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的做法

2016-01-08徐继萍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品德家乡

徐继萍

c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56-0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为《品德与社会》课程注入新的活力,但是,由于教育教学面对的现实环境依然严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效性仍面临挑战。面对现实,品德与社会教学应从加强道德认知、传承优良传统、贴近学生实际、坚持价值引导、反映真实生活等方面,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本身进行创新,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让课堂学习贴近生活、融入社会、智趣相长。具体做法是:

1.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选取教育资源,让课堂与生活接轨

《品德与社会》课程,立足于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形成体验。让课程回归儿童生活,使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是它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因此教学应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让学生走进生活、回归生活,才能感悟生活,收获快乐新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抓住小学生的特点,从学生自己的世界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让课堂与学生生活接轨,用生活中的例子,引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例如: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吃穿用哪里来》一课中的《到工厂去看看》,教材给我们出示了一个范例:我们去看看工厂,然后通过汽车的制造过程让学生明白每一件产品都经过了许多工人的辛勤劳动,达到让学生珍惜工人劳动成果的目的。为了让学生能对家乡的工厂生产有一个真实的了解,能真切体验和感悟到工人的辛勤劳动,建议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了学校附近的工厂、企业,目睹工人叔叔生产、劳动的经过,学生在那里了解了钳工、焊工、车工、铣床工人的劳动过程,听着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和他们手里丁丁当当响起的锤打铁器的声音,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工人们的辛苦,真切地体验到了劳动者的伟大,从而从内心真正产生了珍惜他们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这种变"小课堂"为"大课堂"的做法,让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具有可操作性,拉近了学生与课本、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课堂再次唱响了生活的欢歌。

2.从学生家乡生活特色中选取教育素材,让课堂与社会相连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自己家乡特有的生活出发,选取教育素材,让学生感受家乡人的生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感受社会、研究社会,从而达到引领学生学会生活的目的。例如今天盘锦在大力开发辽东湾新区,可组织教师以此为教育素材,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变化,感受家乡人民的生活。

3.注重结合各种活动开展教学

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倡导实践、交流及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活动,摒弃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更多地从体验、感悟、理解中让学生受到教益,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多结合各种活动开展学习。如和学生的家庭生活相结合,和学校的艺术节实践活动相结合,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说说、唱唱、画画、看看,这样更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多给学生充分创造的空间,让生活走进学生的认识世界,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有所获。

4.不断充电,完善自我

《品德与社会》教育在于学生生活的积极引导,使学生的生活更闪光彩。其最终目的仍是指向学生的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努力营构生活化课堂。因为德育是情境性教育,只有在现实的人生世界中展开、在具体生活场景中,学生的品德才能养成。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融洽的亲和的朋友,课堂里弥漫、充盈的是宽松的愉悦的氛围。再一点就是鼓励每一个社会教师尽量做到学习场所的生活化。为此要求教师每人自费订阅两种以上教育教学报刊,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用扎实的理论学习为自己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同时,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现代教育理论,如《走进新课程》《现代教育理论》等,靠拢新观念,进行"洗脑"活动,加强认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师们还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登陆盘锦市教研信息中心举办的自己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网站,学习本学科的先进理念,为自己的大脑充电。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品德家乡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夏天的家乡
论茶的君子品德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