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2016-01-08钟静茹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习惯交流数学

钟静茹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339-02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把良好的学习习惯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或倾向,那就是教育的成功。"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自学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终身受益。下面就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学生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人与人交往中体现出一个人良好修养的重要标志。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聆听教师的讲解和倾听学生的发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训练学生做到:无论是听教师讲课,还是听学生发言,注意力要集中,记住别人发言的要点;在别人发言时,不随意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做出自己的判断,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别人发言后,要学会评价,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虚心接受。这些习惯,他们不能一下子就做到,但持之以恒,坚持一段时间,就有了改善,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就这样慢慢培养起来了。

2.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习和思考是获取知识的两个基本途径。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通过诸如"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你还能想到什么?"、"你能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吗?"等语言,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多想多思;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第三,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的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如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的表达"17-8"所表达的意义,学生一般表达为17减去8得多少,但如果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启发学生从减法的运算名称、意义等多角度进行思考,就会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如"被减数是17,减数是8,差是多少?""17比8多多少?""8比17少多少? ""8再添上几就是17?""17减去多少与8同样多?"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恰当把握时机,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好习惯

在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活动中,善于发现、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问题,质疑问难,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常言道,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敢于提问题的好习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要鼓励学生积极探讨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比较杂,这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问得不好,只要引导得当,学生就会逐渐学会质疑问难,学生的创造力自然就会得到发展。

4.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好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师生平等地对话和交流。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积极发言,乐于表达观点的课堂,然而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羞以表达或表达不准确,对此,首先要做到的是让学生"愿说"。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用爱心和耐心激发学生想要表达的愿望。其次是让学生"会说"。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教材中的资源,并进一步训练学生将观察到的事物,用语言完整清晰的表达出来;还可以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帮助学生明确算理,理清思路,引导学生一边具体操作,一边用数学语言将操作过程有条理的叙述出来。另外,为了帮助学生有条理的进行叙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语言模式,如"我是这样想的 ……"、"我认为……"、"我根据……知道了……"、"从图中,我看到了……"等语句;当学生表达得不够完善时,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修正。通过不断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不断增强。

5.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交流,既可营造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充分发挥认知能动性,又可活跃学生思维,增大思维强度,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从而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和全面,还可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知识技能的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充足的交流探讨时间,诱发学生合作的欲望,放手让学生面对面地共同质疑问难,在合作实践、讨论辨别中,使学生养成勤于合作的习惯。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时,需要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自己解答不了,或者因急于知道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迫切需要和别人交流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情境,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

总之,在教学中,良好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只有让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乐于表达、勤于合作交流,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才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习惯交流数学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上课好习惯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