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的瓶颈突破分析

2015-12-24张晓东蔡书凯

关键词:高端高铁装备

张晓东,蔡书凯,2,朱 钰

(1.安徽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安徽芜湖241000;2.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北京100732)

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在宏观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并向制造业强国转型的必然选择。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再次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重点在智能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等高技术制造业领域。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2014年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在装备制造业中的比重已超过12%。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异军突起为我国企业加速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基础。但是,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装备制造业强国必须得到国际市场的充分肯定,由于我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竞争中与西方7国集团和传统制造业强国相比属于后来者,在高端装备的国际竞争中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相对落后,也面临诸多风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低端制造业转型势在必行,增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必经之路。

我国学者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研究集中于21世纪初,徐康宁研究发现高端装备制造业成长具有积极的本地化效应,即内部高端产业网络的强大会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1]。张国宝认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仍需快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一靠国家意志,二靠有效机构执行,必须把重大装备研发和重大工程需求结合,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陈爱贞等认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正在由“为下游出口而引进成套设备”为主向“为设备出口而引进中间品”为主的产业演变[3]。为此,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需要从企业间竞争视角转向价值链竞争。吕佳通过对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4个子行业及其主要贸易国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指数的比较分析,发现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的竞争优势明显低于其他国家,而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4]。

总体来看,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的路径和现有竞争实力研究逐步增多,系统研究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制约因素和宏微观对策的文献相对有限,本文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和国际竞争中的新问题进行分析,并探寻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突破国际竞争制约瓶颈的对策。

一、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总体发展迅速,出口增速高

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国际竞争正在引发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浪潮。我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极为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高端装备自主研发也有了全面的进步,出口额增长迅速,增长速度快。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和航空航天装备制造领域出口发展较快,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14%和12%左右。智能装备制造业发展以高速并联机器人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的核心技术掌握为突破,将进一步成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部分,其出口增长近80%。核电装备作为我国高端装备的重要核心领域,2014年同比2013年出口增长87%[5]。据估计,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从2010年约1.6万亿元将增加到2015年的约6万亿元,占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的15%,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销售产值的30%以上,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 25%[6]。

(二)高端装备国内市场供给总体比例不高

虽然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已经越过2万亿美元大关,但高端装备自给能力低,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在制造工艺技术方面,虽然我国企业的整机装配水平和使用性能已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但一些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元器件与主机的发展水平相比仍然滞后,有不少需要进口,如工程机械中的液压、电控、变速部件,高铁机车的轴承、电控系统软硬件,核电站的主泵、数字化仪控设备,深海钻井装备中的钻头、封隔器等核心部件,其技术含量更高,制造工艺以至材质选用等还需要组织行业共性技术攻关,进一步提升自给率。

(三)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品进口额度呈高速增长的趋势

从2000-2013年我国主要高端装备制造产品的进口需求增长情况来看(表1),航空航天零部件进口增长速度最快,平均增速为22.98%,轨道交通设备进口在2010年以后呈下降态势,仍接近10亿美元,其重要原因就是近年来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崛起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大量出现,越来越多的关键技术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大大降低。船舶及浮动设备需求增长明显且波动较大,特别受运输型巨型船舶的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和深海石油平台需求波动的影响明显。智能装备进口也主要是中间产品,近年来,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及相对短缺的状况,很多大企业如汽车制造等对机器人的需求呈增长态势。总体来看,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部件的自给率不足的状态仍将持续较长的时间。

(四)高端装备制造业部分领域初步具备国际竞争能力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与之相关的装备设备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来自我国的产品和技术(表2)。高铁、动车车组以及核电设备、特高压技术输出等高端技术和设备不仅出口巴西、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也积极进入到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工业化国家。2015年第1季度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出口增长最快的是航空航天装备,增长率为40%,轨道交通和高端机床装备出口增长比例达到20%以上。高端装备企业世界市场的竞争信心增强,如在2014年对墨西哥高铁的争夺中,我国企业的综合竞争素质相比于德日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强国具备了同台竞争且具有一定优势的局面。2014年我国共出口铁路设备 267.7亿元,比上年增长22.6%[7],三代核电技术具备世界最先进水平,并已出口巴西、巴基斯坦等国。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产业越来越丰富,高端装备制造设备已初步具备国际竞争能力。

表1 2000-2013年我国主要高端装备制造设备进口额Table 1 Imports of machines to manufacture the main high-end equipments from 2000 to 2013 亿美元

表2 2013年中、美、日、德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出口额Table 2 Exports in 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China,USA,Japan and Germany in 2013 亿美元

(五)我国高端装备的出口地理方向愈加广阔

我国高端装备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出口数量不断上升,对外输出的国家也在增加,我国高端装备的出口方向变得更多,覆盖地理范围也更加广阔。以在“走出去”战略中取得最突出成就的高铁行业的出口地理方向为例,我国发展高铁出口的三大战略方向分别为欧亚、中亚、泛亚铁路。和欧洲发达国家,尤其是德国这种制造业强国相比,我国在高铁技术上的能力尚不及这些强国,所以出口高铁的计划并不容易实现。2015年德国将在北京设立轨道交通部件等采购办事处,并且宣称预备在我国采购高铁列车和零部件,这对今后我国进入欧洲市场增添了更多希望。我国已中标俄罗斯高铁莫斯科-喀山段建设项目的工程勘察、区域规划和地界测定方案编制以及设计文件编制,这也是一次新的突破。我国计划2025年高铁可以连接17个国家,计划的中亚线路将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出发,经由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家,最终到达德国。另外,东南亚线路将从我国南部的昆明出发,依次经由越南、柬埔寨、泰国(或从昆明经过缅甸到泰国)、马来西亚,抵达新加坡。

二、高端装备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瓶颈分析

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局势,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诸多瓶颈急需逐步破解,为制造业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保障。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逆向研发难以保证基础原创技术的开发

高端装备制造业很难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种逆向研发获得核心技术,因为涉及到核心技术的高端装备的技术默示知识很难通过拆散后研究获得,且其高技术知识的集成复杂性也难以逆向获得。近年来,外资高端制造企业的独资公司增多,对我国制造业通过学习再创新转型升级影响极大。逆向研发模式制约了我国原创基础知识的积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仍普遍落后于制造业强国。在低端装备制造业领域,逆向研发和我国低成本劳动力的结合满足了我国消费品和低端工业品的需求以及国际市场的需求,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瓶颈打破需要对技术的正向研发和默示知识的积累。装备制造业强国都在原创基础技术知识方面独具优势,高端装备制造技术方面,美日德专利仍高居首位,但是原创技术研发并不是从零开始,在技术合作和共享基础之上的再创新仍是保证原创技术的关键。

(二)高端装备制造的核心技术掌握数量与装备制造强国差距明显

我国贸易逆差最为明显的是高技术装备及产品,如2014年智能机器人设备与日本的贸易逆差达到8亿美元,高端芯片主要依靠从美国进口。一些关键的基础零部件如轴承、液压件、密封件等往往还需要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如“海油石油981”的机电配套的自给率只有10%,高端产品的机电配套还要集国家之力。与发达国家在基础零部件和基础机械核心技术上的差距,直接制约高技术专用设备的综合技术水平,从而制约我国重大成套装备产品的发展。其重要原因在于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资本品生产者,其高端化制造发展所需要的默示性知识很难从产品本身获得,即技术授权基本不可能解决我国高端装备设计能力弱的问题。这主要与我国企业多年来重购买轻研发的短期功利倾向直接相关。

(三)传统高端装备制造强国对国际市场的先机占领优势对我国企业形成排挤

高端装备制造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形式严峻。目前虽然我国高铁里程世界第一,但是在由日、德等高铁传统强国建立的衡量标准中,我国高铁技术话语权却不多。我国高铁对外输出,关键还是要在全球范围内掌握标准制高点,解决对接其他国家标准的问题。这涉及到产业领域的先机标准即专利技术。以工程机械行业为例,美国著名的卡特比勒公司拥有专利超过11000多个,国内的中联重科只有500多个,两者专利技术量差距巨大。发电设备行业的领先企业法国阿尔斯通公司专利有12000多个,是国内大型电力公司的40倍[7]。上述数字说明我国许多装备自己的核心技术很少,发达国家掌握了对行业国际标准的先机。为确保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国际领先地位,从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美德等始终掌握制造业的前沿信息,通过重新布局AMI高端装备制造计划,深化装备制造业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融合,确保美国世界经济发动机的绝对地位[8]。其他国家如挪威、荷兰等国的海工装备类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已经从进行平台总装等附加值较低的领域退出来,转而进入到涉及核心装备建造、运营服务等附加值较高的核心领域,即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领域。这种先机占领优势确定了行业标准的同时也对于其他市场竞争者设置了进入壁垒。

(四)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国内分工网络不发达,国际竞争严重受制

国内装备制造企业分工网络与制造业强国相比差距明显,严重制约了企业国际竞争能力。装备制造强国通过跨国公司根据世界各国的资源优势与大量当地供应商形成分工协作系统,对资源和知识进行整合,核心企业通过分工网络向各层级供应商传递资源和压力,这种瀑布效应使各级供应商也成为其子供应链的主导者[9]。这种由国内分工网络扩展至国际市场的分工网络使国内供应链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保持持续优势,也大大降低了后进国家装备制造赶超的机会。我国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零部件技术的企业分工网络不发达,使高端装备产业链缺乏本土凝聚力,难以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和技术溢出带动装备制造业发展。与制造业强国相比,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劣势是缺乏大批高端技术研发和创新的隐形供应商,也缺乏发达的国内分工网络和国际分工网络融合的能力。

(五)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人才储备极为短缺

困扰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问题之一是高技术研发人才和高技术蓝领工人群体稀缺,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转型面临的这个问题是最棘手的。我国通过高等教育,研发人员的紧缺有所缓解,但高端装备制造的蓝领技术工人缺口最大。我国高端制造业要实现崛起,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必要条件。而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很多是在高职高专院校进行,或者采取师傅和徒弟的教授模式。这样无法根本解决我国高端装备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再加上教育资金投入主要倾斜于本科教育,全社会对于高职高专的技术人才培养的观念尚未真正的转变,在很多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人才确实是凤毛麟角。这需要国家政策性的方向指导和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

(六)国际经营面临不确定性风险越来越多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设备从走出去开始就面临多重不确定性风险。随着我国企业更多地参与国际市场的经营活动,许多因素如东道国的经济政治动荡、政府的更迭、对外国企业的态度及政策的转变,以及外部经济政治的影响等,导致我国的海外投资和贸易项目产生损失的概率增大。如2014年撤消我国高铁竞标结果和2015年墨西哥政府宣布无限期暂停高铁项目,再次说明了我国高铁“走出去”的艰难局面。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没有真正参与国际竞争的时代,对外贸易摩擦也时有发生。但相比来看,高端装备的国际竞争风险涉及到的损失、产生的影响要大大超过以往,高端装备价值高、投标海外市场的投入庞大,影响波及范围广,考验的不仅仅是企业本身,也在考验着母国的风险处置能力、国际形象的受尊重度和潜在国际实力。

三、高端装备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举措

(一)顺向研发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新常态

顺向研发成为今后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主流研发态势,特别是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制造企业必须坚持保障基础关键技术的自我知识产权的拥有量,保持持续的创新以及不逊于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比例。在顺向研发道路上企业特别需要持续不断地资金支持才能保证研发的连续性和成功率。如全球第一台智能化数控机床的诞生与沈阳数控机床十年如一日的投入是分不开的。随着自主研发的数控机床“大脑”的诞生,我国企业走进了全球机床制造商的顶级俱乐部。瓮福集团在竞标沙特一项选矿设备项目中靠的是一项独有的可以从磷肥的副产品中提取无水氟化氢的技术装置。这项独有的技术使南非人用了整整一年寻遍全球未发现可替代技术。由于原材料和人工费的调整,后来的最终报价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20%。这些企业通过顺向研发掌握了行业或产品的核心技术,使企业获得了持续的竞争优势,掌握了行业尖端装备的话语权。因此,高端装备的国际竞争需要掌握核心科技,而顺向研发应成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新常态。

(二)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通过联合、跨国兼并来打破国际技术封锁和垄断

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内高端制造企业加快联合的步伐,需要在领域内实现压倒性整体国际竞争实力。在2010年之后,我国两大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商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开始加快进入海外市场,也彼此竞争。国家决定南北车的合并就是要避免我国企业间的竞争,加快抢占国际市场的大型企业组建。在企业联合过程中,大型央企的重组和合并的示范性作用巨大,但应避免强弱合并拉低企业整体实力的合并重组。同时,利用国际兼并积累技术是后进国家实现追赶的有效途径。2014年马鞍山钢铁集团以1300万欧元收购世界高铁轮轴名企法国瓦顿公司。此次收购,不仅提升了马钢车轮业务在国际市场的行业地位,更重要的是借此打破了国外企业对高铁车轮、车轴及轮对核心技术的长期把持。这一收购行动可以帮助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迅速实现自有技术与世界领先技术的融合,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前向扩展。

(三)提升国内应用示范效应以增强国际市场信心,应对制造强国对国际市场的垄断

高端装备制造设备由于科技含量高、使用购买投入大,其可靠性是企业使用的首要考虑。高端装备长期受国外垄断致使对国内相同设备的使用非常谨慎,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比较低。增强国内市场占有率就要让首台使用起到示范效应。保障企业使用自主研发的高端设备需要多方面的部门配合,财政部、工信部,保监会联合出台措施,进行首套使用补偿机制,消除高端装备设备的首台使用顾虑。三部门着力推行的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的作用在于利用财政杠杆,激发保险功能和放大财政资金功效,增加用户采购信心。我国三代核电技术将首次应用于国内核电项目,为核电等重大装备走出去起到了示范作用。在2015年,三部门率先将轨道交通等14个领域的装备纳入试点范围,基本涵盖了装备制造业发展较为迫切的主要重大技术装备。如果此项措施进展顺利,市场传导性会很强,将极大促进装备制造企业打开国内市场,破解首台装备市场初期瓶颈。也为装备制造企业国际经营奠定厚重的国内市场基础。

(四)龙头企业要主动建立国内强大供应链网络,促进国内供应网络的国际化

陈爱贞认为从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分工网络成熟的体系来看,由于其技术优势的存在,在进入国际市场之前,本国的产业分工网络已达到较为完善的地步[9]。如航空航天制造业,许多中小零部件企业通过与波音和空客企业紧密合作,相互提升,从而推动发达国家飞机制造分工网络的不断升级,并在国内分工网络向国际分工网络发展中,获取全球资源,实现更快创新。如空客全球工厂遍布各大洲,其供应商也建立了跟随工厂以适应其全球化。日本本田汽车的特点也与空客相似,其立足完善的国内分工网络,在全世界29个国家建立了120个以上的生产基地,国内分工网络内的配套企业跟随投资,最后发展成了数以万计的中小型企业为其配套的全球分工网络。这些装备制造强国的经验启示就是必须以国内龙头企业为核心,建立本土强大供应商网络,提升供应商的专业化能力,在国际竞争中才能获得不断的本土创新能力输送,随即才能建立国际装备制造的竞争优势。

(五)转变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储备路径

高端装备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不言而喻,德国政府的制造业人才储备值得借鉴。德国政府非常注重一线技术人才的培养,源源不断地为其制造业输送高素质技术工人。一方面,通过大规模、系统化的职业教育,德国培养出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另一方面,在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下,技术工人可以享用最好的福利资源,成为社会中产阶级的中坚力量,为其制造业提供长久的发展动力。在德国,80%的人通过职业教育走向工作岗位。我国人才培养机制对技术工人不够重视,应增强社会对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的认同和认识,这样有助于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人才的培养,也是提升我国产业链上游竞争能力的重要举措。

(六)在利用政治和经济的影响降低潜在风险的同时,装备制造企业必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我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已大大超过以往。经济实力和影响力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坚实背景。而政治影响力和经济影响力从来都是分不开的,应对不确定性风险要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保护本国企业的海外市场的安全。在高端装备制造业进入国际市场的近些年,虽然经历众多国际潜在风险的威胁,但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明显在应对中是准备不足的,对风险防范存在疏忽和不够重视。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时候需要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一定要重视风险防范和控制,充分评估潜在风险威胁并提前作好应对的措施。

综合来说,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需要整个国家意志的实施,我国的高铁技术和核电技术成为走进世界市场的高端装备制造的代表,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仍与传统制造业强国存在巨大差距,如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较低,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储备数量低,大量核心装备制造零部件依赖进口。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需要在不断积累中增强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整体竞争力,建立装备制造业零部件技术的强大企业及企业群,同时,军工技术民用化是发达国家高技术装备初期发展的重要经验[10]。作为发展中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应积极创造优良的国际环境,利用“一带一路”输出我国高端装备,在谨慎应对国际竞争不确定性风险中为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及在东道国落地生根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

[1]徐康宁.产业集聚形成的源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3.

[2]张国宝.高端装备制造: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经济论坛,2012(1):35-36.

[3]陈爱贞,钟国强.中国装备制造业“为出口而进口”是否发生了演变[J].亚太经济,2012(5):122-128.

[4]吕佳.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研究[J].产业经济,2011(7):26-28.

[5]佚名.国务院打造国家新名片,核电高铁双龙出海[EB/OL].(2015-01-28)[2015-07-16].http://stock.hexun.com/2015-01-28/172845279.html

[6]刘菊花.2015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将超过6万亿元[EB/OL].(2015-05-07)[2015-07-16].http://www.gov.cn/jrzg/2012-05/07/content_2131670.htm.

[7]于祥明,宋薇萍.中国装备打造走出去新名片,重点包括6大“菜单”[EB/OL].(2015-04-10)[2015-07-16].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410/13621359_0.shtml.

[8]殷轶良.自主创新展宏图,独立研发固“长城”[EB/OL].(2015-01-26)[2015-07-16].http://www.cinn.cn/xw/chanj/332097.shtml.

[9]陈爱贞.全球竞争下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路径:基于分工网络视角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2013(3):13-24.

[10]张翠芳,陈海涛,涂海燕.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技术融合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1):93-97.

猜你喜欢

高端高铁装备
好装备这样造
高端油品怎么卖
港警新装备
防晒装备折起来
高铁会飞吗
高端制造业向更高端突围
“澳”式无双开启高端定制游
人地百米建高铁
第一次坐高铁
演习中的阅兵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