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生命整全的经典阅读

2016-01-28刘莉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柏拉图苏格拉底古人

刘莉

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并非是要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具有高尚情操的圣人,而是通过对更高更好事物的追求来开启人们的内心,让人始终活于对美好的开放之中,活于一种对可能性的期待之中。也就是人文教育并非是为了达成美好,而是要让人期待着美好。而经典就为人文教育提供了一种美好的典范,为人提供了一种理想的高度。当人们阅读着经典、向往着经典、践行着经典,经典本身也就成为了一条路,一条引领、激励、召唤出个人生命更高存在的精神之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是“伟大心智对于生命之共通性的言说”  [1 ],这一共通性既使得今人回归古典得以可能,也使得古典人文素养进入当下成为可能。阅读经典也“绝非固守经典,而是在回望中甄定人类生活的方向,滋养时代的精神底蕴,为当下个体生命的发展重新寻找到内在的起点,不断地回归人之为人的原点”  [2 ],因此经典阅读能够为当下个体精神成人寻找到一条路径,人们可以借回归经典来重启人类原初的美善,沿着经典前行以走向生命的整全。

而这样一条借由经典来对整全生命进行探索的路径早在古希腊时就已经被发现了。哲人苏格拉底曾对智术师安提丰说过这样一段话:“安提丰,正如别人所欢喜的是一匹好马、一条狗或一只鸟一样,在更大的程度上我所欢喜的乃是有价值的朋友;而且,如果我知道什么好的事情,我就传授给他们,并把他们介绍给我所认为会使他们在德行方面有所增长的任何其他教师。贤明的古人在他们所著的书中遗留下来的宝贵的遗产,我也和他们共同研讨探索,如果我们从古人的书中发现什么好的东西,我们就把它摘录出来,我们把能够这样彼此帮助看为极大的收获。”  [3 ]几千年过去了,苏格拉底言辞中表达出来的教育的基本形式——“建立在个人喜好之上的、与好的朋友一起教授、分享、追求好的事物”  [4 ]——依然适用于当下。故而当下的经典阅读也应立足于个人喜好,通过与好的朋友“教授”、“分享”、“追求”来达到对经典中美好事物的认识,让个体在追求之中走向完善走向整全。

一、读与心灵相契合的经典

读经典的必要性已经是人所共知,当下经典阅读的关键问题是读什么样的经典以及该如何读经典。苏格拉底在这段话中强调“贤明的古人”、“书”、“宝贵的遗产”、“好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贤明、宝贵、好、有价值,这些都蕴含着个人价值判断与爱好在其中,并非所有的古人、遗产都是好的,也并非所有的人都是能认识到好的古人与好的遗产的珍贵,一个人只有在自身对贤明、宝贵之类的“好”有着开放性与趋向性的时候,才能真的认识到“好”的事物的价值与意义。因而人只有在内心朝向着经典的时候,才有走进经典的可能;同样,也只有契合一个人心灵的经典,才有可能融入到这个人的生命里去。因而并非所有的经典都适合所有人,要进入经典的世界,就应该首先寻找到一本能够与读者心性相契合的经典,因喜爱而开始,也因喜爱而坚持下去。

读经典,就像是对待一个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木讷恋人,需要读者静心诚心耐心地去关爱它,一层一层慢慢走进经典的内心。拿读柏拉图的《会饮》举例:首先是看经典文本本身,用它的前后文相互解释;其次是看作者的其他文本,比如《理想国》《斐多》《斐德若》《阿尔喀比亚德》等出现过相同人物或类似场景的,用以对比解释研究;再者是看与这个经典同时代的其他著作,比如色诺芬、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同时也还需要阅读后人对这本经典的解读,比如斐奇诺的《论柏拉图式的爱:柏拉图〈会饮〉义疏》、施特劳斯的《论柏拉图的〈会饮〉》、刘小枫的《柏拉图的〈会饮〉》等注疏,以及当下学术界关于《会饮》的论文等,这些文本都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经典文本。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把经典阅读与自己的生命联系起来,用自己的体悟与感想去理解经典,这样才能让自己走进经典里去,也让经典真正走进自己的生命里来。

二、与朋友交

正如别人所欢喜的乃是好马好狗,苏格拉底欢喜的乃是“有价值的朋友”,愿与好友“共同研讨”、“彼此帮助”,以使得彼此都能够在“德行”上有所增长。柏拉图在其著作《吕锡篇》中,也记录过苏格拉底类似的言辞:“有的人迫切希望得到马,有的人迫切希望得到狗,有的人想得到钱,有的人想得到荣誉。我对这一切都不感兴趣,却非常希望得到好朋友,并且热望得到一位好朋友。”  [5 ]可见朋友在苏格拉底那里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但好的朋友从何而来呢?

以古人为友。经典“不因时间和地域的改变而失去其意义,正是因为其能够触碰我们共通的生命感受,并与我们分享共同的生命道理”  [1 ]。所谓经典,乃在于其超越时空,触摸到人类生活的基本问题,因而经典的共通性是古今的共通性,古代世界与现代世界,不同的往往只是生活的表象,相同的不变的才是根本。一个人在阅读经典时能够产生一种与作者与文本对话的感觉,哪怕是过去了千年,依然能够在经典文本中寻找到当下之感,能够在经典中看到自我生命的精神影像,仿佛经典就是在诉说着自己的生命感受。苏格拉底追求着贤明的古人,我们在追求着苏格拉底,同时也在追求着苏格拉底所追求的至善。在追求德性的路上,与古人为友既是对前行道路的一种明晰也是对自身的一种敦促。

以今人为友。经典的共通性不仅体现在古今时空的共通上,也还蕴含在对人性根本问题的关注上,因而即使人们喜爱的经典不同也无碍交流,读经典的书,就像发现了世界的入口,从不同的门进入,都能体会到同样的精彩。如果说与古人为友最大的好处是知道该追求什么,那与今人为友的最大意义就在于知道该如何追求。年代的久远、语言的隔阂都会使阅读经典的难度加大,因而就像苏格拉底指出的,与好友在一起“共通研讨”“彼此帮助”才是学习经典的最佳方式,大家因为喜爱而聚在一起共读一本经典,或讨论同一个问题,互相答疑共增理解,也能让彼此都时刻保持在鲜活的思考之中。而更为重要的是,追求德性的过程本身就不是孤僻冷傲的,德性不仅仅体现于个体自身与更高更好事物之间的联通之中,更体现于当下人与人的关爱之中。因而与朋友交,不仅是进入经典文本的需要,更是追求德性走向整全本身的内在需求。endprint

三、 师生共游于对整全知识的向往中

遇到好朋友,苏格拉底不仅“传授”他自己知道的“好的事情”,还要把朋友介绍给其他“教师”以使得他在德行上有所增长,也即自己在追求的路上也将他人引向追求的道路。因而,在追求德性的道路上,苏格拉底扮演着求学者和引路人的双重角色。其实,“相对于整全知识而言,教师和学生均是‘游鱼。一方面,学生‘从教师‘游,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都以整全知识为目的而‘共游”  [6 ],所以无论教师是游在学生们的前面,还是游在学生们的中间,教师与学生都是共游在经典的海洋里。虽然苏格拉底从未承认过自己是教师,但他的朋友以及我们后人都认为他是最伟大的教师之一,这是因为他对朋友帮助并非是在知识上的传授,而是在于通过问来激发人们对善对美对好的欲求之心,将人引向了一条追求德性的路。当下阅读经典亦需要如此,教师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将文本解释给学生、将一个美好世界空架于学生的想象中,更应以一种向学的姿态感染学生,引领学生一同知好求好。教师既应以自身广阔的视野和成熟的心智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新的思路与启发,也应与学生一起字斟句酌条分缕析地诚虔地阅读。

苏格拉底之所以被称为是最具有智慧的人,就在于他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认识到始终有作为人的自己所不能认识的东西存在。这样的一种智慧使得他在求知的路上时刻保持着谦卑与敬畏的心态,爱智慧而从不狂妄宣称拥有智慧,爱引导人认识自己无知而从不高傲表示自己能教人有知。苏格拉底的教师之实并非是靠“教授”之名来达成的,而是在他的朋友们以及我们后人被他的求知之心感染而主动走向求知之中顺带出来的,是因为有了向学之心的学生,走在求知路上的苏格拉底才成为了一个教师。

在走向生命整全的道路上,教师与学生并非是一个静止的身份,而是在教中在学中不断行走着的求知的人。在上升通向整全的路上,个体因喜爱而走进经典,因朋友与师长的互相帮助而能更好地认识经典,并在经典阅读中逐渐开启个体精神成人的可能;同样,也正是因为心有整全地阅读,个体才能虔诚地把“彼此帮助看做是极大的收获”,才能把最初的喜爱一直坚持下去。经典是一条通往生命整全的路,整全也会借由经典而关照求知者的身心,追求整全最重要的并非是达到整全,达到对一切美好的知,而是在追求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人何为人,以及人如何为人。

注:该文得到湖南省研究生创新项目“基于身心关系的柏拉图教化哲学阐释”[CX2015B159]的资助。

参考文献:

[1]樊  杰.生命共通性与儿童经典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3(10):55-58.

[2]刘铁芳.经典教育与生命滋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2):7-9.

[3]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7.

[4]刘铁芳.什么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2.

[5]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51.

[6]刘艳侠.不同知识类型学习中的师生关系——大学师生关系三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4(8):82-86.endprint

猜你喜欢

柏拉图苏格拉底古人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说话前,请用这三个筛子过滤一遍
古人的过年诗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故事两则)
苏格拉底的遗憾
柏拉图之椅
让大脑绕个弯儿
苏格拉底的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