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源新常态下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对策

2015-12-24张宏芳

文教资料 2015年23期
关键词:教学对策

摘    要: 近几年,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生源新增了“二本生”和“对口单招生”,对人文性质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样的情况,本文重点调查、分析新增的两类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差异,发现他们在“对大学语文的喜爱度”、“对大学语文作用的认识”、“对课程考核形式的选择”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并提出“厘清性质,明确教学目标”、“因材施教,调整教学内容”、“激发兴趣,更新教学观念”等对策。

关键词: 生源新常态    高职大学语文    教学对策

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面临的新情况

(一)性质。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曾历经数年的人文性、思想性、工具性、文化性等的性质大讨论,最终也未能形成全国统一的定论,终究还是各按所需,即各校按照各自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自行取决。拙文所指的高职大学语文,定位于人文的性质,是以经典的文学文本为载体的,即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语文课程,可以把它归属于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或公共艺术类课程,或传统文化类课程等,而非侧重于工具性的,诸如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语言表达训练等课程,也非纯思想政治性课程。

(二)开设历程与教学新考验。在高职教育的起步期,高职院校基本上模仿本科院校开设了人文性质的大学语文。此后,随着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的转变,大学语文渐趋没落,除了一些文科专业,部分高职院校把大学语文课定位为公共选修课,某些理工科高职院校甚至取消了语文课,语文老师纷纷改操别业。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大学语文课慢慢地又被重视起来。2011年以来,《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高举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旗帜,使高职院校纷纷回归理性,适应市场需求,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近几年,各地开始了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考核评估,再加上习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又迎来了春天。

可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产生、发展与渐趋成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的理性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几番调整,以及国家相关教育和文化政策的导向,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课程的大学语文也随之起落变化:从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期的开设,随后的弱化、边缘化,到目前的重开张。

正是由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这样的存亡起落、实际教学的时断时续,抑制了一线教师对其教学进行深入有效的改革与研究。当前,我们面临着教学实施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教学对象的多元化,即高职院校生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大专批次高考生,而是变成三大类:二本线上的高考生、大专批次的高考生、对口单招生。由于这三类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与习惯不同,因此必须做好相关的教学应对。

二、生源新常态及其语文学习方面的差异

就高职院校来讲,二本线上(语数外总分在二本线以上)的高考生、大专批次的高考生、对口单招生三类生源共校的状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会存在。他们,尤其是二本线上的高考生和对口单招生,在学习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一)生源新构成。本来,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起步与发展前期,生源比较单纯,高职招生属于第三批次,即二本招生完毕之后开始招生,分数线为大专分数线。这是传统意义上的高职生源,下文简称之“普招生”。

近几年,由于高就业率的诱惑,一些高考分略高于二本线的考生放弃二本,选择了一流的高职院校;一些语数外主科总分在二本线上的考生,因为选修科目未达标,只好到办学声誉好的高职院校就学(这里不包括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的“3+2”学生)。下文简称为“二本生”。

2010年以后,部分地区(如江苏省)的高职院进一步规范了对口单招制度,由省级教育厅组织,高等职业院校面向省内取得学籍的应、往届职业学校、五年制高职、中等职业学校的优秀毕业生进行选拔考试。近两年规模逐渐扩大,招生的专业增多,人数增大,使得越来越多的中专生、职校生进入高职院校,成为不可忽视的生源新增点。下文简称为“对口单招生”。

(二)各类生源学习特点的调查分析。对于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普招生”,伴随高职院校紧锣密鼓的教学改革,老师经过多年的适应与改进,可以说已经基本形成了师生间良好的教学互动与相互适应,教师对学情有较多的了解,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和习惯有较好的把握,已有较强的教学控场与驾驭能力。

主要问题在于面临其他新增加的两类学生的教学新考验:“二本生”和“对口单招生”在学习大学语文方面的特点异于“普招生”。因此,我们重点要考察这两类学生的大学语文学习状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二本生”和“对口单招生”在大学语文学习特点上的主要差异如下:

1.对大学语文的喜爱度差异大。仅有2.4%的“对口单招生”“喜爱”大学语文,40.5%的“不喜爱”;58.2%“二本生”选择“喜爱”,只有9.1%的选择“不喜爱”。可见,二者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极为悬殊,学习的主动性大不相同,老师授课时,学生的参与程度与认真程度大不相同,决定了教学效果的悬殊。

2.对大学语文作用的认识差异大。仅有4.8%的“对口单招生”认为大学语文“对今后工作有用”,认为“用处不大”和“根本没用”的占64.3%;38.2%的“二本生”认为“对今后工作有用”,认为“用处不大”和“根本没用”的为14.6%。目前的高职学生大都是毕业即就业,人才培养也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的,再加上弥漫于全社会的功利性心态,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学生常常会因为课程与就业的直接相关性而决定课程学习的投入度。显然,“二本生”在课程学习上的重视度和投入度要远远大于“对口单招生”。

3.对课程考核形式的选择差异大。“对口单招生”无人愿意“闭卷笔试”,仅7.1%的人愿意“背诵经典的诗词文句”,绝大多数人认为采用“平时书面作业”或“开卷”考试即可,“平时书面作业”和“开卷考”的愿望率不仅高于“二本生”,而且高于“普招生”。“二本生”认可“闭卷笔试”与“背诵诗文”的人数较多,达41.9%。口头访谈与问卷调查的数据表明:“对口单招生”选择项多单一,从4种考核形式中选1种的居多;“二本生”中有4成以上的人选择了2种以上形式,显示“二本生”更认同考核的多样化和多次性。可见,“二本生”对课程学习的自我要求高,“对口单招生”对大学语文课程学习的自我要求较低。

三、教学对策建议

受教育环境的深刻影响,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几经波折,尤其是在理工科类的高等职业学校,更是“弱势课程”、“弹簧”课程,曾经影响了任课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持续性。但是教师面临这样的逆境,更要坚守职业道德,注重为人师表,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笔者认为,目前可以从厘清课程性质、辨清学生层次、激发学习兴趣等三个方面入手,改进大学语文教学。

(一)厘清性质,明确教学目标。调查表明,学生对大学语文的期望点较多地指向精神层面的目标,与“人文性”合拍。对于“你认为大学语文是否有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用”的三项具体内涵——“陶冶情操”项,三类学生总体的选择比例最高,为37.6%,显著高于其他两项“对以后工作有用”的21.2%和“及格才能毕业”的7.9%。对于“你最愿意接受哪种特色(倾向)的《大学语文》”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三类学生对“陶冶情操、培养性情”的选择率都较高,其中“二本生”高达70.9%,“对口生单招”为50%,都远高于对其他三个方面(“培养综合文化素质”、“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中国古典文学阅读能力”)。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借助文学平台,指向“人文”目标,是一门以中国文学经典为主要载体的人文课程,肩负着人文素质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社会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实践活动等途径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其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其目的在于教人“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十八大报告中的文化复兴、文化强国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无不传递着以优秀的传统经典文学为主体内容的大学语文越来越被重视的讯息。大学语文是“文道统一”的学科,从人文素质教育到传统文化教育,大学语文本质上都能够涵盖其重要成分,应该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为什么没有起到应有作用,占据应有的位置呢?这跟大学语文长期处于“凌乱”状态有很大关系,所谓“大学语文是个筐,什么都要往里装”。事实证明:越想面面俱到,就越是哪一面都顾不到位,到处蜻蜓点水,反而失去了原有的阵地。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大学语文老师要有战略家的眼光,指向教学目标的精神层面,而不要盯住一诗一文的得失,只注重于单纯的知识讲授和文本解释。可以说,尽管文学文本分析和文学知识的深浅度可以不同,但传递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可以趋向一致,人文精神的传递是完全可以达成的。换句话说,对于三类学生,尤其是“二本生”和“对口单招生”,在教学载体(主要有文学知识和文学文本)的选择上要有多与少、难与易的区分,但都可以达到人文精神目标的趋同。这对任课教师的备课与教学实施提出了更复杂的要求。

(二)因材施教,调整教学内容。按照原有的高职“普招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习能力设置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不太适合“二本生”和“对口单招生”的水平和要求,出现“二本生”吃不饱,“对口单招生”吃不了的现象。

关于“你觉得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深浅是否合适”的问题,调查结果如下(为了便于观察,特作说明:图1~3内有4或5个单元的柱型,每个单元的第一根柱型为“二本生”的信息,第二根柱型为“对口单招生”的信息,第三根柱型为“普招生”信息):

80302  张宏芳   9月30号稿

图1 学生关于教学内容深浅度的选择

图1给我们的直观感受是:“二本生”和“普招生”的差异不突出,但“对口单招生”的选择显著不同。认为教学内容深浅“合适”的,“对口单招生”的比例明显低于“二本生”和“普招生”;认为“太深”的,“对口单招生”的比例接近57.1%,显著高于“二本生”和“普招生”;认为“太浅”的,“对口单招生”的比例仅为2.4%,显著低于“二本生”和“普招生”。显然,“对口单招生”对现有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感觉很不妙,近6成的学生认为太深。

我们长期关注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的衔接,现在必须关注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内容和要求的衔接,有效利用传统文化的精神精髓,改进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

那么,学生喜欢什么内容呢?关于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如下:

图2 学生喜欢的内容

注:A——对文学作品字斟句酌的讲解;B——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内涵;C——作家生平和思想介绍;D——围绕文学扩展到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介绍;E——无。

“D.围绕文学扩展到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介绍”选项显然一枝独秀,被多数学生喜欢。“对口单招生”没人喜欢“A.对文学作品字斟句酌的讲解”;少数人群中,相对来说,“对口单招生”喜欢“B.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内涵”的要比“二本生”和“普招生”少得多。

因此,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总体上应立足于“文学和文化”的内容平台,实现“陶冶情操、培养性情”的人文目标。但是,在具体知识的深与浅、宽与窄,作品与训练的难与易等方面应注意具体的教学对象,因材施教,尤其是“对口单招生”,在教学目标趋向一致的基础上,应当降低教学载体的难度。

(三)激发兴趣,更新教学观念。不少老师反映,现在的学生远不如扩招之前认真。这种情况应该说不奇怪:扩招之前和扩招之后,或者说国家实行“大学教育大众化”之前与之后的生源实际学习基础与能力、学习态度与习惯是明摆的事情。作为教师,抱怨解决不了问题,而要顺应形势,改变观念,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你认为大学语文需要改进的是什么”的问题,调查表明,唯有“让学生感兴趣”一项,“二本生”、“对口单招生”和“普招生”等三类学生各为49.1%、88.1%、58.7%,三类总体的平均值为62.4%;其他5项——教师讲授应贯穿史学与文化、教学应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感兴趣、增加课时、更换教材,都低于30%,三类总体的平均值不到25%。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让学生感兴趣”一项,“对口单招生”的选择率高达88.1%。因此,老师要强化“服务学生”的意识,抱着服务学生的热忱,探寻并有效激发、利用学生的兴趣,因势利导,使学生,尤其是“对口单招生”,能够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去。

其次,要符合学生对老师的期望。三类学生都对任课老师“讲课风趣幽默,喜欢表达自己的见解”抱有较大的期望和认可,各自人数分别达到56.4%、69.0%、64.6%。此外,“二本生”比“对口单招生”更希望老师“具有渊博的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照本宣科或人云亦云”,“授课方式多样,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具有启发性”,两项的选择率各是52.7%对23.8%、23.6%对9.5%;“对口单招生”比“二本生”更希望老师“思维活跃,紧跟时代”,此项的选择率是40.5%对16.4%。不难看出,“二本生”更愿意听到独到的观点,更愿意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事实上对教师的学识、思维、教学水平和组织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口单招生”更愿意呼应现代感(这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相关)。这对任课教师应该有所启发。

再次,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关于“你认为大学语文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的调查结果如下:

图3 三类学生对教学模式的选择

注:各选项的具体内容:A——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B——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围绕教师活动为主;C——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主;D——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

图3显示,高于35%的只有四根柱子:三类学生对于“C.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主”选项的选择,以及“对口单招生”对于“D.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选项的选择。作为“90后”,自主意识较为强烈,18岁上下的年龄,又正是尊严感强的时候,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待学生,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妥善引导。三类学生的实践活动意识较强,普遍具有喜欢动手做,不喜欢干坐着听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增加和改进实践性教学环节,采用实践活动形式的作业方式和学习方式。对于“对口单招生”学习状态上的“跟老师”的习惯意识,更要在教学组织上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另外,信息化时代,“听、说、读、写”的媒介与方式已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90后”是在信息化环境中长大的,老师一定要有“不断学习”的理念,要做学习型的教师,在教学方面适应和跟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徐晖,黄霞,尹晓红,滕驰.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116-118.

[2]谭月娥.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内涵——基于人文教育发展历程的考察[J].语文教学通讯,2013,(5):7-9.

[3]吴婷婷.从语文课程的性质谈大学语文教育的文化期待[J].学术探索,2012,11:167-169.

[4]王宁.高级母语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一课——谈大学语文课程的准确定位与教改实验[J].中国大学教学,2004.(6):21-22.

[5]曹正勇.试论媒介变迁中的大学语文教育转型[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4-98.

基金项目: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课题,名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研究,编号:Y14034。

猜你喜欢

教学对策
职业学校体育足球教学方法探讨
如何让边远农村学生爱上化学
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学化学课堂有效性分析与对策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