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016-01-27龚丽红

新课程·上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能力思维

龚丽红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前人或今人取得的科学成果的基础上一种新的思维活动,包括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创造或新的突破。这种要求对中小学生来说似乎太高了。有人认为在高中毕业之前,由于尚未掌握几门主要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谈不上了解科学领域还有哪些处女地和边缘区,更谈不上预见有关科学未来发展的前景。那是不是一定要等到高中毕业之后,或者一定要上大学之后,才能开始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呢?这显然是一种偏见或误解。因为在中小学阶段,即使在掌握有关学科基础知识或者基本常识的过程中,同样应该而且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误区

1.一味地要求学生寻找唯一的“正确答案”

学生从跨进学校大门的第一天起,所参与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实则是向学生宣告:你们入学前的那种自由翱翔的想法必须收敛,绝不准“胡思乱想”,你们在学习中碰到的每一个知识性问题都有一个相对应的正确答案。然而,事实上有许多问题的正确答案是多样的,许多重要的结论是开放性的。

2.动不动就给学生的某些新想法扣上“这不合逻辑”的帽子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无疑是重要的,它能使人们思考问题严谨、严密。但它又不是包医百病的良方,有时又要靠模糊思维对不同的事件和情境寻找其相似和联系,在生活中,有时用模糊教学比用精确教学更有效。

3.在任何情况下都毫无例外地要求学生“遵守常规”

自然,学生应遵守校规、班规,但也得分析这些“常规”是有利于还是有碍于培养人的,是十分必要还是毫无意义的。要想获得新思想,就必须打破那些毫无意义的常规。

4.以“讲究实效”为名,不允许学生做各种假设

我们想问题、做事情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但是不能把从实际出发理解为狭隘的实际,不能把“实事求是”理解为在“求是”的思考与实践过程中不允许做各种假设。

二、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策略

1.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有创造性示范

教师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自己的示范创造性。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要求他们去做什么是不行的,要让他们看到该怎么做。如果教师在行动中表现出创造性思维,就向学生发出了允许他们创新的信号。带头示范是教师可以采用的最有力的影响手段。

2.对学生创造性努力给予积极的鼓励

教师除了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外,对学生创造性的努力也应进行鼓励。如,教师可以布置一次作业,并提醒学生,他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分析能力、写作技巧和创造性。学生要理解,是否有创造性不在于教师是否赞同他们写什么,而在于他们的观点是否能够结合已有的结论和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只需要关心,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种观点是否有创新,而不用在意他是否真正先进。因为学生产生的想法往往是别人已经提出来的观点。许多教师也许会抱怨他们不能像评判选择题和简答题那样对创造性的答案进行客观的评判。但如果评价的目标是指引学生,即使老师在评价创造性答案时有一点“不太客观”,也比缺少创造性但评价更为客观的情况要好。

3.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想象事物,鼓励合作创造

创造性通常被视为孤立的职业——作家独自一人在工作室里写作,画家在单独的房间里画画,音乐家在狭窄的音乐室里无休止地练习。事实上人们通常在一起工作,因为合作能够激发创造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和有创造力的人合作并向他们学习。但要想合作做出创造性成就,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能从别的角度看问题。当一个人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时,他的视野就变得开阔。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理解、尊重并回应他人的观点。

4.应给予学生宽松的创新环境

学生身上的创新意识就好像一粒种子,而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环境氛围是培养这粒种子的土壤、水分与阳光。少年儿童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在其过程中,少年儿童是主体,教育是关键,家庭是催化剂,社会是动力。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要多给学生以宽容、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中创新,在课堂中创新,在活动中创新,在生活中创新。

万丈高楼,平地起,空中楼阁是没有的。同样的道理,很难想象,一个平时只知道积累、储备知识,而不注意创造性学习的人,到某一天会突然有创造。一个人在起初学习时,就要播下创造的种子。“创造”应该贯穿在学习活动从量变到质变的全过程中,只有在中小学时期不断有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量变”,在以后才有可能达到“质变”,从而具有创造性的成就。因此,创造性思维应该从小开始培养。

参考文献:

蒋灵凤.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信息,2011(14).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创造性思维能力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