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范读要激活文字读出情趣

2015-12-24

学周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范读小蝌蚪师范

(河北省正定县教师进修学校050800)

教师范读要激活文字读出情趣

周 蕾

(河北省正定县教师进修学校050800)

范读者只有深入文本,“与作者心灵相通”,以真情把静态的文字读活,读出其生命、色彩与情趣,才会使自己的范读具有无上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小学语文范读化静为动情感共鸣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日益受到应有的重视,如叶圣陶言,“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会读书,让学生‘潜心会文本’”。这就离不开教师较高的范读能力,以便“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折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理解”(叶圣陶语)。如此,范读必要做到把静态的文字读活。做到这一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化静为动,读出文字的动感

每一个汉字或词汇都不是一个单纯印刷在纸张上的静态存在,都有着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如夏丏尊先生在《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后的信念》一文中所说,“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真的生活如此,真的文学也如此。”显然,教师范读把“真的文学”读如做“真的生活”,就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文字读活,如感官亲历。

把文字读活,在一些涉及动词的句子中表现尤为明显。如读《小蝌蚪找妈妈》中,“它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这句,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小蝌蚪经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而妈妈呼唤他跳到荷叶上。此情此景下,可以想象与理解小蝌蚪的欣喜之情应是无以复加。因此,在处理该句中的动词“蹬、跳、蹦”时,应语带欣喜、语调短促而有力,读出动作应有的力度和弹性,以充分表现出小蝌蚪的轻盈与活跃,否则就不是“小”蝌蚪而是“老”蝌蚪了。

又如读《景阳冈》中,“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一句。武松先是不听店家劝阻,再是不相信有大虫出现,及至大虫真的出现时,那份完全出乎意料的惊讶是可以想象的。因而,在处理该句及“啊呀”一词时,就应语调高昂、语速短促,绘声绘色,以给学生已身临其境之感。

二、借助想象和联想,丰满形象

一如人有喜怒哀乐一样,词语也有,这就是词语的情感色彩,褒义、贬义或中性。如我们喜欢“顽强”“执着”而不喜欢“顽固”“固执”。俗语有“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之谓,这“良言”与“恶语”在很大程度上亦是如此。这样的词语,一旦与特定的生活经验或经历相连,其审美形象就会变得更加具体、丰满而感性,表现在朗读中其处理也会有所不同。如读“扑楞楞”会因不由自主想到小鸟振翅高飞的情境而语速短促,读“袅袅”会因想到炊烟缓缓上升之情态而音节拖长,读“鬼鬼祟祟”则会因想到偷偷摸摸、贼眉鼠眼的不良形象而语带愤激。

范读过程中,这种将所读文本内容与特定生活经验或经历,以想象或联想将二者连接,是极为必要的,既包括调动教师自身也包括调动听者(学生)的特定经验与经历。它有助于读者及引导听者将心比心,真切感受与探索文本内人物的内心世界、喜怒哀乐、所思所想等;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事物形象,一如影像,历历在目,更好地理解所读文本。

如读《北京的春节》一文,“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读这样的句子,及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或侧耳倾听“鞭炮声”,或咕嘟小嘴咬牙感受糖块的“又甜又黏”,或情不自禁抽鼻子深吸一下“酒肉的香味”,会让学生仿佛又“真切”地回到过年时刻。这样的范读才有感染力,也便于学生感受读之趣味。

三、再现文本真情,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范读必要读出文章的情趣,所谓“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这“情趣”亦指文章本身即有之情趣。实际上,文章作者借文字抒发情感,其目的即是为了在读者那里得到情感的共鸣,“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郭沫若语)。因此,朗读者,尤其是教师范读——是读给学生听的,尤要做到两点:披文入情与真情朗读,既要把文字中蕴含的情感披露出来,又要以富有感染力的有声语言把它传达、递送入学生的心灵,如此,方达范读之目的。否则,“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如庄子言,这样的范读是失败的。

范读前认真研读文本,把握旨意、体会感情、感悟表现手法,化他人静态之文字为自己活的不吐不快的语言,这样才能够使文章作者与朗读者合二为一,在文章之情自然汩汩而出的同时,也会感染到听者,引领学生深入意会文章之情感、意境等。当然,达此境界的范读不会一触而就、一劳永逸,而会是在反复诵读之中达成的。

如范读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没有师生反复诵读的引领,就很难使学生体会到李白目送老友所乘船只远去时间之“长”、情感之“怅”。这里,“情”与“意”紧密相连,教师通过范读引领学生感悟其“情”,自然也会领会其“意”,只不过更细致入微一些,或抑扬铿锵,或缠绵悱恻,或迭沓酣畅,或悠扬明快,或清新含蓄等,无一不有。

如读纳兰性德的《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以现代小学生的体验断难感悟,但透过教师范读时的语言腔调、肢体容貌等表现及必要讲解,以征途艰辛、战争残酷对比家乡美好、亲人温暖,就不难不有所意会了。

总之,范读者只有深入文本,“与作者心灵相通”(叶圣陶语),以真情朗读把文字读活,读出其生命、色彩与情趣,才会使自己的范读具有无上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进而成为学生诵读的榜样,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春天的到来。

(责编 金东)

猜你喜欢

范读小蝌蚪师范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小蝌蚪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范读策略探究
小蝌蚪
小蝌蚪
师范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