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品德教学生活化

2016-01-27庄清清

新课程·上旬 2015年12期

庄清清

摘 要:小学品德课程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为其以后的生活与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在讲授该课程时,比如将知识与生活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运用知识。

关键词:引入生活化;事例生活化;学生活动生活化;课后作业生活化

小学品德课程中所讲的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很紧密,就是在于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要求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在生活中,并形成一些正确的认识和优良的习惯。为了贯彻“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化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很清晰地感受到生活与知识的紧密联系,从而能够在生活中掌握知识的应用,并转化为能力。

一、引入生活化

一堂课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很重要。引入就是要让学生从课前的状态快速地进入知识的学习当中。如果能够一下吸引学生,并且能够让学生通过你的预设进入课堂中来,这样的导入就是成功的。其实这里就涉及一个学生兴趣的问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就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且激发起学习的动力。

如果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能够引入生活中的材料,而规避了让学生感受枯燥的书本知识,学生会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进入学习。而且生活中的材料学生感同身受,也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比如,我在讲授《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这节课的内容时,就先从学生感兴趣的玩具和文具说起,让学生在回答的同时,渐渐梳理出其中的变化。比如说,你一年级用的铅笔和现在用的铅笔有什么变化吗?当然这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之所以能够挑选到玩具和文具是我观察到现在的家长,总是让孩子们玩最新的、用最新的产品。这样轻松的话题,学生很积极地参与其中。然后再转入到家电。梳理这些变化,其实最终是要将学生所说出的物件按时间的顺序排列起来,让他们感受到事物的变化。

二、事例生活化

用生活中的事例消化知识,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是双向的,有点原汤化原食的意味。将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教学中,由于是学生亲身感受到的事情,很容易会理解知识的意义,并且这样的事例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促进知识的消化与运用。

比如说,在讲授《生产工具为什么会不断改进》的时候,我就引入了生活中的事例,农村的孩子大部分有去地里的经历。关于农具的变化都是有一定了解的。当我将播种、收秋等引入课堂时,孩子们已经能够说出机械化比人工省时间、省力等原因了。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认识具体化、标准化。举出这些学生生活中的事例时,学生以前的见闻就是如今要学习的知识,学生自然会觉得很有用处,尤其可以回家与自己的父母交流。

三、学生活动生活化

小学生的活动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尤其对于合作还是很陌生的。要想让学生动起来,就要设置一些学生参与过的事情作为活动的情境,如买东西等活动。这样学生就会唤起自己的体验,从而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如果教师设置的情境,学生感觉到很陌生,虽然学生也会由于好奇参与其中,但是完成的状况就大不相同了。

如,在讲授《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时,我设置的活动为:在我们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交通工具?说一说有什么好处?活动的形式是以小组讨论完成。这样的活动设置能够让学生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说出来。由于学生的家庭状况不一样,学生的见闻也不一样。相互的补充让学生也得到了不少的见闻。关键之处是学生争先恐后地说自己的。而且这样的活动很容易转入到后面关于各交通工具优势比较的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生活化

在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后,要将这些知识加以应用,这才是学习的目的,并且在生活中转化为习惯或提升为能力。所以在完成课堂教学后,要布置一些课后的作业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在课后作业中,应该避免让学生低头写,而是将知识运用在实践中,将这些知识在生活中呈现出来。

如,讲完《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这一节课的内容后,我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回家将所学知识讲给父母听,并建议父母每天接送自己改用低碳出行的方式,一方面避免交通拥堵,一方面减少尾气污染。

虽然这样的活动并不能彻底改变交通问题的现状,但是我们要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一个“从我做起”的理念,这样就会树立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虽然很多家长不能坚持采纳孩子们的建议,但是至少让学生感受到我可以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品德课堂生活化,就是要将学生从课本的抽象和虚拟中解脱出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生活、感受社会,与自己生活的世界产生交流,使学生在接触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和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这样以学生生活为载体的课堂,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让学生树立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更能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参考文献:

万秀英,李朝军.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J].学子:理论版,2015(10).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