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宋词》中的雪意象及其成因

2016-01-27

关键词:词作宋词意象

张   蕾

(安庆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33)



《全宋词》中的雪意象及其成因

张 蕾

(安庆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摘要:《全宋词》中有大量雪意象,众多宋词名家都有包含雪意象的佳作。这些雪意象内涵丰富、含义多样,为宋词的灿烂增色不少。促成雪意象在宋词中繁荣的原因既有外在的政治经济因素,更有词发展的内在规律。

关键词:《全宋词》;雪意象;宋词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2.011

一、《全宋词》中雪意象分布情况

《全宋词》共计辑两宋词人1 330余家,词作约20 000首。据笔者统计,在《全宋词》中,大约共有2 690首词作涉及雪意象,涉及280位作家。其中有25位作家涉及雪意象的词作超过20篇,分别是:欧阳修21篇,晏几道27篇,苏轼 48篇,晁补之22篇,陈师道26篇,毛滂36篇,朱敦儒31篇,向子諲29篇,王之道30篇,杨无咎23篇,曹勋24篇,史浩26篇,范成大21篇,张孝祥24篇,赵长卿41篇,辛弃疾78篇,韩淲23篇,刘克庄33篇,张炎52篇,方岳29篇,吴文英86篇,刘辰翁70篇,周密38篇,王沂孙22篇,李曾伯32篇。而这25位作家涉及雪意象的词作就有892篇之多,约占总数的33%。

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一批文人引领着文学的发展,他们有着更敏锐的时代嗅觉,有着更好的文学天赋,他们的作品总是能很好地反映时代的发展特质。以上的25位词人用占总数相当大比重的雪意象词,引领了那个时代雪意象词的发展。欧阳修、晏几道、苏轼是北宋时期最杰出的词人代表,朱敦儒、辛弃疾是南渡初期的优秀词人,而吴文英、刘辰翁、周密亦可以代表南宋末期词坛的较高水平。为了更好地反映这些涉及雪意象的词作在整个宋代的分布,笔者取这25位的前10位制出下表:

上表是按照这些词人涉及雪意象作品的数量进行排列的,如果按照他们各自的生活年代,他们的排列顺序应当是苏轼、毛滂、赵长卿、辛弃疾、刘克庄、李曾伯、吴文英、刘辰翁、周密、张炎。

由此,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在宋代前期涉及的雪意象词,数量上要远远少于后期。单从雪意象词这个角度出发对宋词进行分期,笔者认为划分为两个时期,即南渡前与南渡后两个时期比较合适,而这两个时期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分为不同的阶段。在南渡前,雪意象词含义单一,大多离不开对女性的描写,故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时期而不进行分段;南渡后,词本身开始转变,多表达词人的家国情怀,雪意象的含义也开始变得丰富,这个时期的宋词如果根据雪意象词来进行分段,可以分为前段的具体含义时期和后段的意境含义时期。所谓的具体含义时期,是指这个阶段的雪意象所塑造的多是具体的可直接感观的含义,比如形容茶乳花;后段的意境含义时期,是指这个阶段的雪多用来塑造一种贯穿全词的意境,比如在咏梅词中出现的雪。当然这种两期三段的分期只是粗略的,并不排除在南渡前就有弥漫在文人心中的忧愁情绪反映在他们的词作里,从而创作出与南宋末期意境含义类似的雪意象词作。

二、《全宋词》中雪意象的基本内涵

(一)雪的情爱意蕴

在宋词的发展中,随时可见对女子的或艳情或雅洁的描写,这在雪意象词中主要表现为通过雪去描写女子的肤色和通过雪意象去描写女子的舞姿。

词至宋而大放异彩,其与歌妓的关系比诸历代其他文体均要密切。叶嘉莹认为,词本来是歌筵酒席之间交给那些美丽的歌妓舞女的歌词,所写的是男女爱情及相思离别的内容[1]。士人作词,或应歌者之请,或为赠妓而作,且多以歌者作为词中的抒情主人公。词在歌妓的传唱过程中,与音乐达到了完美结合,也因此而得到了更好的传播。词人在品赏歌妓传唱的过程中,往往能激发出创作的灵感与欲望。从某些方面可以说,歌妓促进了宋词的繁荣。也是因为如此,词作中对女子的描写次数就特别多,在描写女子的时候,往往是通过“雪”意象来展示女子的容貌或者体态,如欧阳修《蕙香囊》(身作琵琶)中的“宝檀槽在雪胸前,倚香脐、横枕琼臂”;苏轼《劝金船·和元素韵自撰腔命名》(无情流水多情客)中的“纤纤素手如霜雪,笑把秋花插”,《三部乐·情景》(美人如月)中“今朝置酒强起,问为谁减动,一分香雪”;还有毛滂的《于飞乐·别筵赠歌妓姊妹》(并梅兄)“淡梳妆,□得恁,雪腻酥匀。揉春捻就,更是他、花与精神”等等。一个雪字就可概括女子肤色的剔透、洁白,简洁而意义丰富,无怪乎在宋词中俯拾皆是。

如上所言,词创作的场合往往是在歌席酒筵。词人一边品尝着美酒,一边欣赏歌伎优美的舞姿,创作的欲望勃然而兴。还有很多词就是歌儿舞女嘱托词人为他们而作的。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词作,往往对女子的舞姿有很多描写,而这些描写中常常带有“雪”这一意象。例如柳永《少年游·十之六林钟商》(铃斋无讼宴游频)“舞裀歌扇花光里,翻回雪,驻行云”;晏几道《鹧鸪天》(斗鸭池南夜不归)“云随碧玉歌声转,雪绕红琼舞袖回”;晏几道《浪淘沙》(高阁对横塘)“藕丝衫袖郁金香。曳雪牵云留客醉,且伴春狂”;毛滂《诉衷情·三月八日仲存席上见吴家歌舞》(花阴柳影映帘栊)“行云自随语燕,回雪趁惊鸿”;王之道《念奴娇·和鲁如晦中秋》(碧天无际)“露脚斜飞,河阴低转,香篆环三杰。莫辞终日,舞腰重看回雪”;曹勋《花心动·入破第三》(椒柏称觞)“锵钧奏留云,舞容回雪”;史浩《采莲舞》(清奏当筵)“遏云妙响,初容与于波间;回雪奇容,乍婆娑于泽畔”等等。那满天飘飞的雪花是想象的舞影,而眼前的舞影亦可化作满天飞舞的雪花,在高度凝练的想象中,女性的形象、轮廓、节奏、色彩、运动都在更高层次上得到了丰富。另一方面,雪意象在塑造舞者的过程中具有灵动的生命力。因为具有了这样灵动的生命力,美就变得更加立体、全面。尽管雪的意象相对宽泛,但是总体的洋洋洒洒和连贯却通过这种范围更广的想象塑造出华美、洁白的动人之美,而此时雪的感知形式则充满了动态美的内涵。

(二)形容水

宋词有婉约和豪放之分,婉约词中的轻柔与水的轻盈、灵动一拍即合。这时候的水是“浅斟低唱”式的,而在豪放词中的水是“大江东去”的豪放豁达式的。雪意象在塑造这一美丽物象的过程中功不可没。通过雪意象所塑造的水的形象,许多是用雪来形容飞溅的水花。不仅如此,雪意象所展现水的感觉离我们的感官很近,水变得亲切可感,我们可以看到水的深静与汪洋,闻到水的空灵的气息。宋词中用雪来形容的水花更多的是壮美的,原因很简单,如果不是壮美的,就不会翻腾起白如大雪的水花了,小桥流水式的水,多不使用雪来形容修饰。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说:“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2]无论是优美还是壮美,它们都令人感到愉悦,但方式不同。感受优美的时候,感觉是醉人,感受壮美则感觉到的则是震撼。优美可以是渺小的、小范围的,但壮美却多是伟大的、开阔的。在这些用雪意象来描写壮美的水花的词作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个杰出代表,该词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可以说是最广为传唱的名句了,其他如秦观《念奴娇·过小孤山》(长江滚滚)“长江滚滚,东流去,激浪飞珠溅雪”;王之道《青玉案·送无为守张文伯还朝》(逢人借问钱塘路)“鳌峰浮玉,鲸波飞雪,正是潮来处”;辛弃疾《沁园春·送赵江陵东归,再用前韵》(伫立潇湘)“怅雪浪沾天江影开”。这些词作的共同点是用白色的气象壮阔的雪来形容壮美的浪涛,能够给人更直观的感受,从而也给词作本身增色许多。

(三)形容茶乳花

中国人自古爱茶,宋太宗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即诏令建州北苑专造贡茶,从此渐渐形成了一套空前的贡茶制。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茶随之变得须臾不能离之,这在文人的作品中也体现得很明显。“现存茶词始见于张先。张先以后,有苏轼、黄庭坚、秦观、毛滂、周紫芝、赵鼎、张孝祥、吴文英、张炎等八十多位词人都曾作有茶词,共计514首。”[3]这么多的茶词中,涉及雪意象的作品也很多,而雪意象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则常是用来歌咏茶乳花。往经过加工的茶饼中掺入米粉、薯蓣、楮芽等淀粉类物品,然后用恰当的击拂引起茶皂苷起泡,这就形成了所谓的茶乳花。用雪意象来描写茶乳花的作品很多,典型的有苏轼《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晓寒)“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杨无咎《朝中措》(杯盘狼藉烛参差)“春雪看飞金碾,香云旋涌花瓷”;辛弃疾《六么令·用陆氏事,送玉山令陆德隆侍亲东归吴中》(酒群花队)“送君归后,细写茶经煮香雪”和《好事近》(花月赏心天)“取次锦袍须贳,爱春醅浮雪”;黄庭坚的《阮郎归·茶词》“金瓯雪浪翻,只愁啜罢水流天”和另一篇《阮郎归》(歌停檀板舞停鸾)“雪浪浅,露花圆。捧瓯春笋寒”等。

(四)梅花的陪托

雪作为冬天的代名词是再自然不过的了,这也更接近雪字的本意。即使作为雪的本意,所用地点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在上面的雪意象的含义中,无论是形容女子还是作为浩瀚的水花或者茶乳花的美好形象,都与雪的原意相差甚远。雪意象作为其天气的本意的作品在宋代亦很多。宋代咏梅词很多,并且名篇佳作众多,梅具有凌寒傲雪的品格,因此常用来代表作者超群独立的品格。另外,梅还是纯洁高雅的象征。稍加留意,我们会注意到诗人、词人在各自的咏梅之作中往往用到“雪”和“香”两个字,雪突出的是梅的洁白和不畏严寒的气节,而香更多的是突出梅的高雅。涉及雪意象的咏梅之作在全部的雪意象词作中占相对大的比重,这些词作中,一部分是通过“雪”来渲染寒冷的天气,从而表达梅花傲雪不畏强暴的品格。代表的词作有张先《汉宫春·蜡梅》(红粉苔墙)“仙姿自称霓裳。更孤标俊格,非雪凌霜”;欧阳修《蝶恋花》(帘幕东风寒料峭)“帘幕东风寒料峭。雪里香梅,先报春来早”;贺铸《南歌子》(心蹙黄金缕)“孤芳不怕雪霜寒。先向百花头上、探春□”等等。另一部分是用“雪”的洁白来写梅花纯洁的品格。代表的词作有晁元礼《菩萨蛮》(百花未报芳菲信)“只有雪争光,更无花似香”;晁补之《盐角儿·亳社观梅》(开时似雪)“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毛滂《浣溪沙·咏梅》(月样婵娟雪样清)“月样婵娟雪样清,索强先占百花春”等等。“文人咏梅, 始盛于南北朝。到了宋代, 崇尚之风更为繁盛,南宋初年的黄大舆编集咏梅词《梅苑》十卷”[4],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宋代咏梅词的兴盛,离不开“雪”意象的功劳。

(五)其他含义

雪的意蕴丰富,可以被用来描摹其他事物的特质也很多,可以着重于它的白色,比如用雪写白色的头发或者白色的胡须,例如张先的《庆佳节·双调》(芳菲节)“人间万事何时歇,空赢得、鬓成雪”;欧阳修的《圣无忧》(相别重相遇)“莫惜斗量珠玉,随他雪白髭须”;黄庭坚的《采桑子》(投荒万里无归路)“投荒万里无归路,雪点鬓繁”;苏轼的《浣溪沙·伽花彩甚奇,谓有初春之兴。因作二首,寄袁公济》(雪颔霜髯不自惊)“雪颔霜髯不自惊,更将剪彩发春荣”;晁补之的《千秋岁》(玉京仙侣)“何妨心似水,莫遣头如雪”;朱敦儒的《桂枝香·南都病起》(春寒未定)“年光自趁飞花紧,奈幽人、雪添双鬓”等等。也可以着重于它的洋洋洒洒、密密麻麻的形态,像晁补之的《声声慢·家妓荣奴既出有感》(朱门深掩)“断肠如雪,撩乱去点人衣。朝来半和细雨,向谁家、东馆西池”。断肠如雪,可见心碎的程度,这句词和贺铸的那首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样,用雪纷扬、细密的形象来表达无法消除的弥漫的思念。也有用雪来描写飘飞的柳絮的作品,如曹勋的《竹马子·柳》(喜韶景才回)“似怕日暖,飞花成絮,拟雪堆绣户”;也有用雪花来表达所写物象的轻盈的特征,如赵长卿《小重山·杨花》(枝上杨花糁玉尘)“枝上杨花糁玉尘。晚风扶起处,雪轻盈”。即使仅仅作为雪的本意,也有很多作品含义不同,有张孝祥《念奴娇·欲雪呈朱漕元顺》(朔风吹雨)“朔风吹雨,送凄凉天气,垂垂欲雪”中还没有落下的雪;还有方岳《水调歌头·别庐山题龙湖阁》(宇宙一杯酒)中“是耶非,天莽苍,雪模糊”这样厚重的似乎永远也融化不了的雪;还有描写那些初春已融化之雪的词作,如欧阳修《蝶恋花》(尝爱西湖春色早)“尝爱西湖春色早。腊雪方销,已见桃开小”,晏几道的《临江仙》(浅浅余寒春半)“浅浅余寒春半,雪消蕙草初长”。不同的雪表达不同的感情,我们无法穷尽雪意象的含义,以上所列举的,只是其中比较典型并且出现频率较多的含义。

三、影响雪意象发展的因素

经济对宋词的影响,在北宋前期的雪意象词作中表现得很明显。在北宋名家雪意象词中,雪更多的是与形容女子的肤色、舞姿连在一起,这与北宋发达的商品经济分不开。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在965年下令允许开夜市,这一举措刺激宋代的商业发展得更为迅速。随着商业的发展,宋代的娱乐业也随之发展,大量的勾栏瓦舍应运而生,观看歌伎、舞姬的表演,已经不再是文人雅客的专利,而成为广大平民的娱乐方式之一。因此,在宋代出现大量用雪意象来描写女子身姿的词作,与当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宋代最大的政治事件莫过于靖康之变。靖康之变彻底打破了北宋士人原本和平、安定的生活,众多的文人学士开始了南渡逃亡的飘零生涯。南渡文士的悲惨命运,引发了他们强烈而沉重的身世之感与家国之痛,促使他们去创作更多贴近生活的作品。靖康之变是国家的灾难,是社会的悲剧,但从文学的繁荣角度来看,却是一次发展的机遇。具体表现在现在雪意象词中,大多是通过雪不怕严寒的品格来表达作者自身渴望复兴故国、一展抱负的理想,而这样的环境又多与咏梅等作品联系在一起,如辛弃疾《洞仙歌·红梅》(冰姿玉骨)“怕等闲、春未到,雪里先开,风流煞、说与群芳不解”。而随着复兴理想的无望,到了南宋末期,出现了一大批追求炼字琢句、审音守律、有着高雅脱俗的艺术情趣的词作,这些词作大多以咏物为题材,讲究寄托,力图通过雪意象去渲染寒冷冬天的环境,词的整体意蕴晦涩难解,词人们走进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创造了更多的涉及雪意象的词作,雪意象以它本身的幽冷境界更好地贴合南宋后期的文人们的心灵。

宋代作家独特的文化品格和内心思想对宋词的创作也有影响,这种品格便是儒道思想的融合,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在前代文士身上很少可兼容的两项,到了宋代已不再互相排斥,而成为互补的两个方面,并因此形成宋代文人的处世态度和方法。这样的思想在有宋一代表现得十分明显,在北宋时体现在苏轼、欧阳修等人的词作上,他们十分关心时政,同时也十分关注自己的生活,多在家里养着歌女供自己享乐,于是有那么多的与歌妓舞女相关的作品传世。在这些作品中,不乏用雪意象写女子肤色和舞姿的词作。这种思想到了南宋就演变成归隐的心理,例如吴文英,他是一位颇为独特的江湖游士,一辈子放浪江湖,布衣终生,非官非侯,虽有着颇为复杂的感情世界,可是并不影响他保持着清高独立的人格。他的词作清新幽丽,而其词中的雪意象就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意境,而不是直白地表述作者的情感。

雪意象在宋代的发展更是词艺术发展规律的体现。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宏观来看,词从隋唐之际产生,经历了晚唐五代的发展和两宋的繁荣,在元、明时代默默无声,后在清代又焕发光彩。显而易见的是发展时期也好,中兴的清词也罢,都不能和宋词的成就相提并论。而宋词本身的发展也有它自身的规律,简言之就是“雅化与俗化的相伴而生,雅化与俗化,不仅是宋词演化的两个方向,也是古典诗歌演进的基本线索。词本肇始于民间,经文人之手,逐渐由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由小令艳曲而为文人案头读物,并不断雅化,直至南宋而成清空词风。这是宋词演进化的总体态势”[5]。也正是因为宋词存在雅化的过程,故用雪来形容女子的肤色和舞姿的词作数量,在整个雪意象词作中所占的比例呈现出越来越少的趋势。而另一个方面是“中唐以降,随着市井文化的形成,诗歌、小说、戏曲日趋关注市民的娱乐需求,文学不断俗化,在这一大文化背景下,宋词亦浸染时风,颇多俗化之处,尤其在北宋后期至南渡之际,俗化似成潮流”[5]。而宋词中俗化的具体

体现,应该是语言的浅俗化。所谓的“语言浅俗化,是指词人有意采用民间口语、俚语入词,通过浅白直切的语言,来表达生动逼真的抒情口吻”[5]。这种趋势在曹胜高《论宋词的俗化》一文中论述得十分详尽。曹文认为宋词的俗化体现在题材适俗化、情致平俗化、技法通俗化和语言浅俗化四个方面。宋词的俗化体现在雪意象词作中,主要是语言的浅俗化,这是因为雪意象在南宋后的词作中更多表达的是冬天的本意,较少用雪来曲折地表达其他的意思。这里必须区分的是词的题旨与词的语言两个问题。俗与不俗,论的是题旨,而本文所言的雪意象词的俗化,是指随着词的发展,雪意象不再用来曲折地表达其他的含义,而更多地用到雪的本意,因此使得语言更加通俗易懂,即语言的俗化。

雪意象还受到词家自身气质的影响。作家个人的气质天赋与作家的经历是离不开的,譬如柳永一生流连秦楼楚馆,他的作品总不脱艳丽的色彩和羁旅情怀,而羁旅情怀又离不开思念故人,所以在他的涉及雪意象的词作里,雪意象所表达的含义大多是女子的舞姿或者女子的肤色。后来的情形也是如此,与女子交往较多的文人词中,雪意象总是更多地和形容女子连在一起。

从前面的表格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吴文英的雪意象词作在所有宋代作家中排名第一,在他的雪意象作品中我们看到更多的雪都是以其本意出现。吴文英的感情世界是比较曲折的,以杨铁夫和夏承焘为代表的许多学者认为吴文英有苏杭二妾,吴文英也确实是写了大量的怀人之作思念这两位女子,但是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的雪意象却不再像柳永的词作那样,与女子的容貌体态密不可分。同样仕途不得志,同样思念女子、描摹女子,但是他们的词作表现得却截然不同。不能否定时代的影响,但是作家自身天赋、气质的不同才是造就他们词作面貌不同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叶嘉莹.唐五代名家词选讲[J].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6.

[2] 王国维,等.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点评红楼梦[M].团结出版社,2004:5-6.

[3] 沈松勤.两宋饮茶风俗与茶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70.

[4] 刘松梅.李清照咏梅词透视[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5] 曹胜高.论宋词的俗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8,22.

责任编校:林奕锋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5)02-0053-04

作者简介:张蕾,女,安徽六安人,安庆师范学院传媒学院讲师,文学硕士。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类一般研究项目(AQSK2014B014);安庆师范学院青年基金资助项目(SK201220)。

猜你喜欢

词作宋词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品读宋词
意象、形神
宋词
浅议李清照词风格的变化与时代的关系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