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DPSIR模型的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

2015-12-24施生旭

关键词:福建省文明指标

施生旭,陈 琪

(1.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2;2.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福建 厦门361005)

党的“十六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从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与国家战略发展层面,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区域整体发展新的要求与机遇。现今,相关学者分别从国家层面、省域层面与城市基层层面等对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与实证分析,取得比较丰富的成果,但这些评价体系大都从指标层、目标层、准则层等思路来构建[1-4]。国家提出“五位一体”战略目标后,对新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更远的目标,需要相关行业或领域进行更好的协同与共生发展。由于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密切相关且互相影响,因此,从因果关系与共生协同关系角度出发,设计一个比较客观、合理、简便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科学评价,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笔者以获得“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称号的第一个省域单位福建省为例,基于DPSIR概念模型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与实证分析,以期为福建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依据和借鉴。

一、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DPSIR概念模型

DPSIR模型是1993年欧洲环境局(EEA)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PSR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该模型包括驱动力(Driving Force)、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影响(Impact)和响应(Response)等5个方面[5]。DPSIR模型是用于衡量与评价环境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概念模型,从系统论角度分析人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是判断环境状态和环境问题因果关系的有效工具,综合分析和描述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常用模型,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灵活性等特点。如苑清敏等从低碳经济视角出发,基于DPSIR模型构建区域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对天津市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6];曹琦等从水资源安全管理与系统动力学角度出发,基于DPSIR模型构建城市水资源安全评价体系并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7]。在DPSIR概念模型中,“驱动力”指环境变化的潜在原因;“压力”指广大群众、企事业单位组织等活动对周围生态文明环境产生的影响,是环境的直接压力因子;“状态”指生态文明在上述压力下所处的状况,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污染水平;“影响”指系统所处的状态对生态文明建设等的要求与影响;“响应”指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而制定、采取的积极有效措施与对策,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DPSIR模型在PSR模型基础上进行升级,更加明确细致地分析描述影响环境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增强“驱动力”,降低“压力”,优化“状态”,加强“影响”,完善“响应”(图1)。图1反映了“压力”和“驱动力”在经济活动基础上产生的关系,它是利用生态效率的函数表达法,用函数的形式体现所用技术与相关系统的生态效率。当生态效率提高时,更多的“驱动力”会导致更少的“压力”。这些系统的承载力与阈值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影响”体现了不同生态系统状态下社会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不同要求;而“响应”的效率决定社会响应对驱动力反作用的结果。DPSIR模型框架反应了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关系,这种模式比较清晰,具有层次性,为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提供了一个较好框架。

图1 DPSIR模型示意图Fig.1 The DPSIR model diagram

(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笔者基于DPSIR概念模型,遵循科学性、完整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等原则,采用问题驱动与因果关系的范式,对生态文明影响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的途径与因素进行比较深入与全面的调查分析,了解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借助前人研究成果、相关材料与文献,结合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表1),第一层是目标层,以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总水平作为综合评价目标,用来衡量福建省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水平;第二层是准则层,包含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与响应等5个子系统;第三层是指标层,具体包括31个指标项。

二、实证研究方法

(一)数据收集与标准化处理

1.数据收集。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涉及的数据主要是统计类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2007-2013年《福建省统计年鉴》《福建省环境状况公报》《中国社会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等。为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客观公正性,本研究所有指标的口径都与统计局统计标准口径一致。按照评价指标构建原则,笔者将所有指标分为两类:正指标与负指标。正指标是指数值指标与评价结果成正向影响,即指标数值越大,评价的结果就越好;负指标是指数值指标与评价结果成反向关系,即指标数值越小,评价结果就越好。具体各指标属性如表1所示。

表1 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Fujian Province

2.指标无量纲化。考虑到各个指标的数据性质不一样,统计计量的单位也不同,会使数据缺乏综合性。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在各指标水平相差很大的时候就利用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这样会导致指标数据差异性额外突出,即数值最高得分的指标作用额外突出,数值最低得分的指标作用相应大大削弱。为了避免出现这类问题,笔者对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是指对过于简单的数据进行数字变换来消除原始指标不同量纲的影响,简单地说就是对数据进行程序标准化处理。常用的方法有极值处理法、标准化处理法、线性比例法、功效系数法、向量规范法等。在选择使用无量纲化方法时,根据研究对象性质不同,采取相应的方法;优良的无量纲化处理方法应该满足简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笔者根据熵权法对数据处理的要求,选取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中的标准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标准化后的数据R=rij,其中,rij为第i个指标对象在第j项指标上标准化后的数值,rij的值为0~1。正指标与负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公式分别如下:

其中,Xij为原始数据max(Xij)与min(Xij)在第j项指标下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然后采用Z-Score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中,Xij为标准化后的数据;rij为标准化数据;rij为第i项指标的平均数据;Si为第i项指标的标准差。同时,在标准化处理过程中,为了消除标准化后指标的负值影响,进行坐标平移,其公式为:x'ij=xij+A,其中,x'ij为标准数据平移后的值,x'ij>0;A为平移的幅度,A>min(Xij),A的取值越接近min(Xij),则评价效果越好。最后确定指标比重,将各个数据值x'ij转化为比重值Pij,其公式为

(二)评价方法的选取

1.权重确定方法。目前,在对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统计指标的构建中,国内许多学者和专家对生态文明数据指标如何确定权重一直存在争议,主要采用主观或客观的赋权法。主观赋权法主要是针对专家经验打分赋值,对重要指标进行打分,如专家打分法、评价区间统计法等。但是由于专家研究领域和个人立场的差异,以及本身知识的局限性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权重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基于上述考虑,笔者主要采用熵权法对指标进行赋值,相比较而言,熵权法是一种比较客观科学的赋权方法,它是将多个指标对象进行因果分析的综合评价方法,其得出的结果主要是依据客观数据,几乎不受主观因素干扰。在具体操作中,熵权法是以各指标的变异程度为基础,计算出各个指标的熵权,再通过熵权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改正,从而得出比较客观科学的指标权重[8]。笔者基于2007-2013年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指标数据,根据熵权法的基本思路即指标的变异性大小来确定客观权重。在综合评价中,某个指标的信息熵越小,说明指标值差异性越大,提供的相关因素信息越多,表明在综合分析评价结果中所起的作用越重要,其权重也越大,相反则亦然。评价指标熵值ej公式为:ej=-KΣPijlnPij,其中,ej为指标熵值;K 为正数,设K=1/ln(n),确保0≤ej≤1。求各指标之间的差异系数gj,熵值越小,差异系数越大,指标越重要,其公式为:gj=1-ej,根据以上方法,推算各指标权重Wj,其公式为

2.综合得分计算方法。根据DPSIR模型原理,以福建省为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等5个方面来建立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确定生态文明的权重,计算出2007-2013年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指数,推断出2007-2013年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程度。同时,推算第i年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水平综合指标Vi,其公式为:Vi=,其中,Wj为第 j个指标的权重,Pij为第 j个指标的标准化值。根据以上步骤,计算出各指标权重结果(表1)。

三、综合评价与分析

(一)评价结论

笔者根据DPSIR模型,建立了福建省生态文明指标体系,通过DPSIR模型可以反映出各生态文明指标的直接关系和每个年份的变化发展动态。笔者应用熵权法计算确定各目标层的权重,并计算出福建省2007-2013年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指数(表2)。

表2 福建省2007-2013年生态文明综合指数Table 2 The composite index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uring between 2007 and 2013 in Fujian Province

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生态文明指数最高年份得分为 0.684,最低得分为 0.296,就福建省的总体发展水平来说,各指标指数得分均为正值,这说明从2007年到2013年,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发展呈上升趋势,其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逐年提高。同时,每一年福建省的生态文明指数差异都比较大,表明福建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尚不均衡。根据表2数据所得出的结论和福建省的实际情况比较符合,以DPSIR模型构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可以科学真实地反映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和现状,同时也反映了DPSIR模型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

(二)结论分析

1.根据福建省生态文明发展指标赋权的结果可知,在DPSIR五大指标中权重大于等于0.0400的指标共有5个,其中,响应指标中权重大于等于0.0400的指标占2个,其它各指标层最多占1个。由此可以反映出,在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中响应指标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位置,响应具体是指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采取的管理措施,如投入生态环保经费的多少、制度政策的落实和实施力度等,响应指标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根据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指数以及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指数变化曲线显示(图2),综合评价指标曲线总体呈上升趋势,2007年福建省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是曲线中的最低点。总体情况为:2007-2010年综合指标呈缓慢上升趋势,2011-2012年增幅最大,达到0.2左右,到 2013年综合指标达到0.684。

图2 2007-2013年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指数变化曲线图Fig.2 The composite index curve graph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uring between 2007 and 2013 in Fujian Province

笔者借鉴国家相关权威性的统计年鉴和公报等相关数据资料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的著作成果,确定指标的临界值、上下限值,将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发展水平指数在(0,1)范围内划分成4类,按照数值大小从小到大分为:相对薄弱型、相对均衡型、均衡发展型和相对发达型(表3)。

表3 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指数分类表Table 3 The index classific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level

根据表3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指数分类依据,福建省2007-2008年属于相对薄弱阶段,2009-2010年属于相对均衡阶段,2011年属于均衡发展阶段,2012-2013年属于相对发达阶段。总体来说,福建省属于初步进入相对发达阶段,在今后的工作中,福建省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更加注重全面指标的发展,更加注重薄弱环节,认真实施《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

3.从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各指标原始数据来看,在驱动力指标层中,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等逐年递增;在压力指标层中,公交车标准运营车数量逐年增加;在状态指标层中,SO2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煤炭占总能耗比重等逐年减少;在影响指标层中,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自然保护区面积、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近海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等逐年增加;在响应指标层中,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文化站单位数、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建成区绿地率、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等呈上升趋势。目前,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还有不平衡发展状态,部分指标完成情况不理想,如自然人口增长率上升、人均电力消耗量上涨、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增多、私人汽车拥有量增多、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大、第二产业贡献率高等。但是从整体指标数据与实现情况可知,福建省多数生态文明指标呈稳步向好趋势,2007-2013年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健康协调发展。

4.从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DPSIR模型的各个准则层来看。从表2与图2可知:(1)驱动力指标逐年缓慢递增,说明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得到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2)压力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产业结构初步得到调整,但是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生产方式还是以粗放型为主,2013年福建省单位GDP 能耗 0.13 A/t、人均电力消耗量达到 827.63 kW·h,这表明福建省仍然是一个高消耗的工业城市,其产业结构和能源比重有待调整,同时,福建省生态文明发展压力指标数值有所下降,体现在公共设备、环保出行方式等具体指标。(3)状态指标呈缓慢平稳趋势,说明福建省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趋势有所减缓,这与我省实行有关的环保制度和政策有关。(4)影响指标波动大,表明影响的相应因子指标对经济和环境产生的影响不稳定。(5)响应指标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福建省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政策、投资等方面有待加强,在生态环境方面还有许多有待改善之处。

四、对策建议

(一)社会领域

构建与完善社会公众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多元治理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厘清政府权力边界和明晰政府职责,充分发挥多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和监督作用,尤其要充分发挥高校与科研单位等在环境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空间布局规划、历史古迹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领域的智库建设参与作用。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循环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等与广大群众密切相关的领域应加强治理与建设,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把公民的合理建议提交有关部门办理并及时给予回复。

(二)政治领域

应增强政府生态责任和职能建设,创新生态管理机制。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加强生态责任与职能建设。目前,部分地方政府迫于经济增长的压力,面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矛盾时,往往以经济增长目标作为主要的政绩追求,过度开发使用资源环境,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暂的经济利益,导致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等可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应该改变过去以经济发展政绩为主的考评标准,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针对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县市,福建省政府应继续推进政府绩效考评改革与创新工作,以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代替GDP绩效考评,提升生态环境问题处置与应对能力,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构建生态治理责任制与问责制,不断健全政府管理部门与相关公务人员的生态治理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同时,政府在制定生态治理政策与措施时,应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等协同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纳入到政府的各项工作,按照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和生态经济规律办事,政府通过税收、补贴、排污权交易等经济杠杆进行调节,建立良性的经济运行机制,不断创新与完善生态管理机制。

(三)经济领域

1.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变革,实现生态创新驱动发展。要实现福建省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生态建设,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过程中,可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1)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大力培养绿色制造产业,通过引进、吸收、接纳高新技术,促进更多的节能、节水、节材等高新产业兴起;(2)大力支持和实施科技攻关,培养一批具有全国先进科技水平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在水资源循环利用、环境污染整治、可再生资源开发、低碳环保产业开展等方面加强研究;(3)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大力创建科技创新平台,应在高新特色产业基地、科研院所、企业研究中心、科技服务中心、技术转移机构等方面提供更多的平台,同时建立社会化的服务网络体系,围绕生态新农村、生态绿色城市、生态省等主题,建立推广示范基地,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培养和发展面向全国的优质服务平台。

2.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发展。调整和健全产业结构是促进社会创新、经济进步、生态改良的重要保障。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优化起着重要作用。所谓的产业结构优化,主要目标是实现资源的最大节约、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和投入方式,使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发展,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严格控制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形成以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现今,我国及福建省仍然存在资源严重浪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现象。面对当前的严峻局面,应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利用价格、税收、金融等手段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健全资源有偿使用与补偿机制,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变废为宝的税收优惠政策,将经济系统和谐地融入到生态系统的循环体系中,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和低碳经济产业。

(四)文化领域

1.培养与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营造优良生态文明建设氛围。人类的生态文明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点,只有不断提升人类生态文明意识,促使人们把生态保护转变为自身的自愿行为,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生态意识,可从以下2个方面着手:(1)进一步扩大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广泛开展生态文明的科普活动,运用各种媒体(如报刊、网络、电视等)大力宣传绿色消费、生态人居环境等相关知识,进一步扩大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引导人们转变自身的习惯和行为,激发起公众强烈保护生态环境的意愿。(2)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奖惩制度。从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小事着手,逐步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奖惩制度,并加大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以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主导社会氛围,使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序发展。

2.促进绿色消费模式形成,倡导健康绿色生活方式。绿色消费模式是以确保满足生态需要为出发点,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其涉及面比较广泛,涉及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要求我们在消费过程中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的发展需求。作为一种新型与健康的消费模式,其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利于形成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也随之出现一些不合理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必须树立和谐的绿色消费模式,反对不合理的消费观念,抵制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法律领域

应不断健全与完善生态法律制度建设,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依据,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制度的生态化[9]。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履行其职责,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以法制规范约束社会行为,以法制为保障,促进生态文明健康发展。在现阶段尤其要做好以下2个方面:(1)完善公民参与制度建设,提升公民参与水平。广泛听取群众的心声,收集群众的意见,满足公民对环境的基本诉求,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民主化、公开化与法治化。公民参与重点可从以下2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建立信息公开制度,通过建立有效的网络信息传播制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信息及时传递给公众,保障公众的信息知情权;另一方面是建立生态文明破坏和环境污染事件举报制度,鼓励公民对生态文明事件的监督和参与,保障公民的监督权。(2)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实现生态公平治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仅需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力度,还需要对破坏环境的对象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主体收取一定费用,以弥补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如在实践中应进一步实现排污交易权的推广,进一步推进社会成本企业化、环境污染内部化。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主体功能区的战略构想,将主体功能区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四大块。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特征,福建省政府应尽快构建生态补偿范围、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方式等补偿标准体系,坚持公平合理与责权利统一等原则,对不同功能区采取相应的生态资源保护、开发与治理政策,真正实现生态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统一发展,促进福建省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1]严耕,林震,吴明红.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与评价[J].中国行政管理,2013(10):7-12.

[2]张欢,成金华,陈军,等.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6):22-29.

[3]杜宇,刘俊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9,27(3):60-63.

[4]施生旭,郑逸芳.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路径与评价体系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8):157-163.

[5]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 Core Set of Indicators for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Review[M].Paris:OECD,1993:31-34.

[6]苑清敏,崔东军.基于DPSIR模型的天津可持续发展评价[J].商业研究,2013(3):27-32.

[7]曹琦,陈兴鹏,师满江.基于DPSIR概念的城市水资源安全评价及调控[J].资源科学,2012,34(8):27-32.

[8]关海玲.基于熵值法的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价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5(1):116-122.

[9]邓翠华,林光耀,张伟娟.关于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的辩证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8(3):10-14.

猜你喜欢

福建省文明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对不文明说“不”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