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文》“释语”所见东汉“仆倒”类常用词

2016-01-27陈祝琴裴凤娟

关键词:用例汉书史记

陈祝琴,裴凤娟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 海淀 100089;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33)



《说文》“释语”所见东汉“仆倒”类常用词

陈祝琴,裴凤娟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海淀100089;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摘要:《说文》释语所见“仆倒”类常用词有“仆、僵、顿”,“仆、僵”始用于战国后期,“顿”始用于西汉;从东汉文献看,“仆、僵”是最常用的“仆倒”义动词,使用频率既高,用法且多,“顿”虽少有用例,但“仆倒”义已成熟,可作为“释语”使用;“倒”的“仆倒”义见于西汉,到东汉也只零星使用。《说文》“释语”中的“仆倒”义常用词与东汉文献所反映的情况高度一致,因此,从《说文》“释语”关照东汉常用词系统是可行的。

关键词:《说文》释语;“仆倒”义;东汉;常用词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2.016

表示人体姿态动作的动词我们称之为姿态动词,这类动词多与人类基本认知相关,具有从人到物的共同隐喻引申特性,使用频率较高,属于基本的常用动词。汉语姿态动词可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类,“仆倒类”属于动态小类。东汉“仆倒”类动词继承了上古汉语的一些特征,从时间性上看,有一定的过程性,包括“动作+结果”,既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其他生物,甚至用于非生物。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东汉语料的考察来印证《说文解字》“释语”所反映的常用词,以期建立东汉“仆倒”类常用动词系统。

《说文解字》收录的“仆倒”类动词有“獘(毙)、仆、僵、偃、偾、踣()、蹶、踬(疐)、跲、蹎(颠)、跋、跌、踼”,“倒”见于《说文新附》。对这类词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整体观照,辨析异同;二是个别词义的考释;三是从历时的角度探讨成员的更替。

《王力古汉语字典》辨别了“偃、僵”,“仆、踣”,“毙”,“跌”的不同。[1]王凤阳《古辞辨》认为“颠、顿、倒”在词源上有联系,在表示“由直立到横躺的过程”上有一致性;区分了倒地的方式、倒地的结果、倒地的原因以及特指义、泛指义等[2]。周金勇、郭加健、朱耀宽等考释了“死而不僵”中“僵”当作“仆倒”或“仰倒”解[3-5];李小华考察了“僵”从“仆倒”到“僵硬”的发展过程[6]。谭代龙指出了“仆倒”(谭文用“跌倒”)动词在语义上有指向“过程”、“状态”和“原因”的不同,宏观描写了先秦“仆倒”语义场主要成员:偃、颠(蹎)、毙、踣、蹶(蹷)、偾、僵、踬、跲等在不同时期的表现。[7]以上研究或者没有区分时间层次,或者只涉及单个词语,或者缺乏详细的系统描写。有些结论与语言事实不尽相符,如“毙”,谭文认为一直沿用到中古,但东汉的“毙”主要用作“败倒”、“灭亡”义,“仆倒”义则少见。《汉书》《论衡》中“毙”分别为6例、3例,表示“败倒”义分别为2例、1例,表示“灭亡”义分别为4例、2例;《风俗通义》仅1例,表示“灭亡”,如:

(1)亮告宾客:“周孟玉欲作抗直,不恤其亲,我何能枉宪乎!”遂毙于狱。(《风俗通义·十反》)

可见“毙”的词义到东汉已经抽象化,主要表示“败倒”或“灭亡、死亡”,不再是“仆倒”类常用词,“仆倒”义的“毙”只在引用先秦文句时出现。

本文把东汉作为共时平面,以《说文》“释语”所反映的词条为纲,通过与前期文献的比较,说明《说文》“释语”与东汉文献所反映的词汇系统的一致性。

在《说文》“释语”中“仆倒”义词有“顿仆、顿、偃、僵、仆”,“偃僵”、“踬跲”、“蹎跋”“跌踼”分别互训。具体见下表:

《说文》“释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能用常用词解释的尽量用常用词解释,一些古语词则选择相应的古词进行解释,特别是互训中的一些词,例如“踬、跲”“蹎、跋”“踼、跌”等,基本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层次。后者东汉文献中的使用频率很低,不能纳入常用词范畴。从“释语”及汉魏经师古注看,东汉时期,“僵、仆”的使用频率最高,“顿”的频率次之,经常作为“释语”,“倒”在东汉时使用范围很有限。文章以这四个词作为考察对象,通过与前期文献的比较论证东汉“仆倒”类常用词系统。

秦汉时期主要调查《吕氏春秋》《史记》《淮南子》《新语》《韩诗外传》《说苑》《新序》《新书》等文献;东汉时期主要调查《汉书》、《论衡》、《东观汉记》、《风俗通义》、《新论》、《全后汉文》、《太平经》、《焦氏易林》、东汉译经等文献,语料来源参考了CCL(北京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语料库)。

【顿】。“顿”在先秦只用于“顿首”,属“九拜”之一。段注《说文》“仆”条:“顿者,下首也,以首叩地谓之顿首,引申为前覆之辞”。“顿首”即叩首至地,正与“前仆”相类,通过隐喻引申出“前仆”义,因而用以解释“仆”。“顿”表“前仆”义,在西汉已有少量使用,如《淮南子》2例,《新语》3例:

(2)北方有兽,其名曰蹷,鼠前而兔后,趋则顿,走则颠,常为蛩蛩駏驉取甘草以与之。(《淮南子·道应训》)

“蹷”或作“蟨”,其前腿短后腿长,故“趋则顿”,是典型的“向前仆倒”。这种具体的“顿”可以引申出较为抽象的意义,如:

(3)今学者无圣人之才,而不为详说,则终身颠顿乎混溟之中,而不知觉寤乎昭明之术矣。(《淮南子·要略》)

(4)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患;以李斯、赵高为杖,故有顿仆跌伤之祸,何者?所任者非也。(《新语·辅政》)

“颠顿”,指称个人的行为;“顿仆跌伤”,指称国家的命运,其中“顿”之“仆倒”义,逐渐变得抽象。

东汉“顿”单用较少,多与“仆、僵”等词连用,《论衡》有“仆顿”1例,《汉书》有“顿仆”“顿僵”各1例,汉译佛经有1例“顿躃”,《全后汉文》7例,其中单用2例。如:

(5)夫以庶几之材,犹有仆顿之祸,孔子力优,颜渊不任也。(《论衡·效力篇》)

(6)始遵初除,乘藩车入闾巷,过寡妇左阿君置酒歌讴,遵起舞跳梁,顿仆坐上,暮因留宿,为侍婢扶卧。(《汉书·游侠传第六十二》)

(7)王告难陁:“汝与调达二人相扑。”难陁受教即扑,调达顿躃闷绝,以水灌之,有顷乃苏。(《中华大藏经》三四——四二八·竺大力、康孟详译《修行本起经·试艺品》)

(8)安翘足以徐击,馺顿身而倾折。(《全后汉文》卷九十一·王粲《七释》)

“仆倒”义的“顿”在两汉文献中用例都不多,属低频词,但“仆倒”义在东汉时已发展成熟,因而可以用为别词的释语。

(9)夫亡国踣家者,非无壤土也,其所事者,非其功也。(《管子·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国语》2例“踣”,其一为“踣毙”连用,是引申义;其二为“纣踣于京”,义为“陈尸”,与《周礼》1例“凡杀人者,踣诸市”义同。其他文献则没有发现用例。

(10)长吏惶怖谴责,或邪诌自媚,发人修道,缮理亭传,多设储跱,徵役无度,老弱相随,动有万计,赂遗仆从,人数百匹,顿踣呼嗟,莫不叩心。(《全后汉文》卷三十二·陈忠《因灾异上疏劾中侍伯荣》)

因此,“踣”在两汉时期已经不是常用词了。

【仆】。“仆”的“仆倒”义最早见于《战国策》,仅2例:

(11)本国残,社稷坏,宗庙毁,刳腹折颐,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战国策·秦四·顷襄王二十年》)

(12)于是因佯僵而仆之。其妻曰:“为子远行来之,故为美酒,今妾奉而仆之。”(《战国策·燕一·苏代谓燕昭王》)

例(11)“僵仆”与上文“首身分离”相对,义为“倒地”。例(12)“佯僵而仆”前有“宁佯踬而覆之”,“僵”表方式,“仆”同“覆”,义为“倾覆”;“奉而仆”之“仆”侧重于结果状态,义为“使之倾覆”,《史记》正作“妾一僵而覆酒”,可见本例的“仆倒”义不强。

另外有9例“仆”出自《灵枢经》,该书一般认为成书于秦汉以前,但具体年代不可考,作为医书,不是一时之作,姑且作为参考。其中3例“击仆”连用,其他6例单用,表示“倒地”的结果。如:

(13)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黄帝内经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14)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黄帝内经灵枢经·经脉第十》)

西汉文献“仆”的用例:《史记》5例,其中1例“僵仆”抄录于《战国策》,1例引自司马相如《子虚赋》;《说苑》2例,一为“仆地”;《韩诗外传》1例“僵仆”,抄录于《史记》《战国策》。

“仆”在秦汉时期主要用于“仰倒”,如:

(15)至春,竖奉剑从王之厕,王去,竖后,王令人召之,即仆于厕,呕血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同时,在带论元宾语的时候,宾语一般是无生名词,用作使动,如:

(16)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第四》)(司马贞《索引》:“仆者,卧其表也。”)

(17)位高道大者从,事大道小者凶;言疑者无犯,行疑者无从;蠹蝝仆柱梁,蚊虻走牛羊。(《说苑·谈丛》)

进一步引申为“死”义,如:

(18)择肉后发,先中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汉书》本传师古注:“文颖曰:所射准的为艺,一发死为殪。郭璞曰:仆,毙也,殪音翳,仆音赴。师古曰:言弦矢适分,则殪死而赴,如射艺也。艺为射的,即今之垛上橛也。”

从《战国策》到西汉,“仆倒”义的“仆”用例有限。

到东汉,“仆”的使用明显增加,从考察的文献看,在《汉书》《论衡》《东观汉记》《全后汉文》《焦氏易林》中有用例,统计如下(抄录前代书籍的用例不计):

从上表统计可以看出,“仆”单用13例,与其他字连用25例,连用中“僵仆/仆僵”最多,共14例,“颠仆”4例,余下都只是零星使用。从表义看,主要有两类:一是一般的“仆倒”,多指向结果;二是“仆倒”的抽象引申,含“死亡”义。表“仆倒”义,如:

(19)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月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病,徼幸得踰于须臾。(《汉书·文三王传第十七》)(师古曰:僵仆,倒地也。)

(20)苟割胫以肥头,不知胫弱亦将颠仆也。(崔寔《政论》)

(21)方今行道路者,暴溺仆死,何以知非触遇太岁之出也?(王充《论衡·难岁》)

(22)朽根倒树,花叶落去。卒逢火焱,随风偃仆。(崔篆《焦氏易林·屯之坎》)

用于抽象引申义,如:

(23)臣超区区,特蒙神灵,窃冀未便僵仆,目见西域平定,陛下举万年之觞,荐勋祖庙,布大喜于天下。(《全后汉文》卷二十六·班超《请兵平定西域疏》)

(24)诚恐一旦蹎仆气竭,不复自还,洿席荐于宫室,骸骨弃捐,孤魂不归。(《汉书·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师古曰:仆,顿也。)

(25)夫五百年之间,守文之君,当涂之士,欲则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众,然犹不能反,日以仆灭,至后王而后止,岂其所持操或悖谬而失其统与?(《汉书·董仲舒传第二十六》(师古注:仆,毙也)

“踬仆”指“结果”;“仆僵”则指明方式为“仰倒”:

(26)手举一钧,以一钧则平,举之过一钧,则踬仆矣。(王充《论衡·命禄》)

(27)非唯腹也,凡物仆僵者,足又在上。(王充《论衡·状留》)

“仆”字单用最能反映它的活跃程度,用作使动,既可用于物,亦可用于人,如:

(28)后至者,欲拨其门,仆其墙,夷其屋,焚其器,应声涤地,则时成创。(《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师古曰:仆,倒也)

(29)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当庙堂,拥幼君,摧燕王,仆上官,因权制敌,以成其忠。(《汉书·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

一般用法,不限于人,如:

(30)哀帝建平三年十月,汝南西平遂阳乡柱仆地,生支如人形,身青黄色,面白,头有髭发,稍长大,凡长六寸一分。(《汉书·五行志第七中之下》)(师古注:仆,顿也)

还可用作定语或指称化,如:

(31)孝昭帝时,冠石立于泰山,仆柳起于上林。(《汉书·楚元王传第六》)(师古曰:其树已死,僵仆于地,而更起生,事亦具在《眭猛传》)

(32)合围促阵,禽兽骇殚。仆不暇起,穷不及旋。(《全后汉文》卷四十三·傅毅《七激》)

可见,“仆”是典型的“仆倒”类常用动词。同时《汉书》师古注“仆”有“毙也、死也”,说明“仆”在东汉时期就有“死”义,这与先秦时期的“毙”具有相同的引申路径,也包括下面的“僵”。

【僵】。《说文》:“僵,偃也。”段注:“小徐及《〈尔雅〉释文》皆作偃,大徐作偾,非是。玄应引‘僵,却偃也;仆,前覆也。’按僵谓仰倒,如《庄子》‘推而僵之’;《汉书》‘触宝瑟,僵’皆是。”《说文》:“偃,僵也。”段注:“凡仰仆曰偃,引申为凡仰之称。”

“僵”与“仆”出现的时间差不多,目前发现最早用例亦见于《战国策》,秦汉时期见于《吕氏春秋》《史记》等,用例较少。据李小华的调查,仅在《战国策》、《吕氏春秋》《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吴子》《鹖冠子》中发现13例,且都表示“仆倒”义,“僵仆”“僵尸”已经开始连用,与别的词连用则没有发现。[6]如果将“彊”通假为“僵”的用例加入统计,则大概在15例左右,但是李文所调查的文献成书多不在一时,语言层次较多,除《吕氏春秋》可以确定外,《战国策》,经刘向编订,是否有改写,尚不得而知,其他则成书年代多不可考。

西汉时期的用例不多,我们重新统计了《史记》《淮南子》《春秋繁露》《新书》《新语》《新序》《盐铁论》等文献,除去源自《战国策》3例,共得10例, 3例“僵尸”,1例“僵卧”,其他6例单用。如:

(33)即后十一日,溲血而死。破石之病,得之堕马僵石上。(《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34)骐骥一日千里,其出致释驾而僵。(《淮南子·说山训》)

(35)日接持怨言以诽谤陛下之为,皇太后之馈赐逆拒受而不受,天子使者奉诏而弗得见,僵卧以发诏书,天下孰不知?(《新书·淮难》)

从“僵”的论元主语看,都是有生名词,使用频率很低。

东汉时期“僵”的使用情况统计(略去“仆”字已列出的“僵仆/仆僵”):

加上“僵仆/仆僵”,共得44例,与“仆”的用例相当。

“僵尸”连用,仍然表示“卧倒的尸体”,这种定中结构还可以转化为主谓结构,如:

(36)睚眦姜芥,尸僵路隅。丞相欲以赎子罪,阳石污而公孙诛。(张衡《西京赋》)

从“僵”的单用看,与“仆”有极其相似之处,可用作定语、可用于使动、可指称化为体词等,如:

(37)孝昭时,有泰山卧石自立,上林僵柳复起,大星如月西行,众星随之,此为特异。(《汉书·楚元王传第六》)

(38)尔乃远征三边,殊俗之兵,非我族类,忿鸷纵横,多僵良善,以为己功,财货粪土。(《全后汉文》卷三十四·应劭《汉官仪(下)》)

(39)坠者若雨,僵者若坻。清野涤原,莫不歼夷。(《全后汉文》卷九十·王粲《羽猎赋》)

同西汉时期相比较,东汉时“僵”的论元主语不限于人,可以是物,如:

(40)昭宁堂池东南榆树大十围,东僵,击东阁,阁即东永巷之西垣也。(《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

可见,“僵”在东汉时期是名副其实的“仆倒”义常用词。同时“僵”亦有“死”义,如:

(41)僵禽毙兽,烂若碛砾。(张衡·《西京赋》)(吕向注:僵、毙皆死也。)

【倒】。“倒”最早见于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载于《史记》:

(42)箭不苟害,解脰陷脑;弓不虚发,应声而倒。(《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仆倒”义“倒”《史记》共有3例,另2例分别为“应弦而倒”、“应手而倒”。西汉时期的其他文献基本没有发现用例。

东汉时期,“倒”的使用极其有限,《汉书》有4例,均抄录于《史记》;另有2例见于《太平经》和陈琳的《武军赋》,如:

(43)正营之人,不敢自远,倾倒枕席。(《太平经·大功益年书出岁月戒》)

(44)雷响电激,折橹倒垣。(陈琳·武军赋)

总例不超过5例,不是较为常用的“仆倒”类成员。

还有一个证据:东汉魏晋时期的主要注家,如郑玄、高诱、许慎、应劭、张揖、如淳、何晏、韦昭、杜预等,没有一人用“倒”作为“释语”解释“仆倒”类动词;最早出现“倒”作“释语”的是《玉篇·人部》,而在唐代重要的注家如颜师古、孔颖达、杨倞、刘良、王冰等都有用“倒”作“释语”,在《慧琳音译》《希麟音义》中也时有出现[8]。由此可推测:“倒”作为“仆倒”义常用词不会早于南北朝。

综上所论,《说文》“释语”所反映的“仆倒”类动词与东汉文献所显示的具有高度一致性:“仆、僵”是典型的高频词,“顿”在文献中频率虽不高,但经常用作注释语,“倒”在东汉用例十分有限,作为注释语,直到唐代才使用。因此东汉“仆倒”类常用词主要有:仆、僵、顿。

研究《说文》的学者一般认为《说文》是解释古字本义,未必能反映汉代的语言事实,“《说文》因受解释本字本义的编撰意图的限制,虽然成书于汉代,但并不反映汉代词汇面貌。”(洪成玉《〈说文同义词研究〉序》)[9]同时也有学者提出另一种看法,认为《说文》当中解释其他字的说法“应当是当时汉代可以读懂的话,应该是当时比较常用的话,而且,由于《说文》整个有九千多字,它是一个全面性的东西,而且是常用性的;因为它每一个字都要解释,它又是系统性的。”[10]我们赞同后一种看法,认为许慎《说文》“释语”虽然解释的是字之本义,但需要分不同的层次,常用的“释语”一定是时人所熟悉的语言。如果能够系统地考察《说文》“释语”,并结合东汉文献材料加以印证,必然能够整理出一个东汉的常用词系统。本文即是对这一观点的印证。

参考文献:

[1]王力等.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1356.

[2]王凤阳.古辞辨[M]. 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1:822-824.

[3]周金勇.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辨[J]. 贵阳师专学报,1998(2).

[4]郭加健.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辨析[J]. 广州大学学报,2002(9).

[5]朱耀宽. 释“百足之虫,死而不僵”[J]. 红楼梦学刊,1986(3).

[6]李小华. “僵”之“仆倒”和“僵硬”义演变更替及相关问题[J]. 古汉语研究,2009(2).

[7]谭代龙.义净译经身体运动概念场词汇系统及其演变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75-84.

[8]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冯蒸.《说文》同义词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0]丁邦新.关于汉语词汇研究的两点建议[J].宁夏大学学报,2004(4).

责任编校:汪长林

收稿日期:2014-12-27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5)02-0073-05

作者简介:陈祝琴,男,安徽怀宁人,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裴凤娟,女,安徽铜陵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4ZDB098);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H11-12D188);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基金(2014);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09sk406)。

猜你喜欢

用例汉书史记
基于比较视角的《史记》《汉书》语言现象管窥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悬梁刺股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资费拨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用例规约在课程成绩管理系统需求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使用用例建模进行软件需求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