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2015-12-21

航海教育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职业大学生课程

(大连海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6)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修飞飞,王振兴

(大连海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6)

分析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及特点,针对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基本情况,从择业观教育的教材使用、任课教师、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在理论和现实结合的基础上,提出力求通过个人、家庭、社会和高校的力量完善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建议。

大学生;择业观;择业观教育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只有134万人[1],2012年达到619万[2],短短10年净增485万。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人,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人数增长了28万人[3],再创历史新高,被称为“更难就业季”。在全球经济相对低迷的大环境下,面对逐年增加的毕业生人数,就业难问题将更加突出。

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客观上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困难,而大学生的择业观则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华中师范大学张蕾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态势下的大学生择业观研究》,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表现出自主意识增强、择业标准更加务实、价值取向多元化、择业观念开放等优点。但也存在着不足:期望值过高、定位不切实际、服务西部基层的意识不强、诚信意识弱化、自主创业意识淡薄等。[4]大连海事大学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指出,大学生自我期望值高、违约现象明显、择业意识淡薄等因素影响了就业工作。因此针对当前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对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加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十分必要的。

国内关于择业观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择业观的内涵、择业观的影响因素分析方面。陈成文等学者从社会学视角出发,认为择业观是择业者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择业问题上的集中体现,是人们关于职业发展的可能性、职业的报酬、职业的声望和求职应付出的代价等相对稳定的根本观点与看法;[5]贾卫东等学者则认为择业观是择业者人生观的体现,是择业者对社会职业的评价与倾向,体现了择业者的职业理想;[6]而徐平认为择业观是人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综合反映,是择业者关于择业理想、职业动机、职业标准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是择业者个人价值观在职业上的集中表现和社会职业岗位上的初步定位[7]。马晓芳将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不良的社会风气、家庭教育的偏颇以及学校重视程度不够三个方面;[8]于瑾等认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受社会环境、社会职业评价尺度等社会因素及高校改革深化、当代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等因素的影响[9]。

高校的择业观教育随着时代变化,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及教育内容等也发生着变化,针对当前教育主体、客体及内容情况的特点,本文运用文献搜集法和实证分析法,介绍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剖析现行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在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教材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保证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有效实施。

二、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现状与问题

1.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是指目前就读于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的全日制本科学生。他们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该时期国家物质生产日益丰富,同时外来文化侵占中国市场,在这种生长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具有独特的时代特点:(1)独立意识强烈,但意志力较为薄弱;(2)主流思想积极向上,但较为现实;(3)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个性张扬,充满自信;(4)人生目标多元化,带有功利性。[10]

2.大学生择业观

大学生择业观是高校在读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个人能力,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和心理倾向等,是高校在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择业上的综合反映。[11]大学生择业观会对大学生的择业乃至职业生涯都具有指导作用,正确合理的择业观可以帮助大学生将择业目标与社会需要、自身能力及个人理想等相关因素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实现择业及职业发展。

大学生择业观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范畴。作为人类思想意识的相关内容,大学生择业观除了受限于大学生本人的意识观念,同时更会受到历史条件、社会发展水平等各种条件的制约。

3.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现状

为了掌握目前高校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现状,笔者在2015年3月份与大连海事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工业大学三所高校的教务部门、就业指导部门就择业观教育课程设置情况、师资情况、教材情况等进行了沟通。经了解,各高校在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方面具有相同的特点。

(1) 师资情况。三所高校在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方面具有稳定的师资队伍。教师来源于就业指导中心管理人员、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干部和辅导员,属于兼职教师。教师一般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专业一般比较均衡,涵盖工学、理学、文学、法学等各个学科。年龄集中分布在25~35岁,一般没有校外工作经历,研究生毕业后直接留校参加工作,在讲授择业、就业课程之前进行过相应培训,并通过课程试讲。

在工作考核方面,学校主要考核他们的管理工作,对理论教学方面考核不够严格。因此他们的主要工作精力放在日常教学管理上,教学方面投入甚少,缺少对教学法的研究,教学手段也不完善。

从某种程度上,兼职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在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目前高校将择业观教育作为普及式教学,因此缺乏对授课教师的培训、指导、考核和系统的管理。

另外,大部分指导教师的个人经历也比较简单,社会经验少,没有企业工作背景,以上因素决定了高校择业观教育指导教师的教学局限,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观学习效果。

(2)教学内容情况。从三所高校的整体课堂教学情况看,学校除了进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外,主要是开设相关就业、择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及相关择业指导。此外,学校还辅以辅导员教育和开设就业讲座等。

以大连海事大学为例,该校本科生培养计划中共有两门就业方面的课程,一门是“职业生涯与规划”,一门是“就业指导”。两门课程的课程设置信息见表1。

表1 大连海事大学本科生择业教育课程安排

由表1可知,大连海事大学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即开设“职业生涯与规划”,对学生进行就业、择业方面的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与规划是一门建立在心理学、管理学基础上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在21世纪初形成的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随着职业心理学的发展而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比我们日常理解的“就业指导”更具专业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帮助大学生尽早增进自我了解,培养积极上进的人生观、正确的职业观,树立自觉成才意识,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生涯,缓解就业压力,从而避免大学生在毕业择业时的迷茫和盲从。同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更多的部门和人员直接参与对学生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指导和服务,这无形中推动了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该课程主要授课内容为:职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概述、社会职业认知、自我认知、职业决策、职业生涯规划的制订与评估修正、大学生涯规划与管理、职业素质准备、后大学生时代职业生涯的适应与发展。从内容上看,该课程对社会职业是什么、如何选择职业、如何不断地修正就业发展方向以及大学生在就读期间应该如何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等就业、择业相关内容进行了理论介绍,可以为大学生的就业、择业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

而“就业指导”课程是在第7学期,也就是大四学生的第1个小学期开设的,主要授课内容为:就业基本政策、工作程序和权益保护;求职应聘指导与就业服务。由于绝大多数的学生就业、择业时期是在大四的第2个学期初开始,因此,在该阶段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也可以说是学校的精心安排。

由以上可知,高校主要通过课堂内和课堂外两种方式对大学生择业观进行教育引导。课堂内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还有自我认知、社会认知、职业规划、求职技巧等方面的内容。这些课程属于应对式教学,课程相互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缺乏系统性,教育效果的传递也不够;课程的覆盖面不宽,重理论、轻实践,课程教学为普及式教学,学生重视度不够,大多将其作为知识性课程来看待,只要考试通过即大功告成;而且,由于部分高校存在择业观教育起步晚、思想陈旧、教育内容和方法呆板等问题,导致学生厌烦择业教育课程,影响个人的规划发展。因此,对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效果非常有限。

(3)教材选择情况。三所高校统一使用由辽宁省教育厅组编、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材。该教材在2011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修编,在修编过程中,涵盖了教育部办公厅颁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有关内容,全面而有重点地给读者提供了职业发展与规划学习的资源,强调以大学生为主线来介绍职业发展与规划的内容,注重应用性。该教材在综合分析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深入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任务的基础上,遵循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展开,即“职业认知—自我认知—职业决策—职业规划—素养提升—职业适应”这一思路,每一章都对应一个步骤,总体逻辑清晰,结构合理。另外教材中还提出了该课程的主要任务和教学要求。虽然该教材内容全面,具有普适性,但由于各高校校区地理环境、办学目标定位、专业规划设置、学生个体发展等相关因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该教材又相对缺乏针对性。

三、 完善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对策

1.继续强化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政策导向

继续强化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政策导向作用,需要政府在坚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同时,还要创造和优化政策环境及市场条件,鼓励当代大学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训,为到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项目、咨询等信息服务。大力支持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此外,政府不仅要强化就业政策导向,还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优化宣传方式,要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政策的存在,引导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

2.营造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舆论氛围

首先,社会媒体作为营造社会舆论氛围的主力,要及时、正确地传达和解读政府关于就业、择业方面的引导政策,做好大学生与政策引导之间的桥梁;其次,在准确报道就业现状的同时,要对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择业的典型案例、各地在就业择业工作中取得的先进经验进行报道,帮助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最后,社会媒体还应该做好当代大学生群体与社会、高校之间的传话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促进各方的互相理解,为大学生就业择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完善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择业观教育相关课程设计是大学生择业观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要素。高校必须在强化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及现实需要,优化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相关课程设计,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业心理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着力构建适合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课程体系。

(1)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很多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时,除了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更重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一些大学生在就业之后,存在用不正当手段追求个人利益的现象,最终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设置中,应该将择业观教育融入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尽量避免错误的或偏离实际的价值取向。

(2)就业心理教育课程。就业心理教育是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核心内容。目前,由于就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其中部分学生还因就业压力备受折磨,如果这种焦虑心理不能得到及时化解,必将造成心理障碍,严重时还可能引起自暴自弃甚至反社会的行为。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课程,为大学生及时化解心理烦恼和忧虑。此外,与就业心理教育课程相配合,高校还应该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中心在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方面的作用。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学生正处于生涯探索这一职业发展的关键阶段,是否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前景将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比如,如果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会缺乏自信心,更容易在提到就业时感受到巨大压力;而如果明确了职业生涯规划,则容易对就业充满信心,较少感受到就业压力。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指导当代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作用,禁绝部分教师将该课程流于形式的做法。

4. 加强高校择业观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要不断改善择业观教育指导教师的学缘结构,引进外校、特别是高水平院校的指导教师来校工作,同时考虑指导教师的校外工作经历等。并选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就业指导教师,便于教师在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时进行必要的择业指导教育。

要抓好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常态建设,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通过进行中短期、长期培训,提高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要建立指导教师状态数据库,通过系统管理,掌握指导教师的基本情况。做好就业指导教师上岗前的培训和试讲工作,认真考核,实行指导教师持证制度,并对开课教师进行日常考勤和考核,保证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5.加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研究

加强高校对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并不仅仅是指导大学生找到一份理想的职业,更根本的应该是帮助学生在踏入社会以后的长远职业生涯中,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高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问题,而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得失。

首先,高校要做好择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工作。探索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举办形式多样的教育研讨活动,利用网络、广播等公共平台,推行微信、微博等新式教育手段,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其次,要做好择业观教育的教材建设工作。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性格特质、能力水平以及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等,开发建设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特色教材。最后,要建立用人单位反馈机制,掌握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各种表现,将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提供给教育研究部门,制定整改方案,完善教学计划,实行闭环管理,通过持续的改进,提高择业教育工作水平。

四、结语

政府、社会、家庭和高校对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都负有一定的责任,他们应各司其职,互相衔接,发挥其最大的引导教育作用。首先,社会应清污涤垢,通过好的环境的熏陶、榜样的示范和典型的感化来引导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的取向;其次,父母应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在就业问题上鼓励他们听从内心的呼唤,放手让他们大胆尝试,在日常教育中,多向他们传输职业选择方面的有益信息,鼓励他们多听、多关注外界动态,以增长见识,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辨别的能力、自主选择职业方向的能力,减少因父母本身受教育程度及父母职位等不可变因素等造成的当代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认知上的差异;此外,高校除了向大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外,更要注重帮助大学生认知自身、合理定位,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择业观,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此外,除了借助社会、高校及家庭的力量外,当代大学生也要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立上进的意识,正确认识自己,充分展现和挖掘自身的优势,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全面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敢于挑战,抓住身边的一切可利于自身全面发展的机会,通过社会实践和工作经历不断地锻炼自己、完善自己,实现自我价值。并且,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一些与就业服务相关的活动,提高自身在就业、择业中的主动性,为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合理定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国家统计局.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

[2] 国家统计局.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32.

[3] 詹娟.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知识经济,2015(3):143-144.

[4] 张蕾.高等教育大众化态势下的大学生择业观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5] 陈成文,胡桂英.择业观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8(l):46-52.

[6] 贾卫东,郑宏宇.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研究综述[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13-15.

[7] 徐平.研究生择业观相关因素分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8(6):103-104.

[8] 马晓芳.“90”后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及教育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555-557.

[9] 于瑾,时祖光,毕伶俐.“90后”大学生择业观初探[J].时代教育,2014(5):5-10.

[10] 杨廷.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6-10.

[1]李荣华.大学生择业观理论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05(6):34-37.

G641

A*

2015-03-30

修飞飞(1986-),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006-8724(2015)03-0108-05

猜你喜欢

职业大学生课程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职业写作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学生之歌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