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古典诗词的赏析之根
——试析诗词鉴赏中的几种误读现象

2016-01-04吴娱

文教资料 2015年24期
关键词:小序赏析诗词

吴娱

(陇东学院 文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把握古典诗词的赏析之根
——试析诗词鉴赏中的几种误读现象

吴娱

(陇东学院 文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赏析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好意蕴,传承经典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本文就目前诗词赏析教学中容易出现的一些误读现象,从赏析作品的文字、作者、情感、风格四方面提出对策,以期达到补益教学的作用。

诗词赏析 语文教学 误读现象 人文素质

学习和欣赏古典诗词要达到较高欣赏层次,读者必须用心去读、去体会。但心灵的投入并不完全代表对一个作家或一首作品的完全掌握。有的时候,因为其他一些因素的制约,读者会走入诗词鉴赏的误区。本文通过分析这些现象提出解决办法,希望对传统诗词教学有所帮助。

一、避免对文字的误读

古人说“诗无达诂”,指对一首诗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尽管如此,作品的解读却不能没有合乎情理的相对客观标准。要读懂作品,我们需要对一首诗词的关键字句都正确理解。由于汉语言的发展变迁,诗词中的很多字词和典故对今天读者而言已经比较陌生,需要借助相关工具书加以理解。有的诗词虽然写得通俗,看上去没有艰涩的字词和生僻的典故,但不一定一读就能理解深透,需要在意象上琢磨和品味。意象是能构成意境的诗词中的具体形象,这种形象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如诗词中的残月、阑干、衾枕、残灯、孤雁等事物就是一些常见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寂寞哀愁的意境。如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一首,其中“玉炉”、“红蜡”、“画堂”等意象看似是古代的日常用物,但结合文化背景,才知道这些都是富贵人家才有的用物,词中借这些意象反映一个大户人家思妇独处时的寂寞和哀愁。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我们欣赏古典诗词从领略、把握诗词的意象、意境入手,才能真正理解诗词那种深邃、优美的境界和艺术魅力,而非仅对文字的浅层次认识。

读的过程还要注意推敲关键词句,揣摩词语的隐含信息。如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句,“英雄”一词这里并不单指作者一人,而是古今英杰共同情感的总括。又如婉约词表达情感的特点就是含蓄,姜夔的《江梅引》(人间离别易多时)一词中有“宝筝空,无雁飞”一句,以宝筝无人弹奏,委婉道出自己与昔日情人不能相见的事实,全由曲笔传达,用景写情。景中寓情,就是词含蓄表达情感的一个体现,从而形成意境美。所以,当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把内容高度浓缩起来,表现作品的艺术和思想时,更要注意推敲语言的内涵而避免误读。

在具体字词理解过程中,还要注意作品有无小序。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辩·小序》中说:“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对大序而名之也。”[1]P65诗词作品有解题或小序,会告知读者一些创作缘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的主题,避免对内容的误读。如姜夔《江梅引》的小序云“丙辰之冬,予留梁溪,将诣淮而不得,因梦思以述志”。丙辰是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这一年的冬天,姜夔住在无锡梁溪张鉴的庄园里,此时正值园中腊梅绽放,他因见梅而想起远在安徽合肥的恋人,作此词藉记梦抒发相思之情。有了小序的说明,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词的主旨。

二、避免对作者的误读

在作品赏析过程中,由于学生多“背负”文学史上的定论去感受、认识某位作家的作品,因此理解容易偏颇,要么一味说好,要么一味说不好。如对名家的作品总认为是好的,对今天文学史上评价不高的一些时代、流派的作品(如宫体诗、花间词),往往认为没有佳作,这其实是作品赏析的隐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今天几乎成为学习苏轼豪放词作风格的代表作,学生在潜意识里总对它的艺术价值高唱赞歌。沈祖棻在《关于苏轼词评价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肯定苏轼对词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指出苏词的一些负面问题,如认为苏词“放旷清浅,也就是感情的深度不够。这正是苏轼对生活往往不够严肃、玩世不恭、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决定的。这乃是苏词带有根本性的弱点,即使出之以豪放的风格,也难以弥补它的缺陷”[2]P206。叶嘉莹在《唐宋词十七讲》中说:“苏东坡跟辛弃疾的最好的词,不管他写了多少浩气逸怀,不管他写了多少豪杰的壮志,他们最好的词都应该有一种曲折幽微的美,要把浩气逸怀或豪杰的志意结合词的曲折幽微的特点,这才是他们的第一等作品。”[3]P273如此看来,以豪放著称、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其评价并不是唯一的,不能简单把它看做苏轼词作中最优秀的作品。

另外,对《花间集》里的词,一般都以“倚红偎翠”概括,但是对其中一些具有民歌风味、质朴纯真的作品,却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体会。如皇甫松的《采莲子》,“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词中写一采莲少女因“贪戏采莲迟”,傍晚了还在船头弄水,而且脱

下红裙子将小鸭子裹起来,将女孩儿的活泼顽皮和善良的内心描摹得极其生动逼真,不失为一首佳作。因此,对花间词人的创作一概进行贬低,显然也是不对的。

教学中要避免这种误读,教师需要对欣赏作品的作者材料加以全面了解。此外,掌握学科前沿的研究动向,及时汲取新的研究成果,可以达到少走误读之路的目的。

三、避免对情感的误读

某些时候,虽然词牌下的词题或小序会告知读者一些创作缘由,但如果要深入体会作品,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经历或创作这首作品时的有关背景,这就是深入语境理解作品。孟子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就是指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这对我们正确理解作品有很大帮助。诗词作品是作者在特定时期思想感情的反映,既离不开作者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更离不开产生作品时的具体环境和事件刺激。如果不了解作者的有关经历和思想,就无法正确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也不能全面了解作者创作情感的“爆破点”。如欧阳修的的词继承了晚唐五代的词风,以写男女恋情为主,但有少部分表现的是作者自己的生活感受,如《采桑子》: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乍看这应是一首赏景抒情之作,写的是作者初夏时节在安徽颍州(阜阳)西湖观赏荷花的愉悦心情。结合此词的创作背景看,其时正是欧阳修晚年从官场退休之后。因此,词中表达的狂放情怀便尤其引人注意。欧阳修一生在官场中起起伏伏,几次遭贬且多受毁谤,但都未改豁达心胸。这组晚年作于阜阳西湖的《采桑子》十首,更可见出他历尽波涛后的坦然心境,与一般赏景词表现的心境在思想高度上还是有区别的。又如陆游《钗头凤》(红酥手)中的“东风”一词,汉语中一般将其解释为“春风”,这是由《礼记·月令》中“(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而来的[4]P454。在这首词中,作者却说“东风恶,欢情薄”,“东风”则成为拆散他与唐婉婚姻的“恶风”,完全以主观情感颠覆春风带给人的美好感受,这就是“景语皆情语”的一个显著体现。在这里,如果不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读者就无法理解“东风”在词中的释义。

在古代,儒家思想是支撑士大夫人格的主要思想,但是历史上除了屈原,再没有一个诗人像杜甫那样,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怀国家、君王和百姓。他晚年到夔州后写的《咏怀古迹》五首中,共缅怀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五个古人。五个人中四位都是男性,或是大文学家,或是英雄豪杰,唯独王昭君是一个不幸的女子。全诗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胡震亨《杜诗通》对此评价“‘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他说这首诗的头起得不好,崇山峻岭一路飞奔这样雄伟的气势,应该说这里诞生了某一个英雄人物才对,可是诞生的却是王昭君这个弱女子,这两者不相称。但后来吴瞻泰《杜诗提要》却说杜甫这两句诗可用八个字来评价:“窈窕红颜,惊天动地。”对此莫砺锋认为吴瞻泰的解读是符合杜甫的原意的,因为在杜甫心目中,王昭君就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王昭君远嫁匈奴,使南匈奴和汉朝接连四十年间没有发生战争[5]P59。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胡震亨就是因为没有感知到作者的情感因素,才误解了这首诗的涵义。

四、避免对风格的误读

伟大作家的作品都有鲜明的风格,有时风格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如唐代的王维以风格澹远的山水诗闻名,但在青年时代,与当时很多志在功业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他也写下了很多气势豪迈的边塞诗。《使至塞上》、《从军行》、《陇头吟》、《老将行》、《观猎》、《出塞作》等诗作的风格,与他那些富有禅意的山水田园诗相比就迥然不同。因此,如果忽略了作家风格的多样性,形成对其作品的狭窄认识,就会造成对作家本人和作品的曲解和误读。如宋代的词家,很多都兼擅婉约与豪放两种风格,苏轼、辛弃疾既有力拔千钧的豪气,又有缠绵悱恻的柔情。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写杨花的娇柔,“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词的情调幽怨缠绵,借物拟人,有神无迹,在婉约词中称得上品。辛弃疾也有一首著名的婉约词《祝英台近》写女子的春愁,“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与其在诸多词中抒发的男儿气判然有别。张炎《词源·赋情》评其“景中带情,而有骚雅”[6]P113,黄苏《蓼园词选》进一步说:“按此闺怨词也……而借闺怨以抒其志乎!”[7]P64由此可见,同样的主题可以用不同风格表现。能擅长不同的风格,说明了作家的卓越才情。宋词作家中李清照也是如此,既有悠长相思柔情的抒发,又有“九万里风鹏正举,篷舟吹取三山去”(《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的高扬豪情,而她在《夏日绝句》中表达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志向,更令人对其个性才情感慨不已。作品的风格是作家精神气貌的一个集中体现。学生掌握的古典文学作品数量有限,很容易将作家的风格笼统地断定为一种,因而产生误读,所以这一点是赏析诗词时特别要注意的。

前人认为读懂一首诗词,需要一定的古汉语基础,即“通训诂”、“明典故”,今天有大量可供查找的工具书和前人的注释可以提供帮助,只要学的人有心,问题就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在工具书能解决的范围之外,还要学会正确、有效的欣赏方法。好的欣赏方法能将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变成一个有效的再创造过程,从而达到准确、深入剖析诗词的目的。

[1]徐师曾.文体明辩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沈祖棻.宋词赏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莫砺锋.莫砺锋说唐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6]张炎著,夏承焘,校注.词源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7][清]黄苏,周济,谭献.清人选评词集三种[M].济南:齐鲁书社,1989.

猜你喜欢

小序赏析诗词
胡安国《春秋传》征引诗小序考
伦理与自适:《归去来兮辞》小序中所揭示的陶渊明归隐原因分析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诗词之页
步辇图赏析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芮良夫毖?小序》研究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如何写好志书小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