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阳还五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中风24例

2015-12-27张文静徐向青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二陈汤性温中风病

张文静,徐向青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

补阳还五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中风24例

Buyang Huanw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Erchen decoction on stroke

张文静,徐向青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口服补阳还五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对照组24例口服阿司匹林治疗。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中风恢复期疗效肯定,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中风病;补阳还五汤;二陈汤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据调查研究,中风已是我国居民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又因其具有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已成为当今社会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本病起病急骤、发病突然,“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急速”;临床表现多样,变化多端,有晕仆、抽搐,与自然界“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古代医家取类比象而名之为“中风”。因其发病突然,也称之为“卒中”。应用中医药治疗中风病,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长期以来在我国国民保健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我国临床医学的一个特色。笔者在总结历代医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方选补阳还五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病例24例,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2年3月-2013年3月山东省中医院脑病科专家门诊收治的中风患者,入选者共48例。根据SPSS11.0软件生成的随机表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43岁~77岁,平均63.5岁。对照组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55岁~76岁,平均62.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脑出血、脑梗死诊断标准》[1],并经CT或MRI证实的脑卒中病例。中医诊断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补阳还五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炙黄芪60 g,当归12 g,赤芍12 g,川芎20 g,炒桃仁12 g,红花10 g,清半夏12 g,陈皮12 g,茯苓30 g,炙甘草8 g,枳实12 g。若气虚甚者黄芪用至90 g,加黄精30 g;痰盛者加制胆星10 g;热盛者加丹皮15 g,栀子9 g;痰阻伴食滞者加神曲、焦山楂、麦芽、莱菔子各15 g。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服2次,14 d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治疗14 d。

3 结 果

3.1 疗效标准

3.1.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4]。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证候积分减少≤95%。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30%≤证候积分减少<7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3.1.2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标准判定神经功能损害评分及临床疗效[5]。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3.2 疗效观察

3.2.1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

表1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例)

由表1可知,治疗组治疗后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率为79.2%,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2.2 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比较 结果见表2。

表2 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比较 (分,x±s)

由表2可知,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中风是中老年常见疾病,其发生并非偶然,而是有很长时间的积累,正如王清任所言“人云因跌仆得半身不遂,殊不知非因跌仆得半身不遂,实因气亏得半身不遂,以致跌仆”。其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互为因果。在此基础上,不同医家强调各自观点。《素问·风论》指出“风之伤人,或为偏枯;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提出中风可由外邪入中所致。《灵枢·刺节真邪》指出“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提出荣卫不足是中风偏枯的基础,而外邪入中是病因。金·刘河间以内风立论,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中提出“中风偏枯者,由心火暴盛,而水衰不能制,则火实克金,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胜,而兼于火热,则卒暴僵仆”,指出中风乃平素将息失宜、情绪波动所致,为内风。元·朱丹溪指出“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认为中风其病机为血虚痰浊盛。

笔者在总结历代医家理论,结合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认为中风病恢复期的病机多属气虚血瘀痰阻。中风病的病人或素食肥甘厚腻,形体肥胖,或素体久病,脾胃虚弱,痰浊内生,阻于中焦,郁而化热。痰热中阻,枢机不利,清阳不升,气血不能上承,脑窍失养。胃气不降,传化失常,浊邪不降,痰热不去,转而上逆,上扰脑窍,浊毒损及脑脉脑络,神机失用,发为中风。补阳还五汤为治疗气虚血瘀中风恢复期的代表方剂,出自《医林改错》,王清任言常服可保病不加重。笔者根据前人的经验及临床经验选用补阳还五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血瘀证取得较好疗效。方中重用黄芪补气升提为君,以使气旺而促血行,祛瘀络自通;当归味辛甘、微苦,性温,养血活血、化瘀通络,半夏味辛性温,燥湿化痰、健脾和中,二者共为臣药;川芎味辛性温,赤芍味辛、苦,性微寒,桃仁味苦、甘,性平,红花味辛、甘、苦,性温,四药共助当归以活血祛瘀通络;茯苓味甘、淡,性平,健脾祛湿,枳实味苦,性微寒,破气消积,陈皮味辛、苦,性温,行气消胀、燥湿化痰,三药助半夏理气化痰,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为使药。综合本方,结构严谨,散收结合,标本兼顾,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化痰通络以治标,补气而不壅滞,活血、祛痰又不伤正。据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具有强心、降压、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并含有抗氧化抗衰老活性物质;当归可以调节免疫力、抗动脉硬化;半夏有降压、抗凝血作用;川芎可扩张血管、显著增加冠脉血流量;桃仁和红花具有抑制凝血的作用,桃仁还可以抗炎、抗过敏,红花可增加心脏的收缩及扩张,并可扩张侧支循环,增加脑缺血区的血流量;茯苓有利尿、镇静的功效,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癌、抗肿瘤;枳实和陈皮均可以强心、利尿、扩血管,枳实还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陈皮可以抗动脉硬化。

中风的治疗非一日之功,除需要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外,中医治疗对其恢复也有明显的疗效。本组观察显示,应用补阳还五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中风恢复期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且中医证候及神经功能好转程度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提示我们应充分利用中医药的优势,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

[1]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项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79.

[2]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中风病中医断疗效评定标准[J].中国医药学报,1986:33.

[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S].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119.

[4]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编辑:梁葆朱)

R255.2

A

1671-0258(2015)01-0052-02

张文静,在读硕士,E-mail:937883692@qq.com

徐向青,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E-mail:happyxiangqing@163.com

猜你喜欢

二陈汤性温中风病
应用中药“二陈汤”合“止嗽散”加麻黄、杏仁、黄芪、党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2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机制探讨
One Case of Professor ZHAO Jun's Effective Intervention in Children's Height After Menstrual Onsets
艾草
暖胃可饮桂花茶
洪雅中草药·低等植物·鬼笔科名录
春节吃豆腐加点料
二陈汤加减影响睡眠期上气道-食管压力研究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