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三五”时期的新挑战、新机遇与新战略*——以安徽为例

2015-12-16

区域经济评论 2015年1期
关键词:工业化十三五安徽

蒋 晓 岚 孔 令 刚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现转型升级,顺利走完工业化发展阶段,打造经济升级版取得实效的关键时期[1]。从2014年5月开始,全国及各省市都已经着手“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前期研究工作。基于对机遇、挑战的分析,明确“十三五”发展趋势及战略取向是编制“十三五”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十二五”以来,安徽主要经济指标虽然处于预期目标区间,但是与全国一样,经济增长出现放缓迹象,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依然存在[2]。认真分析国内外形势变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明确“十三五”发展新战略,对安徽发展非常重要,也希望此研究为其他省市制定“十三五”规划提供参考。

一、“十三五”时期的新机遇

1.我国“打造经济升级版”和推进新型城镇化,丰富了安徽“十三五”发展内涵

“十三五”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将进入全面推进、全面协调的新阶段。探索解决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户籍和社会管理、资源支撑和生态环保等深层问题,为丰富“十三五”发展内涵,在更高标准下科学制定“十三五”规划指明了方向。新型城镇化将是未来中国发展的主旋律。中央围绕打造经济升级版和推进新型城镇化,从经济建设、制度创新等方面强化顶层设计[3]。安徽城镇化水平偏低,地区发展不均衡,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而且“十三五”期间,安徽非农人口将急剧增加,城镇化动力充沛。在合肥经济圈扩容并取得实效的基础上,“十三五”期间,安徽将实质性启动江淮城市群建设,使之成为构建网络化城镇空间布局,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可为安徽在新一轮发展中发挥优势,乘势而上,再创一个科学发展黄金期。

2.供给政策调整和体制改革,给安徽带来新发展机会和新动力

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放开民间投资、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放松管制、搞活民营经济等改革措施在“十二五”后期已陆续出台并实施。“十三五”期间铁路、公路、市政、能源、环保和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将继续加大实施力度,继续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加快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等。通过减税降低资金成本,简政放权让市场发力,通过供给政策调整和体制改革,释放出产业升级的新动力,带来发展的新机会;在居民消费升级、增加民生支出等措施带动下,文化体育、商务服务、节能环保、批发零售等产业投资有望继续高增长。从中长期看,安徽经济具备持续、健康发展的多种有利条件。

3.安徽处于多个国家中长期重大战略布局政策叠加区域,“十三五”时期是政策正向效应的释放期和收益期

依托黄金水道,打造我国经济新支撑带,长江经济带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开通新欧亚大陆桥货运专列,推动安徽融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这对于安徽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具有重要作用。现在,安徽全省成为长三角成员,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和淮南成为长三角最重要的30个城市联席会议成员。国家批准设立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和武汉东湖一样,享受国家股权激励等特殊优惠政策。皖北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大别山片区纳入国家扶贫连片开发规划,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实现了国家战略规划的全覆盖,政策叠加效应持续放大,安徽进入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政策高度聚集的黄金发展期。“十三五”期间也将是这一系列政策正向效应的释放期和收益期,安徽在国家层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表1反映的是“十二五”以来安徽经济持续追赶势头。

表1 2010—2014年安徽经济发展速度与全国的比较(%)

二、“十三五”时期的新挑战

1.新一轮产业革命对国际产业分工和竞争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世界经济发展历程表明,世界经济增长周期与技术革命息息相关。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自新技术的重大突破及其转化为新产品、形成新产业、开拓新市场的能力。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实质是主导技术的更新、主导产业的更替、市场竞争优势的转换。新一轮产业革命将带来国际产业结构深刻调整、改变传统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推动国际贸易结构出现重大变化、知识性生产要素的争夺将日趋激烈,各国都在发展新兴产业,都把它视为竞争的制高点,运用高端科技打造核心制造业和相应的服务业,成为发达国家的核心战略,导致贸易摩擦、贸易纠纷、知识产权纠纷将会呈多发态势[4]。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复兴”战略的背景下,安徽要更加专注地推进工业化进程。安徽第二次工业革命尚未完成,还处在一个比较优势转换的关键阶段,既有的比较优势削弱的速度快,新的比较优势还没有形成,同时迎来全球正在兴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能否形成以创新驱动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这是“十三五”时期,安徽应对产业分工体系变革带来的影响,建立产业新优势的最大挑战。

2.经济发展进入转型调整期

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安徽上升通道变窄。“十二五”后期,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叠加阶段[5]。2011年至2013年,安徽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3.5%、12.1%和10.4%,财政收入分别增长27.6%、14.9%和11.2%,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7.8%、24.2%和21.2%,经济增长下行明显。资本回报率降低,资本继续深化,但有效劳动供给和TFP增速放缓,经济增长的潜在增速随之降低。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相互交织,使得短期经济增速回落长期化。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经济运行中的短期问题相互交织,其滞后效应也将对“十三五”发展产生影响。安徽在迈过城镇化拐点,进入城镇化的中期阶段及中等收入水平后,经济高速增长期结束,经济增长趋缓将是常态。经济发展从追求量的发展向更加追求质的发展转变,增长阶段转换将伴随着增长动力和经济结构的显著改变,构造一个与新阶段增长特征相适应的发展方式,将会面临较大困难和不确定性,并可能带来一些难以预料的挑战。

3.区际经济冲突与矛盾更加激烈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区域经济长期处于非均衡发展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突出地表现为城市层面的竞争。区域要素禀赋的差异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造成要素跨区城配置在我国经济中普遍存在,在将来一段时间内,表现为区域间产业梯次转移力度日益增强、重要交通线为联结纽带的区域性联动作用突出,同时区域间争夺要素的行为将更加多样化,区际经济冲突与矛盾也更加激烈。国内外产业转移进程出现新变化,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致使制造业回流,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趋向区域内转移,各省内承接产业转移势头有所趋缓,再加上区域环境等条件限制,让安徽特别是皖北地区在“十三五”期间承接产业转移的难度加大。

图1 安徽周边各城市群竞争格局示意图

4.发展约束条件出现新变化

要素供给约束趋紧,对经济发展的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安徽的工业化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剧、人口红利终结、成本持续上涨等要素掣肘,在“十三五”期间将常态化,成为进一步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制约因素。在新形势下,由于生产要素和市场资源制约的趋紧,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5.安徽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局面还将存在

安徽省经济区域大体呈现四个类型,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次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地区。造成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有自然基础差异、历史差异、人口素质差异和资金投入差异等,虽然经过“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的努力弥补,区域发展不平衡有所好转,但经济聚集区对人口的吸引能力不强,经济集聚并未带来人口的相应集聚,人口与经济分布的不平衡造成区域差距呈扩大趋势,区域发展不平衡局面在“十三五”时期还将存在。皖北和大别山区更要面对既要扩量又要提质、既要成型又要转型的现实要求。从全省来看,“十三五”时期还将面临如何提升四大区域发展特色,提升区域产业结构布局合理性,优化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等更加艰难的任务。表2以亳州与芜湖作为案例进行比较,反映安徽南北发展差距的情况。

表2 亳州与芜湖人口和主要经济指标比较(2013年)

6.城镇化率低可能拖累工业化进程

城镇化率偏低将成为制约安徽发展的重要瓶颈。2013年安徽城镇化率为47.9%,比全国的53.73%低近6个百分点。根据规划,2015年、2017年、2020年、2030年安徽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51%、55%、58%、70%,这个速度都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安徽城镇化发展在“十三五”期间依然面临着中心城市能级不足、分区差异明显、人口异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进程缓慢等问题。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来看,起步阶段工业化推动城镇化,此后要由城镇化来推动工业化。安徽城市化水平不高,反过来开始制约工业化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在安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并即将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关键时期,城镇化率低成为影响安徽“十三五”工业化水平提升的关键性因素,城镇化水平不足可能拖累工业化进程,对此需要给予充分重视。

三、“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新态势

安徽经济增长最快的阶段已经过去,经济发展最富挑战的阶段已经到来。“十三五”时期安徽仍然处在经济起飞阶段的后半期,经济社会发展将向更高层次迈进,“十三五”时期也是安徽接近实现工业化并走向成熟,从而迈向高收入社会,开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回应多重挑战,保持稳定而较快的增长(中高速增长或者适度快速增长)是安徽“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为已经起飞的经济持续加油,使安徽经济在做强的过程中展翅高飞是“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十三五”期间面临的形势变化迅速,形态也更为复杂。

1.“十三五”时期是完成工业化发展历史性任务最为关键的时期,工业化中后期和工业化后期表现出新的特征和发展态势

工业化进程是判断经济发展阶段的主要指标之一。“十三五”时期安徽将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并即将进入工业化后期,这将从人均收入水平、就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等方面表现出来,且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印证。总体来看,安徽工业化已有良好的基础与态势,但仍处于相对较低的发展阶段,工业化任务还远未完成。因此,“十三五”时期是安徽工业化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第三产业将逐渐成为安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信息技术产业、教育文化产业等将成为新兴主导产业。高档耐用消费品的普及化将在“十三五”期间提升到一定高度,消费需求快速扩张,消费结构加速转型,以前仅少数富人能够享用的耐用消费品将大量进入普通家庭,中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从以往过分依赖投资驱动,向更多地倚重消费拉动转变;竞争优势的形成也从主要依靠投资转向更多地依靠消费、科技创新和组织创新。城镇化进程、服务业发展、扩大消费和产业升级将成为“十三五”时期安徽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所在。同时,创新与精细化生产将是引领安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十三五”时期,安徽城镇化将表现出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促进、城镇化更有效促进工业化的态势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十二五”后期安徽城镇化率将越过50%。城镇化率达到50%,是国际公认的拐点,城市功能、居民消费生活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十三五”时期,安徽的城镇化率将由50%上升至60%,进入城镇化的中后期和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国内需求将真正启动,城乡关系将发生重大转变,城乡统筹发展将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先行工业化国家城镇化率进程表明,工业化完成时期,所在国的城镇化率都毫无例外地超过60%。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首先,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工业化的兴起,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的增加,给生产企业带来内部的聚集效益,资本、人口、技术、生产资料等要素以及企业本身不断向城市集中,同时交通变革促进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物流和人流,扩大了城市的辐射范围,进一步带动了城镇化。其次,工业化发展客观上需要城镇化为其提供外部环境。通过强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及其阶段转变的动力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通过推进城镇化,提升农村工业化的层次,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通过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改变第三产业比重过小的状况,增强经济增长能力。在城镇化过程中,随着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土地利用日益集中,农业效益不断提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而城市人口的增加,形成了大规模的对工业品需求的消费市场,这将更加有效地推动工业化进程。

3.“十三五”时期人口结构及流动趋势等都将发展新的变化,表现出社会结构变动加剧、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等态势

在这个阶段,人们思想的独立性、差异性和变化性增强,社会结构变动加剧,利益主体日趋多元,社会矛盾和风险进入高发期,这些矛盾和问题都会以各种形式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经济运行、反映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使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也增加了科学分析经济社会形势的难度,对政府的调控能力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新战略

基于对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安徽要继续实施“十二五”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保持开阔的眼界和思路,汲取不同发展战略的有效成分,使战略和政策取向保持足够的稳健性和前瞻性,认真分析国内外形势变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重点实施深度城镇化战略和立体工业化战略,构建新的发展动力机制,加快推进“四化”协调发展下的具有安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

1.实施深度城镇化战略

伴随农村先富人口市民化,农民工家属市民化,以及其他农村人口向城镇,尤其是向县城集中趋势进一步加快,消费升级导向的人口城镇化将进入加速阶段。要充分认识并准确把握新阶段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路径的新特点,实施劳动力与人口城镇化并重、以人口城镇化为主、有产业支撑的“双线推进、质量并重”的深度城镇化战略,重点推动外来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家属市民化和农村先富人口市民化三个市民化进程。

2.实施一、二、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战略

协调产业内、产业间、产业体系与外部的关联因素,从产业各自分散发展向多产业联动转变,实施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相互结合的一、二、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战略。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服务业专业化,推动先进创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推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向一、二、三产业领域的深度渗透、深度应用,提升一、二、三产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水平,推动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发展,促进“三农”创新发展,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将产业结构从传统制造业主导转变为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主导。

3.实施立体工业化战略

实施工业领域全方位“向上走”,形成各产业向上发展的差异化竞争态势的立体工业化战略。逐步改变以“开阔地推进”技术战略特征方式进入具有比较优势的各产业领域,迅速扩大生产规模的“平推工业化”,占领产业高地和战略制高点[6]。无论是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轻重工业结构、部门结构、工业技术装备还是产品水平,安徽都远未达到工业化成熟阶段。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制造业仍将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十三五”期间要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智能电网、移动互联网、3D打印、智慧城市、智慧工厂、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等重点产业、重点技术,细化各产业技术路线图、产业发展路线图和市场培育路线图,推动制造业绿色化、精致化、高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发展,实现从工业化中期的产业体系向中后期的产业体系转变。

[1]胡鞍钢,鄢一龙,杨竺松.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背景、内涵与途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4).

[2]安徽省发改委.《关于“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及中期评估报告》[R].2013,(12).

[3]李伟.城镇化转型:动力与保障[J].新经济导刊,2014,(4).

[4]冯飞,王晓明,王金照.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J].中国发展观察,2012,(8).

[5]刘世锦.我国增长阶段转换与发展方式转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2).

[6]金碚.“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工业经济的政策选择[J].中国产经,2013,(10).

猜你喜欢

工业化十三五安徽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