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导学式”练习为载体的思想品德教学的实践探析

2015-12-21叶美珠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3期
关键词:导学式思想品德教学练习

叶美珠

摘要: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达到“少教多学”的目标,本文创设形成以“导学式”练习为载体的课堂学习方式,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知识,分析课堂教学中以“导学式”练习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开展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要理论依据和现实背景,结合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分析“导学式”练习的设计、运用特点及运用模式。

关键词:“导学式”练习;实施载体;思想品德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273-02

以“导学式”练习为载体的课堂学习活动,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导学式”练习为依托,开展有计划、讲策略、自主的、创造性的合作式学习。“导学式”练习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架,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创设学习与练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以优化课堂学习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一、运用“导学式”练习的理论依据及背景

1.“导学式”练习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认识不是被动、直接的反映的过程,是主体通过实践活动,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主观能动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

2.“导学式”练习符合建构主义学习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知识,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義的主动建构者,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引导者,而非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3.“导学式”练习符合现代课堂学习模式。课堂教学不同于生活实践,不同于实验室实验,更不同于应试和测试活动。现代课堂教学活动是生活化、富有创造力与个性的特色活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中,教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主观能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实现不同层次、全面和有效的学习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从目前初中学生的情况看,他们的思维发展虽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但仍需要更丰富、具体、感性的学习资料作为依托,因此,应将学生生活需要与学习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而且,学生虽然兴趣广泛,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但学习与认知仍存在较多的他律现象,自主选择并坚持有效学习活动的能力一般,在45分钟的教学中,有效听课时间为15~20分钟。

以“导学式”练习为载体的课堂学习活动契合上述学习理论与实践的要求,本文将结合“导学式”练习的特点及运用做进一步的分析与论证。

二、“导学式”练习的设计及运用特点

“导学式”练习的学习目标、运用模式及适用内容和传统意义上的练习存在明显的不同。

以“导学式”练习为载体的课堂学习活动是一个基于学生特点的“导学式”学习辅助平台。“导学式”练习的设计及运用充分结合学生学情,以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以期建立一个基于教师引导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和练有机结合的活动。本文以“珍爱生命”一课的课堂“导学式”练习的设计及运用为例进行分析。

1.“导学式”练习是学生学习的心理伙伴。基于学情,了解学生需要,从学生学情出发,这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之一,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式”练习的重要特点。从目前初中学生的生源情况看,无论是重点校还是普通校,均出现生源多元化趋势,外来子弟占一半左右,学生整体素质一般。表现为:学习习惯不佳,生活经验相对匮乏,语言基础一般。因此,应提供丰富、具体、感性的学习信息,将学习材料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采用有趣、宽松、自主的学习模式,延长和保持学习兴趣和学习注意力。“导学式”练习的运用可以有效弥补教材和教学时间上的不足。

例如,“珍爱生命”一课中,教师可以围绕“为什么要珍爱生命及怎样珍爱生命”两个主题来设计“合作探究”模块,将其分为二个环节。

环节1:由“消防队员在森林火灾中喂食树熊水(澳大利亚2009年)、一位斗牛士在一场斗牛里突感不适,第一位赶来他身边的是被他刺了几剑的牛,默默地看他”等情境材料,让学生结合实际,感悟生命的光辉。这一教学设计旨在激活学生兴趣,从生活体验开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易于同化原有知识,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环节2:展示“最美教师舍身勇救学生,自己被车轮碾压致双腿截肢”的情境,思考张老师为什么能这么精彩地活着?我们应怎样向张老师学习?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突出重点,保持兴趣。

两个环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的情感体验由“感动”到“感悟”,由感性到理性认识。情理相通,融情时也明理。“导学式”练习在学习中如伙伴一样,引领学生从生活化的认知到课堂,将生活与课堂相联系,将情感与理智相连,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体现理念联系实际的理念。从某种意义上看,“导学式”练习成为学生学习中情感相通、相融的“伙伴”。

2.“导学式”练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架。设计上立足基础,关注社会重热点,体现时代性。从选材上看,紧紧围绕“珍爱生命”,将“导学式”练习材料变为最新时政要闻;从环节安排上看,层层推进,由浅入深。先是情境体验、探究,安排对“最美教师舍身勇救学生致残后,为什么要选择精彩地活着”这一事例进行合作探究。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掌握理念知识“人为什么要珍爱生命”。最后,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情境材料,提升对“为什么和怎样珍爱生命”的理解与认识。

3.“导学式”练习为学生提供德育、美育相融的载体。“导学式”练习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引导融合于情境之中。例如,本课练习中引用新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的相关漫画及“着火了”等漫画题。通过融情于景,实现“通情达理”。

4.“导学式”练习是学生自我鞭策的良师益友。“导学式”练习的设计能关注中考动向,题型多样,内容丰富,发挥巩固知识、培养应试能力的助推作用。例如,本课练习的主题是“为什么及怎么样珍爱生命”,引用“2012年最美教师张丽莉事迹”、“厦门争取到2013年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等最新材料,运用“图表”、“漫画”、“格言设计”等形式,注重结合实际,如“拓展延伸”模块中的“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日常生活或校园生活中注意人身安全的一些做法”等设计,力求既落实基础知识又体现新课改理念,发挥传统练习巩固知识、培养应试能力的作用。

由上可见,“导学式”练习以课程标准为导向,练习设计和运用可以贯彻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充分体现学科的六个特性,即思想性、时代性、人文性、科学性、发展性、导向性,立足学生及社会生活实践,激活学习原动力,实现课堂教学与练习的有机整合与提升,发挥学科的教育教学引领作用。

三、“导学式”练习的运用模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导学式”练习可以以模块为基本要素,通过模块建构课堂,主要分为“课前导学、合作探究、课堂检测、拓展延伸、课后记”5个模块。

在运用上,注意建立模块间的有机联系,形成一个由浅入深、层層推进、由生活到课堂的和谐、科学的体系。将练习融入课堂教学中,以练习为依托,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在合作探究中答疑解难,力求既落实基础知识又发展能力,培育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在课堂中“少教多学”、减负增效的目标。

“导学式”练习的运用包括以下基本环节。

环节1:引导学生根据“课前导学目标要求”自主学习,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确认自身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环节2:引导学生根据“模块一”的“课前导学”所提供的知识框架,自学课本内容,在初学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对已有知识与经验进行同化,理解重点和难点,尝试构建自我的知识框架。

环节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根据学习目标及主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由浅入深、由生活到课堂。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自学与合作探究中由感性体验到理解掌握知识,形成理性认识,培养学科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环节4:开展“课堂检测”活动。立足基础,适度关注中考热点问题,或是生活实际。通过自我检测,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不足,为进一步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方向和动力。

环节5:开展“拓展延伸”的主题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活动中检验知识,运用知识。

环节6:落实“课后记”。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反思。总结收获,提出问题与建议,为下一步学习提供具体依据,帮助明确个性化学习的方向,可谓是“生命化”的学习素材。

综上所述,以“导学式”练习为载体的教学活动是一种生命化的教学活动。在学习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主导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以自主学习为基本特色,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在学习中实现落实基础知识、发展能力,又培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为课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导学式思想品德教学练习
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论小学数学教育的方式方法问题
“导——展——练——评”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如何提高学生思品课学习内驱动力
整体导学式开放性教学法初探
问题导学式教学法的实施程序及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