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金匮要略》中的问诊

2015-12-27张世霞李聚林穆俊霞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金匮要略小便津液

张世霞,李聚林,穆俊霞

(1.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2.山西省中医院,山西太原030012)

浅析《金匮要略》中的问诊

Analysis of inquiry in Jingui Yaolue

张世霞1,李聚林2,穆俊霞1

(1.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2.山西省中医院,山西太原030012)

金匮要略;问诊;辨病;辨证

问诊是中医临床诊查病情的重要活动,是中医四诊的首要环节。通过问诊医生能够获得临诊当时所不能感知到的病情,如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患者自觉症状、宿疾、体质及其他与疾病相关的情况,从而为分析病情、判定病位、掌握病性、临床用药提供依据[1]。《内经》云:“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金匮要略》(《金匮》)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诊治杂病的专书,书中对脉象的论述甚为详实,故世人常说“时病重苔,杂病重脉”,但仲景并未忽略问诊在诊治杂病中的重要作用,兹就全书中涉及的问诊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浅析。

1 问诊内容

1.1 现有症状

1.1.1 寒热 寒热为临床常见症状,根据患者描述的寒热表现,可以为判断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提供一定的依据。如痉病为患者素体津液不足,复外感风寒之邪,邪气阻塞或外邪入里化热伤津,使筋脉失养而致,故原文中有“太阳病,发热恶寒”,提示病因感受外邪,症见发热与恶寒并见的表证;对于风湿痹证而言,由于风为阳邪,湿为阴邪,阴阳相合,而日晡时为阴阳交会之时,易于化热化燥,所以风湿相搏的发热特点为“日晡所剧”;风湿表里阳气俱虚证,因表阳亏虚,则见“恶风,不欲去衣”;虚劳小建中汤证病由阳损日久及阴,而见阴虚内热的手足烦热症;百合病由于热病后余热未清或情志不遂,郁而化火,致心肺阴虚内热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在寒热方面其特点为“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患者自我感觉恶寒怕冷,但加盖衣被又感觉热得受不了,虽有面色如醉,但量其体温并不高,仅仅是患者自我感觉异常;疟病以寒热往来、寒战高热、发作有时为临床主要症状,仲景依据其寒热的多少分为瘅疟、温疟及牝疟,瘅疟为“但热不寒”,温疟为“无寒但热”,寒多热少的牝疟则为“多寒者”;肾着为寒湿留着于腰部,故见“腰中冷,如坐水中”;妊娠期见“恶寒者,少腹如扇”为阳虚寒盛,胞宫失于温煦;妊娠后由于胎气的影响,使膀胱气化受阻,水液停聚,卫阳受遏而见“洒淅恶寒”等。

1.1.2 汗出 汗是津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阳气蒸化津液并使其从汗孔排出体表,即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询问病人的出汗情况,既可以辨营卫是否失调,也可以了解里证的阴阳偏盛偏衰。若卫表不固或邪热逼津外越均可见汗出,如刚痉为表实无汗,柔痉则为表虚汗出;湿性趋下,易阻遏阳气,湿阻阳郁,阳气不得下行,故湿家“但头汗出”,黄汗病见“腰以上汗出,下无汗”;气虚虚劳临床表现为“食已汗出”,而阴虚虚劳则见“常暮盗汗出”。

1.1.3 胸胁脘腹 邪气(寒、痰、食、瘀)阻滞,气机不畅,轻则表现为胀满,重则出现疼痛,如“(肺痈)咳即胸中隐隐痛”;胸痹病见胸满或胸背痛之症;寒疝当阳虚寒盛,阴寒痼结时则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再如原文云:“病人胸满……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瘀血阻滞,气机不畅,则见胸腹胀满,病非因宿食、痰饮水湿所致,故腹满仅为患者的自我表述,临症并无胀满的体征。根据腹满的减与不减可判断为无形之邪抑或有形邪气阻滞气机,进而指导治疗,如“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及“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若为无形之寒邪引发胀满,当以温药散寒除满;若内有有形实邪,治当攻逐邪气,故曰“当须下之”。

1.1.4 饮食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转输水谷精微,通过询问饮食,可以了解脾胃功能状态。湿为阴邪,易阻遏阳气,甚者损伤阳气。脾为燥土,主运化水湿,湿邪侵袭,最易困阻脾阳,影响脾运,故谷疸、酒疸的表现为“寒热不食,食即头眩”“不能食,时欲吐”。但若湿邪侵犯上部,邪未传里,则饮食正常,如“湿家……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若脾胃亏虚,运化失司,则饮食异常,如“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大建中汤证的“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厥阴之为病……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此由胃热脾虚而见消谷善饥,脾失健运而见不想进食,进食则呕吐。

1.1.5 睡眠 睡眠与阴阳盛衰及卫气循行密切相关,各种原因导致阴阳失调则可见睡眠异常。“狐惑之为病……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乃固湿热内蕴,营卫失和而见此神经、精神症状。虚劳病由于心肝阴血亏虚,心神失养而见不得眠;痰浊壅盛,气机不利出现“但坐不得眠”;“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对于黄汗病而言,因傍晚时分阴气偏盛而阳气难以伸展,故关节痛剧而躁扰不宁,甚则影响睡眠。1.1.6 二便 询问二便,不仅可以反映消化功能、津液代谢的正常与否,还可以借此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景岳全书·传忠录》云:“二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察此,以辨寒热虚实。”体内有实(湿)热之邪,则可见小便短赤量少,大便秘结不通或热结旁流,肺、脾、肾、膀胱气化失常,亦有小便的异常改变,脾肾阳虚则有下利之症。如原文有“小便不利”“小便不利而赤”“小便必难”“小便如粟状”“小便微难”“小便反多”“大便坚”“痛而闭”“下利”“下重便血”等描述。

1.2 既往史

通过询问既往史,一方面了解患者的素体特征和曾患过的疾病,为现有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如文中有湿家、支饮家,素体湿邪偏盛,易感受外湿;另外,临床用药应考虑患者的体质,如“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衄家不可汗”“亡血不可发其表”“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由于津血同源,疮家、衄家、亡血均为血虚,而呕家易致津液不足,同时伴见痈脓则为津血同亏,故不可发汗,否则重伤津液而致变证丛生。再者,可以预测疾病的发展转归,如“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患咳嗽之人,平素嗜酒过度,致湿热内蕴,肺失清肃而现咳症,但因酒性湿体热,日久则可能热伤血络,血溢脉外而致吐血。

1.3 发病过程

了解疾病发生发展治疗的全过程,对诊治疾病有重要意义。如“病腹满,发热十日……”一方面说明腹满之里证为表邪入里所致;另外从发热十日可以看出,表证迁延,较里证而言相对较轻,治疗重在调里,故厚朴七物汤三分解表,七分治里。“膈间支饮……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饮停胸膈,发病数十日,病程缠绵,正气耗伤,又吐下后使中阳更伤,所以在治疗时应在祛邪的同时扶助正气。“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腹满水肿之因为下利后津液受损,脾肾阳虚,患者欲饮水自救,但阳虚气化失司,气不化津而津反聚而为水,故出现小便不利,腹部胀满,肌肤浮肿等。

1.4 服药后反应

①药证相符,邪去病除。治疗湿热黄疸的茵陈蒿汤服药后“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治疗瘀血内结产后腹痛的下瘀血汤,服药后瘀血去而新血生,故曰“新血下如豚肝”。②误治后的变证、坏证。百合病,发汗后、下之后、吐之后,百合病本为心肺阴虚,误用汗、吐、下治疗后,更伤阴液,内热加重,此时治疗则应在主药不变的前提下,随症加减。③病重药轻。“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④投石问路。“产后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有干血着脐下”。产后腹痛之因有气滞与瘀阻之异,无法确诊时先投以理气开郁之药,观察药后患者的症状变化,判断药证是否相符[2]。⑤药物瞑眩。“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以下如冰”。是药后卫阳振奋,湿邪外达之征;“(抵当乌头桂枝汤)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此为药已中病的瞑眩反应,无其他不良反应,不必服药处理。

2 问诊的意义

2.1 辨 病

①根据患者的主症辨为某病。如以多个关节疼痛为主症的疾病为历节等。②病机或症状相似的疾病,可以其不同的兼症进行鉴别,如黄汗与历节均可见黄汗出,但二者在两小腿的寒热感方面表现不同,原文曰:“黄汗,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痠,其人不渴……此为风水。”风水初起与太阳伤寒证在症状上均有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紧等,但太阳伤寒之证为风寒束表,太阳经输不利,故法当骨节疼痛;而风水脉虽浮紧但骨节不痛,而身体却沉重而酸,这是水湿内盛阻碍气机之候,故以二个“反”字来说明风水与太阳伤寒表证的区别,以示后学者不可误诊。黄汗与虚劳均可见汗出,但其特点不同。黄汗表现为汗出色黄如柏汁,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身重汗出已辄轻;若为食已汗出或暮盗汗出则为虚劳。③通过询问病程,明确诊断[3]。如“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

2.2 辨 证

同一症状,引发的病机不同,其临床表现特点各异。如口渴之因既包括津液不足,也有气不化津,而致津不上承,如“湿家……渴欲得饮而不能饮”;若为实热伤津,则表现为“渴欲饮水”;若为瘀血内停,则见“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再如下利,如为留饮欲去,则如原文所说“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若为湿热下利,则可伴见里急后重;若为热结旁流,则见“下利谵语”;若为实热下利后,余热未清,则见“下利后更烦”;若为虚寒下利而兼表证,则“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若见“下利不欲饮食”,则为宿食所致。

2.3 指导治疗

通过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特征,判断病位或病邪性质,从而结合病情,指导临床正确用药。如“然诸病此者(风水、皮水、黄汗),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对于有形之邪上逆引起的哕而腹满,通过观察二便的利与不利判断病因为实热或水湿阻滞,进一步确定相应的治法。

2.4 推测预后

问诊可以帮助医生区分病势,了解病邪的进退,推测预后[3]。如“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湿热随脾转输于外而发为黄疸,临证表现不渴,为湿热之邪尽越于表,里无余邪,故可治;若出现口渴,则为热盛津伤,湿热日盛的表现,故曰不可治。“(黄汗)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病下利后,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通过询问闭经与水肿发生的先后来判断病在血分、水分,预测治疗的难易。“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根据呕与渴的先后判断其病因所在并推测预后。

仲景在杂病的诊治过程中不仅重视脉诊,对问诊的论述包含问既往史、现有症状、发病过程及药后反应等内容,体现了其对诊断、治疗疾病的指导作用,并可大体推测疾病预后。正如《大医精诚·论治病略例》曰:“问而知之,别病深浅,名曰巧医。”且医生耐心、有针对性的询问,可以获得某些可能被患者遗漏的重要信息;适当的言语鼓励,能够使患者感受到医生的关爱和理解,从而增强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并激发其战胜疾病的信心,融洽医患关系。

[1]朱俊红,王学岭.《金匮要略》中的鉴别诊断[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4):320-321.

[2]邓家刚.《金匮要略》鉴别诊断浅识[J].广西中医药,1991,14(2):78-80.

[3]焦锟,石涛.《伤寒论》问诊成就初探[J].天津中医药,2009,26(1):43-44.

(编辑:翟春涛)

实验中医药学

Experimental Study on TCM

“实验”虽然是现代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然在我国却自古有之。古代学者王冲说“等类众多,行事比肩,略举较著,以定实验也”,颜之推说“昔在江南,不信有千人帐,及来河北,不信有二万斛船,皆实验也”,大凡此义均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experiment相通。照此,传统中医药学并非只是经验之学,而更充满实验的思想和方法。实验中医药学,将现代实验科学的方法和传统中医药学的实验方法融合起来,开拓现代实验生物学、医学和药物科学的新领域。

R228

A

1671-0258(2015)01-0012-03

张世霞,硕士,讲师,E-mail:zhshx19712005@126.com

穆俊霞,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mmjjxia39@sohu.com

猜你喜欢

金匮要略小便津液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为什么人紧张的时候就想小便呢?等
大便便和小便便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