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匮要略》辨治心悸方证探析

2016-01-27付新伟

中医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心悸证治金匮要略

付新伟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 473000)



《金匮要略》辨治心悸方证探析

付新伟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 473000)

摘要《金匮要略》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被称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金匮要略》治疗心悸方证主要有阴阳两虚证中的小建中汤证、炙甘草汤证,水饮凌心证的半夏麻黄丸证、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心阳不足证的桂枝救逆汤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胸痹气结伴心悸证等。探析《金匮要略》辨治心悸方证,把握仲景用药规律,了解仲景用药习惯,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

关键词《金匮要略》;心悸;证治;探讨

《金匮要略》是世界上现存较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具有首创性和划时代意义,所载经方经历了时间和临床实践的考验,被称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者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研究《金匮要略》治疗心悸方证用药规律,把握仲景用药习惯,有利于指导当今临床实践。

1阴阳两虚证

1.1小建中汤证

小建中汤证主要是指阴阳两虚,以脾虚为主的虚劳证。虚劳证的发展往往阴虚及阳,或阳虚及阴,从而导致阴阳两虚之证。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可以产生寒热错杂的证候。脾胃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脾胃病久,则阴阳升降失序,气血两亏,心营不足,则悸。本证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曰:“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1]167在阴阳两虚的情况下,用甘温之剂以恢复脾胃的健运功能,则气血自生,升降自调,心悸等症状自然缓解,所以《金匮要略心典》载:“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2]小建中汤即桂枝汤倍量芍药加饴糖而成,通过补中气以培营卫气血之源,方中酸甘可以化阴,甘温可以助阳,能达到调和阴阳的效果。桂枝汤可调和营卫气血和脾胃阴阳,在此基础上加饴糖甘温补中以缓急,倍用芍药酸甘益阴而于土中平木,即在补脾之中而兼平肝胆,又有缓解筋脉拘挛的功用。诸药合用,能使脾胃健运,中气立,气血得充,阴阳平调,营卫协和,则诸症自愈。因此,《金匮要略》用小建中汤治疗因脾胃有病而致气血不足、阴阳失调的虚劳证候,通过建立中气而达到调补气血阴阳的治疗目的。正如《灵枢·终始》中所言:“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3]

1.2炙甘草汤证

本证出自《金医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云:“《千金翼》炙甘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1]185即在外感病过程中,若外邪虽退而心之气血阴阳俱虚,心失所养,鼓动无力,可出现心动悸、脉结代,治疗应补益心脏之气血阴阳,方用炙甘草汤。本证之脉结代,则属气血虚衰、运行无力、脉搏不续所致,故急以炙甘草汤滋养心血而通阳复脉。本方由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冬、麻仁、大枣、清酒组成。方中重用炙甘草补中益气,以充气血生化之源,合人参、大枣补中气,益心气,滋化源,气足血生,以复脉之本;生地黄、麦冬、阿胶、麻仁养心阴,补心血,以充血脉;然阴无阳则无以化,故用桂枝、生姜宣阳化阴,且桂枝、甘草相合辛甘化阳,以温心阳,阳气盛,推动血脉的力量则加强,通血脉;加清酒振奋阳气、温通血脉而助药力。诸药合用,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阳生阴长,阴阳并补,共奏通阳复脉、滋阴养血之效。气血充,阴阳和则悸动止。

2水饮凌心证

2.1半夏麻黄丸证

半夏麻黄丸证由水饮盛、阳气郁而致,出自《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曰:“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1]458本证属肺气失宜,不能通调水道路,导致水饮停于胃脘,气机不畅,而水饮上逆,上凌于心,心阳被遏而发生心悸。饮盛而阳郁,且常伴有喘、呕、胸闷,舌苔白滑等肺气闭郁、胃失和降之证,治宜蠲饮通阳、降逆定悸,故用等份麻黄和半夏治疗,麻黄升散发越,通阳宣肺以泻水气;半夏降逆和胃,开结散水。两药升降相因,辛温相合,宣发阳气,蠲饮降逆,使水饮得除、阳气得通,则心悸得平。目前,本方常用于治疗室性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等病证而属水饮内郁致心悸者。

2.2小半夏加茯苓汤证

此证为心胃阳虚,饮停胸胃,又偶遇寒邪,清阳不得宣散,胃失和降,上逆而致,出现呕吐,水气凌心,则心悸。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曰:“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1]345仲景以生姜、半夏行水散饮、温化寒凝、降逆止呕;茯苓健脾益气、渗利水湿、导水下行,有降浊升清之功。生姜、半夏温胃散寒、降逆逐饮,茯苓化痰利水,安心神、除动悸。

3心阳不足证

3.1桂枝救逆汤证

在临床中,若医者误用火熏、火熨、烧针等法强迫发汗,导致损伤心阳,神气浮越,临床可致心悸、惊狂、卧起不安等症状。如《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曰:“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1]455治宜温通心阳、镇惊安神,方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本方由桂枝汤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而成。方中去酸苦阴柔之芍药,则利于辛甘为阳,以急温心阳;用龙骨、牡蛎固摄镇惊,以潜镇浮越之神气;蜀漆涤痰逐邪,以止心狂。诸药合用,共奏温复心阳、潜惊安神、消痰化水之效,临床中用治多种心脏病所致的心悸。

3.2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汗后阳虚饮动,患者下焦素有水饮内停,气化不利,加之发汗过多,心阳受伤,因而水饮内动,故见悸动始于脐下,如作奔豚之势,上冲心胸,亦可见心中悸动不安。如《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曰:“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1]224治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通阳降逆,制水定悸。方中茯苓、桂枝通阳化水,以防逆气,茯苓健脾利水而制其泛滥;桂枝振复心阳而助膀胱气化;甘草、大枣培土抑水,防逆气上冲。心阳复,水湿去,则下积之阴因暖而消,全方共奏温阳健脾、行水定悸之效。

3.3胸痹气结伴心悸证

胸痹是由于胸阳不振,痰浊阻闭,血脉凝涩所致。本证是在胸痹证的基础上,在胸痹发生过程中,如果出现气机上逆,便会出现胁下气逆抢心的心悸不宁证。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曰:“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1]233对于本证的治疗,要分清虚实。实证宜以祛邪为先,当以通阳散结、降逆除满为法,方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方中枳实、厚朴行气散结,消痞除满;瓜蒌豁痰下气,宽畅胸膈;薤白、桂枝通阳散结,平降逆气。若以虚证为主,当以扶正为急,补气助阳,方用人参汤治疗。方中人参、甘草补气以助阳气运行;白术健脾以消痰浊;干姜温阳散结,以消痞满。

4小结

综上所述,《金匮要略》治疗心悸方证主要有:阴阳两虚证中的小建中汤证、炙甘草汤证,水饮凌心证的半夏麻黄丸证、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心阳不足证的桂枝救逆汤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胸痹气结伴心悸证。探析《金匮要略》辨治心悸方证,把握仲景用药规律,了解仲景用药习惯,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5参考文献

[1]何任.《金匮要略》临证发微[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

[2]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M].李云海,张志峰,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43.

[3]姚春鹏,评注.黄帝内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1:253.

(编辑马虹)

文章编号:1001-6910(2016)05-0006-03·学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6.05.03

* 基金项目: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32102310264)

收稿日期:2015-12-28;修回日期:2016-03-25

猜你喜欢

心悸证治金匮要略
基于数据挖掘的血液病从虚劳论治的证治规律研究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17例以心悸为主要症状的支气管哮喘临床分析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
从“虚、痰、瘀、毒”论治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探析
关于不明原因心悸患者动态心电图和心率变异性分析
《理虚元鉴》劳嗽证治刍议
《伤寒论》暑病证治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