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及其在黄疸病中的应用*

2016-01-27王绘平马素平

中医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医药疗法伤寒论黄疸

王绘平,马素平

(1.河南中医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读“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及其在黄疸病中的应用*

王绘平1,马素平2

(1.河南中医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从临床实践的角度,读“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结合具体病例,阐述其在黄疸病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明确此十二字方针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伤寒论》;黄疸/中医药疗法;经验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见于《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该条文上一句话是说太阳病本应汗解,若汗不如法,转而用吐、下或温针,引邪入里,病情发生变化,形成了“坏病”,已不再是桂枝汤证,所以说桂枝不中与之。下一句则是针对这种情况给出的治疗原则,即面对已成的“坏病”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伤寒论》中与此类似的条文还有第267条,曰“若已吐下发汗,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1对“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认识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虽是在“坏病”的语境下出现的,但对此十二字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以成无己为代表的医家,如王肯堂、柯琴、钱潢等,认为主要是指坏病的治则;二是以方有执为代表的医家,则认为这一原则可以推广至整个伤寒的治疗;三是这一原则应该认为是辨证论治的雏形[1]。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而“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十二字正是对辨证论治全过程的真实写照,其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是辨证过程,“随证治之”是论治过程[2]。因此,“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在临床上对所有疾病的诊疗均有指导意义,当然也适合于黄疸病的诊治。

2“十二字方针”在黄疸病中的应用

2.1辨阴黄、阳黄

首先,要辨阴黄、阳黄。黄疸的辨证以阴阳为纲,因此在临床上遇到黄疸应首辨阴黄、阳黄。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黄色晦暗,色如烟熏,病程长,常伴有脘腹痞满、乏力、纳差、舌质淡,脉沉迟或细缓。《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曰:“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而阳黄之证,主要以湿热疫毒为大,黄色鲜明,如橘色,发病急,病程短,常伴有身热、口干口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正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说:“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临床上要辨清阴黄、阳黄,必须“观其脉证”,才能“知犯何逆”。

2.2辨外感、内伤

其次,要辨证求因。黄疸的病因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端。外感主要是外感湿热疫毒之邪,由表入里,内蕴中焦,脾失健运,肝气郁结,疏泄不利,致胆汁疏泄失常,外溢胆道而发病。内伤主要指过食酒热甘肥等,或劳倦后伤脾,湿热内生,困遏中焦,壅塞肝胆,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发为黄疸。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说:“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辨明了疾病的原因、性质,则可认清疾病过程中某阶段或某类型的病机特点,从而对疾病、证候作出明确的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要辨明疾病的原因,必须“观其脉证”。

2.3黄疸的治疗

再次,是黄疸的治疗。无论是阴黄、阳黄还是黄疸消退后的调治,都离不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一过程,也就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舌象、脉象,确定其为何种证候,因证立法。如阳黄中热重于湿证和湿重于热证,两者症状、病因病机均有相同之处,临床中遇到阳黄之证必须“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热重于湿证,除身目俱黄、黄色鲜明以外,热象较为明显,热邪伤津耗液,故发热口渴、心中懊侬、口干口苦、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治法应清热通腑、利湿退黄,方选茵陈蒿汤加减。湿重于热证,除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外,湿象比较明显,湿性重浊,最易阻遏中焦,故伴有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腹胀或便溏等症,立法为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方选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最后,同一个黄疸病人在病程中,证候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如阳黄湿重于热证,湿为阴邪,如油裹面,黏腻难解,治当利湿化浊运脾为主,佐以清热,若过用苦寒之品或迁延日久,则转为阴黄,而这时茵陈五苓散已不再适合,应“随证治之”。 此种情况正如《伤寒论》第16条、第267条所述内容,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也有类似的论述,如“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正所谓病无固定之证,治无不变之法,任何疾病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在临床实践中医者应该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意识,在动态中把握疾病的本质,因证立法,随法选方。

3病案举例

患者,男,30岁,2015年10月1日初诊。主诉:身目小便黄3 d。现病史:3天前患者因劳累后出现身目小便黄,黄色鲜明,小便黄如浓茶色,伴乏力,纳差,恶心,厌油腻,无呕吐,无皮肤瘙痒,无陶土样大便。于2015年9月28日至其医院查尿常规:尿胆原+++,胆红素++,蛋白质+-,未行相关诊治,上症进行性加重,入我院就诊。现身目小便黄,黄色鲜明,小便如浓茶色,乏力,纳差,恶心,厌油腻,大便每天1次,质稍干。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重度黄染,肝掌、蜘蛛痣阴性,肝脾未触及,肝区叩击痛阴性。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辅助检查: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均阳性;乙肝病毒载量:3.93+05 IU/m;肝功:总胆红素147.1 μmol/L,直接胆红素88.3 μmol/L,间接胆红素58.8 μmol/L,谷丙转氨酶2 440 U/L,谷草转氨酶754 U/L;查丙肝、梅毒抗体、艾滋抗体、非嗜肝病毒及自免肝全套均为阴性。西医诊断:e抗原阴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诊断:阳黄,证属:热重于湿证。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处方:茵陈30 g,栀子15 g,大黄10 g,柴胡9 g,白芍15 g,当归15 g,茯苓15 g,丹参15 g,鸡内金15 g,川芎15 g,垂盆草30 g 金钱草30 g,叶下珠30 g,炙甘草9 g。7剂,并联合退黄合剂口服以清热利湿退黄。2015年10月8日二诊:身目小便黄明显减轻,巩膜黄染轻度黄染。复查肝功:总胆红素52.4 μmol/L,直接胆红素21.8 μmol/L,间接胆红素30.6 μmol/L,谷丙转氨酶339 U/ L,谷草转氨酶35 U/ L。患者舌红仍比较明显,在上方基础上加蒲公英30 g,牡丹皮15 g加强凉血解毒之力,服药7剂。2015年10月14日三诊:身目小便黄消失,见肢倦乏力,胁肋隐痛不适,纳食不佳,复查肝功:总胆红素31.2 μmol/L,直接胆红素8.4 μmol/L,间接胆红素22.8 μmol/L ,谷丙转氨酶78 U/ L,谷草转氨酶28 U/ L;乙肝病毒载量(HBV-DNA):4.04+04 IU/m,舌脉:舌质淡红,苔薄稍黄,脉弦细。四诊合参,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证,立法疏肝健脾。方选逍遥散加减,同时停用退黄合剂。处方:柴胡9 g,当归15 g,白芍15 g,白术15 g,茯苓15 g,炙甘草9 g,薄荷6 g,枳壳15 g,厚朴10 g,金钱草30 g,叶下珠30 g,垂盆草15 g。服药7剂之后随访,患者肢倦乏力及胁肋隐痛不适消失,纳食可。

按黄疸的病机关键是湿滞,由于湿邪壅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而发为黄疸。该患者中青年男性,平素嗜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酿生痰湿,日久湿蕴化热,湿热熏蒸,胶结不解,致使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肌肤而发为黄疸。结合患者舌脉辨为阳黄,热重于湿证。故立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方选茵陈蒿汤为主方,辅以柴胡、茯苓、川芎、白芍、当归、牡丹皮等调气活血凉血之品,令其气血调达,促进黄疸的消退。三诊,患者黄疸已基本消退,湿热之象已消,但肝脾气血未复,故应以调和肝脾为主,立法疏肝健脾,方选逍遥散为主方,佐以枳壳、厚朴、金钱草、叶下珠、垂盆草等行气、清热利湿之品,以兼顾未清之湿热之邪。此病例反应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全过程,因证立法,随法选方。

4参考文献

[1]宋文俊.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及其中风病诊治临床运用[J].中医药通报,2012,9(6):10-11.

[2]李金田.《伤寒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9,26(2):5-7.

(编辑张大明)

文章编号:1001-6910(2016)05-0059-02·临床经验·

中图分类号:R256.41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6.05.29

作者简介

王绘平(1989-),女(汉族),河南濮阳人,河南中医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肝胆疾病的研究。

通信作者:马素平,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masuping@163.com

* 基金项目:河南省重点中医学科(专科)学术带头人培养项目 (豫中医[2011]43号)

收稿日期:2016-01-10

猜你喜欢

中医药疗法伤寒论黄疸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鲁晓岚:黄疸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柴枳理中汤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33例疗效观察
中医外治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现状
方邦江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举隅
退黄熏洗方药浴预防新生儿黄疸60例
《伤寒论》中甘草的运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