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意中华成语,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2016-01-12莫彭龄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成语中华传统

创意中华成语,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莫彭龄

(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摘要:文章以中华成语作为切入点,围绕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展开论述,认为:中华成语有着激活传统文化极大的创新空间;艺术地再现成语,可以让传统文化“活”在现实中,可以让一些成语“物化”,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真真切切“活”在我们面前。这些都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走进我们生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华成语;传统文化

收稿日期:2014-12-22

作者简介:莫彭龄(1947—),男,教授。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C-c/2013/03/013)

中图分类号:H136.31文献标志码:A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品读这段话,很是振奋。总书记不仅重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而且给出了方法。一个“活”字,乃点睛之笔,大有文章可做。

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这是一个大题目,也是一个难题目。说是大题目,因为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不能不说题目之“大”;说是难题目,难在传统文化在许多人心里已经比较淡薄,尤其是一些青少年,更是知之甚少。因此,要使传统文化鲜活起来,融入现代生活,走进人们心里,就不能做表面文章,而要扎扎实实地下功夫。在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感到,中华成语是一个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很好的切入点、结合点和创新点。比如,我们创编的《闻鸡起舞成语儿歌操》,让成语在儿歌、体操中“动”起来了;我们设计的成语校园景观,让成语看得见、摸得着了;我们组织师生编排的成语类的歌舞、小品、相声节目,让成语能够唱、能够演了;我们正在设计的中华成语博览馆,更是让成语“活”起来的积极探索……凡此种种,都是创意中华成语,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走入现代生活、走进人们心里的有效尝试,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中华成语具有激活传统文化的巨大创新空间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但创意中华成语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也是比较好的结合点和创新点。这是由中华成语的特点所决定的。

中华成语,不仅是语言的精华,而且是文化的精华。成语保留了几千年来的语言文化信息。出自《论语》的成语有几百条。这几百条成语,是《论语》的精华所在。不仅如此,成语还是语言文化的“活化石”和“全息元”。说是“活化石”,是指成语一方面比较多地保留着古代语言文化的遗迹,另一方面她又在现在的生活中“活着”,被运用着。说是“全息元”是指她像微缩景观“锦绣中华”那样,是中华语言文化的一个缩影。这种“活化石”和“全息元”的特点,标志着成语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显示出成语具有极大的传统文化开发价值,也是她能使传统文化“活”起来的理据所在。

成语不仅保留了古代语言文化的遗迹,还在现代汉语中广泛运用。从少年到老年,从文化程度较低的人到文化程度较高的人,都能脱口说出一些成语。“你不要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就斤斤计较”,卖菜老大娘一句话,两条成语,用得非常贴切。这位卖菜的老大娘,只有小学文化,但能准确说出两条成语,可见成语的大众性和普及性,也说明成语就“活”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有名的成语,如愚公移山、刻舟求剑、画蛇添足、一马当先、对牛弹琴、龙飞凤舞、走马观花等等,几乎家喻户晓。成语这种大众性、普及性的特点,十分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

由此可见,一方面,成语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它又有着极为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这些,都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极好条件。可见,中华成语有着激活传统文化的极大的创新空间。

二、艺术再现成语,让传统文化“活”在现实生活中

成语可以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让观众看得见、听得见,甚至摸得着。

成语“高山流水”,语本《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1]361这个千古佳话,几乎家喻户晓,反映的是传统文化中的友谊观,在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影响。今天来看,它可以用多种艺术手段来表现,如音乐、绘画、书法、雕塑、动漫等等。仅音乐一类,就有古琴曲、古筝曲、二胡曲等多种名曲,多种版本。假如演奏成语“高山流水”的曲目,展示成语“高山流水”的书画,就能让人们领略这条成语的意蕴;假如展示“高山流水”的雕塑,再现当年的情景,更能使人们走进画面,体会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深情。这样,对成语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入,成语“高山流水”也就“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活”在我们的心里了。汉语成语有成千上万条,其中相当一部分有故事、有情节,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从艺术角度对成语进行系统的开发,创作出一批质量上乘的成语艺术品,就能让成语“活”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能让传统文化“活”在我们的生活中。

成语也是文学创作的优质素材。江苏《关心下一代周报》开设了一个特色栏目《成语新说》。这个栏目的创新之处是将成语与现实生活结合。如《拔苗助长》这篇新说,从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说起,联系到许多家长不顾孩子的成长规律,过分加重学生的负担,企图“拔苗助长”,结果适得其反。这就是将成语用于现实生活。这也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方法之一。常州市新北区百草园小学与常州市成语文化研究会联手推出了《闻鸡起舞成语儿歌操》,整个儿歌操用了近60条成语,分成立志、诚信、勤学、坚毅、团结、忠孝、修身、取义等8个小节,把学成语、学儿歌、学体操很好地结合起来,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学生们在做操时同时在学习成语,成语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也走进了学生的心里。在这里,既有成语儿歌的吟诵,也有传统音乐的陪衬,还有传统舞蹈的动作。传统文化在学生生活中“活”了起来。用这种方法来接受传统文化,是鲜活的、自然的、富有美感的,大家也乐于接受。同时,这也给我们一些启示:用成语作为切入点、结合点和创新点,结合现实生活,就能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

以成语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有着极大的创新空间。目前,这类题材的作品还很少,精品尤其少见。艺术家在这个领域大有可为。假如我们的语言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在这个领域协同创新,那么,成语类的文学作品、艺术品就会不断涌现。这些作品就会真真切切“活”在我们的生活里,被人们读着、看着、听着、摸着。有着传统文化基因的成语就会走进人们的心里。传统文化也就真正“活”了起来。

三、让成语看得见、摸得着,真正“活”在我们面前

人们一般是在书本上学习成语,在写作时用到成语。如何让成语“活”在我们面前?笔者参加了中华成语博览馆的内容设计,“让成语看得见、摸得着、玩得好”成了设计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事实上,也是可以解决的问题。这也成了让成语“活”起来,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一个重要途径。

其实,许多成语中是有“物”的。《成语百物》[2]这部书把成语中的“物”分成了家具陈设类、日用杂品类、厨具餐具盛器类、文房用具类、服饰鞋帽类、床上用品类。比如“扫榻以待”中的“榻”,“窗明几净”中的“几”;“班门弄斧”中的“斧”,“舞衫歌扇”中的“衫”和“扇”;“拔山扛鼎”中的“鼎”,“釜底抽薪”中的“釜”和“薪”,等等。

有些成语中的“物”,不是显性的,一般人不太了解,如能展示出来,对成语的理解则大有裨益。比如,成语“一概而论”,知道“概”本义的人并不太多。概:古代称量粮食、刮平斗斛的工具。一概:一个标准。用一个标准来加以对待,比喻对所有对象都不加区别,采取相同的处理方式。战国屈原《楚辞·九章·怀沙》:“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唐代刘知几《史通·叙事》:“而作者安可以今方古,一概而论得失。”[1]1295古代升、概见图1、图2。

图1 升

图2 概

图3 雌黄

再如,“信口雌黄”。信口:随口。雌黄:一种黄色矿物,用作颜料,又称鸡冠石(图3)。古人用黄纸写字,一旦写错,便用雌黄涂改。指随口更正说过的话。形容说话随意,不顾事实且不负责任。晋代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1]1220。

又如,“觥筹交错”。觥(gōng):盛酒的器皿(图4)。筹:计数、行令用的竹筹码(图5)。酒器和酒筹错杂放置。形容众人一起宴饮时的热闹景象。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1]378

图4 觥

图5 筹

让蕴含在成语中的“物”形象地展示出来,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甚至可以拿起来玩一下,这就是中华成语博览馆设计者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平时在课堂里讲半天也不太讲得清楚的“概”“雌黄”“觥”等,大家一看,顿时恍然大悟,可能会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这一方面学了成语知识,另一方面学了藏品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成语的数量成千上万,其中可以呈现的相关“藏品”也是成千上万。假如我们系统地展示这些藏品,那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博览馆。内容涉及传统文化中的衣食住行、动物植物、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军事谋略等多个方面。单就艺术而言,就有音乐、戏曲、舞蹈、书法、篆刻、绘画、雕塑等多个方面。如“八音迭奏”这条成语,关联到古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乐器,涉及钟、铃、铙、磬、琴、瑟、篪、箫、笙、竽、缶、埙、鼓、柷、敔等,几乎是古代绝大多数的乐器。这样看来,说中华成语博览馆就是传统文化博览馆一点也不夸张。

让成语“活”起来,其实质也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成语具有雅俗共赏、易学易记的特点。记住了成语,其承载的传统文化信息也就潜移默化地为人们所接受。可见,创意中华成语,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应该引起语言学界、教育界、艺术界、文化界、出版界、新闻界等界别的重视,如能协同创新,出一些精品,那将是功德无量之举。

[参考文献]

[1]王涛.中华成语大辞典[M].新一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聂鑫森.成语百物[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赵青

本刊声明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收录,其作者文章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将免费提供作者文章引用统计分析资料。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猜你喜欢

成语中华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拼成语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