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FDI技术溢出效应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2015-12-16周明俊

关键词:内资外资企业外资

周明俊

FDI技术溢出效应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周明俊

基于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1991-2013年面板数据,采用滚动检验法研究FDI技术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2007年以前,FDI技术溢出效应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007年以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逐渐减弱直至为负。这表明自2007年起,长三角地区的外资企业规模相对内资企业而言偏大。从外资规模、独资企业占比等方面分析了限制FDI技术溢出的因素,从外资规模、产业关联、产业集群和培养创新机制等方面提出促进长三角地区FDI正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建议。

FDI;技术溢出效应;经济增长;长三角地区

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FDI)与经济增长的问题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也是世界上FDI流入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投资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2013年长三角地区的GDP达到了11.8万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了640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54.5%。研究FDI技术溢出效应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献综述

根据内生增长理论,FDI可以通过技术溢出促进技术进步,进而对东道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但是根据资本边际产出报酬递减的假设,FDI对东道国的经济增长不会有持久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关于FDI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存在争议。存在争议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选取样本的不同;二是FDI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内生性。

FDI技术溢出效应最初是由Dunning J H[1]在研究美国对英国制造业进行投资时提出的概念,随后MacDougall G[2]、Caves R E[3]等学者分别探讨了FDI技术溢出效应相关的理论。FDI技术溢出效应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实证结果两方面都有。Caves R E[4]对澳大利亚,Goberman S[5]对加拿大的实证研究,分别在行业层次上发现FDI引入和当地企业生产效率正相关,也即存在正的FDI技术溢出效应。然而,Aitken等[6]对委内瑞拉的制造业、Barry S[7]对爱尔兰的制造业、Beata Smarzynska Javorcik[8]对立陶宛的企业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则表明,FDI对东道国产生了负的技术溢出效应。

沈坤荣[9]、桑秀国[10]、王志鹏和李子奈[11]等人分别从国家层面、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证明了FDI通过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秦晓钟和胡志宝[12]对中国39个行业进行研究,发现FDI在这些行业中发生正的溢出效应。何洁[13]认为FDI是否促进当地经济增长,主要受当地经济环境的影响,包括经济开放程度、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孙力军[14]的研究则表明,FDI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随着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先增长后减少直至为负的情况。孙江永和冼国明[15]通过对中国纺织业的研究发现,FDI通过水平关联和向后关联产生正向的技术溢出效应。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关于FDI技术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可能是由于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样本选取的不同,才导致最终的结论不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很少考虑到FDI技术溢出效应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动。笔者将对长三角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滚动检验法,将1990—2013年分为1991—2004年,1992—2005年,1993—2006年,1994—2007年……2000—2013年等10个时间段,分别检验FDI技术溢出效应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模型的构建及数据的选取

Blomstrom等[16]将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定义为:跨国集团在东道国实施FDI引起当地技术或生产力的进步,而跨国集团无法获取其中全部收益的一种外部效应。技术溢出的外部效应主要是通过示范与模仿效应、人才流动外部效应以及前向和后向联系的技术溢出的方式对东道国的经济产生影响。以此为依据,笔者建立计量模型来检验长三角地区是否存在FDI技术溢出效应;如若存在,这种效应对经济增长的效果如何?

(一)方法与模型的设定

采用何洁的思路,笔者将区域的经济产出分为内资部门产出(D)和外资部门产出(F),则区域总产出(Y)为两个经济部门产出之和;外资部门产出F是关于该部门所使用的资本KF和劳动LF的函数;外资部门对内资部门存在技术溢出效应。由此,可以假定内资部门产出是关于为该部门所使用的资本KD和劳动LD以及外资部门总资本KF的函数。假定两部门生产要素存在固定比例关系

(二)数据、指标的选取

近年来对长三角地区的划定,在不同的文献中有所差异。考虑到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区域经济实力的差异,同时也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研究的长三角地区包括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全部。研究数据全部来自于1991—2014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计量分析使用stata10.0完成。

Y用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表示;K用长三角地区年度固定投资总额表示;L用长三角地区平均从业人数表示。KF用长三角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表示,统计年鉴中关于FDI的数据是使用美元计价的,按照各个年度人民币兑换美元的平均汇率转换为按人民币计价。

三、实证分析

首先,对1991—2013年长三角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FDI通过技术溢出对该区域内经济增长的整体影响。

lnY=0.093 531 9+0.324 602×lnK-0.211 505 3×lnL+0.595 206 5×lnKF

R2=0.505 3 P=0.000 0

通过回归检验说明,综合1991—2013年内,FDI在长三角地区内存在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项系数,采用滚动检验法,以14年为区间长度对长三角地区1991—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割。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在长三角地区FDI技术溢出效应不同时段的回归结果

通过以上滚动回归检验可以得出:各期的资本产出弹性都大于劳动产出弹性,说明资本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劳动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这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结构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事实相契合。

FDI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在1991—2004年,1992—2005年,1993—2006年,1994—2007年这4个时期内是显著正相关,表明在4个时期内FDI变化量对长三角地区存在正的技术溢出效应。在1995—2008年,1996—2009年,1997—2010年,1998—2011年的4个时期内是不显著的,在1999—2012年时期内是负相关不显著。

因为B3表示FDI的边际增加量所引起的内资部门的产出变化,表1中B3由正变负的过程也符合经济学意义上的边际产出递减定理。即长三角地区的外资规模相对于内资而言已经过大,导致了FDI技术溢出效应逐渐减弱。这主要从以下方面体现出来,首先,外资规模不断增长,使得大部分市场份额被外资所占据,造成内资企业的产出逐渐减少。其次,随着外资的不断涌入,内资企业难以与外资企业相竞争,导致了FDI对内资企业的边际产出越来越小,直至为负。

四、长三角地区FDI技术溢出的制约因素分析

第一,长三角地区的FDI引进规模要适度,否则FDI不但不能提高内资企业的生产效率,反而会降低内资企业的生产效率。Aitken等[6]通过对委内瑞拉的研究发现,外资企业所占比重越大,内资企业的生产效率越低。2013年,长三角地区的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占各自地区内工业总产值40%以上,其中上海地区的比重达到了60%以上。以上海地区的高技术产业为例,2006—2013年间上海地区的外资企业资产总值和销售产值占比达到了90%以上,这种趋势对内资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必定会产生影响。

第二,为了避免FDI对长三角地区的内资部门边际产出为负,可以通过改变内资企业的生产函数来实现。这主要包括提高内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以及提高内资企业的资本密集程度。其中,内资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培养创新机制、营造创新氛围、为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环境、政府出台措施鼓励企业创新等手段实现。提高内资企业的资本密度,是相对外资的大量涌入而言的。通过计量检验可以看出,资本的产出弹性较大,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因此,提高内资企业的资本密集程度也可以增强FDI产生正向的技术溢出效应。整体而言,缩小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在竞争能力上的差距,更有助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

第三,长三角地区FDI的独资化倾向客观上阻碍了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系。通过对1991—2013年长三角地区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结构的变动观察可以发现,在2000年之前,外资进入长三角地区采用独资经营的比例较小,主要采取的合资经营与合作经营的方式。2000年之后,长三角地区独资经营的比重逐渐提高。以上海地区为例,上海地区的独资经营占比从1991年的14.77%,一直提升到2013年的80%左右。伴随着外资的独资化经营倾向,会引起FDI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弱化,甚至是会产生负向的技术溢出效应,正如检验结果所显示。由于独资经营的比重越来越大,一方面可通过建立与外资企业相配套的嵌入式产业模式,积极融入到外资企业的产业链;另一方面可努力提高合作经营和合资经营的比重,增强FDI的正向技术溢出效应。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1990—2013年期间,长三角地区FDI技术溢出效应呈现不断弱化的趋势。对于这种情形,应该理性看待。应该保持适度的FDI引进规模,使得内外资企业规模间的比例要协调,充分发挥FDI的正向技术溢出效应;要重视产业集群和产业关联的作用,使得外资企业能与当地企业前后联系。在引入FDI时,以提高长三角地区企业集群化为目标,着重考虑引进能提高长三角地区企业集群化的外资企业;培养自主创新的生态机制,注重引进FDI的质量。对于科技型、创新型外资企业应重点引入,把提高长三角地区企业竞争力作为引进FDI的核心目标。

[1]Dunning J H.American Investment in British Manufacturing Industry[M].London:Allen and Unwin,1958.

[2]MacDougall G D A.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Private Investment from Abroad:A Theoretical Approach[J].Economic Record,1960(36).

[3]Caves R E.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s:the Industrial Economics of Foreign Investment[J].Economics,1971(38).

[4]Caves R E.Multinational Firms,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Host-country Markets[J].Economica,1974(41).

[5]Goberman 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Spillover Efficiency in Canadi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12).

[6]Brian J A,Ann E H.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Venezuel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3).

[7]Barry S.The Effec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Domestic Firms[J].Economics of Transition,2001(3).

[8]Beata S J.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crease the Productivity of Domestic Firms:In Search of Spillovers through Backward Linkages[J].America Economic Review,2004(3):605-627.

[9]沈坤荣,耿强.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与内生增长:中国数据的计量检验与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1(5).

[10]桑秀国.利用外资与经济增长:一个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模型及对中国数据的验证[J].管理世界,2002(9).

[11]王志鹏,李子奈.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挤入挤出效应的重新检验[J].统计研究,2004(7).

[12]秦晓钟,胡志宝.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分析[J].江苏经济探讨,1998(4).

[13]何洁.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J].世界经济,2000(12).

[14]孙力军.金融发展、FDI与经济增长[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

[15]孙江永,冼国明.产业关联、技术差距与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J].世界经济研究,2011(4).

[16]Blomstrom M,Kokko A.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Spillovers[J].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1998(2).

(编辑:唐龙)

F061.5

A

1673-1999(2015)05-0034-03

周明俊(1990-),男,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30)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2013级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经济合作。

2015-04-04

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金融发展、FDI技术溢出效应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基于TVP—VAR模型分析”(CXJJ2014030)。

猜你喜欢

内资外资企业外资
外资企业在中国国内价值链中的采购结构及产出用途
中外资管合作大有可为
人民币债券为何持续受到外资青睐
外资进入A股:用其“利”防其“弊”
穿透虚假外资企业的“包装外衣”
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
台资或变“特殊内资”引解读
内外资对中国碳排放影响的比较
天津:今年前两月引进内资项目1574个到位资金855.35亿元
浅谈外资企业收购民营企业的成败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