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内镜下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对变异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疗效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2015-12-29姜双仙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年19期
关键词:鼻内镜炎性因子

鼻内镜下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对变异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疗效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姜双仙

(上饶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江西上饶334000)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对变异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疗效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该院行鼻内镜下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治疗的伴鼻中隔偏曲的变异性鼻炎患者126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同期行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治疗的伴鼻中隔偏曲的变异性鼻炎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相应的手术治疗且术后均计划随访1年。于治疗结束时统计两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T0)及术后1 d(T1)、1 w(T2)、1个月(T3)、3个月(T4)、6个月(T5)和1年(T6)时检测患者自觉鼻塞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得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同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4、IL-6等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疗效显著者比例高于对照组,治疗无效者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S评分和血清TNF-α、IL-4和IL-6水平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且均于T1达到最高点,并于T6达到最低点。对照组VAS评分和血清TNF-α、IL-4和IL-6水平亦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于T2达到最高点,并于T6达到最低点。观察组T2、T3、T4、T5、T6 的VAS评分和血清TNF-α、IL-4和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鼻中隔穿孔、鼻中隔血肿、鼻梁塌陷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治疗伴鼻中隔偏曲的变异性鼻炎疗效显著,在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控制患者炎症的基础上并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鼻内镜;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变异性鼻炎;炎性因子

中图分类号〔〕R76〔文献标识码〕A〔

第一作者:姜双仙(1971-),女,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临床耳鼻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研究。

变异性鼻炎患者常伴有鼻中隔偏曲,患者鼻塞、流涕等症状更加严重,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现头痛、耳鸣等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单纯药物治疗无法长期有效缓解变应性鼻炎患者症状,鼻中隔矫正术是鼻中隔偏曲的常用治疗方法〔2〕。近年来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发展起来,其在单纯性鼻中隔偏曲治疗中国可取得较好的效果〔3〕。本研究拟分析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治疗中采用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治疗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行鼻内镜下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治疗的伴鼻中隔偏曲的变异性鼻炎患者126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同期行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治疗的伴鼻中隔偏曲的变异性鼻炎患者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过敏性鼻炎处理袖珍参考》中变异性鼻炎的诊断标准〔4〕,均具有前位、后位或高位的鼻中隔偏曲,符合鼻中隔矫正术适应证且均对实验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排除合并其他鼻步疾病、免疫功能缺陷或曾行鼻部手术治疗患者。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入选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中男75例,女51例,年龄15~67〔平均(42.94±12.24)〕岁,病程8个月~10年,平均(4.15±1.18)年。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16~65〔平均(42.71±121.62)〕岁,病程10个月~11年,平均(4.26±1.03)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均接受相应的变异性鼻炎对症治疗,此外观察组均采用鼻内镜下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治疗。

1.2.1术前准备患者术前均常规禁食、禁水、备皮并行气管内插管麻醉,采用1%的利多卡因联合0.1%的肾上腺素液于鼻中隔双面黏膜和骨膜下及切口处进行浸润麻醉。

1.2.2鼻内镜下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于鼻中隔偏曲侧的鼻前庭皮肤和黏交界处行已“L”形的切口;(1)内镜下切开黏和软骨膜并保留中隔软骨,向上向后分离鼻中隔黏软骨膜至鼻中隔和鼻底的交界处;(2)分离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并剥离筛骨垂直板和犁骨对侧的黏骨膜,垂直咬除约2 mm宽的筛骨正中板和部分犁骨,减张第二张力曲线从而使筛骨垂直板和犁骨置于正中位置而不与前端的软骨重叠;(3)分离鼻中隔软骨和下端犁骨及上颌骨鼻嵴并剥离犁骨及上颌骨鼻嵴至鼻底部,由前向后咬除约2 mm宽的犁骨、上颌骨鼻嵴和颚骨鼻嵴,减张第三力曲线从而使鼻中隔下端的骨质减张并居于正中位不与上端的骨质和软骨重叠;(4)此时方形软骨前位仍拼去患者可沿偏曲侧行软骨的“田”或“井”形划痕以消除软骨偏曲部表面应力;(5)缝合切口处结束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1.2.3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治疗具体见〔5〕。

1.2.4术后处理患者均于双鼻腔填塞膨胀海绵2 d。术后常规行止血、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和鼻腔冲洗等处理。

1.3检测方法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检测两组喷嚏、流涕、鼻塞和鼻痒等症状评分,并根据检测结果统计两组疗效。同时对患者治疗期间鼻中隔穿孔、鼻中隔血肿、鼻梁塌陷、鼻中隔摆动、黏膜煽动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别于术前(T0)及术后1 d(T1)、1 w(T2)、1个月(T3)、3个月(T4)、6个月(T5)和1年(T6)时检测患者自觉鼻塞程度(VAS)得分,并检测同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4、IL-6等炎症因子水平。VAS评分检测由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进行,并于检测前告知患者0 cm处代表无鼻塞,10 cm处代表最严重的鼻塞和不适,刻度值越大代表鼻塞越严重。根据患者的自测结果进行鼻塞症状得分的记录。患者均于受检当日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以5 000 r/min和3 cm离心半径离心10 min后取血清保存于-40℃恒温箱中保存待测。血清TNF-α、IL-4和IL-6水平检测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酶标仪为瑞士Tecan F50酶标仪,人TNF-α ELISA试剂盒由上海西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人IL-6 ELISA试剂盒由北京方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人IL-4 ELISA试剂盒由上海古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操作均严格按照仪器和试剂盒说明书要求进行。

1.4评价方法鼻塞VAS评分标准参与文献〔6〕,疗效评价〔7〕:根据治疗前后患者的喷嚏、流涕、鼻塞和鼻痒等症状的总症状分级计分进行疗效的评价,根据公式“改善百分率=(治疗前症状分级计分-治疗后的症状分级计分)/治疗前症状分级计分”计算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其中改善百分率在65%以上时为疗效显著,25%~65%为治疗有效,25%表示治疗无效。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χ2检验、t检验。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与对照组〔显著5例(16.67%),总有效率83.33%〕比较,观察组疗效为显著的患者(48例,38.01%)和治疗总有效率(96.83%)均提高,治疗无效的患者比例〔4例(3.17%)vs 5例(16.67%)〕降低(P<0.05)。观察组有效74例(58.73%),对照组20例(66.67%)。

2.2两组不同时期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观察组血清TNF-α、IL-4和IL-6水平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T1达到最高点,T6达到最低点。对照组血清TNF-α、IL-4和IL-6水平亦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T2达到最高点,T6达到最低点。观察组T2、T3、T4、T5、T6 的血清TNF-α、IL-4和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期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 s)

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3两组不同时期VAS评分比较观察组VAS评分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T0时(8.52±1.16)分,T1(8.84±0.61)分,T2(5.24±1.16)分,T6(3.52±0.26)分,T4(2.06±0.48)分,T5(1.52±0.36)分,T6(0.85±0.16)分。T1达到最高点,T6达到最低点。对照组VAS评分得分亦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T0(8.49±1.23)分,T1(8.81±0.63)分,T2(7.53±1.43)分,T3(5.46±0.84)分,T5(2.42±0.41)分,T6(1.82±0.47)分。T2达到最高点,并于T6达到最低点。观察组T2、T3、T4、T5、T6 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2.4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鼻中隔穿孔(0 vs 1例)、鼻中隔血肿(1 vs 1例)、鼻梁塌陷(0 vs 0例)、鼻中隔摆动(0 vs 0例)、黏膜煽动(0 vs 0例)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1.59% vs 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变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炎,是常见的呼吸道变异性疾病,是由IgE介导引发的I型超敏反应。IL-4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8〕。IL-6、IL-10、TNF-α等多种炎症因子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发展中亦具有重要作用〔9〕。变应性鼻炎患者常伴有鼻中隔偏曲,而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可进一步加剧患者鼻塞、喷嚏、流涕等鼻部症状,同时亦可导致睡眠不良、头痛的发生,影响患者的记忆力,从而影响患者症状的学习或工作,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10〕。药物保守治疗虽可在一定程度上短期进行变异性鼻炎症状的控制,但其长期治疗效果欠佳,临床疗效不一。近年来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因其操作简便且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等有点而在临床上得以推广使用〔4〕。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单纯性鼻中隔偏曲操作简单且疗效好,因此其在变异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治疗中亦可能取得较高的治疗效果。明确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变异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的疗效及其对变异性鼻炎相关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可为变异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手术治疗方法的改善提供依据。

本研究结果提示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变异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可有效缓解患者喷嚏、流涕、鼻塞和鼻痒等症状,提高治疗效果。由于其手术切除部位少,手术操作简单,术中出血量少且手术时间短等,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采用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变异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后患者术后1 d内的血清TNF-α、IL-4和IL-6等炎症因子水平可出现升高,患者鼻塞VAS评分亦升高,鼻塞症状加重,这可能与手术创伤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影响相关,其后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和手术创伤的恢复,患者鼻塞症状得以明显缓解,血清TNF-α、IL-4和IL-6等炎症因子水平降低,炎症状态和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得以控制。且采用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变异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并不会增加鼻中隔穿孔、鼻中隔血肿、鼻梁塌陷、鼻中隔摆动、黏膜煽动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偏小,且变异性鼻炎伴鼻中偏曲患者症状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受个体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明确鼻内镜下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对变异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疗效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需更大样本量的进一步全面研究。

4参考文献

1刘卫红,王陈荣,姚琦,等.聚焦超声与低温等离子治疗伴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疗效比较〔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27(14):760-3.

2张罗,王成硕,王向东.过敏性鼻炎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32(2):86-8.

3熊美华,操建.鼻内镜下二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J〕.实用临床医学,2014;15(5):95-100.

4Bousquet J,Reid J,van Weel C,等.过敏性鼻炎处理袖珍参考2008〔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09;3(2):154-60.

5汤建芬,耿曼英,魏秀芬,等.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96例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7):31-2.

6张文,韩想莉,刘小娥,等.盐酸氮卓斯汀鼻喷剂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3):353-5.

7张静,孟令民.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4;43(23):3065-7.

8Li ZP,Yin LL,Wang H,etal.Association between promoter polymorphisms of interleukin-4 gene and allergic rhinitis risk:a meta-analysis〔J〕.J 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og Med Sci,2014;34(3):306-13.

9Pelikan Z.Cytokines in tears during the secondary keratoconjunctival responses induced by allergic reaction in the nasal mucosa〔J〕.Ophthalmic Res,2014;52(1):32-42.

10黄定强,石向阳,杨海波,等.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加下鼻甲重塑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J〕.中国内镜杂志,2011;17(1):59-61.

〔2014-11-27修回〕

(编辑袁左鸣/滕欣航)

猜你喜欢

鼻内镜炎性因子
研究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
平喘固本汤治疗COPD稳定期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
鼻内镜鼻前庭囊肿手术疗效分析
支撑喉镜联合鼻内镜下射频治疗会厌囊肿疗效观察
鼻内镜下鼻中隔手术致鼻中隔穿孔的临床分析
脑梗死后炎性因子的动态变化研究
长骨骨折患者急性期外周血各类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分析
米诺环素联合奥硝唑治疗17例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
辛伐他汀治疗老年慢性肾衰炎性因子及血脂代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