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亲的来信

2016-01-25马中兴

中国医学人文 2016年11期
关键词:邮递员家书大妈

文/马中兴

父亲的来信

很惊喜,中秋前竟然收到了一封老父亲的来信!离开父母来到异乡不觉间一年有余,虽说隔三差五电话请安,视频连线一睹容颜,但这封来信真的承载了不一样的情感。伴着一缕乡愁,几多思念,满怀温情,对书信的回忆不由自主蔓延开来。

在我最初的模糊记忆里,当兵的三叔、或远嫁的姑妈时隔一个月或两个月就会给家里寄一封信。听到邮递员的车铃声,我们几个小伙伴顾不上玩耍便争先恐后飞奔出去,瞪眼看那个骑着绿色飞鸽自行车的邮递员好帅呀!以至于长大了当个邮递员也是儿时梦想之一。晚饭后,油灯下,一家人围坐的在炕上,听父亲一字一句地读信,奶奶竖起耳朵仔细聆听,或喜、或忧,督促着父亲赶快回信,总是要写上奶奶身体很好,请不要挂念。在信中,我们小孩最关心的是亲人的归期,因为会有好吃的东西,还有盘缠,还有三叔的军帽,戴上很神气……就这样亲人之间朴素纯洁的情感在书信中不断传递。

还记得我上学的时候,那年的暑假天气格外炎热,大人们在田里抢收麦子。邻居大妈家来信了,由于他们不识字,我父亲还在地里,大妈便喊我去给他们读信。我拆开信封,读了起来,当我读出第一句:“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大妈和大伯就哭了,眼泪哗哗地流,原来大妈的儿子跟上货郎去西藏做生意,三年了音信杳无,生死未卜,今天终于来信了!大妈和大伯压抑许久的牵挂和担忧终于释放出来。那时的我还小,还不太会安慰他们,生硬地读完信,就一溜烟地跑了。回家给奶奶说了为大妈读信的事,奶奶说:“这信啊,就是出门在外的人,给家里报的平安,这信来了,娃也就好着呢!”时至今日,奶奶的这句话我还记忆犹新。

长大后在外地读书期间,偶尔也会给家里写信,大体是前面客套一番,然后再说学校又要组织活动等等寄些钱来之类,现想来实在惭愧!父亲总是及时回复,及时汇款,毫无抱怨,每次不忘叮咛和教诲。毕业后回到当地医院工作,一干就是二十余年,由于离家近,再也没有了和父亲的书信往来。一年前,父亲已古稀之年,我却决意离开小城去南方闯荡,惴惴不安中竟然得到父亲极大的鼓励。在离乡之际竟然发现我过往的那些信件仍在父亲的小木箱里整齐安放,有些信封破旧,有些纸张泛黄,但在父亲眼里却视如珍宝,长久收藏……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家书不仅是家庭成员之间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文书,而且还被赋予了更加淳厚的意义,是维系一个家庭乃至家族风骨的精神纽带。家风有了家书的滋养,才延绵不绝,历久弥坚。父亲来信的用意不言自明。

信里父亲独有的笔迹历历在目,看似轻描淡写的家常话,却如同山间潺潺的清泉,碧空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泪光点点中,这些文字仿佛都化成父亲慈祥和蔼的面容,一股久违的幸福热流涌上心头!

令人内疚的是,在电话手机便捷通信的今天,我们早已没有了给父母写信的习惯。作为医生的我,每天要写很多文字,却用刻板的文字在医患之间砌起了冰冷的墙。难道是我们忘记给亲人写信的同时,也忘却了那些美好文字带给人们的温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或许也应该是医学人文的起点和源泉吧!当我们累了、倦了,不妨暂停下来,给父母写封信,给子女写封信,表达我们的情感,传递我们的希望,在这些充满人文情怀的文字背后,就一定能够找到开启医患冰封之门的钥匙。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六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邮递员家书大妈
大妈
清晨忆家书
一封家书
大妈一枝花
重读“红色家书”
快乐的邮递员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大妈?
冬天的邮递员
一封迟到15年的家书
千万不要和大妈讨价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