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备课当从预习始

2015-12-16付小明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备课预习阅读教学

【摘 要】一节成功的阅读课,其真正的备课应该从备学生的预习开始。备预习是实现以学定教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抓手,是教学走向融会贯通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阅读教学;备课;预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2-0028-02

【作者简介】付小明,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初中部(江苏溧水,211200)教师。

在教学中,备课从何处始?相当一部分教师给出的答案是“备课从导入新课始”。殊不知,“导入新课”并不是备课的起点,因为学生并不是在教师“导入新课”时才接触这篇文章的,绝大部分学生在教师讲解新课之前,就已经对文本有了一定的预习准备。基于这样的教学现状,从教师备课角度而言,一节成功的课,其真正的备课应当从备学生预习开始。

一、备预习,实现以学定教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任何一个“新知”的建构,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即根据学生现有的学情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学定教”,但真正的以学定教又绝非易事,因为学生的学情是很难精确把握的,而成功的设置预习又恰恰是把握学情的重要手段。比如教学《杨修之死》一文前,笔者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畅想杨修之死的原因,并形成文字。一名学生在《杨修死有余辜》一文中这样写道——

不可否认,杨修才能十分出众。当年击鼓骂曹的祢衡说过:“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就连曹操本人也承认:“我才不见卿,乃觉三十里。”杨修著作颇丰,对军中贡献也大,这样一个人的死,似乎不那么简单。

第一,他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天生多疑,且嫉贤妒能,阴险狡诈,而杨修分食塞北“一合酥”,揭穿曹操梦中杀人真相,智解“门内添活”之意,这些显然是犯了曹操之忌。

第二,他参与了政治斗争。杨修教曹植作“答教”,斩门吏出城门,揭穿曹丕大麓藏人阴谋,这一切都充分说明杨修参与了政治斗争。政治斗争是一个漩涡,进去了就很难脱身,更何况是关乎曹植、曹丕二人的继位问题。曹操不希望有外部势力的介入使自己的儿子自相残杀,更不希望自己百年后江山不稳,因此杀杨修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这也是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吧。

第三,他自作聪明,造传军令。假传军令,尤其是退兵会削弱士气,给军队造成巨大损失,再加上曹操早有杀修之心,因此即使杨修的推断是正确的,也会被曹操当成是造谣,找到借口诛之。

第四,曹操看不惯杨修身边的人。无论是孔文举、祢衡,还是杨修的父亲杨彪,都与曹操有很大矛盾。孔文举营救杨彪,让曹操在庆功宴上下不了台,祢衡是孔文举所举,竟然击鼓骂曹。此三子者,皆令操恶之。

杨修生也聪明,死也聪明,正可谓恃才放旷,终自食苦果。

……

从学生的预习作业看,学生显然已经具备归纳事件、分析人物性格、探索杨修死因的能力,因此教学此课时,教师不能将归纳事件、分析人物形象和探讨杨修死因作为上课的重心,否则,重复学生的已知是很难让学生建构新知的,学生听来索然无味,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如果我们花少量的时间就以上三点与学生交流,而将上课的重心置于这篇小说先倒叙后插叙的写作技巧的选择上,带领学生分析罗贯中《三国演义》与陈寿《三国志》中曹操形象的不同,从而了解小说与史书之区别,这样的话,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二、备预习,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独立接触文本,并通过自身独立思考,提出质疑、见解,寻求解答依据的动态自主的学习过程。预习不仅为课堂学习做好了知识、思想上的准备,而且使学生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

叶圣陶先生曾感叹道:“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

比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前,笔者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和原著来证明标题中“取”字的妙用,以下是学生的部分研究成果。

生1:生辰纲是梁中书搜刮的民脂民膏。这一点在《水浒传》中是有所交代和暗示的。……正是因为觉得生辰纲是不义之财,是梁中书搜刮的民脂民膏,晁盖等人才会有“不义之财,取之何碍”的理直气壮,才会觉得自己并非是在“抢劫”,而是在“劫富济贫”,在“替天行道”,把本属于百姓的财物,从“贪官污吏”的手中抢过来,正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生2:作者妙用一“取”字,折射了为“造反”者树碑立传,渲染他们豪侠仗义、除暴安良的写作目的,彰显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生3:“取”相比于“劫”和“抢”而言,显得更为从容,更为自信。……

学生在交流自己的预习成果的过程中,既是展示,也是碰撞;既是一种输出,也是一种吸收;既走进了文本,又深化了文本阅读,何乐而不为?

三、备预习,走向融会贯通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存在大量节选性文学作品,对节选性文学作品最忌脱离原著孤立地去解读。关于这一话题,杨九俊先生曾反复强调,整体感知很重要,局部要放在整体中感知,譬如《红楼梦》中的诗像溪流中的水草。如果你把水草捞到岸上,它就没有味道了。然而,现实是不允许我们在教学每一篇节选性文学作品时都要求学生把原著读一遍的。但是学生若对原著一无所知,尤其是对与本篇相关的原著情节知之甚少的话,那么教学就会成为“隔岸观火”“隔靴搔痒”,甚至是“干剥死咸鱼”,而预习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比如,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孤独之旅》一文节选自曹文轩的《草房子》一书的“红门一”“红门二”两个章节,编入课本时略有删改。因此,教学《孤独之旅》一课时,笔者提前几天就让学生认真阅读《草房子》一书中的“红门一”“红门二”两个章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到主人公杜小康经历孤独之旅前的生活经历,这样再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才会真正理解经历孤独之旅的杜小康的那份孤独和茫然,也只有结合原著的阅读学生才会真正读懂这篇小说的主题。

当然,教学节选性文学作品,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篇篇文章熟读对应性文学作品,但是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课前尽可能熟读原著中与文本相关的章节,二是课后要能激起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和兴趣。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走向融会贯通。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也不例外,教师要想驾驭课堂,引领学生悠然行走于文本,就必须将自己的备课流程前伸至预习环节,即备课当从预习始。

猜你喜欢

备课预习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例谈自主识字的有效方式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浅谈职高生的数学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