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鲈养殖的主要疾病与防治技术

2015-12-18韦成昱刘西磊李义辉杜玉兰贾立国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33期
关键词:病鱼鱼体体表

韦成昱,刘西磊,李义辉,杜玉兰,贾立国

(广西海世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广西防城港538021)

海鲈(Lateolabrax japonicus)隶属鲈形目、鮨科、花鲈属,俗称花鲈,英文名称Japanese sea perch。海鲈属于广盐性鱼类,养殖的适宜温度为3~29℃,分布在东亚的中国、朝鲜、日本。海鲈具有个体大、生长迅速的特点。目前,我国海鲈的养殖模式主要为池塘养殖[1-3]和网箱养殖[4-6]。目前,海鲈的养殖技术比较成熟,池塘养殖的产量为3 000~6 000 kg/hm2[6]。然而,在海鲈网箱养殖过程中病害频发,影响范围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已经成为制约海鲈养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笔者介绍了近年来海水网箱养殖海鲈过程中的主要疾病及其诊断与防治方法。

1 病毒性疾病

淋巴囊肿病,病原为虹彩病毒,是发现最早的鱼类病毒性疾病之一。目前,国外已报道包括海水、淡水和半咸水在内的9科42目125种鱼类患淋巴囊肿病。在海水鱼类中发现易感的养殖品种有鲈形目、鲽形目和鲀形目中的一些鱼种[7]。淋巴囊肿病在海鲈的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我国全年均会发生,倘若保持良好的饲养条件和低密度养殖,一般不会引起大量死亡,但如果水文环境堪忧或与细菌并发感染,可引起严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每年5~8月水温达到10~25℃时为淋巴囊肿病发病高峰期。发病率在70%左右,一般的死亡率为30%[8]。

淋巴囊肿病属于慢性皮肤瘤,病症外部特征近似于体表乳头状肿瘤。囊肿一般在体表外明显,在解剖病鱼时鳃丝、咽喉、肌肉、肠壁、肠系膜、围心膜、腹膜、肝和脾等组织器官上也能偶尔出现病症,严重时全身发病[7]。病鱼发病前期,行为摄食正常,但生长缓慢;后期严重时,几乎拒绝进食,导致部分死亡;部分病鱼体会出现表皮囊肿物脱落,体表逐渐恢复原状,并获得短期内的特异性免疫力[7-8]。

该病暂时没有有效治愈方法,养殖过程中应以预防为主,加强饲养管理。预防措施为低密度养殖,保持良好的水体环境,投喂多糖类、免疫增强剂和益生菌等添加剂,以增强鱼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提高抵抗力。发病措施需做好防疫工作,隔离病鱼与水体,做好消毒工作,避免大规模感染。通过对鱼体注射虹彩病毒细胞灭活疫苗能有效防治该病。必要时投喂聚维酮碘(PVP-I)、板蓝根、大青叶、三黄粉等,同时配合投喂维生素C[9]。育苗时用50 mg/L聚维碘酮(PVP-I)处理鱼受精卵20 min。

2 细菌性疾病

2.1 嗜水气单胞菌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可引起养殖海鲈出现体表溃烂型和肠炎型疾病。当养殖密度大、水质浑浊、溶氧量偏低、温差较大时,容易出现体表溃烂型疾病;肠炎型主要出现在幼鱼阶段和成鱼养殖初期。体表溃烂型主要发生在捕捉、运输后、台风过后,主要是由于擦伤引起继发性感染,高温季节时感染死亡率较高[8]。肠炎型主要出现在5~10月。

体表溃烂型发病初期体表充血发炎,逐渐恶化成皮肤腐烂、鳞片脱落,病灶周围发红,病灶中央部分则浮肿溃烂,严重时肌肉、骨骼外露。病鱼鳃丝出现斑块,浮肿或脱落,并有局部粘附脏物。肠炎型出现后,病鱼不摄食,肛门红肿或外凸。手指轻按腹部,有粘稠似脓液流出。解剖鱼腹和肠管后,肉眼可见肠壁充血发炎[9]。肠道充血明显,尤其以后肠充血发红最为严重。

体表溃烂型发病时,发病时可用漂白粉、二氯异氰尿酸钠等全池泼洒,泼洒量为池水的0.3~0.4 g/m3。用复方新诺明拌饵料投喂,每千克饲料添加1.0~1.5 g,连喂3~5 d,首次用量加倍[7]。如果发生肠炎型,可通过每千克鱼体重拌料投喂土霉素50~80 mg、维生素C 10 mg、大蒜浆30 g进行治疗;或者每千克鱼体重拌料投喂复方磺胺二甲嘧啶1.5 g、大蒜素 1 g、复合维生素 10 mg,每天 1 次,连用 3 ~4 d[9]。

2.2 弧菌 弧菌可造成养殖海鲈出现细菌性出血病,致病菌包括鳗弧菌、副溶血弧菌、哈氏弧菌、创伤弧菌和溶藻弧菌等。该病危害较大,全年都可发病。

发病时主要症状表现为:轻者体表点状出血,重者躯干皮肤发生糜烂。病鱼眼球明显突出,眼内局部出血、变白,肛门红肿,解剖后发现内脏器官、组织有点状出血现象。若需确诊,必须进行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网箱养殖发病时可用2~3 ml/m3的季铵盐碘淡水溶液浸泡病鱼5~10 min。池塘或水泥池养殖,需用漂白粉(有效氯30%,1 g/m3)或季铵盐碘溶液(0.5 ml/m3)全池均匀泼洒。病情严重时隔天再使用1次[9]。

3 寄生虫疾病

3.1 小瓜虫 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是一种常见寄生虫。鱼体被寄生后,发病病症为与外界相接触的病鱼体表、鳃、眼角膜和口腔等呈现肉眼可见白色点状物。此病末期时体表皮肤点状出血物出现,体表与腮的黏液分泌增多,形成一层白色浑浊状薄膜。病鱼摄食量大大减少。

刺激隐核虫在10~30℃水温下可以繁殖,夏季和秋季水温为25~30℃时达到繁殖高峰期,致病率增加。刺激隐核虫主要危害网箱养殖、池塘养殖或水泥池养殖的海鲈鱼苗鱼种。

池塘养殖发病时可采用醋酸铜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0.1 ~ 0.3 g/m3;也可使用生姜 15.0 kg/hm2和辣椒 22.5 kg/hm2,煮沸后全池泼洒预防。网箱养殖发病时,可采用5~8 g/m3醋酸铜淡水溶液,浸洗病鱼3~15 min。浸洗后如果能移入含2.0~2.5 g/m3的阿的平或盐酸奎宁的水体中暂养,效果会更好[9]。在治疗时切记禁用硫酸铜或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究其原因,是因为小瓜虫在硫酸铜刺激下会形成胞囊,不仅无杀灭效果,而且可促进其大量繁殖,使得病情雪上加霜[7]。

3.2 车轮虫 体视镜下虫体一般反口面朝前,似车轮般转动。车轮虫一般寄生于鱼体黏液较多处,鱼体表寄生的车轮虫,个体较大,常见的有显著车轮虫、粗棘杜氏车轮虫、卵形车轮虫、东方车轮虫等;寄生在鲈鱼鳃上的车轮虫个体一般较小,通常为卵形车轮虫和眉溪小车轮虫[7]。此病在全国各养殖区域都有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车轮虫流行季节在4~7月,造成大批鱼苗死亡,给鱼种生产带来很大损失。

适宜此虫繁殖的水温为20~29℃。从寄主上脱落的车轮虫在水中可存活24~48 h后死亡,在此期间可侵袭新的寄主。车轮虫少量寄生不会引起鱼体明显症状;一旦车轮虫附着较多,病鱼体表及鳃部黏液分泌量会大量增加,形成一层黏液层,由于营养被车轮虫吸收鱼体日渐消瘦,体表发黑,游动无力,呼吸困难,造成死亡。

网箱养殖发病时,可用50%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和50%的细沙混合后挂袋;0.04%醋酸水溶液浸洗10~15 min;3~5 g/m3的醋酸铜溶液浸泡5~10 min;100 ml/m3福尔马林淡水溶液浸泡10 min;同时,配合投喂抗生素饲料添加剂,以防止细菌感染[7-9]。

3.3 鱼虱 东方鱼虱(Caligus orientalis)是我国海水鱼类的常见寄生虫,吸附在鱼的体表及鳃上,肉眼可见。病症为病鱼狂躁不安,在水体中狂乱游动,或于水面作跳跃式快速游动。鱼虱的体表特征可通过肉眼观察及结合镜检即可确诊。我国沿海从南至北皆流行此病,尤以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区为甚,常常引起鱼种的大批量死亡。在该地区,鱼虱全年都可产卵繁殖,一年四季均有流行,且鱼虱对宿主无严格的选择性。

海水网箱养殖发病时,可用300 ml/L的福尔马林淡水溶液浸泡5~15 min。10~20 mg/L的晶体敌百虫淡水溶液浸泡病鱼10~15 min。使用无敌水0.5~1.0 ml/L药浴10~20 min,连续3 次,为1 个疗程[7-9]。

3.4 鱼怪[8]病原为鱼怪Ichthyoxenus,主要寄生在商品规格海鲈的体表鱼胸鳍基部,摄取海鲈血液。海鲈被寄生后,焦躁不安,鳃部级皮肤分泌大量黏液;表皮出现破损,胸鳍基部充血,鳍被破化,但一般而言死亡率不高。

目前,对鱼怪的治疗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主要是由于鱼怪成体的耐药性比寄主强。关于鱼怪的预防措施也鲜有报道。金珊等[8]在鱼怪幼虫释放高峰期对鱼体进行浸浴消毒,起到了良好的预防作用。

4 小结

在海鲈养殖过程中,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性疾病通常交叉感染而发生,彼此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苗种阶段,寄生虫感染是海鲈养殖的初始病因,在寄生虫原发性感染后部分鱼体会出现机械损伤,部分鱼体虽然无表观症状,但已经处于应激状态,从而导致后期细菌和病毒的继发性感染,导致大批死亡。目前,对海鲈寄生虫性和细菌性疾病的控制主要是采用药物治疗和生态防控相结合的方法,对病毒性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综上所述,在海鲈的养殖过程中保持一个良好的养殖水质环境,制定合理的投喂计划,合理使用药物,严格执行苗种引进检疫与消毒工作,将会对海鲈养殖过程中的病害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1]庄虔增.鲈生物学及池塘养殖技术[J].齐鲁渔业,1996,13(2):8 -11.

[2]廖国璋.花鲈的生态特性及池塘养殖问题[J].水产科技情报,1998,25(3):130 -132.

[3]林国彬,林金华.海鲈池塘健康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05(8):42-44.

[4]颜正荣.海水网箱养殖鲈鱼技术[J].科学养鱼,1995(11):17.

[5]毕庶万,毕文胜,林源,等.鲈鱼的形态特征与养殖效果的关系[J].水产养殖,1997(4):16-17.

[6]王涵生,方琼珊,钟硕良,等.花鲈网箱养殖高产技术试验研究[J].福建水产,2002(1):1-9.

[7]王雪鹏,丁雷.鱼病快速诊断与防治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8]金珊,王国良,赵青松,等.海水网箱养殖鲈鱼的主要疾病与防治[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51-54.

[9]余德光,黄志斌,陈毕生.海水鱼病诊断技术[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病鱼鱼体体表
加州鲈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轴流泵内鱼体的运动行为与撞击损伤分析
淡水鱼水平往复振动头尾定向输送方法
淡水鱼腹背定向装置设计及试验
裂唇鱼
磁共振病灶体表定位贴及临床应用研究
脂肪抽吸术在体表脂肪瘤治疗中的应用
几种鱼体新鲜度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锦鲤病害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