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血液流变学变化对外伤继发大面积脑梗死的评估价值

2016-01-25锁建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17期
关键词:格拉斯哥颅脑黏度

锁建军

河南三门峡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三门峡 472100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血液流变学变化对外伤继发大面积脑梗死的评估价值

锁建军

河南三门峡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三门峡472100

目的探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血液流变学变化在颅脑外伤后继发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及评估预后的价值。方法2013—2015年收住我院的颅脑外伤患者57例,依据术后1周内是否发生大面积脑梗死将其分为研究组(n=18)与对照组(n=39),观察手术前后2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浆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对照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优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治术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低于术前(P<0.05),但血浆纤维蛋白原、全血高切黏度及血浆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高于术前(P<0.05)。结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可对颅脑损伤后并发大面积脑梗死进行预测。

脑梗死;颅脑外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血液流变学

部分颅脑外伤患者在术后可发生大面积脑梗死,进而造成不同程度的肢体或神经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1]。因此对颅脑外伤患者早期进行评估,预测其发生大面积脑梗死的可能性对早期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3]。笔者采取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我院部分患者进行研究,以探讨其在预测颅脑外伤后并发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3—2015年收住我院的颅脑外伤患者57例,依据术后1周内是否发生大面积脑梗死将其分为研究组(n=18)与对照组(n=39)。研究组男10例,女8例;年龄23~62岁,平均(42.4±4.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9例,高出跌落伤5例,打击伤4例;损伤部位:硬膜外血肿8例,颅骨骨折4例,脑挫裂伤3 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对照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22~65岁,平均(43.2±4.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7例,高出跌落伤12例,打击伤10例;损伤部位:硬膜外血肿18例,颅骨骨折8例,脑挫裂伤7 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手术治疗,术后给予止血、脱水、营养神经及能量支持治疗。

1.2.1血流变指标检测:在入院当天及术后次日清晨取肘静脉血3 mL,以全自动血流变分析仪检测血浆黏度;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具体操作方法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2.2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在入院当天及术后第3天清晨对所有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估包括语言反应、睁眼反应以及肢体运动三个方面[4],其中语言反应有D分~5分七个级别,睁眼反应有C分~4分五个级别,肢体运动有1分~6分六个级别,三个方面的分数总和即为患者所得最终昏迷评分。得分越高表示病情越轻微,15分为最高分,表示患者神志及意识清楚,可进行自主活动;轻度意识障碍为12~14分;中度意识障碍为9~11分;8分以下为昏迷。评分时依据患者的最好反应进行计分。

1.3比较项目观察比较手术前后2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浆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

2 结果

2.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研究组术前平均评分为(4.5±0.4)分,术后第3天评分为(4.9±0.4)分。对照组术前平均评分为(5.6±0.5)分,术后第3天评分为(6.7±0.5)分。经比较,术前研究组评分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研究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2血流变指标研究组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浆黏度分别为(5.1 ±0.6)g/L和(2.3 ± 0.4)mPa/s;术后第3天分别为(5.9 ± 1.2)g/L和(2.7 ± 0.7)mPa/s。对照组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血浆黏度分别为(5.2 ±0.7)g/L和(2.4 ± 0.4)mPa/s;术后第3天分别为(4.1±1.1)g/L和(1.9±0.5)mPa/s。经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前血流变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但术后研究组上述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包括运动、语言以及睁眼反应等三个方面,可对神经损伤患者的昏迷程度进行客观的反应,在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评估中应用较为广泛[5]。而目前研究认为,对于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病因可能为微循环障碍,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及血液黏度增加可引起血管内大量微血栓的形成,进而引发脑梗死[6-7]。尽管具体机制尚未明确,但血流变学异常在并发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本研究中,术后发生脑梗死的患者其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液黏度指标显著高于未发生脑梗死者,进一步表明血流变指标在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影响。此外,格拉斯哥评分显示,前者术后分值显著低于后者。因此,笔者认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可对颅脑损伤后并发大面积脑梗死进行预测,有助于临床早期采取防治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1]韩志强,王文华,王彬,等.血小板膜P2Y12受体基因T744C多态性对外伤性脑梗死(PTCI)患者血小板聚合率及疗效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2):233-235;240.

[2]陈小飞,刘文青,王建红,等.ABCD3-I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近期脑梗死风险的评估[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4):474-477.

[3]王慧娟,刘运平,曹妍,等.丁苯酞氯化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5,37(21):3 255-3 258.

[4]王建民,周冬亮,段莉萍,等.ESRS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卒中复发的预测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2015,22(3):346-348.

[5]黄弘杰,林晓元,黄捷.重型颅脑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24例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4):69-70.

[6]施红杰,王记记,赵沧海,等.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TIMP-1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2015,15(4):503-506;538.

[7]宋德刚,陈晓雪,张芳,等.局部亚低温对后循环梗死静脉溶栓后患者脑梗死体积及APACHEⅡ评分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6):4 561-4 562.

(收稿2016-01-05)

R743.33

B

1673-5110(2016)17-0097-02

猜你喜欢

格拉斯哥颅脑黏度
有机蜡对沥青黏度影响的研究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高黏度改性沥青黏韧性的影响因素
戴口罩
《圆珠笔用低黏度油墨》等行业标准批准发布
做鬼脸
扩链增黏回收PET的特性黏度和结晶行为研究
圣诞之吻
森林之都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