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材为本 以读促写

2016-01-22张敏捷

语文教学之友 2016年1期
关键词:仿写教材

摘 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较普遍地存在着课文教读同作文训练相脱节的现象。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含英咀华,品味语言;参透教材,依文仿写;向文索题,开发写作能力。这样就能将阅读教学与写作紧密结合,达到以读促写。

关键词:教材;仿写;向文索题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较普遍地存在着课文的教读同作文训练相脱节的现象,致使很多学生在作文时有较大的随意性、盲目性,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诚然,阅读教学有其独立的地位和价值,但为写作教学提供借鉴也应是其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应把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手法、技巧自觉地应用到作文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近几年来,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含英咀华,积累名句,注重品味语言

改版后的语文教材和语文读本是一座富矿,新选文章绝大多数文质兼美,应让学生“身在荆山须识玉”“积学以储宝”,注重对语言的品味与积累。

如何品味语言?绝妙好词要咀嚼,华彩乐意要领悟,但我们更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品味“平淡”之处。因为有些文段看似“平淡”,往往醇厚、深刻、耐人寻味。如在执教《荷塘月色》时,引导学生体味、品析第一段。这一段共四句,第一句直吐真情——不宁静,交代了“文眼”;第二句用了个“忽然”——见出“不宁静”之久之深;第三句写了三件事——“月亮”升高了,“欢笑”听不见了,妻“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三件事与“情”有什么关系?——说明“夜深”了,反衬出心情的这宁静。三句都是写情。特别是第三句,“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手法不可谓不精,写情不可谓不尽。这样才有第四句,“带上门出去”。如此品味语言,学生不但明白文章“哪里写得好”,更懂得了“好在哪里”。

很多文章十分注意动词的运用,善于用恰切的动词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药》第一部分有一段对康大叔的描写。这段文字中的动词个个精当传神,富有表现力。我让学生画出这些动词,认真揣摩:灯笼是“抢”过来的,纸罩是“一把扯下来”的,馒头是“裹了”的,给法是“塞”的,洋钱是“一把抓过”来的,数钱的动作是“捏一捏”,得手后马上走掉,一个凶暴、残忍、贪婪、无耻的刽子手形象活灵活现展现在我们面前。《包身工》中“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等句子,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引导学生就其语言形式从视觉方面去体味,从动态方面去感悟,还设计了“选用动词”“用动词刻画人物性格”等训练题让学生活学活用。

怎样学习语言,学生尝到了甜头,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又积累了写作材料。作文时,或师其意,或袭其神,或沿其形,得心应手,文思泉涌。有一位学生在《奉献一片爱心》中的“光头、赤脚,哧溜着鼻涕,几个半大拉男孩子一下子围了过来”一句,分明套用了《包身工》里的句式,生动地勾勒出失学儿童的形象。

另外,文章中还有一些格言警句,言简意赅,发人深省。我让学生随时摘抄,茶余饭后,随手翻拣,无意之中熟记于心;作文时信手拈来,可为文增色,好句还可长留在记忆深处,终身受用。

二、参透教材,依文仿写,借鉴手法技巧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能否在“破”字下功夫,把课文中包含的“应该怎样写”的道理领悟深刻,并能学习借鉴进而应用于实践之中,是非常关键的。而依文仿写不失为一条捷径。在教读课文时,我注意引导学生领悟作品构思谋篇的精妙之处和起伏跌宕的写作技巧,然后指导学生依文仿写。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虽是悼词,但正文部分却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可用② (③④⑤⑥⑦) ⑧  表示其逻辑关系。第2段提出中心论点,我在教读时,紧紧抓住这一段,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理清论述的思路,并抓住“第一次”(7段)、“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6段)等关键性词句,让学生体会两个“对于”的先后顺序是不可易的,它强调了马克思是一位“科学家”却首先是一位“革命家”,进而领会文章清晰的层次、谨严的结构,感悟作者精密的构思技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模仿文章的论证结构写一篇议论文。教读《土地》一文时,我则引导学生领会如何在记叙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如何以“土地”为线联想到古今中外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并让学生模仿这种写法写一篇记叙文。

在指导仿写时,我提醒学生不能机械模仿,也不要好高骛远,硬学那些一时还难以学到的东西。为《土地》的仿写,不要求学生学习《土地》的波澜壮阔、跌宕恢宏的气势,只求学得“一法”而已。写前,我作了适当点拨,把握好训练坡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提炼主题,力求写出真情实感。我设计了“望着那渐飘渐远的风筝……”等一组片断练习,然后让学生自行命题,写一篇记叙文。由于对写作要领领会深刻,在学生的习作中有人以《老树》为题,以小见大,以“老树”为线,联想到与之有关的人和事:爷爷谢世、初三复读、弟弟辍学……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叙写了“树”中孕含的爱意与深情,歌颂了拳拳的慈母爱,浓浓的手足情,感人至深。

可见,引导学生在学习范文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学习范文的谋篇布局、手法技巧去写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练习法。

三、利用教材,向文索题,开发写作能力

贴近生活的话题,可引起人们的谈兴。向文索题,则不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调动学生研读课文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将阅读和习作、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教材,向文索题,进行训练。为将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改写成记叙文,要求忠于原作主题和主要内容。布置下去有内容、情节、细节、写法等方面有较多发挥,文章写得充实、丰富、具体。这种训练,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再阅读,也培养了学生的选材、联想和想象能力。

我还结合课文教学,指导学生写读后感,评论,培养学生各抒己见,辩证思维的能力。为在教读《石钟山记》时,我反弹琵琶,设计了这样一个作文题: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提出一个著名论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难道凡事“目见耳闻”就能“断其有无”吗?请以《事虽“目见耳闻”也不能断其有无》为题,联系实际写篇短文。

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高,他们认真阅读原文和有关的政治书籍,甚至把毛泽东同志有关辩证法和实践论的文章也找来仔细研读。写出的文章思维活跃,很有见地。有的学生根据事物——变化的道理,来说明不能只迷信自己的“目见耳闻”;有的学生认为“目见耳闻”在任何时候都有其局限性,不能以偏概全;有的学生根据表象往往掩盖了事物的实质来说理;有的学生根据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个逐渐加深的过程来阐明。

总之,学生作文之所以思路狭窄,认识肤浅,常陷于“无事可写,无处落笔”的“言语痛苦”状态,究其原因,这同教师忽视对教材的挖掘、忽视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关系。

作者简介:张敏捷(1970—),女,内蒙古四子王旗第三中学教师,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仿写教材
教材精读
我多想……
两岸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对比研究——兼谈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怎样引导小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挖掘阅读教材, 实践英语仿写
探究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
由仿写到创新,提高中职生写作水平
浅议作文教学的“三部曲”
聋生句法习得与病句消减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