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经济增长与资源禀赋的效应分析

2015-12-16李连友

区域经济评论 2015年1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能源区域

李连友 李 响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着年均9%以上增长速度,但是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在几乎相同的政策环境下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原因何在?与区域资源禀赋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这些问题一直是理论和实践部门思考的重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要求各地充分发挥资源、人才特点,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模式。要分析区域资源优势能否转化为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必须准确把握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资源禀赋之间的关系,这对进一步制定和调整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资源禀赋是指一个区域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它既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影响经济发展的其他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例如人口、技术进步、产业政策、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国际贸易等。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与资源禀赋密切相关,尤其是资本和劳动力,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了技术进步因素,分析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末第一次石油危机使得能源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凸显,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证实了能源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对影响经济增长的资源种类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包含资源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不断丰富,经济增长理论和实证研究也更加完善。

加拿大经济史学家哈罗德·因尼斯(Harold Innis)和W.A.麦肯托斯(W.A.Mackitosh)创立的大宗产品理论(staple theory),瓦特金斯(Watkins)和贝克姆(Bertram)又在该理论基础上建立了更为正式的经济模型,并用此解释了加拿大通过资源开发和出口最终成为发达工业国的发展历程。资源性产品大多属于大宗产品,近十年来,我国部分资源丰沛区域因为资源开发使得经济快速增长,似乎验证了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禀赋高度相关的关系(陈静、叶文振,2003)。但在繁荣的背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又存在“资源的诅咒”呢?徐康宁、王剑(2006)证实了我国“资源的诅咒”现象的存在并论证了其作用机理,认为长期来看我国多数省份丰裕的自然资源并未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反而制约了经济增长。因此,本文将主要根据我国分省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之间的关系,分析我国区域资源禀赋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模型与变量

(一)模型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简单的形式揭示了产出与要素之间的关系,且具有良好的数学和经济学性状,在经济理论分析和实证应用中被广泛使用,被认为是一种简单却非常有效的生产函数。考虑到多种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重点分析技术进步、劳动力、资本、资源、消费需求、固定资产投资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模型如下:

对等式两边求对数,将其转化为线性模型为:

式中,Y表示经济发展水平,A表示技术进步的影响,E表示区域自然资源,L表示区域人力资源,C表示消费需求,F表示财政投入,I表示固定资产投资,e为残差。

(二)变量

在模型中涉及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消费需求、财政投入、投资需求等因素,对各个变量的选择与分析说明如下:

1.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来自大自然,且对人类生产生活有用的物质要素,主要包括地壳的矿物岩石、地表形态、土壤覆盖层、地上与地下资源、海洋资源、淡水资源、太阳光能、热能以及生物圈的动植物等。由于自然资源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一般难以进行准确的计量,因此其数量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资源和指标来衡量。能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它与经济发展具有较高耦合度。陈林生、李刚(2004),徐康宁、王剑(2006)等都曾用能源产量来近似地表达过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他们的分析结果表明,能源产量是一个表示自然资源禀赋丰裕度较好的指标。因此,本文也选取区域一次能源的产量来表示自然资源禀赋,所选取的一次能源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和水电,不同类型的能源根据热量转换公式,均换算成万吨标准煤。

2.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指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人力及相关智力条件,人力资源除了强调人的数量,也强调人的素质。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动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李金华(2007)认为,产业结构与人口质量或劳动力素质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关系,人口质量或劳动力素质对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人口质量或劳动力素质可以用具有一定学历人口占比例表示,本文利用获得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作为评价一个区域的人口质量情况的指标,并用这个指标大致反映该区域的人力资源条件。

3.消费需求

消费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总量和消费需求变化。消费需求总量是指全社会总共需要的消费量,一般用全社会最终消费量表示。消费需求变化包括需求总量的变化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经济研究表明,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的变化都会引起相应产业部门的扩张或缩小,也会引起新产业部门的产生和旧产业部门的衰落。从消费总量考虑,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会扩大消费需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都会造成消费水平的不同;从消费结构考虑,消费结构的变化促使生产结构和供给结构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辛杨、柳春山(2007),向晓梅(2007)等通过分析得出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衡量消费需求具有多种指标,陈静、叶文振(2003)选用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支出占总支出的比值,但由于我国城乡、东中西部居民的在交通通信和文教娱乐的消费习惯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①,使得该指标在表达区域间的消费需求结构上还缺乏充足的理由。恩格尔系数表示居民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是国际通用的消费水平指标。一般来说,恩格尔系数越小,表示生活水平越高,消费结构越优化。从总体上看,我国区域间食物消费习惯差距不大,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本文采用恩格尔系数作为衡量消费结构的指标。

4.财政投入

财政投入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一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财政投入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一是政府购买,通过直接支出购买产品和服务,提高全社会的需求,进而拉动经济增长;二是通过政府投资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经济活动影响经济增长。本文采用分区域财政支出额表示财政投入情况。

5.投资需求

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投资总量及其增长速度;二是投资结构;三是固定资产更新改造速度和强度。投资总量及其增长速度会在总体上影响生产投资产品的产业,投资总量增长加快,对投资品的需求就多,从而拉动生产投资品的产业的发展;投资结构则是通过外生作用促进产业的优先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本文采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作为衡量投资需求的指标。

三、数据及结果

本文分析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区域经济数据,其中反应资源状况的能源数据用各地区焦煤、原油、天然气和水电四类一次能源产量表示;人力资源采用国家统计局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的区域大专及大专以上人口占区域人口的比重表示;消费水平用区域最终消费表示;投资需求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主要指标见表1。

表1 2012年全国分区域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统计量

利用上述数据进行回归,得到回归结果如下:

从模型自变量回归系数来看,模型中除常数项和人力资源外,其他变量的系数都通过了t检验,回归结果表明,能源、消费、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都有显著的影响。

从模型的拟合效果来看,模型的拟合度达到0.99以上,表明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回归结果中,人力资源、财政投入、消费和投资指标的系数都为正,说明这四个因素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正向作用,与理论分析结论保持一致。但在回归模型中,能源变量的系数为负,与常规认识不一致,表明我国地区的能源生产并未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丰富的能源资源没有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动力,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能源资源丰沛地区的发展陷入“资源的诅咒”。

四、进一步分析

“资源的诅咒”也称为“荷兰病”,是指自然资源丰富的区域往往主要依靠资源产品的出口发展经济,满足于资源性产品输出带来的好处,而忽视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的作用,缺乏技术革新和制度创新的动力,使得自然资源非但没有为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作用,反而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陷阱,最终体现为资源丰裕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往往慢于资源贫乏的经济体的现象。经济学家常用20世纪非洲和瑞士、日本作比较,前者属于资源丰富地区,而后者资源贫乏,却产生了迥然不同的经济发展结果。

对“资源的诅咒”现象有多种解释,缪尔达尔(Gunar Myrdal)认为应将其放入区域经济发展中来考虑。在他的《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一书中,提出了“循环积累因果原理”。该原理认为,在一个动态的社会经济过程中,各种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循环积累变化的。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而第二级的变化会反过来推动原来那个因素的变化。所以,社会经济诸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守恒或趋于均衡的,而是以循环的方式作累积运动。将这个原理应用于区域间经济发展研究中,可以认为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等也具有累积效应,简言之,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造成了经济不平等,而经济不平等又加剧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这是个循环和累积的过程,最终变成“富者越富、穷者越穷”。而经济发展达到这一结果的过程,是“回荡效应”和“扩张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

“回荡效应”是指某区域的发展会引起别的区域的衰落。这是因为落后区域的强壮劳动力、资金、技术等优势经济发展要素会向发达地区流动,而阻碍落后地区的发展。“扩张效应”则是指某地区经济发展后,会逐渐形成一个经济中心,由此促进该地区及周围地区的发展。这是因为在一个经济中心的发展过程中,附近地区的产品销路扩大,就有人口增加,往往又会形成新的经济中心。

我国区域经济在发展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回荡效应”和“扩张效应”特征。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正好与广西、宁夏、贵州等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相对应,而且发达地区发展越来越快、落后地区发展瓶颈越来越多,东西发展差距扩大也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

以各省为单位考察,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明显的“回荡效应”和“扩张效应”特征。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衡量指标作聚类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是呈金字塔状分布的,包括北京、天津和上海第一梯队,广东、山东、福建、浙江、江苏、辽宁和内蒙古第二梯队,以及其他省构成的第三梯队(见图1)。

图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示意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区域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北京、天津为增长极的华北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广东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以辽宁为中心的东北地区,以湖北为中心的中部地区、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和以陕西为中心的西北地区等几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增长极。其中,北京、天津和上海属于“超级极”,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其他极的水平;广东、辽宁属于第二个层次的极,湖北、重庆、陕西属于第三个层次的极。

从每个区域的增长极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层差②来看: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与河北、山西的层差分别为3级和4极,说明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北京和天津两个极在华北地区还主要以“回荡效应”为主,“扩张效应”不明显。东部的上海与周边江苏、浙江发展水平都比较高,层差较小,表明上海的发展在东部地区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扩张效应”特点。东北地区的辽宁与吉林、黑龙江之间只有一个层差,说明辽宁虽是东北地区发展的龙头,但吉林和黑龙江的发展紧随其后,整体差异不大。在东南地区,存在广东和福建两个极,但与海南和广西差异比较明显,“扩张效应”不足。中部地区的湖北,西南的重庆和西北的陕西正逐渐显现出增长极的特征,“回荡效应”和“扩张效应”特征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从典型省份来看,山西省是我国最大的煤炭生产省和最大的能源输出省之一,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输出能源发展经济,但是山西的经济发展落后于周边的河北、北京、山东等地。这表明周边地区在接受山西输出能源的过程中,将从山西的能源与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以及其他资源相结合,生产出增加值更高的产品,获得了更大的收益,更快地促进了经济增长。而山西则满足于由能源输出的增加而获得的增长,最终输在了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增长效率上。

“回荡效应”是“扩张效应”综合作用的另一个结果是使得地区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从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来看,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将按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顺序演进。一般来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说明第二产业、三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的作用越大,产业附加值、技术化、集约化、加工化程度越高,全社会的产业结构越优化,通常产业机构越优化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越高。通过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衡量进行技术化处理③,可以得到我国不同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例如,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水平最佳的省份为北京,其次是上海,而最差的省份为广西;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看,最高的上海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而最差的则是贵州,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40%。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相对关系来看,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高度趋同性。

从能源产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看,在全国几个最大的能源产地中,除山东外,陕西、四川、山西等几个能源生产大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其中以化石能源④生产为主的陕西和山西的产业结构水平非常接近,说明这两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能源依赖。

五、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资源的诅咒”现象,资源优势没能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消费、政府支出和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很大。不同区域都存在经济增长极,各省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回荡效应”和“扩张效应”现象。

1.产业政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

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不同,难免在发展过程中不同步。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高度相关,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产业结构优化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经济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积极运用产业政策发展区域经济。在资源禀赋丰沛地区,应在发展资源性产业的同时加强技术、人才和资金积累,大力发展资源深加工及配套产业,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产量,减少原生资源的直接出口,利用原料出口积累的资金优势,加快技术投入,提升产业结构水平,尽快实现从农业向第二产业,从采掘业向加工制造业、信息产业等高级产业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品质。在资源稀缺地区,要逐渐摆脱对廉价原材料供应的依赖,重点发展高、精、尖产业,加快创意产业发展,强化在技术上的引领作用,保持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从国家层面来看,需要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引导欠发达地区利用资源优势加快积累,尽快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对中西部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战略,发挥区域增长极的“回荡作用”,加大区域间横向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间经济共同发展。

2.利用经济发展的“回荡效应”形成若干增长极

“回荡效应”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客观现象和规律。在经济发展初期,资本、资源、人力都不足,需要集中有限资源加快经济发展,这一阶段鼓励形成原料、能源、人力供应中心和经济增长中心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选择,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不均衡、不协调现象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此时“回荡效应”的存在有利于快速集中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快速积累财富,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地域辽阔,目前部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还不明显,增长极的优势还不突出,亟须进一步增强实力,尽快形成能够带动周边地区,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中心城市。2014年国家发布了《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在全国形成“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要增强城市群集聚经济和人口能力,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应抓住机遇,努力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增长极,这就要求这些地区和中心城市在经济增长中发挥“回荡效应”的作用,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集中资源、人力和智力,增强集聚能力和服务功能,为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发挥“扩张效应”奠定物质基础。

3.积极发挥“扩张效应”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增长极的“回荡效应”作用将逐渐减弱,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日益增强。增长极的经济增长不能长期依赖资源和劳动力的廉价供给,增长极周边的原料和能源供给地区也不能长期依靠原料供给发展,否则容易对资源环境产生巨大压力,陷入依靠已经形成的廉价资源和劳动力市场的低附加值增长陷阱,而忽视对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的投入,造成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不足,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对增加极地区,应该充分利用已经形成资源、技术、财富和市场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抓住发展新兴产业的契机,掌握核心技术优势,引领产业发展,同时放弃、转移一些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业,减少中低端产业的聚集,减轻对原始资源、低层次人才的依赖,释放创新空间和发展空间,为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对增长极周边地区,应根据自身优势,有选择地主动承接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业,加快技术、人才和经验的积累,同时还应注意跟踪、预测先进技术,加快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释放经济活力,一旦出现合适的新的技术突破或产业革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施赶超战略,最终实现区域经济格局的改变。

4.重点关注能源产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12%的能源型城市处于衰退状态,能源产区尤其是化石能源产区的经济持续增长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关注对象,例如黑龙江大庆油田、山西产煤区等典型地区,过去相当一段时间主要依靠能源产量的增加和能源价格的上涨分享了经济增长的红利,但由于这些地区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经济增长的质量并不高,实际经济增长在去除资源消耗后可能非常低,甚至可能为负,不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因此,能源产区应加快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摸清家底和实实在在的增长。积极利用能源优势以及积累的资本优势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坚持以能源为带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通过石油、煤炭等资源开发带动能源化工基地配套服务,培育壮大支撑性产业,引导资源、资金、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优势领域聚集,广泛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和投入,推进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完善,形成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产业体系。

注释

①CBC Marketing Research:《5大城市日常消费大比拼》,《中国新时代》2003年第22期。②将全国31个省(区、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为5组,分别代表6级不同水平。③本文以地区二、三产业比重与全国二、三产业的平均比重来反映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其具体计算如下:用各地区的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分别除以全国的二、三产业的比重,然后将二产业的比值加上三产业的比值之和减去2,其和大于0,则表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反之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④主要为煤、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

[1]李金华,等.中国产业:结构、增长及效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蒋选.面向新世纪的中国产业结构政策[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3]张杰,殷玉平.大师经典—1969-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学术评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4]徐康宁,邵军.自然禀赋与经济增长:对“资源诅咒”命题的再检验[J].世界经济,2006,(11).

[5]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6,(1).

[6]陈林生,李刚.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与区域经济增长[J].财经问题研究,2004,(8).

[7]王美今,沈绿珠.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关联效应[J].统计研究,2011,(2).

[8]陈静,叶文振.产业结构优化的度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兼论福建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选择[J].中国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10).

[9]刘春山,辛杨.产业结构动态优化理论体系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5,(8).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能源区域
分割区域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区域发展篇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区域
基于“两基准”理论新解释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