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鱼渔新说”谈音乐教育

2016-01-04高菲菲

文教资料 2015年24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

高菲菲

摘    要: 民间流传下来的一些寓言故事经含英咀华后,更明白晓畅供人受用。“鱼渔新说”故事三则虽说只讲了渔翁打鱼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却揭示了一个人圆梦的法则,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本文从渔翁的生活经历中感悟到音乐教育与渔翁成功之路是一脉相承的,阐述学习、实践、创新既是渔翁成功的秘诀,更是音乐育人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鱼渔新说    音乐教育    教育哲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寓言故事早就耳熟能详。所谓“授人以鱼”,指教给他人一种知识以解一时之饥;而“授人以渔”则是教给他人一种学习方法,使其终生受益。最近偶得“鱼渔新说”故事三则,听后颇受启发,结合学校当前音乐教学,笔者认为:“鱼渔新说”的内涵可折射出音乐教育之哲理。

一、重在同向,贵在学习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一位智慧长者的恩赐:一篓鱼和一根鱼竿。一个人要鱼,一个人要竿。得鱼的人原地煮了鱼,以解一时之饥,没过多久便饿死了;得鱼竿的人忍饥挨饿,艰难地向海边走去,最终力尽人亡。同样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智慧长老的一篓鱼和一根鱼竿,他们同心同德、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面对大海,结果很快摆脱了饥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则故事说明了人心齐、泰山移;表明了方向正确是成功的基础,不断学习是成功的保证。

音乐教育同样源于目标执著和善于学习。心中“有谱”就能“坚致为上”,师生“合拍”;心中“没谱”就会各行其是,迷失方向。贝多芬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之所以能赢得如此高的声誉,关键是因为他有崇高的人生理想、热情奔放的性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说:“音乐使人类的精神迸发出火花。”他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在耳聋的情况下完成了旷世之作《第九交响曲》。耳聋对平常人来说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来说是整个世界的死灭。贝多芬非同寻常,因为他心中有盏不灭的灯,即使整个世界死灭了,他的世界却不会死。无数事实告诉我们,音乐教育过程是一个让人树立理想和信念的过程,是一个共同追求美好音乐的过程,是一个共同探求真、善、美的过程。

音乐教育重要的不在“教”,而在“育”,把人原本具有的潜能唤醒、诱发出来。不强调学生认同现成理论,重在培养学生独立的判断能力,不在意学生掌握了多少音乐知识,更注重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通过共同投入和对目标锲而不舍的追求,达到老师和学生心底的共鸣。针对一首乐曲,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琴声各异、和而不同,诠释方式也许千姿百态,但最终表达的意境是一致的。在这样探索真理、共同学习、掌握技能、上下同欲迎接新挑战的状态下,人们的才华得到充分施展,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大家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就像花朵进入了春季,无论风吹雨打,百花齐放终将成为一种必然。

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社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实际上就是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竞争。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陶冶人的高尚情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让学生赢得未来的胜利,奏出人生最动听的音乐,就要将学校变成人生前行的一处驿站,一处厚积薄发的战场。达尔文说:“世界上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给粮食不如给猎枪,给猎枪不如给智慧”。古往今来,音乐教育一直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培养健全人格著称。它能让学生乐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智慧学习的能力,一旦学生学会并养成了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形成了自主学习能力,就能不断举一反三、自我强化,就能在茫茫学海中自由游弋,在蓝天白云间自由翱翔。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说明学习不仅重要,更是人们生存发展的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只有授之以方法,调动师生学习自觉性,才能发挥其智慧和创造力,让师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游刃有余,在未来舞台上奏出一首首悦耳动听的圆梦之歌。

二、重在感悟,贵在实践

从前,有个老渔翁很会打鱼,但他的三个儿子却技艺平凡,无论他怎么教,三个儿子总是赶不上他。有一天,老渔翁跟一个路人说:“我每天打鱼的时候,都把三个儿子带在身边,可是这么多年,他们总是不得要领,这是为何?”路人听了,笑了笑说:“你总是手把手地教他们,而不是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实践,他们怎能体会打鱼的奥妙呢?”老渔翁听后,恍然大悟。这则故事说明“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和学了知识不会应用的人”。表明学习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是学习的目的。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音乐教育与渔翁教子一样,不看过程只看结果。这就需要老师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秉承清华大学“行胜于言”的校风,将教学重点从讲台转到舞台,从纸上谈兵转到战场用兵。老师有义务“传道、授业、解惑”,更有责任甘为人梯,为学生成长铺路架桥。一首乐曲的演奏离不开音准、节奏、强弱、快慢等,教学中老师一方面要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有效用好时间,将准备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知其然,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知行统一,在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将老师讲的一些原理、原则、方法等转化为技巧和技能,从而实现形神兼备,奏之有道,使学生做到“知其所以然”。

古人云: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音乐走向大众,使学生在实践中历练成长,在活动中体验到音乐的高雅振奋和快乐,从中切磋琢磨、积累经验、大显身手、各显神通。如我们在教学探索中将手风琴集体课从课堂教学变成了广场实践,从只演奏给老师看到演奏给百姓看。这样学生不但得到了锻炼,老师也从空谈变成了务实。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的那样:“老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难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这种启发式教育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全新认识,从而达到了共同研讨、相互启迪、集思广益、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首乐曲演奏得好听与否,听众说了算。要演奏得打动人心,就需要演奏者融入对生活的感悟。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从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的,对作品的生活环境不熟悉或生活经验不丰富的学生,就很难与作品产生共鸣。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演奏传统曲目时普遍不如演奏现代作品溜,特别乐曲中慢的段落处理不如快的段落——如当代作品《牧民之歌》,学生在快的段落演奏得非常干净、到位,但是一到要味道、要韵味的地方,部分学生似乎就处理得有些生硬,不能得心应手。因此,重视技巧的同时把握作品的内涵和韵味就显得更加重要,这就需要演奏者不断深入生活、拓展人文知识、扩大知识面,加深对生活的感悟。就像人们常说,作曲家关在房间里是写不出好作品的,同样把搞演奏的人关在教室里,即使有了好的曲子也演奏不出味道。

李庚南认为:“学生不是靠教师教会的,而是自己学会的,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主动地看、听、问、议、练、记等学会的。”这说明老师不但要“行为人师”,还要让学生“府而读、仰而思”,更要让学生“起而做、躬而行”,这样“知”才能变成“行”。正所谓:是酸是甜,尝过的人才能明白,是远是近,走过的人才能知道。学生通过实践对书本知识进行了温故知新,对音乐作品的表现有了更深理解,从而把枯燥无味的音乐符号变成了生动有趣的音乐画面,获得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感悟,达到了知行合一、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重在变革,贵在创新

从前,有两位渔夫总是结伴打鱼,然而,他们的收入差别却越来越大,一位渔夫按传统做法不论鱼的种类如何,将打到的鱼按重量卖,一网一网的鱼都卖出去了,看上去收入不少,结果却并不理想。另一位渔夫打到鱼后,按照鱼的种类、大小分类定价,对量多价廉的鱼进行深加工,因为市面上不同的鱼和同一种类大小不同的鱼,它们的价值是截然不同的,结果变革创新的渔夫收入越来越高,自然就在情理之中。这则故事说明变革出财富,创新出效益,表明科学创新是实现变革的有效手段,成功变革是科学创新的必然结果。

音乐教学同样如此。一些老师习惯于传统教学,他们以刚性必修课程为载体,以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为途径。老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好坏看个人,虽然老师按计划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如期毕了业,但就业率却逐年下降。然而,笔者所在学院采用“给学生以自由、主动、兴趣、探索”的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张扬个性。“一脸之戏在于眼”,梅兰芳为了练就一双传神的眼睛,特地养了鸽子,天天放飞,鸽子飞远就看远,飞近就看近,坚持了数年,眼神练得炯炯有神。这种气场让坐在最后一排的观众都能感觉到梅先生的眼神在注视着他。通过制订一人一计的成长规划,实施一人一策的“眼神”训练,学生个个身价倍增,就业率逐年提高。

创新是音乐教育的灵魂。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谈创新,说明创新已成为一种共识。但问题是我们需要静下心认真思考,是什么阻碍了创新。笔者认为,影响音乐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受传统教育机制和体制的制约,为了保证学生如期毕业,大家只能追求“四平八稳”,导致办学理念陈旧,文化含量贫瘠,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量雷同。要营造创新氛围一方面需要机制体制创新,另一方面需要社会提供更多能激发创新活力的文化环境。好的作品在审美上有一定的共同之处,那就是色彩斑斓、旋律优美、意境深远。音乐教育就是让更多人在音乐天地里摸爬滚打,用所思所想,尽情触摸社会生活,从而做到“未来世界,音为有你”,这样才能让中国音乐文化充满生机,活力无限。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一个时代进步的后备力量。创新是一个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必备的基本素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社会、国家对我们的最基本要求,音乐教育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最好抓手。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世界在变,创新不变”。教育工作者要站在时代前沿,大力发展创新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独立探索和大胆探索的精神,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探索和独立发现。创新精神重点在让学生立足当前、脚踏实地、着眼未来,实现远大理想。

创新需要知己知彼,敢为人先。音乐是无国界的,中国人搞音乐创作,得以中国这片热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借鉴外国的同时更需要结合中国实际,脱离实际讲外国音乐,只能是新版、新译,而不是创新。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检验自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新思维、新方法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判断正误。因此,只有敢于创新,才能让自己与众不同;只有勇于实践,才能让创新得到升华;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证社会充满生机,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综上所述,“鱼渔新说”虽说只是讲了渔翁打鱼过程的一些现象,但提供了正反两面的教材,揭示了一个人圆梦的法则,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世间万物,事理想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比别人有更强的竞争力,强大的竞争力正来源于他较强的学习力、实践力和创新力。这为音乐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学生的追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王耀刚.“鱼渔新说”与企业管理.中国电力新闻网―www.cpnn.com.cn.日期:11.10.28.

[2]经典语录大全.来自互联网www.duzhebao.com/yulu/jingdian/.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译者: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出版年: 1996-6-1  ISBN: 9787504116093.

[4]李庾南,陈育彬.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30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年,2007-10  ISBN: 9787107205057.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
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探讨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传播的必要性
贵州民歌引入音乐教育的策略分析
浅议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与学生创造力培养
新时期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传递的关系及实现策略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新时期高职音乐教育的思路初探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