现的机械故障或不法之徒的破坏。”  [7 ]当今高等教育所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市场经济的急功近利、开放社会的良莠不齐、社会转型时期的失范失序等等,都可能导致高等教育出现质量问题,如学术腐败、招生黑幕、科研“垃圾”等,影响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舆论监督通过公众之间的信息传播,能很快把这些问题反映出来,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问题,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特别是新闻传媒作为引导社会舆论的专业机构,具有组织性、权威性等优势,不仅是社会信息的集散地、公平正义的守护者,还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监测仪,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工具,能及时披露高等教育质量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提供准确信息和有价值的引导性评论,给予警示信号,从而引发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起着预测、预防与警示的作用。

再次,规范质量行为。高等教育质量形成于具体的活动过程中,高等教育的活动主体主要包括教育管理者、教育者和学习者,他们的行为表现如何将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社会舆论在实施质量监督时,不仅为社会公众提供相关质量信息,还担负着为教育活动主体提供行为标准,为特定社会关系提供行为模式,协调和规范其行为的作用。社会舆论将高等教育质量的偏失行为公之于众,能唤起广大社会公众的质量评判意识,将高校或相关责任人置于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之下,从而起到约束和规范高等教育质量行为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即使人们已经知晓违反了规范,也不会发生有组织的社会制裁行动。但当传统媒体将问题公开化以后,情况就有所改变,一般公众会积极加入到舆论制裁行列中去,是因为感受到了维护社会规范的‘制度性压力。”  [8 ]

三、社会评价机制

除了前述的市场引导机制和舆论监督机制之外,在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调节中,社会组织的评估评价也是重要的调节机制之一。这里所说的社会组织,是指政府与企业之外面向社会提供某个领域的公共服务的法人实体  [9 ]。在西方国家,人们将国家、政府一类的政治领域称为“公域”;将市场、企业一类的经济领域称为“私域”,将介于二者之间的其他组织称为“第三领域”或“第三部门”。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的差异,对社会组织有多种不同的称谓,如社会中介组织、志愿者团体、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公民社会、第三部门、慈善组织,等等。我国过去把这类组织称为民间组织,以便与政府、企业相区别。但这种提法反映了传统社会政治秩序中“官”与“民”的角色关系,容易让人误解民间组织是与政府相对应甚至是相对立的。因此,2007年我国开始正式用“社会组织”代替“民间组织”。

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社会组织除了承担政府改革后分离出来的部分职能,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高校的质量管理提供平台和管道之外,评估评价是社会组织影响和调节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机制。社会组织的评估评价是除政府和高校之外的社会力量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社会组织的评价是完善政府宏观质量管理的需要,是引导质量保障全社会动员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高校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意义重大。社会组织既可以受政府的委托和资助,接受高校的申请,运用评估的方法,开展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鉴定活动,也可以依据一定的评价规则,自主开展大学评价活动,目前社会上流行的大学排行榜就是如此。有学者说:“就世界范围而言,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是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参与高等学校管理,缓解政府、社会和高等学校的矛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0 ]中介机构的兴起是重视高等教育质量的结果,中介机构已成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反馈教育质量信息。在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日益紧密的现今社会,高校教育质量越来越为社会关注和重视,但高校组织的复杂性和任务的多样性,使得一般社会公众不可能都去全面深入地了解高校情况,社会评价可以将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信息提供给社会,满足社会公众希望了解高校的普遍诉求。社会评价还可为各高校提供基本质量信息,将社会对专门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他教育质量信息反馈给学校,使高校更清楚地看到本校在同类型学校中的相对位置,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推进学校发展。此外,社会评价也能为政府提供质量信息,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为政府的教育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有助于政府找出本地区或本国大学与其他地区或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发展战略,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其次,诊断教育质量问题。“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因此对教育的评价就更不能目中无‘人。”  [11 ]教育评价活动既包括内部的学校自评,也有外部的社会评价,这两种评价都十分重要,都有利于诊断高校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但社会组织的评价主要是依靠外部专家的专业性评价,这种来自第三方的评价与高校自我评价重在进行自我诊断不同,能有效避免“当局者迷”的困境,可以更加客观公正地作出价值评判,而且,参与评价的都是有经验的教育专家和相关人士,具备相关评价专门知识和能力,他们如同训练有素的医生,在评价过程中利用观察、问卷、测验、座谈等手段,搜集被评价学校的有关资料进行科学分析,诊断出教育活动中哪些部分或环节做得好,应加以保持和提高,哪些地方存在着问题,原因何在,再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社会评价过程如同看病就医一样,是一个科学的诊断过程,只有经过这样的诊断,才能 “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再次,引导高校之间的质量竞争。公平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评价离不开比较,比较会形成压力,产生动力,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努力争胜。社会评价常常是不同学校之间的比较(如大学排行就是这样),它有利于引导高校之间的竞争,激发被评学校的内在潜力,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社会评价的结果对先进者是积极的肯定,会强化成功经验,使先进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获取更大的成绩;对于落后者则是一种有力的鞭策,如果再不急起直追就会被拉得更远,甚至被淘汰。“大致来说,外部对大学的控制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政府对大学的直接管制;另一种是通过大学之间的竞争形成的声誉约束。我们现在的体制过多地依赖于政府的管制,而不是利用大学之间的竞争来约束大学的行为。但世界的经验证明,竞争而不是政府管制,才是推动大学健康发展的有效力量,实现大学理念的保证。”  [12 ]

四、结  语

综上所述,社会调节高等教育质量主要有三大机制,它们在高等教育质量调节中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又各具独特功能,都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并与政府的质量调控和高校的质量管理一道,共同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但相对于政府、高校的质量管理,社会调节机制有自己的特点:一是调节发生的自发性。政府的质量监控一般是由中央到地方,由政府到学校;高校的质量管理一般是由高层到基层,由领导到员工,均具有自上而下的特点。社会力量对高等教育质量影响具有自发自动的特点,它的发生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运动过程。例如,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实现的,源自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具体过程和环节。社会舆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作用,也首先是由个体的观点、看法经不断的交流,最后才逐步形成为大众舆论的,呈现出明显的自下而上、自发自动的特点。二是调节方式的间接性。社会的质量调节既不同于政府利用法规制度和行政权力实施的强制性调控,也区别于高校对教育质量实施的直接管理,社会调节作用主要是依靠市场的引导力和文化的渗透力实现的,这种力量的质量影响是间接的,是一种调适性力量,需要通过高等教育系统的内化才能发生作用。即便是社会组织的评估评价,表面来看是一种直接的调节质量的方式,但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我国,高校对待来自政府的评价从来都不敢有丝毫怠慢,而对待来自社会的评价,有时重视,有时并不当回事(对待大学排行榜的态度就是这样)。这是因为政府评价是通过法规制度和行政权力实施的强制性调控,而社会评价主要是通过市场的引导力和文化的渗透力来施加影响的,同为评价,两者有区别。三是调节效应的深刻性。在社会的质量调节中,不管是来自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还是来自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都具有调节效应的深刻性和长效性。这是因为经济是基础,教育发展受制约于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这是一条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的经济因素制约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规格,推动高等教育质量观念、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变革,甚至引起教育组织形式和方式的改变,它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而文化对教育质量的影响,主要采用道德、习俗、舆论等非强制性的调节手段,通过对人们内心活动的引导和制约来实现,尽管没有法规那样的强制力,但它们是长期地、潜移默化地起作用的。

参考文献:

[1]张应强.高等教育质量观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J].江苏高教,2001(5):8-13﹒

[2]马凤岐.高等教育与市场:问题与框架[J].高等教育研究,2009(1):31-41.

[3]宋  燕.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融合: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新取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0(3):5-8.

[4]钱  穆.文化学大义[M].台北:正中书局,1952:1.

[5]Pierro Bourdieu. 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M].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18.

[6]余小波.大学社会评价论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5(4):33-38.

[7]许新芝,罗  朋,李清霞.舆论监督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228.

[8]郭庆光.新闻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5.

[9]张尚仁.“社会组织”的含义、功能与类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28-32.

[10]康  宏.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发展研究[J].高教探索,2007(3):36-38.

[11]张  宇.整合与超越:从单一到多元教育评价发展之路[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6):38-41.

[12]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5.

猜你喜欢

机制
基于目前班级阅读下幼儿多元表达内在机制的创建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精准扶贫机制决策研究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精准扶贫机制决策研究
浅谈基于Java的异常处理机制
分红机制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
分红机制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
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