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兼论怀旧作为碎片修复的人文表征
——碎片化与现代艺术

2016-01-22

山花 2015年16期
关键词:现代人现代性艺术家

佟 红

关于碎片化的解读

1.社会形态的碎片化

碎片化是社会形态变化的一个突出标志,当社会从一种低级的形态转而过渡到更高级的形态时,社会将会发生从观念到关系到市场结构的剧烈变化,在这种变化中,人们的价值观将会受到深刻影响,社会的各个阶层在思考方式上将呈现不断分化的态势。过去统一的市场模式、消费模式和话语符号等都将被瓦解,会形成利益诉求和身份地位不同的差异群体。此时,整个社会就会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状态。

2.哲学观点的碎片化

逻各斯作为规律性哲学的代表,是西方哲学经典,它强调现代性即为整体性。而新马克思主义学者赫勒则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她认为现代性不应该被理解为整体性,不能把现代性等同于大团圆或整体一块,而应该将其看作是一块一块的异质。这种概念是对逻各斯现代性概念的颠覆,也给人们留下了足够的思考空间,是对不同观点下视角主义的认可。赫勒是现代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代表,她的思想表现出与传统的决裂,认为一切都是去总体化的存在,一切都是碎片。主张在解构传统的基础上用全新的视角去对待社会、历史和艺术。

3.艺术领域的碎片化

约翰·多恩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他的大量诗作中都呈现出了碎片化的表意倾向。他认为在艺术创作领域,一切事物都是支离破碎的,一致性的事物已经不复存在。约翰·多恩的碎片观反映的是许多艺术家的一种创作观。艺术碎片化实际上是一种心灵的碎片化和审美的碎片化。艺术碎片化观点认为人们所能支配的都是碎片化的时间,而无法完全支配自己的人生,在碎片化的空间内,人们所欣赏的也只能是局限空间内的美,这种审美是碎片化的。心灵的碎片化则诞生于人们深刻的自我认知,使得传统的审美心理、情趣等都发生了变化。艺术家们通过碎片化的处理将完整的作品分割成零散的、破碎的碎片,通过对叙事空间、画面布局和结构等的分割安排,给观众呈现碎片化的视觉和心理体验,之后在观众的心理参与下重组这些碎片,从而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标准。

碎片化与现代性的辩证关联

在物质水平不断改善的社会基础上,诸多学者关于现代性的研究也开始逐渐增多。当一些学者把现代性的目光锁定在消费主义上时,有一部分学者开始关注现代性的另一个标志——人们灵魂的焦虑和忧患。

一些学者把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一些比较普遍又具有代表意义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如哲学家齐美尔把极为普通的“椅子”和“音乐”等作为对象进行现代性的研究。这种关于日常生活的普通记忆与传统乡村经验是存在对立性的,相较于传统乡村经验的系统完整性,这种日常生活的记忆是零碎的、分散的,而且是相互独立的。在这种对立的刺激空间内,一切经验都被撕成碎片。齐美尔的研究使得各种烦琐的碎片元素进入人们的视线,这些碎片元素能够客观真实反映一种生存境遇,对于现代性内涵的解释更为直观。还有一些学者把现代性阐释为一种状态,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詹姆逊,他认为拼接、不完整、不连贯是现代化所呈现的状态,这种状态对应的是人们历史感和完整情感的日渐消失。他对现代化是持批评主义态度的,认为现代化的艺术创作将会表现出浅薄和断裂的特性。人们将会处于一种极度空虚、渺茫的状态。詹姆逊的这种现代性逻辑注定了他的文化意识形态批评的矛盾性。

通过对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关于现代性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碎片化与现代性之间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的,现代性催化了碎片化,碎片化折射出了现代性。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发展经验证明,现代性的最直接呈现就是碎片化,与传统性相对立,这既是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对立,也是碎片化与整体化、统一化的对立。

现代艺术的碎片化历程及表现

现代艺术的碎片化其实与媒体变革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传统时代,艺术的碎片化特色并不突出,而随着数字技术带来的媒体变革时代的出现,使得艺术碎片化得以普遍呈现。瑞典摄影师出版的合并印刷品就是碎片艺术的早期例证。到了19世纪末,一种以蒙太奇为基础的剪辑艺术开始出现,这种艺术手段意味着将完整的东西进行碎片化切割之后再整体化。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出现和深入发展,出现了磁带切割方法,依靠这种技术,诸多电影艺术家对照片与镜头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切割,呈现出了不一样的艺术碎片。到了20世纪中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开始拓展,一些艺术家开始利用计算机保存下来的艺术片断信息进行作品创作,在这个阶段,图像和影视都开始被碎片化,碎片化的艺术开始成为一种前卫艺术。到了21世纪,碎片化仍然是艺术的指向标,新的艺术碎片化形式开始出现,人们开始用手机音乐、手机影院等进行各种艺术作品的解构,碎片化艺术也开始再次进入整体性的轨道中。

碎片化的艺术反映了现代艺术家的一种精神和心理状态。在现代艺术家的视界里,古典艺术家对生活安详的描述已经过时,他们认为现代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躁动、忧虑、虚无,人们的生活就像一团乱麻,已经被现实社会折磨得千疮百孔。基于这种认知,他们认为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碎片,他们开始尝试用艺术从不同的角度和形式来表达这种碎片,从而呈现出一个到处都是废墟、到处都混乱僵化的碎片状态。相对于传统的派别,现代艺术开始向印象派、野兽派、观念艺术和数字艺术等新型的艺术流派发展。这种巨变从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可以窥见一斑,如《蒙娜丽莎》营造的整体和安详艺术到《格尔尼卡》营造的躁动、破碎,整一的逻各斯已经被碎片所颠覆、解构和取代。荒诞派的现代艺术家认为人们所存在的世界是一个没有意义、没有目的的世界,人们处于分裂崩溃中,这是一个荒诞的世界。在这个荒诞的世界里,人们没有寄托和依靠,只能唯我独尊,孤独前行。印象派的现代艺术家认为世界是瞬息万变的,这种多变甚至能让人疯狂。他们执着地用非整一的形象,用手中的笔触,来描述世界的各种微妙变化。印象派艺术家们的执着追求背后实则反映出了他们强烈的心理焦虑。在这种焦虑的支配下,印象派艺术的代表梵高带着痴狂、带着神经质走向死亡。梵高的死代表着很多印象派艺术家的精神焦灼,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他们内心的诉求找不到寄托,他们的精神找不到依靠,他们不解于人生的荒诞,所以寻求死亡的解脱。从现代艺术家的心理和精神状况不难看出,他们都在用一种碎片的方式表达着对所生活的世界的一种反抗和批判。当然,除了批判之外,现代艺术家也有着对社会、对民族等的责任感。即便他们批判社会,但是仍然尝试着用碎片化的表达来传递对于社会的高度责任感。

以设计领域为例,在包豪斯以后,设计领域也迈入了现代化的进程,并逐步发展走向繁荣,在20个世纪中期,设计领域迎来了历史性的变革。设计领域的变革既是观念的巨大变革,也是设计技术和设计媒体的变革。在迈入国际主义之后,以国际主义为代表的设计风格开始广泛流行。在国际化风格之后,欧洲和美洲爆发了各种激烈的社会运动,如学潮运动和女权运动等等,欧洲和美洲社会的矛盾日趋尖锐,在多种矛盾交织下,西方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差异日趋凸显,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反对权威和传统的阵营中,这种挑战也渗透到了艺术领域。这就形成了以解构主义为核心的后现代设计主义。艺术家们坚持用分解的观念进行艺术创作,强调在创作中进行各种打碎和组合,颠覆了过去对统一的过分强调。后现代主义艺术家的解构思潮对逻各斯思想形成了极大冲击,并得到迅速发展。在设计领域也相继涌现出了一大批设计大师,如盖斯布勒和温加特等。这些艺术家坚持用打碎和重构的方式进行平面设计,并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碎片化作品。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设计领域开始出现各种强调隐喻和符号等立场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段,这些分散的多元的观念促使设计领域出现了风格多变的碎片格局。进入到八九十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的大量使用,拓展了设计师的思维和创作手段,借助于计算机设计软件的碎片化处理和整合功能,设计师们按照自己的创作思想对作品肆意进行着各种拼贴和剪接,碎片化的设计随处可见。

怀旧作为碎片修复的人文表征

怀旧在文化意义上是以一种情怀的姿态存在的,但是追溯怀旧的概念根源,可以发现,怀旧蕴藏的是一种精神和心理的状态。早在17世纪,瑞士的一个医生将回家一词和痛苦的状态一词进行连接,创作出了怀旧一词,并将该词释义为强烈的思乡病。从对怀旧一词的溯源可以看出怀旧是由于生活的断裂和碎片而导致的一种心理疾病,其雏形源于心理学领域。之后随着人们对怀旧的关注,怀旧开始成为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对象,并进一步拓展到其他领域和思维维度。发展到最后,怀旧成为了一种现代性的映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科技的不断革新,人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碎片化的时代,碎片展示了现代人的一种普遍生存境遇和状态。在这种碎片化的状态里,现代人恐慌着、焦虑着,在心灵焦虑的同时遭受着精神的冲击和震动。这使得现代人渴望回归到温暖的港湾中去,而怀旧(回乡)是现代人追求情感回归和内心归宿的一种必然选择,是其对抗尴尬的、杂乱的生存处境的一种方式。当现代人行走在车水马龙的街头、迷醉在高科技和灯红酒绿中时,他们心灵深处与繁华、与骚动无关的温情往昔的追忆成为了一种习惯。不能否认,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让现代人的物质追求越发膨胀,物欲、私欲已经充溢了现代人的生存空间,在这种空间里,现代人的精神已近乎疯狂,内心的安静和祥和已经被这种生存空间击得粉碎,现代人正面临精神和心灵满目疮痍的尴尬。而怀旧能够为现代人提供一个暂时栖息的港湾,在怀旧的港湾里,现代人的生活碎片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修复,现代人的心灵和精神创伤可以慢慢得到愈合。人们在尴尬的生存状态下表现出的精神症候能够得到修复和弥补。虽然这种怀旧并不能彻底弥补现代人的心灵和精神断裂,但是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对碎片的修复,这就是怀旧作为碎片修复人文表征的使命所在。

[1][法]弗朗索瓦·多斯.历史学的实践丛书——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M].马胜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罗一平.破碎的逻格斯——西方现当代艺术史中的图像[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

[3]傅其林,赵修翠.艺术概念的重构及其对后现代艺术现象的阐释——阿格妮丝·赫勒的后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J].现代哲学,2008,(4):22.

[4][英]本·海默尔.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M].周宪,许钧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43.

[5]周宪.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M].徐大建,张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英]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M].郁建兴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8][英]齐格蒙·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M].郇建立,李静韬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9]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10]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92.

[11]See Svetlana Boym. The Future of Nostalgia [M]. New York : Basic Books, 2001.

[12][美]查尔士·B.哈里斯.文学传统的背叛者[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43.

[13]Nicholas Dames, Amnesac Selves. Nostalgia, Forfetting, and British Fiction [M].London: 0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猜你喜欢

现代人现代性艺术家
为啥现代人总想静静?
现代人是怎样挖煤的
现代人的避难所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