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疗效观察①

2016-01-26王兴克姚智强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尼莫地平临床疗效

王兴克,姚智强,郑 鲁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0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河南 洛阳 471031)



8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疗效观察①

王兴克,姚智强,郑鲁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0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河南 洛阳 471031)

摘要:目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有效治疗方法展开观察与探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确诊为动脉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动脉瘤栓塞后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接受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接受尼莫地平联合缓慢放脑脊液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尼莫地平平联合缓慢放脑脊液治疗治疗可取得显著疗效,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尼莫地平;缓慢放脑脊液;临床疗效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临床常见的出血性、急性脑血管疾病,约占脑出血的20%。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外伤性几种出血情况[1]。由于这一疾病发生时,通常会引发血管痉挛、颅内压升高等症状,情况严重时还会导致患者死亡,因而其治疗受到了广大医学工作者的重视。临床在动脉瘤栓塞后,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时,除了应用扩张血管、扩容等药物外,还加大了钙离子拮抗剂以及缓慢放脑脊液等手段的应用力度,且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2]。本文以我院收治的8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就尼莫地平联合缓慢放脑脊液具有的效果展开深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02~2015-02收治的8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明确为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42~77岁,平均(58.3±6.5)岁;观察组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45~78岁,平均(59.4±7.1)岁。所有患者存在程度不同的呕吐、头痛、腰疼酸痛等临床症状,经CT检查,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有关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标准,且意识处于清楚状态,Hunt-Hess分级都不超过3级。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资料上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给予对照组患者止血、吸氧、补液补酸、保持血压稳定以及降颅内压等临床常规治疗,以促进患者的康复。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尼莫地平联合缓慢放脑脊液治疗,具体操作为如下。

动脉瘤的处理:采取全身麻醉方式,全身肝素化。经股动脉穿刺后置入6- 8F的导管鞘,并以导丝将其导引至颈内动脉或椎动脉C2水平。根据造影结果选择最佳工作角度,精确测量动脉瘤直径、瘤颈宽度及载瘤动脉远近端直径,行动脉瘤栓塞,必要时选择合适支架。先释放支架骑跨动脉瘤开口,后经支架网眼置放微导管进行弹簧圈瘤内栓塞。手术及药物治疗:结束动脉瘤栓塞术后,利用甘露醇对患者展开脱水降压治疗,随后在患者腰椎间L3~L4进行穿刺,并开展缓慢的放脑脊液治疗操作。需要注意的是,放液的速度不可太快,要尽量缓慢,以免导致脑疝的发生。确保整个手术操作处于无菌状态,完成放液后,给予穿刺点消毒。时给予患者先尼莫地平治疗。利用注射泵以1mg/h的速率向患者静脉滴注尼莫地平,确保24h持续给药,随时关注患者的血压情况,并将滴速进行合理调整。经过1~2周的静滴治疗后,再给予患者口服尼莫地平片,一次服用40~60mg,一天三次,总共疗程为4~6周。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意识、脑膜刺激征、脉搏及血压等临床指标的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病死率。

1.3疗效判定标准

经过为一段时间的治疗后,采用CT检、心电图进行检查,并根据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相关标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展开评价。 治愈:患者恶心、头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采用CT、心电图检查显示出血等体征完全消失,未出现任何后遗症; 有效:患者恶心、头痛等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CT检查显示患者颅脑内停止出血,心电图基本恢复正常状态,遗留了程度偏低的后遗症; 无效:患者的给西安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不明显,或发生死亡。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8.6%,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9%,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再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n=42,(%)]

表2 患者并发症及死亡情况 [n=42,(%)]

3 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由脑表面或脑底部的血管发生破裂,血管流出的血液直接进入了蛛网膜下腔而导致,其临床表现以呕吐、头痛及腰腿疼痛为主[3]。引发此种疾病的因素比较多,临床尚未达成统一的意识。其中,先天性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主要原因,占发病总数的70%以上,而脑血管畸形、血管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烟雾病、血液病等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其他主要病因。当患者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在动脉瘤栓塞或夹闭后,由于存在再出血及脑血管痉挛的可能,因而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据相关文献得知,脑血管痉挛这一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为30%~80%,其不但会导致脑组织缺血、缺血性脑损伤等病症的发生,情况严重时还会引起脑梗死。因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展开及时有效的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现阶段,临床在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止血、扩容、降颅内压、动脉瘤夹闭或栓塞等一般治疗时,还加大了钙离子拮抗剂与缓慢放脑脊液的应用力度。其中,尼莫地平作为一种常用的钙离子拮抗剂,可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钙离子数量,通过松弛血管的平滑肌细胞,进而避免持续收缩导致血管痉挛的发生。同时,尼莫地平对钙通道开放还可发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在降低钙离子内流的基础上,实现脑细胞自由基的有效抑制。此外,由于具备较强的脂溶性,尼莫地平可通过血脑之间的屏障,产生逆转血管痉挛的作用。对于直径在70~100μm以下的微小动脉,此种药物同样可起到有效的扩张作用,通过降低脑循环受到的阻力,从而实现血管源性脑水肿的防治。尽管不能起到扩张已发生痉挛脑动脉的作用,但将尼莫地平应用在患者静脉中,可降低缺血性障碍的发生,从而有效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病死率。在早期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展开微量泵入尼莫地平治疗,可有效扩张血管,防止低血压的发生,起到神经保护功效。此外,对患者施行缓慢放脑脊液治疗,可将脊液的循环进行有效疏通,极大程度上消除了患者颅脑内的血肿,充分降低了颅内压,有效避免了对脑干的压迫以及脑疝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预防脑血管痉挛的作用。在本研究中,联合应用尼莫地平与缓慢放脑脊液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低于仅接受临床常规治疗的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与饶星[5]等人的研究报道相吻合。综上所述,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早期采用尼莫地平联合缓慢放脑脊液治疗治疗可取得显著疗效,有效降低了脑血管痉挛、再出血及脑积水等并发症风险,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充分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何凯.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3,17(15):4-5

[2]樊晓军.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8):126-127

[3]陈晓华,李代彪.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4,11(23):8-9

[4]汤小姣.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14,34(03):75-76

[5]饶星,肖勇,吴中银.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治疗效果探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8):691-692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104(2015)06-0109-02

作者简介:①王兴克(1983~)男,河南洛阳人,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蛛网膜下腔出血。

(收稿日期:2015-04-18)

猜你喜欢

蛛网膜下腔出血尼莫地平临床疗效
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研究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经造影导管血管内注入尼莫地平治疗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夹闭和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腰大池持续引流在重型颅脑损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的价值探析
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